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课堂实录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omeo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一些课文直接或间接的蕴涵着许多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
  在教学课文《赤壁赋》中,针对班上学生的畏难、害怕挫折的现状,我做了与学生探讨“如何应付挫折”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课堂实录摘录如下:
  师: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大家先朗诵,然后讨论告诉我苏轼分几个层次解答客人心中的郁闷 ?
  生:(讨论回答)两层。
  师:第一个层次到哪,说了些什么内容?
  生:(讨论,一生总结)到“而又何羡乎”。用水和月做例子,得出结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物与我皆无尽也”。
  师:非常好,那谁能解释结论的意思呢?
  生:是变化与不变的关系。
  师:我们经常讨论的变化的那一句话是······
  生齊答: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生:从变化的角度来说,事物每一刻都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说,千百年来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物好理解,“我”怎么理解呢?
  师:一个人在世界上消失了,是不是整个人类就跟着消失了?
  生:不会,还会有别人、有后人啊!
  生:哦,所以,人类还在,人类是不变的。一个个体时时变化,会有从有到无、从生到死的过程,而从事物整体来看,依然是绵延不息的!
  师:非常正确! 所以说,变化时时存在,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整个人类又是永恒的。既然万物和我们都是一样的,那又“有何羡乎”!看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就会豁然开朗。那第二层又说了些什么呢?
  生:(讨论)物各有主,是你的就拿,不是你的一丝一毫都不能拿。
  生:大自然的清风明月是大家的,要好好享受。
  师:结合苏轼的经历理解苏轼为什么这样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生:苏轼有美好的理想,一心为国却遭诬陷,在他看来,清明的政治、和谐的社会是如此遥远,想要改变现实太难了,不是自己想就能实现的,有些东西强求不来。所以产生了消极的想法。
  生:苏轼的思想不允许他悲观,所以他又看到了自然山水的美,要好好享受人生,所以又是乐观豁达的。
  师:把两个层次结合起来理解一下。
  生:这一段着重的表现了作者“变”与“不变”的相对主义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念,这是全文的重点所在,这其中,虽然有作者纵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消极思想,但更主要的是一种旷达,一种洒脱,一种理智和超然,既是解答客人的苦闷也是表达自己的思想。
  师: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下面我来补充归纳一下:
  此段文字集中体现了苏轼儒释道并存的思想。此文表面写“哀”,其实苏子亦受感染而哀。他说服客的同时,一定首先说服了自己。虽然被贬黄州,身处逆境,仍可安天乐命,不羡慕别人,往事自然不堪回首,但要“相信未来,珍惜生命”,此时之“痛”不正是今后人生的一笔财富吗?此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体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食。”目前之痛固然是自己亲历之痛,但这并不是黄州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自己还拥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物,如眼前之美景!此乃道家“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至高境界。此段整体上有一种佛家式的参禅,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最后一段的顿悟与尽兴忘情。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诗化人生。苏轼这种人生态度是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可以承诺我们一生永远是晴天,也没有人可以保证我们一生永远波澜不惊,当我们在人生的急转弯处突遭风霜刀剑,急遇毒蛇猛兽,乃至走进山穷水尽的绝地时,我们又当如何处理?于是有人被痛苦打倒了,而一蹶不振,最终失去了生活的尊严;也有人勇敢的面对生活,积极的探寻,为自己的将来开另一扇窗。挫折的严重性是相对的概念,心理卫生学普遍认为,真正引起适应困难的,与其说是挫折本身,还不如说是当事人对他们的看法,以及所采取的态度。苏轼要通过此文“净化”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让我们学有所获、读有心得,这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人和为文的双重境界。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这种人生态度穿越千年时空,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温暖着我们的内心世界。
  通过苏轼的启发,我们遇到挫折怎样应对?
  生:如果我遭受了挫折,我会鼓励自己不要放弃,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有很多伟大的人物他们也是经过了无数的挫折以后才获得成功的,而且他们当中有很多情况不如我的人,他们也成功了,那么我为什么就不能成功呢?所以不管我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挫折我都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做有目的、有计划的渗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固有的特点,从多方面探讨心理渗透的内容、方法及途径。
其他文献
语文作文教学改革历年来都是备受语文教育界和社会各阶层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之一。就是因为它决定着一个学生(一个考生)的命运和前途。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写作是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就其能力层级而言应该属于“创造”。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对我们的学生强调:文章一旦被写出来,不论其水平高低,只要不是抄袭,都可以看作是同学们的一种创作。文章是真的,才是善的,才是美的。只要是真情实感就是创新。靠胡
期刊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期刊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发挥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的作用,语文教学第一要务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学习范例,形成具有语言技巧,符合语言规范的听说和读写能力,语文素养从某一角度来说就是情感素养、语言素养。  多媒体的应用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信息传递模式由语言为中心传播走向语言、图像等多种文化符号的整合传播,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要
期刊
高中作文教学一直以来困扰着广大教师和学生,作文60分,分值比较大,占高考卷总分的五分之二。作文的好坏,决定了高考的胜负。因此,师生们多方探索作文出新技巧,获得高分绝招。无论什么招数都离不开素材,无论什么类型的文章都离不开语言表达。当我们绞尽脑汁地搜罗材料,如饥似渴地翻阅高考作文素材库的时候,大抵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课本。如何才能搞好作文素材的运用呢?我仅以《茶馆》一文为例,探讨一下如何运用课本素材这一
期刊
近年来,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有的孩子上学积极,到校后却不爱学习呢?为什么現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呢?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农村家庭孩子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
期刊
随着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我们经常看到授课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教学情境的情感体验,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讲解,而是尽可能地调动了学生所有的感官,让学生在感受语文的工具性特点的同时,又受到人文性的熏陶,真正实现了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  语文,是学生个性差异表现最为突出的学科,也是资源极为丰富的科目,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高中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高中标准》的核心概念,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全体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语文素养的含义  何为素养?
期刊
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一视同仁为社会各阶级服务;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如何实现寓艺术于课堂,使单调的语言更有情趣,实现教学相长,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远离语文
期刊
细节,就是细小的事件、细小的情节、细小的环节。作文的写作离不开细节的描写,没有了细节就没有了细腻的情感表达,没有了细节就没有了典型的人物形象,没有了细节就没有了震撼人心的场面。要写好细节我们也要学会借力。  一、向经典借力  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具有实用性、持久性,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