【摘 要】
:
每当春晚主持人在节目直播现场说起大年三十我们中国人都吃饺子时,必定会立即引来广东人的反驳,是的,广东人不但不吃饺子,也不大看春晚,甚至有的广东人从未看过。他们平日里看的是明珠翡翠台,听的是粤剧,热爱港台文化。而对春晚上以北方语言表演的节目,根本听不懂,也无法理解其好笑之处。 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北方辽阔的黄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春晚主持人在节目直播现场说起大年三十我们中国人都吃饺子时,必定会立即引来广东人的反驳,是的,广东人不但不吃饺子,也不大看春晚,甚至有的广东人从未看过。他们平日里看的是明珠翡翠台,听的是粤剧,热爱港台文化。而对春晚上以北方语言表演的节目,根本听不懂,也无法理解其好笑之处。
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
这些鲜明的南北差异反映在戏曲上,北人唱歌是燕赵悲歌,苍凉、悲壮、激越、凝重、悠远,适合演帝王将相,演历史剧。南人唱歌是轻快、玲珑、婉转、亲切、凄恻。玩弄小情调,适合才子佳人,民间传奇。
从粤剧的曲目名字上也可看出一二,譬如《帝女花》、《纷飞雁》、《珍珠慰寂寥》、《紫玉钗》,端的是儿女情长,丝竹管弦缠绵词作,怎一个销魂了得。粤剧一直深得两广,以及香港东南亚等地区的人民所喜爱,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传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
关于粤剧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粤剧起源于明代中叶,一种认为粤剧起源于明末清初,一种认为起源于清乾隆年间。但不管哪一种说法,大家都一致认同粤剧是拿来主义的艺术结晶。
上世纪初以前,粤剧一直是用桂林话演唱的,后来受文明剧的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宣传的需要,才普遍采用白话演唱。1929年前后,不少粤剧大班社经常集中在广州、香港、澳门演出,习称“省港大班”。他们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很快使自己丰富起来。
粤剧经过这么多年不断吸收、融合其他艺术形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味,成为岭南文化的代表。它保留了岭南文化的诸多民风民俗。广东人对粤剧的热爱,正如他们对粤语本身的维护。
粤语在七大方言里,最为古色古香。鲁迅说:北人的卑视南人,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南粤一代与中原较少来往,被称为蛮夷之地,但也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古汉语的用法与韵味。像“企”(站)、“食”(吃)、“行”(走)、“颈”(脖子)、“渠”(他、她)、“晏”(晚)、“悭”(节省)、“无”(没有)、“银子”(钱币)、“卒之”(最后)、“姑勿论”(且不说)、“于是乎”(于是)等等,读起来儒雅之至,白话文早就没人这样用了,可在粤方言里,还大行其道,成为市井坊间的日常口语,甚至连“嗟”、“噫”这些古汉语中的感叹词,广州的小孩子也常冲口而出——“嗟,怕乜?”
前段时间,王朔做客凤凰卫视的节目《锵锵三人行》,他与香港文人梁文道以及主持人窦文涛聊起各地方言。王朔说在秦朝,粤语就是官话。梁文道认为,在方言里,粤语是最有活力的。
如果春晚的节目里多一点精致缠绵的粤剧,那广东人大概也会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了吧。
其他文献
历年的春晚,北方相声从来就是不可或缺的节目,虽然近年来相声有些没落,然而当年却很是经历了一番辉煌。 相声,中国北方曲种。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种喜剧性曲艺艺术。最初流行于北京和天津地区,在笑声里,逐渐撒遍了大江南北,在平常百姓间广泛流传。 为何相声多出于北方,而不是黄河以南呢?我们都知道北方人性情幽默,善调侃,尤以北京人为最,向来侃爷辈出,北方多茶馆,素有喝下午茶的习惯,三五知己好友,相约茶
马英九小资料 生日:1950年7月13日 祖籍:湖南湘潭 渊源:祖先源自甘陕一带,与苗栗通霄镇树风里的马家村祖先同源 理念:跑是一项运动 捐血是一种活动 捐助是一个互动 笔名:马英九、王绍陵、叶武台、波佬 小名:弟弟(限家人使用) 外号:“天桥小马”、阿九、小马哥、史艳文 未完成的杰作:长篇武侠小说巨著《竹剑银钩》,初中二年级时写到数万字,因功课忙而中断唯一的退稿记录:1971年1
王小波,被称为“文坛外的高手”,写小说写杂文,写的是非常中国的内容,但是先受到的却是海外学界的认同。怪异或者平常的是,他的死亡成就了他在中国的闻名,生前无人解读,身后喧哗追捧,中国文坛的“造神运动”,将他尴尬地供奉起来。这一切或许都不打紧,可是当孀妻李银河在换妻、性虐等问题上喋喋不休之时,她可曾记得,若干年前这个瘦高的男人,曾在她耳边颤颤地说:银河,我爱你哇…… 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
很多年前,张爱玲在《到底是上海人》里写道:“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这种智慧使他们“曲折地自我讽嘲着,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对人与己仍旧保留着亲切感。”笔锋一转,张爱玲又不无怜爱地继续道:“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
有女作家曾尊章含之为中国“末代名媛”,这个拥有“美丽”、“才情”“传奇”、“刻骨的爱情”“罹难的遭遇”等所有被施于想象的名词于一身的女性,即使跨过世纪的厚重红门,也不可能淡出时代的记忆。 章含之,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在她的名字前加上长串大家熟知的党政名流:中国著名人士章士钊的女儿、毛泽东的英文翻译、前外交官乔冠华的妻子以及洪晃的母亲等等。掠过这些逝去光环,当70多岁的她以名畅销书作家的身份端坐在
很久以前听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位香港同胞去北京旅行,到了吃饭的时间他走进一家餐厅问服务员:“小姐,水饺一碗多少钱?”话音刚落,女服务员一巴掌掴到了顾客的脸上,原因是她把刚才的话误听为:“小姐,睡觉一晚多少钱?” 当然这只是个笑话,普通话说得再不好也不该被掌掴。也许我们不该过多地去批判国家对普通话大力度的推广和宣传,甚至以立法的形式在公众媒体、教育领域强制执行。但现在扑天盖地的普通话风潮到了地方与方
在年都乎村,於菟仪式无疑是一件牵动上下老小的大事,所有的人届时都投入到“驱魔”大潮中。无论舞者、村民还是外来者都混混沌沌,甚至有时都搞不清这是神圣的仪式还是热情的表演,人、神、鬼的界定也就变得模糊起来…… 於菟的传说 “於菟”(WUTU),系古汉语,意为老虎。是生活在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畔年都乎村土族人的一种祭祀舞蹈,它的最初蕴意是驱妖逐鬼,祭祀山神,保佑太平。这种古老的民俗活动,距今已
“Sylphide”源自法语,意即“窈窕淑女”,她有一个美丽的中文名字“馨香女人”。古典款式,现代激情,馨香女人本身就是“奢华高贵”、“优雅美丽”和“成熟年轻”的化身。 当围着灶台完结了一个下午的时光去准备场浪漫的晚宴,摆完闪亮的银餐具,点燃温馨的烛光,脱去围裙,换上一袭典雅、高贵的雍容服饰,侧倚在沙发上,等待着爱人的到来。烈艳红唇,顾盼生辉,如此优雅精致的完美女人怎能不让他心跳,让他惊艳。
“在一过灭黑的亚窝,投元,一杂老府蹦哒屈来,把你卜哒地哈,但是它冒把你恰嘎,哦嘎它冒把你吃嘎类?原来那杂老府是肥族地,不恰居肉。”这是湖南长沙方言中非常有名的一个段子,翻译过来就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突然,一只老虎蹦了出来,把你扑在地上,但是它没把你吃掉,为什么它没把你吃掉呢?因为那只老虎是回族的,不吃猪肉。”夸张,重叠,带形容词,砸地有坑的,噼里啪啦像倒豆子,节奏感极强,似极了湖南人辛辣的风格。
很多年前,麦当娜“初出闺房”秀钢管舞技,哗声一片,从此路线被定为“叛逆”;如今,当年的麦姐成了47岁的麦姨,再次上演钢管秀,依然一片叫好,即便惹来后台老公的愤愤然,她不以为意:“这可是伦敦最流行的健身运动,好比瑜伽。” 在伦敦的私人party上,贤惠大方的女主人忽然跳起钢管舞,你定要相信她绝对不是喝HIGH了也不是发情了。 提到钢管舞,曾经理所当然专属于黑夜,灯光明灭的舞台,身姿曼妙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