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前导学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可以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而数学知识只有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数学学习的真正价值。导学设计可以将例题改编成符合学生思维习惯的习题,导学设计中还应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后劲。
【关键词】把握起点 改编习题 渗透思想
“生本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儿童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维,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象就不可能形成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即使他们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尽量先做,使他们的头脑充实了,然后才把它变成理性的条文。下面,就立足与学生为本的导学设计,结合《小数的意义》一课的导学设计的开发和利用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把握起点,让学生走近教材,产生探究欲望。
数学学习是以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铺垫的。课前导学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可以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更容易进入最近发展区,产生探究欲望。
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学生还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了一位小数的意义,对于一位小数表示的长度数量和人民币数量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导学单中要不要重现三年级所学的相关的这部分内容,五年级教材又一次呈现了长度单位换算的具体生活情境来沟通小数和十进分数的联系。有没有更有效,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切入点呢?
为了了解学生对小数的认知水平,课前导学设计中,要求学生说说对0.1的理解。充分利用“练一练”中的正方形纸,准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画出自己心中的0.1,让不同认识水平的同学都有一个操作展示的过程。从学生的导学单的反馈得到发现:经过三年级的学习,每个同学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0.1,有的0.1清晰而准确,有的0.1依赖具体情境理解,有的0.1完全就是错误。而五年级的小数教学除了唤醒学生以往的知识外,还要将同学们错误的认识得以纠正,肤浅的认识加以深刻。而课堂上老师,就可以抓住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经历小数形成的过程,渐渐明晰0.1的本质意义。
把握好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先做后学,让学生提前走近教材,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展开教学,这样的学习才能让课堂更具亲和力,才能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
2.改编习题,让知识贴近学生,感悟数学真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数学知识只有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数学学习的真正價值。
在《小数的意义》一课中,例题根据学生生活中关于长度单位和人民币单位的生活经验,先将数量换算成分数,再写成小数,然后观察发现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最后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意义。这是符合小数产生的逻辑顺序的。但是,平时,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小数,总是从小数出发理解小数的意义,这是符合我们思维过程的。
于是, 导学设计中我将例题改编成符合学生思维习惯的习题,让学生用所学的小数的意义来解释小数表示的数量。0.5米==()分米、0.17米==()厘米……学生很快就能理解0.5米就是5分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5份就是5分米。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小数的意义。
如此以学生为本,顺应学生的思维习惯,把数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3.渗透思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习后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不管是导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中,不应只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知识的获取,更应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不能靠知识的堆砌,而是要让学生会学,掌握主动获取知识。这就需要我们的导学设计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后劲。
在《小数的意义》课前导学设计中,利用正方形纸,把分数和小数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分一分、涂一涂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不知不觉渗透在探索小数意义的各环节中。
课堂上,学生在操作、探索活动中,老师也不仅仅满足学生说出涂色部分表示多少,而是继续追问“你还能看到不涂色的部分表示多少?”;学生说出一个小数,老师总不忘紧紧追问“你能联想到哪个小数?”,说到0.001时,老师也会问“涂在这张正方形纸上是什么感觉?”……这样的导学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感,积累经验。也许它不会像知识、技能的学习那样立竿见影,但它在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后劲。
总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创造性地在进行导学设计,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全身心的投入“做”,使学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内部的和外部的联系,把握对象的本质,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沈怡怡.新课程理念下关于小学数学教材的解读[J].教育科研论坛,2010(11):7-8.
江苏省常熟市琴湖小学 庞丽芳
【关键词】把握起点 改编习题 渗透思想
“生本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儿童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维,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象就不可能形成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即使他们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尽量先做,使他们的头脑充实了,然后才把它变成理性的条文。下面,就立足与学生为本的导学设计,结合《小数的意义》一课的导学设计的开发和利用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把握起点,让学生走近教材,产生探究欲望。
数学学习是以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铺垫的。课前导学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可以让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更容易进入最近发展区,产生探究欲望。
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学生还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了一位小数的意义,对于一位小数表示的长度数量和人民币数量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导学单中要不要重现三年级所学的相关的这部分内容,五年级教材又一次呈现了长度单位换算的具体生活情境来沟通小数和十进分数的联系。有没有更有效,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切入点呢?
为了了解学生对小数的认知水平,课前导学设计中,要求学生说说对0.1的理解。充分利用“练一练”中的正方形纸,准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画出自己心中的0.1,让不同认识水平的同学都有一个操作展示的过程。从学生的导学单的反馈得到发现:经过三年级的学习,每个同学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0.1,有的0.1清晰而准确,有的0.1依赖具体情境理解,有的0.1完全就是错误。而五年级的小数教学除了唤醒学生以往的知识外,还要将同学们错误的认识得以纠正,肤浅的认识加以深刻。而课堂上老师,就可以抓住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经历小数形成的过程,渐渐明晰0.1的本质意义。
把握好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先做后学,让学生提前走近教材,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展开教学,这样的学习才能让课堂更具亲和力,才能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
2.改编习题,让知识贴近学生,感悟数学真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数学知识只有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数学学习的真正價值。
在《小数的意义》一课中,例题根据学生生活中关于长度单位和人民币单位的生活经验,先将数量换算成分数,再写成小数,然后观察发现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最后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意义。这是符合小数产生的逻辑顺序的。但是,平时,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小数,总是从小数出发理解小数的意义,这是符合我们思维过程的。
于是, 导学设计中我将例题改编成符合学生思维习惯的习题,让学生用所学的小数的意义来解释小数表示的数量。0.5米==()分米、0.17米==()厘米……学生很快就能理解0.5米就是5分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5份就是5分米。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小数,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小数的意义。
如此以学生为本,顺应学生的思维习惯,把数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3.渗透思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习后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不管是导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中,不应只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知识的获取,更应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不能靠知识的堆砌,而是要让学生会学,掌握主动获取知识。这就需要我们的导学设计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后劲。
在《小数的意义》课前导学设计中,利用正方形纸,把分数和小数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分一分、涂一涂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中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不知不觉渗透在探索小数意义的各环节中。
课堂上,学生在操作、探索活动中,老师也不仅仅满足学生说出涂色部分表示多少,而是继续追问“你还能看到不涂色的部分表示多少?”;学生说出一个小数,老师总不忘紧紧追问“你能联想到哪个小数?”,说到0.001时,老师也会问“涂在这张正方形纸上是什么感觉?”……这样的导学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数感,积累经验。也许它不会像知识、技能的学习那样立竿见影,但它在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后劲。
总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创造性地在进行导学设计,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全身心的投入“做”,使学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内部的和外部的联系,把握对象的本质,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沈怡怡.新课程理念下关于小学数学教材的解读[J].教育科研论坛,2010(11):7-8.
江苏省常熟市琴湖小学 庞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