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线索管理中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GFD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举报线索的管理中出现了流转环节多, 责任分散,没有制度保障,影响了案件质量。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借鉴,改进和创新对举报线索的管理,并找到独有的适合自身的管理方式。
  关键词:举报线索;存在问题;管理措施;制度创新
  
  举报线索的质量关系到贪污、贿赂案件的查处,关系到群众信访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实践中,举报线索的管理存在流转环节多, 责任分散,影响了案件质量,甚至诱发涉检上访问题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改进对举报线索的管理,提高线索质量和办事效率,以适应检察工作的发展。
  
  一、举报线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一)匿名举报、多头举报在举报线索中占很大一部分,影响了举报线索的质量。
  1、匿名举报是一些群众发现有犯罪事实,但害怕打击报复或其他原因而不敢签上自己的真实姓名的举报。在这些匿名举报中,有些群众文化程度不高,不懂法律,因而反映的事实不清,内容笼统,而举报中心人员又无法及时与举报人联系,深入了解案情,大多数难以成案,这很不利于打击犯罪。笔者认为,在举报方式的管理上,我们必须加强宣传,提倡实名举报,以利于调查处理,并可以向举报人反馈情况。如果举报人不愿实名举报,可化名或匿名举报,但是能以某种方式与举报中心保持联系,以方便对案件线索的调查。条件许可的话,尽可能网上举报。网上举报保密性强又便予联系,有利于案件的查处。
  2、多头举报是指群众为了扩大举报的影响面,引起各部门的广泛注意,就同一案件同时向各部门散发材料。实际上各举报机构收到举报信后,都要按照“归口办理”的原则,把材料转到有管辖权的部门。有些群众动不动就把材料寄到省级、市级、省长、市长那里,殊不知,这些信件还是会被逐级审批、分流转到各职权部门办理,而且信件的周转需要一段时间。这不仅耽误了查处时间,而且可能泄露秘密,怡误战机。而且到处举报造成了举报部门的重复劳动、降低效率,有时因为举报缺乏针对性,容易引起各部门的相互扯皮。笔者认为,在举报方式的管理上,同样要加强宣传、促使举报人树立一个正确的举报观念,不要唯“官大”、“级别高”而应把情况向有管辖权的部门反映。
  (二)举报线索的分流中间环节多,办事拖拉
  现阶段举报线索的分流都是通过线索分流协调小组。协调小组的成立对案件的分流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存在许多不足。1、不符合及时分流的要求。线索协调小组除分管检察长外,还包括反贪、渎职部门的负责人,而这两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因办案常常出外,而且协调小组的各成员很难凑齐,有时案件因要等待审查协调需要很长的时间,有时因时间太长而丧失战机,致使线索难以突破。2、不符合高效的原则。线索的审查协调牵扯到很多人的精力,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况且有些线索的分流去向清楚明白,无须协调评估,即使经过审查协调也只是走走过场而已。而且接触线索情况的人多的话,容易造成保密工作的漏洞。3、案件久拖不处理的话,容易使群众产生怨言,影响了检察机关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笔者认为,在举报分流的管理上,应该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高速流转,提高效率。举报中心受理线索以后,迅速进行审查,对去向明确的线索,承办人提出意见,经科长、分管检察长批准后直接分流。对需经过审查协调小组分流但是急办的线索可经分管检察长同意,先行移送职权部门,以免贻误战机,事后向协调小组通报。
  (三)举报线索的反馈流于形式,实际操作困难
  虽然一再强调每件举报线索必须反馈,但是在实践中,举报线索移送到各业务部门后,就沓无音信,线索完全失去控制,这很不利于线索的管理。笔者认为,要使反馈制度落实到实处,必须制定一项制度,设定考核方法,使反馈工作成为办案工作的一项法定职责,业务部门收到举报中心移送的线索后,在法定的期限里,自觉将查处情况反馈给举报中心。同时限期反馈也迫使业务部门及时开展调查,从而使调查工作变得及时、主动,减少了被举报人串供和销毁证据的可能性,有利于案件的成功侦破。再由举报中心及时答复举报人,能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减少上访。同时,检察机关的“事事有回应”必将极大地调动群众参与举报的积极性,取信于民。
  (四)举报线索的办理没有严格执行归口办理的原则、而且各信访单位之间没有形成大信访格局
  举报线索的归口办理是指根据举报人来信来访反映的内容,按照各级党政机关和所属部门的管理职能,按系统分工负责处理。实际工作中,举报中心存在受理一些没有管辖权的案件。比如,有些同志对上访的群众抱有强烈的同情心,虽然明知不属检察院管辖,但总想把案情调查清楚,帮助上访群众讨个说法。有的上访群众也总认为检察院是政府机关,出面总比他们行,不管什么事情也总希望检察院插一手。实际上没有管辖权的案件,举报中心就是发现问题,也无法自行解决。如果群众不理解,误认检察机关不处理的话,还会激化茅盾。还有的是来访群众,虽然举报中心向他们说明直接到有管辖权的部门反映,但他们总认为检察机关转过去的信件,各部门会更重视。实际上,材料转过去的话,有管辖权的部门因为没有直接接待来访群众,有些情况不能深入了解,而且材料的周转又需要一定的时间,耽误了办案时间。所以举报中心收到举报材料后,应该按照“归口办理”的原则,把材料转给有管辖权的部门。因为举报中心一旦办理,不仅仅是案件的调查和程序上的总结,而应负责到息访息诉,使人民群众心悦诚服。所以没有管辖权的案件,举报中心就不要着手办理,到时不能解决,容易激化茅盾,引起涉检上访。
  2、举报线索的办理还存在一个现象是各部门各自为政,重复调查。这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而且调查重点不同,结论不同,也在群众心目中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同各部门必须加强信息通报,加强联系,有条件的话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讨会,相互沟通、相互交流,把握工作主动权,形成合力化解社会矛盾。同时各部门相互监督,加强对控告、举报材料办理情况的监督,建立积压线索通报追查制度,加快信访案件的办理速度和提高办理效果。
  (五)举报线索的初查太泛,影响了初查案件的质量
  纵观各县市区院的控申初查案件,发现初查的范围很广。分析这些案件,发现相当数量的案件发生在农村,而且是由于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村干部在生活或工作中存在矛盾,借机控告以泄私愤;有的案件已由其他部门协调处理过,但由于当事人要求过高,或无理取闹而无法解决诉之检察院。上述这些没有实质内容的线索,笔者认为检察院应以协调解决为主,没有必要进行调查,就是调查中发现问题,许多事情检察院也无权干涉,徒浪费人力物力,而且耽误其他重要工作。笔者认为,举报线索的调查处理不应全面展开,应先对线索进行审查分析,有些案件能转则转,能协调就协调,保留那些有调查价值的线索作为调查对象。如果对许多线索都进行调查处理的话,在每个线索上所平均花费的精力就少很多,工作也就相对泛泛一些,那些有价值的线索也得不到全方位的考察分析,不能及时办理,出现了积案不查现象。
  (六)存查、缓查线索利用率低,举报线索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存查、缓查线索就当时来讲,缺乏初查的价值,但如长期经营,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可能有初查的价值。现在的存查、缓查线索都缺乏规范性管理,往往束之高阁,置之不理,更谈不上再利用。笔者认为,对存查、缓查线索进行电脑化自动管理,定期整理,对于克服当前群众举报总量下降,案源缺乏的困难尤为重要。
  (七)举报线索调研工作薄弱
  调研工作一直是举报线索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一直来的观念是举报线索的办理属业务类,和调研工作无关。实际上,举报工作不能单纯地看成是接待、解决信访问题。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是社会的晴雨表,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都可以通过信访反映出来。举报中心应当定期对来信来访作分析研究,通过信访分析查找原因,寻找问题的共性,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指导,从而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提高举报线索的质量。也可以向党委、人大、有关部门提出一些建议,也可以从中发现检察机关在执法观念、执法规范管理制度和执法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分析,加以改进,促进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检信访问题的形成和产生。同时,做好举报工作也离不开社会舆论的营造,理论界的支持。
   (八)举报中心干警的素质缺乏全面锻炼
  举报线索的管理是由举报中心人员负责的。而举报中心相对于其他业务部门,一直来好象都是二线部门,常常按排一些老同志及需要照顾的同志,而且业务书籍少,开会、培训的机会更少。这样,形成了举报中心干部知识结构单一,水平停留于原有的教材和法条,而未与时俱进的更新知识结构。在实际工作中,举报接待工作涉及的范围大、部门广、情况复杂,如果没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和社会知识,在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中就容易激化矛盾,使小事变大事。所以能否提高线索质量,充分履行职能,关键在于举报中心干警素质的提高。在举报线索的管理上,更要树立人本的观念,必须重视对举报中心干部的再学习,使举报中心干部及时掌握与处理当前信访问题密切相关的重要政策、法律法规,及时了解上级的精神,了解党委和政府的部署,有利于开展工作,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举报线索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机制保障问题
  
  举报线索的管理有很多的经验、方法,但在实践中,却很难操作,往往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案件管理机制,从实体和程序上确保线索管理。具体实践中,笔者认为要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章立制,规范线索的管理
  1、建立严格规范的线索、案件流程管理制度。当前举报线索管理方面的法律规定很少,因而线索的管理无章可循,一盘散沙。要使线索能有序运转,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举报线索管理制度》、《举报线索反馈制度》、《举报线索催办制度》、明确具体的工作步骤和操作规程,减少线索流转的随意性。
  2、建立责、权、利统一的考核制度,增强干警的责任感
  举报线索是由检察人员进行管理的,要管理好线索首先要做好对人的管理。生活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的,一项制度如果没有真正关系到切实利益,很难会引起高度重视,并全力以赴。笔者认为,“权利到人,奖惩挂钩,责任追究”制度既能激发检察人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使检察人员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同时“责任追究”也增强了检察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前,高检院规定的“谁受理,谁负责”的首办责任制也是一种增强检察人员责任感的好方法。就是明确规定线索受理人是第一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对线索的处理负责到底,直至群众满意而归。
   3、健全线索处理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监督实效
  对于举报线索的监督和制约,制定各种督查、考核、通报制度是最基本的。但在群众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的文明社会里,笔者认为,对线索的处理程序实行检务公开,让群众了解线索处理到规则,促使办案工作的透明化,接受群众的全程监督,对检察权的行使起到了更好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况且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能让各种阴暗的、不作为的、不当作为的无地自容,无法生存。
  (二)努力实现举报线索的自动化网络管理,为举报线索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平台
  现阶段线索的电脑化管理还仅仅是线索的储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因而不能做到及时分流、及时处理、及时反馈、及时监督,其结果还是“不规范”。因此我们要借用高科技网络技术对线索的整个运行进行管理。如设定程序,硬性迫使承办人严格遵守有关程序的规定和要求,使办理规则和过程控制落到实处。
  
  三、提高举报线索质量的新思路、新方法
  
  新时代、新形势,提高举报线索的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举报线索本身,而应从举报线索所处的环境和处延上下功夫,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探索新的适合不同情况的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和吸收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我们举报中心的工作上来,以提高线索的质量,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真正做到“立检为民,执法为民”。
   1、与职务犯罪预防相结合 ,建立信访的预警机制,控制源头
  线索的管理不仅仅是在办理的全过程之中,最根本的是能从源头上预防信访问题的发生。因而如果在办案过程中,从大量的举报线索中发现普遍存在的倾向性犯罪苗头,同时,在举报初查中同步开展职务犯罪预防,进行积极预防,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可以避免信访问题的产生。
  2、有些案件可以实行公开咨询制度、公开听证制度等
  要使群众相信,我们检察机关的处理是公正的、合理的,使群众理解我们,能站在我们的立场想问题,我们必须要在增加办案工作的透明度上下功夫,以增强群众的信任感。如公开咨询制度、公开听证制度等。
  3、建立巡回下访制。为更好地方便群众信访,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防止因接访空档发生越级上访,可以建立巡回下访制度。充分利用各种群众聚会、集日、节假日等时机深入街道乡镇巡回接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及时化解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正确认识和理解网络犯罪及防范网络犯罪的策略分析和论述,目的在于减少或避免网络犯罪的发生,并惩罚和防治各种网络犯罪行为,推动网络犯罪相关法律的制定步伐,加快互联网的推广及应用,净化和完善互联网环境。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犯罪;发展趋势;防范对策    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无穷的利益。但是,网络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不法分子也看准了这一点,利用网络频频作案,网上
期刊
高检院曹建明检察长指出“检察机关的职能很多,但归根结底,法律监督是我们最主要、最根本的职能,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曹检的讲话,更加确立了检察机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进一步强化法律监督职能,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各项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强化法律监督这个检察工作的方向。下面,笔者围绕强化法律监督职能,提升法律监督能力谈一些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当前法律
期刊
死刑又称生命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一种刑罚,包括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1]死刑案件是最严重的犯罪案件,是犯罪结构体系中最典型、最本质和最高层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手段特别残忍,性质极其恶劣,后果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一般会直接剥夺、侵犯了公民的生命权,造成被害方的家破人亡,严重地危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005年至今年8月,聊城市中级法院共判处死刑112人,包括死刑立即执行5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欺诈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困扰全世界的难题。从我国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学者多从会计学的视角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欺诈进行研究,很少有学者从法律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因而从法律视角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欺诈进行规制十分必要。   关键字: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欺诈  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核心部分,是联系上市公司与广大投资者的纽带,是利益相关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而,对上市公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由此,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构成受贿罪就必须以“为他人谋取利益”为要件。但法律对“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受贿罪的主观要件还是客观要件也未作出规定,刑法学界对此也一直有争议。    一、 对“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为
期刊
摘 要:我国现阶段,渎职案件频发,相比较贪污贿赂案件、盗窃、诈骗案件其危害往往是灾难性的。相反,渎职案件却有高达95.6%的不适用实刑比例,不能不说是对和谐社会建设和罪责刑相适应基本原则的严重挑衅。本文从渎职案件现状、处罚轻的原因出发提出了目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渎职;处罚轻;罪责刑;措施    序言:在古代社会,官员犯罪可以用官品来折抵刑罚,号称“官当”。在今天,我们不应再看到腐败官
期刊
在民事、行政诉讼活动中,都会涉及到新证据如何掌握与运用的问题,而证据又是决定案件胜诉与否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诉讼活动中如何看待新证据,如何把握运用新证据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与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一、诉讼中新证据的定义    所谓“新证据”是指在诉讼活动中新发现的证据。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新证据”是指以下情形:  1、一审程序中的新证据包
期刊
检察委员会是人民检察院的议事决策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检委会对于提高办案质量和议事水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一些地方,有的基层院检察委员会工作在实践中仍有不如意的地方,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检委会的权威和作用的发挥。如何完善和加强基层院检委会工作,笔者结合实践,谈些粗浅看法。    一、当前检委会
期刊
摘 要: 尽管我国《宪法》、《民法》、《公司法》、《证券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其他相关比较的法律、法规都对公司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做了出比较详尽的规定。但必须看到我国的法制还不健全,许多法律、法规还处在一个自我完善的阶段,这使笔者对我国现行法律中公司社会责任的基本规定以及其存在的局限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局限性    一、现行法律的基本规
期刊
2005年12月,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罗干提出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指出宽严相济是我国在维护社会治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基本刑事政策。在2006年人代会上,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在工作报告中均明确表态,要在刑事司法工作中贯彻这一刑事政策。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一节中指出:“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