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困境及出路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renma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我国进入建立法治中国的新阶段。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又处在观念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因此了解和调查大学生法治观念的相关情况,发现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困境并寻找其出路对法治中国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法治观念;大学生;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2-0033-02
  作者简介:向苗苗(1995-),女,湖北恩施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3级法学学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林沈丹(1992-)女,湖南邵阳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基本现状,本题课组在湖北省5所综合类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一共发放了500份问卷,收回了49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479份。调查对象当中,大一年级人数94人,占总人数的19.62%;大二年级人数77人,占总人数的16.08%;大三年级人数128人,占总人数的26.72%;大四年级人数180人,占总人数的37.58%。理科生232人,占总人数48.43%,文科生247人,占总人数51.57%;男生279人,占总人数58.25%,女生200人,占总人数41.75%。本次调查问卷主要是了解大学生法治观念现状、发现其困境并找出其出路。
  一、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调查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法治观念的认知状况方面的调查
  从搜集的问卷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法律”一词的认知上,大部分人选择了“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和“法律是对犯罪的惩罚”,其中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大一占40%,大二占84%,大三占36%,大四占36%,理工学生占28.57%,文史学生占52.33%,女生占50.77%,男生占45.71%。而选择“法律是对犯罪的惩罚”最高比例为理工学生,占51%。另外选择法律是统治的工具的最高仅占16%,最低为3%。选择“法律是每个人必须”最高仅占16%,最低为3.57%。对大学生进行的关于“法律得到实施的根本保障”这一选项来看,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是国家强制力保障,其中大一到大四中,大二选择这一项的比例最高,占84%,理工学生选择这一项的比例也很高,为78.57%。其中选择“公民意识强”这一选项的平均在15%以上,其中大一学生所占比例最高,为32%。对于大学生关于“熟悉哪些法律”这一项调查来看,宪法最高比为大四学生,占18%左右,民法最高比为大三学生,占23%左右,刑法最高比为大一学生,占20%,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大一学生,占20%。劳动合同法为大二学生,占21%左右。其中理工学生选择劳动法所占比例是所有人群中最高的占27%左右。治安管理法和机会游行示威法整体来说所占比例很少,甚至没有。对大学生关于法律是否具有权威性这一调查,总体占6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法律具有权威性。
  (二)对于法律与大学生以及社会关系方面的调查
  对于大学生“法律与自身关系”这一方面的调查来看,男生认为法律与自身时刻有关系占28.57%,说不清楚这一关系的占57.14%,女生认为法律与自身时刻有关系的占83.03%,说不清的占6.15%。理工学生认为法律与自身时刻有关系是100%,文史类学生认为法律与自身时刻相关的占80.23%。对大学生关于“在社会中起主要作用”这一问题的调查,其中选择法律在社会中起主要作用的大一所占比例为12%,大二占32%,大三占44%,大四占56%。从相关性分析来看,大学生认为法律在社会中起主要作用这一比例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大而提高。认为法律在社会中起主要作用的理工学生所占比例要大于文史学生,理工学生占50%,文史学生占33.72%。认为道德在社会中起主要作用的,文史类学生和理工学生选择道德在社会中其主要作用这一选项的存在很大的差别,文史类学生占41.86%,理工类学生占14.29%。对大学生“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首要选择”的调查中,发现相当大的比例会选择选择法律的帮助。另外选择私下解决和找熟人的合在一起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最高比例超过40%。
  (三)大学生学习法律的主要途径及法律权威性方面的调查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大学生学习法律的途径来看,大学生学习的途径呈多元化趋势,课堂、书本、电视、网络,其中课堂、网络、书本所占相对较高,均为30%左右。对大学生关于“渴望了解和学习的法律”这一选项来看,我们分析发现大学生渴望了解的法律是婚姻法、合同法、劳动法、刑法所占比例最多,其中男生想了解婚姻法和劳动合同法都要略高于女生,理工学生想了解刑法的比例高于文史类学生。同时,在调查“大学生认为法律是否有权威性及其理由”时有少数人认为法律没有权威。其理由归纳如下:人们更多地追求物质利益、腐败严重、执法不严、法律体系不健全等。多数人认为法律有权威。理由如下:法律讲求公平正义、课本上是这样教的、严惩腐败,“老虎”、“苍蝇”一起打。
  二、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困境
  (一)对法律基础知识了解的不够深入
  通过对大学生“法律”一词的了解来看,大学生选择是“统治的工具”这一项的比例最高也仅仅是12%,最低只有4%,因此,从中可以看出现代大学生对“法律”一词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马克思曾讲过法律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就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和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对于马克思这一深层次的理解是我国正处在全面依法治国阶段需要达到的一个理解程度,而大学生对这一解释并不熟悉。同时大学生在选择“是每个人必须的”这一项所占比例很少最高只有16%,最低是3.57%。这体现大学生这是我国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我国传统人治思想还比较浓厚
  大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大学生选择的解决途径来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会选择“私下解决”和“找熟人”这两项,比例合在一起最高可达到40%以上,而选择找政府的却仅仅占8%左右,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自认倒霉。这是反映我国传统人治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还很大。我国是一个人治传统文化浓厚的国家,在这样传统文化影响下,我国大学生更愿意找熟人私下解决,就算是决定找相关政府和执法机构解决也是在有熟人这一前提下做出的决定。如何让大学生相信法律的有效性和权威性,不仅需要加强执法机构的执法能力,更要让大学生相信法律,树立法律信仰,并提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腐败现象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培养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认为法律是否具有权威性这一项调查,认为法律不具有权威性的原因包括腐败严重以及执法不严。根据大学生认为法律是否具有权威性的原因,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环境的重视,以及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的重大影响。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老虎”、“苍蝇”一起打,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对党和政府的期许和盼望。但是腐败现象还存在一天,就难以让大学生对国家的法律产生根本性的信任。因此,要想让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有所增强,就必须严惩腐败,真正做到让腐败分子无藏身之地。
  三、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出路
  (一)提高法治观教育地位
  “培育与国家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秩序相一致的现代高素质公民,重在培养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法律知识、法律技能和法治观念”。[1]但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法律只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这反映出我国大学生法治观教育还不全面、不完善。我国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主阵地就是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课。从开设的公共课来看,我国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来进行的,道德教育强调自律,法治教育强调他律,把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自律和他律紧密联系,似乎有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我国更多强调礼义廉耻,强调德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会误认为法治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从而也就会忽视法治教育,这不利于法治教育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能够深入学习了解法律知识。因此高校教育应该重视法治教育,将法治教育独立出来,将法治教育确定为一门专门和独立的课程,提高法治教育地位。
  (二)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离不开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大学生观念里还是存留着浓厚的人治思想,对于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认为找熟人私下解决比找政府和执法部门更加有效。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有利于改变大学生传统人治思维,养成法治思维,“法治思维就是要求大学生对法律有敬畏之心,要把宪法和法律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切以法律为准绳,在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之时,应审视其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包括行为的目的、权限、内容、手段和程序是否合法,培养法治优先和合法性的思维习惯”。[2]构建校园法治文化,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我们可以在大学生校园开展例如:法治研讨会、普法宣传、法治演讲比赛、法治辩论赛、模拟庭审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同时,校园可以建立专门的法律咨询机构,为大学生提供专门的法律援助,当大学生碰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就可以去法律咨询机构,询问合法的解决办法。
  (三)严惩腐败,净化社会法治环境
  根据以上调查,法律能否在大学生心中具有权威性,社会环境的好坏有很大的影响。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随之而来的腐败问题也非常严重。十八大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严厉整饬了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毫不留情的打落了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几只大老虎,这让广大人民为依法惩治腐败拍手叫好。特别是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以及对党员干部腐败和违法乱纪行为“零容忍”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和广大学生对反对腐败的期待和诉求,这也极大提高大学生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信心。但是我国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现象还部分存在,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杜绝,我国法律体系也还没有得到充分完善。因此,反腐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必须常抓不懈,一直贯彻执行下去。反腐需要有完善的对腐败分子的监督机制,只有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才能保证法律权威性,为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毓.试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现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9(3):312-313.
  [2]蔡晓卫.论高校法治思想的养成[J].中国高教研究,2014(3):77.
其他文献
摘要:网络虚拟财产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形成的新型财产种类,因其具有价值,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特性而应被纳入现行法律所保护的财产范围,应作为民事权利体系中的中间类型权利,在法律适用上宜作特别解释。尤其是随着网络经济产业化的发展,网络虚拟物品走向了商品化,各网络用户玩家必须通过支付费用才能获得相应的网络虚拟财产。本文试图通过具体案例,探讨网络犯罪中出现的虚拟财产问题以及司法实践中的虚拟财产问题。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由封建王朝到现代社会,通奸现象一直存在,但其处罚却从刑罚处罚的罪名逐渐变为了仅是道德层面的谴责。晚清时期,清王朝统治由繁荣走向没落,传统的封建法律发生改变,开始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外的律学,律典,进而开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征途。在这一逐渐求变图新的过程中,面对对两性婚姻生活不忠的最典型现象——通奸,作为当时的司法官员面对不同的情况已然按照案件情形的不同,考虑多种主客观因素,进行了区别判罚。本文从《
期刊
摘要:文章首先对我国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应用不足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张家口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情况进行了阐述,最后总结在社会治安管理中应用视频监控系统的措施,以期能够为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视频监控系统;社会治安管理;张家口  中图分类号:TP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5-0303-02  作者简介:冯占山,男,吉林通榆人,张家口学院讲师。
期刊
摘要:我国政府职能正在由管制型、全能型向管理型、服务型、法制型政府转变。地方立法、地方规划的制定、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等法治化建设为地方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体现,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信息获得渠道和能力的有限性,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社会组织介入地方法治化建设能够有效的解决相关问题。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地方法治化建设尚存在很多问题,应从法律、政府、自身建设
期刊
摘要:“好人好报,以德报德”让德高者得以彰显,让施善者得以福报,是中华民族道德标准的体现,也是时代稳健前行的强大动力与重要基础。“好人好报”价值导向在于引导群众推崇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形成善行者的行为受褒奖、受尊重的社会风尚,引导和鼓励人们争做“身边好人”,促进我市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  关键词:“好人好报”;价值导向;构建对策  中图分类号:B82-052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在暑假中进行了一次家访,进入了四个学生的家庭,从学生的成长环境中,我们丰富了自己的想法,更全面的了解了学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一个辅导员的重要意义和责任的重大。  关键词:家访;学生;孤儿;优秀分子;期望;勇敢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5-0314-01  作者简介:于梁,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艺美术学院
期刊
摘要:针对以往防治大学生误入传销陷阱重预防、轻治理的缺陷,创新性的提出“前期预防——中期救助——后期安抚”即“ P(prevention)—S(salvation)—P(placate)”的完整防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实证分析,务实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传销;前期预防;中期救助;后期安抚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2-0045-02 
期刊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养成问题一直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它关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趋势的要求。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湖北省武汉市的5所文科高校,分析了大学生目前的法律意识现状,并给出了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2-0043-0
期刊
摘要:对个人财产权的保障促进了西方国家宪法体系和宪政制度的完善。在当代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完善过程中,对个人财产权的保障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自由与财产权的保障二者密不可分,共同推动中国现有经济体制的发展。但是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如今,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部分则没有“财产权”和“经济自由”的相关规定,这是极不利于现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所以修宪是必要的。  关键词:财产权;经济
期刊
摘要:行政诉讼中第三人的权益保护问题因其诉讼地位与原被告的差异,而渐成为诉讼制度中常被忽略的问题之一,不符合公平正义法律价值。本文通过对行政诉讼中第三人概念、特征、分类等问题的论述,分析了该制度在其第三人定位上、举证效力上、公共利益保护等方面的缺失,从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几点完善的措施,以构建更加合理的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  关键词:行政诉讼第三人;行政许可;权益  中图分类号:D925.3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