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与学如何发生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的话
  《街头日记》(又译《自由作家》)是一部基于一位美国教师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直面激烈的师生冲突以及冲突背后更为深重难解的美国社会的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无疑,艾琳老师是一位英雄,以一己之躯直面矛盾,帮助她深陷社会困境、家庭困境甚至个人生命困境的学生们重新发出更好地活着的希望,从而愿意开始学习。但是,我们并不想只把艾琳老师看作一位孤胆英雄。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更愿意探讨普遍意义上作为教师的“教”和作为学生的“学”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当教和学真正发生时所产生的奇迹。
  ——张华军(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街头日记》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影片基于这样的背景:1992年美国“洛杉矶暴动”使帮派问题和种族冲突进一步激化,为了向世人证明种族问题已有所缓解,1994年威尔森高中开设了种族融合实验班。这个实验班中,学生大多是非裔、亚裔、拉丁裔等有色人种,许多学生因种族冲突打过架、进过少管所,甚至蹲过监狱。本就对生活充满怨恨的他们更不可能对学校学习有任何兴趣,班级里只存在学生之间的敌意。而新手白人女教师艾琳的出现改变了他们。通过“线上游戏”、写日记、参观大屠杀博物馆、阅读《安妮日记》等教育教学活动,实验班的学生逐渐从仇视敌对、沉溺于帮派文化的状态转变为敞开心扉、探寻更广阔的世界的状态,而艾琳老师也从理想化地想要拯救学生转变为真正理解学生作为真实个体而非抽象符号。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真正的教与学产生于艾琳老师和学生们之间,促进师生的转变并在转变中不断发展与维系。
  一、教与学的开端——捕捉可教的瞬间
  艾琳是带着高度的理想主义情怀去做老师的,她满腔热血,想走在种族冲突战场的前面,认为“真正的革命发生在课堂上”。起初她根据所谓“种族冲突中的学生”的特点将荷马史诗和饶舌歌词作为教学内容,试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看似创新的尝试基于将学生作为抽象概念的理解,没有触及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们对此持有怀疑与抗拒的态度,真正的教与学迟迟不能发生。转机发生于漫画事件中师生的交锋,看似激烈的冲突实际上也是师生间第一次深刻的对话。Heritage将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思想交流的碰撞而产生的一个个“意外”称为“teachable moment”(可教的瞬间)[1]。漫画事件的始作俑者Tito第一次举手发问的短暂瞬间正是可教的瞬间。艾琳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抓住了这个短暂的瞬间,使真正的教与学得以发生。
  实际上,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也存在许多可教的瞬间,但由于“可教的瞬间”往往以“非预期”的形式呈现,许多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的稳定性,规避不确定与非预期带来的风险,往往缺少一种敏感性去捕捉,导致这些瞬间的流失。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承亦是一种文化传承交往活动,因此教師需要具备文化敏感性,即对于自己生活场域中的各种文化及其关系和影响进行观察、领会、理解、接受以及有效利用的意识和行动[2]。教师的敏感性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觉察教育现场中学生细微的改变、捕捉可教的瞬间,在大量积累中形成教育的洞察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消除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那么,教师应当如何获得这样的敏感性呢?艾琳老师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漫画事件的交锋使学生心中与外界世界隔离的那堵墙有所松动,艾琳老师通过“线上游戏”等方式进一步唤醒了学生的共同感和自我意识。在“线上游戏”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非随意安排,而是源于真实生活,这得益于艾琳老师对学生生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她才能够有较强的敏感性去捕捉可教的瞬间。因此,在教师教育中,除了关注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应注重培养教师对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当前教师教育课程的通识课程更多关注教师全面素质的提升,而非教师对历史、文化深刻的认识。人是历史的人、文化的人,处于历史的时空和文化的环境,人首先应当对历史与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对社会中的其他人有一种体认与理解,才能在与人的互动中有一种意识和自觉。
  二、教与学的本质——唤醒与主体世界的交融
  艾琳老师最初关于教学的尝试虽然采用了与一般教学不同的形式,但其本质仍然只是知识的传授,没有触及学生的真实世界,因此学生并未因教学形式的变化而改变。直到漫画事件的冲突中“什么是大屠杀”这一问题的提出,帮助艾琳老师找到了教师和学生主体世界相互联结的桥梁,开始真正了解并进入学生的生命故事和生活世界。师生间主体世界的交融,使艾琳老师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生的生命状态,抓住学习可以发生的瞬间,并基于她对生活世界的认识和对学生的理解设计一些真正触及学生心灵的活动,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冲动。而当学生获得“学”的内在冲动时,就会获得“学”的创造性,就像影片中Tito举起的向世界发问的那只手、Eva选择不为帮派做伪证……每一位学生在被艾琳老师唤醒以后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打开自己原来的封闭世界的大门,去探索更广阔的外部世界,而这反过来也会使教师感受到生命意义的充实和饱满。
  真正的教与学的本质即为师生之间的相互唤醒以及主体世界的融合。作为教师,要使真正的教与学发生,要教给学生探索世界的方法,让学生对文化、对历史有更多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不仅是当下的,更是不断去突破边界、突破时空的世界。但是,仅仅教授方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探索世界的冲动。当教师捕捉到可教的瞬间,对学生有所唤醒时,师生间主体世界就有了融合的可能性。在融合的主体世界中,存在着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尊重,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共同体的形成,亦即杜威所说的民主社会的形态。203教室的共同体并不是一个新的封闭的社会,不是现实社会的一座孤岛,艾琳老师一直在尝试打破203班的孤立状态,譬如在遭遇坎贝尔夫人的拒绝以后,她越过学校寻求外界的帮助,并通过街头日记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向更大、更广阔的世界展现自己。这种尝试为203班与社会搭建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学生感受到自己被社会所认识、所接纳,从社会这个更大的共同体中源源不断地获取心灵的能量,在开放的世界中获得一种自尊感、获得价值的实现。   三、教与学的动力——内在价值的追求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关心的是“做什么”“如何做”,而很少有人会问“我是谁”。艾琳的父亲说:“这(教师)只是一个职业而已。”的确,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教师仅仅是一个职业,它对应阿伦特《人的境况》所说的“工作”,这意味着教师不带任何内在的价值追求,仅仅是一种工具理性的認识,关注焦点在于教师具备什么(what)而不是教师是什么(who)[3]。工具理性表现在教育中,就是学校组织变成了一架机器,人的情感、创造力等都要受到压抑,人变成这架不停运转机器上的一个小小的齿轮,并按照机器指定的路线行动[4]。一方面是工具理性主导下教师被要求作为齿轮中的一环按部就班地工作,另一方面是教育面向学生个体的特性要求教师直面人的生命、体现生命关怀。在这样的矛盾中,教师原有的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
  面对这种境况,教师内在价值的追求显得尤为重要。从影片来看,支撑艾琳老师直面外部的各种冲突、为真正的教与学的发生提供不竭动力的正来源于她内在的价值追求、她对教育本质的信念。在这样的信念的支撑与指引下,教师可以打破固有的惯例,将教师视为一种价值追求而非一种职业。就像艾琳老师,不是像同事和上级一样为了整个学校的利益对203班的学生们放任不管、持有偏见,而是对他们有一份使命与责任感,在倾听内心召唤的过程中生发一股坚定的力量去实现自我内在的价值追求。
  现实社会,不少年轻教师初入教育现场都像艾琳老师一样抱有崇高的理想热情、拥有改变学生命运的信念,但是最终却变得平庸。这是因为许多教师并没有艾琳老师一样强烈的价值追求,因而在社会多种力量的影响下摇摆不定。就像真正的教与学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唤醒一样,教师的内在价值追求也来自他者对教师的唤醒。内在价值的选择虽然是个人的选择,但是我们可以去唤醒教师对于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内心的自觉。培养教师时,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应当只关注师范生对教育过程的掌握而忽视了其对教育目的的思考,应当为师范生提供更广阔的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提供帮助其进行反思的课程,让师范生在更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思考要追求什么。而对于像坎贝尔夫人一样的经验丰富的传统教师,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唤醒他们对于教育向善的目的的追求而非对荣誉的追逐。
  四、总结
  什么是真正的教与学?《街头日记》启示我们,真正的教与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内在生命冲动的唤醒,这种唤醒需要教师有一种敏感性去捕捉可教的瞬间。要让学生的内在生命冲动由内而外生发出来,教师一方面要有对社会和历史深刻的认识,有足够的知识基础探索与开拓自己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要有坚定的内在价值追求,在面对诸多的风险与冲突时依然能够坚持倾听内心的召唤。当教师唤醒学生的内在生命冲动时,自己也会感受到生命意义的充实和饱满,在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中,师生间主体世界融合,形成不断拓展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李健雪.教师主导的英语课程评价:理论与应用[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162.
  [2]程良宏,马新英.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及其培育[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12).
  [3]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楚江亭.风险社会与教师自我认同危机[J].教师教育研究,2009,(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一  我是1991年进入教育系上学的。在最早的课堂上,好几位学科老师就跟我们提到教育系的“五虎上将”,说他们是教育系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其中之一就是王策三先生。到了本科高年级,课程少了些,于是每个星期像赶场似的去听学术讲座,或者参加各种报告、研讨活动。正是在某次这样的场合,我第一次见到了王策三先生。时间过去20多年,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他当时讲的是什么主题,但有一个印象却很深刻,那就是先生穿着一件非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与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潜力。多年来,我们格外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将其视为学校最核心的工作之一。2016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引进“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项目,五一小学也荣幸地成为53所项目实验校之一。我们以该项目的研究为契机,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并认真总结、提炼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形成方法体系,在促进学校高位、均衡
本刊讯 有着“比较教育学科奥运会”之称的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World Congres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ies,简称WCCES)第十六届大会,8月2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召开。这是世界比较教育学会成立40余年来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大会,共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专家和学者参与本届盛会。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他在致辞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实践求真知的优良传统,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陶行知先生“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虽然时代不同,但都包含了学习场域的转换,即从学校、课堂中解放出来,到大自然、社会中,寻找知识的真谛。“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美国教育家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精辟论述,也可作为这种学习方式的理论基础。这种发生在校外的、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被称为“研学旅行”“修
【關键词】名校分校 新教师 工作压力 职业倦怠  教师工作压力的概念来源于一般工作压力,是教师由于职业所赋予的要求、期待、职责而受到的压力。我国研究者石林等人认为,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源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学生问题、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问题、身心特征、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1]大量研究表明,工作压力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其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的正相关。[2]我国
编者按  疫情尚未结束,反思早已开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教育部、各地区、各学校积极开展延期开学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工作。面对突发情况,区域、学校如何通过综合部署,力保各项措施稳步实施?线上教学如何有效开展?如何利用特殊情境,积极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建立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本期专题聚焦“停课不停学”下的教育教学思考,围绕相關话题,呈现教育研究者的理性思考及典型区域、学校的实践经验,以期为读者
《慈母情深》是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的经典作品,节选自他的中篇小说《母亲》,题目为入选教材时编者另外添加,入编在人教版五年级上自读课文,同时也入编为统编新教材教读课文。让儿童去阅读这样的优秀篇目,体验母亲对子女的深情、期望、鼓励、扶持,整个阅读与学习的过程无疑将产生直抵人心的震撼。阅读此文的历程,也必将成为儿童难以磨灭的童年记忆。文中,作者使用的表述呈现方式,细腻的笔法,自然巧妙的场景描写等,无不
一、案例背景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要面向儿童的生活实际”,“让课堂回归生活”。以儿童生活实际为基础,不仅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掌握学生对话题的已有经验与认识,而且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借助iPad教学中对过程性数据的挖掘,我可以更快速、更便捷、更全面地掌握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兴趣点和掌握程度,能打破传统课堂中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师生、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避免阅读的低质量、碎片化、低效化,以专题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形式,推动阅读教学改进,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已经引起许多语文教师的重视。专题的学习特点和设计思路可以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提供抓手。当整本书阅读基于专题学习的思路进行开展和推进时,学生的阅读活动将呈现出整体化、高效化特征,阅读质量将得以提升。笔者尝试以专题学习的手段,设计、开展了七年级学生的《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活动
编者按:在丰富多样的教育生态中,“小规模学校”是一种存在形式。实践证明,就近、分散和小型是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小规模学校”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和关注,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现实需求。一个成熟的教育系统必然存在不同类型的教学机构,并服务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规模学校”不仅是教育的现实存在,更是民生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应努力创建“小规模学校”,让其朝着个性化学习和社会化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