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筑工人构筑防治艾滋病的坚固防线

来源 :教师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a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建筑业农民工数量巨大,其工作特性决定了他们的“防艾”知识匮乏,自我防护意识差,是“防艾”工作难度大的人群之一。自2007年,湖南省建设厅依托农民工学校对建筑业农民工开展了专项“防艾”知识培训,取得良好效果。为扩大培训受益面,提高培训质量,湖南省建设厅对建筑农民工工作与生存现状、“防艾”知识接受情况、信息来源渠道以及相关服务的获取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为以后的培训工作积淀了经验,明确了工作改进方向。
  关键词 建筑业农民工;艾滋病;防治;调查分析
  
  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223501例,其中艾滋病病人62838例,死亡报告22000多例,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防治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湖南省建筑业农民工达250万人左右,以青壮年为主,流动性强,多在施工现场集中居住,艾滋病防治知识(以下简称“防艾”知识)匮乏,自我防护意识差,是艾滋病防治工作难度极大的重点人群之一。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政策措施影响范围不断扩大。2007年湖南省作为建筑业六省五市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项目试点省份之一,利用第四轮全球基金组织,依托40多所农民工学校对5000余名农民工开展了专项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针对建筑业农民工特点,结合建筑业实况,湖南省建设厅确立“让建筑民工懂知识、不生病、无传染”的工作目标,拟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方法和工作重点,与培训机构、建筑企业、施工项目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建立了建设行业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报告制度,成立了湖南省建筑业农民工培训专家咨询委员会,将“防艾”知识列入建筑工地农民工学校常规培训内容,取得良好培训效果,各工地农民工培训后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到83.3%。
  為进一步扩大培训受益面,提高培训质量,有必要对当前的建筑农民工工作与生存现状、防治艾滋病知识的接受情况、信息来源渠道以及相关服务的获得情况,以及湖南省当前的培训模式等进行调查研究。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2007-2008年湖南省建筑业农民工“防艾”知识培训及其掌握情况抽样调查,并就以上几个方面根据均衡分布原理对“防艾”知识培训的前测问卷共同1000份进行抽样统计与分析。
  
  


  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建筑业农民工主要来自于本省农村,基本为汉族已婚男性,以初中学历者为主,年龄集中于30至40岁(见图一、二)。
  1000个建筑农民工中,男性有974人,占总量97.4%。女性26人,她们大多为工地班组长或普通民工的家属;从婚姻情况看,未婚者仅123人,已婚者833人,同居者32人,离异丧偶者13人;从学历结构看,文盲38人,小学文化程度者261人,初中文化程度者539人,高中或中专161人;从年龄结构看,被调查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8岁,最大年龄有61岁,最小者仅16岁。年龄曲线呈倒u型正态分布,其中20岁以下者48人,20至30岁者139人,30至40岁者626人,40岁以上者187人;从民族与户籍结构看,调查样本90%以上来自于湖南本省,外省务工者主要来自临近省份湖北、四川,汉民族有967人,少数民族有65人,其来源主要为湘西北的土家族、侗族、苗族。另外从收入情况看,根据湖南省“温暖工程”培训中的抽样调查,长、株、潭的建筑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一般在2000以上,其他地市收入水平稍低。
  
  2 调查样本培训前防治艾滋病知识测评结果分析
  
  建筑业农民工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他们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在接受培训前的知晓率仅为61%(表三)。普遍而言,建筑业农民工对艾滋病具有一定恐惧心理,提起艾滋病就觉得很神秘,在认识上存在一些盲区,在对关于防治艾滋病的八个最常见,也是最关键问题的回答,其准确率各不相同。
  大部分建筑农民工知道“共用注射器感染”、“输血感染”、“母婴感染”是艾滋病人重要传播途径,其知晓率分别为79.7%、80.3%、72.6%,但是也有50%以上农民工不知道或者不认为“只与-t"性伴发生性行为有可能降低艾滋病传播的风险”和“一般接触如进餐不会感染”,还有近一半的农民工不知道或者不认为“一个看似健康的人有可能携带艾滋病病毒”,其知晓率分别仅为46.5%、56.8%、57.4%,由于过份恐惧及认识误区,还有五成农民工认为“蚊虫叮咬有可能传播艾滋病病毒”。这种情况和和农民工本身认知水平和关注焦点有关,也和社会各类媒体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不同途径、不同重点、不同程度的宣传有重要关系。
  
  3 建筑农民工防治艾滋病知识的信息来源渠道及相关服务获得分析
  
  建筑业农民工获得防治艾滋病知识的信息渠道和接受相关专项服务者比较少。其防治艾滋病知识主要为民工自身在生活中无意识的接触或观察而获得。从表四、五可以看到,建筑农民工在近一年接受免费安全套、接受艾滋病性病宣传材料、尤其是接受免费的艾滋病病毒检测的比例都非常小,分别仅为17.7%、26.8%和6.1%。从获得艾滋病知识信息的时间和来源渠道分析,他们外出务工后了解艾滋病相关信息比较多,主要通过电视、公共场所的宣传栏广告栏、报刊杂志等获得一些不完整、不全面的知识,而且由于没有接受专项培训,甚至对知识产生曲解,只有少数的民工接受过免费宣传材料和少数工地曾组织过专门的宣传活动。这种现状对于大部分已婚,但与家人聚少离多、处于中青年年龄阶段的建筑农民工而言,对他们卫生保健服务的提供严重不足,与对服务的实际需求相比缺口较大。
  
  4 防治艾滋病培训的工作经验
  
  根据建筑业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湖南省建设厅制定“湖南省建筑业农民工”防艾“知识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活动计划,在组织部署、工作联动配合、宣传发动、资金发放、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准备充分、实施严谨,为培训良好开展提供优越条件,共投入专项资金45万元,发放宣传资料21万份,通过认真培训教师来发展和稳定师资队伍,创造教学条件来保障教学活动,灵活教学方法手段活跃现场教学气氛,严格执行规范的教学程序来确保教学质量,此外还选择了热心公益、组织能力较强的农民工担任“防艾”宣传员来扩大培训影响。因此在活动过程中,绝大多数农民工十分愿意参加培训,上课的积极性很高,他们普遍认为学到的知识非常有用,还有不少农民工在上课时主动就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向教师请教。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作笔记,表示今后一定注意避免接触艾滋病传染源,并将艾滋病防治知识传授给家人和亲朋好友,他们还一再反映希望以后还会接受此类健康知识培训,为自身及亲朋好友们的人生健康设立一道屏障。
  
  5 防治艾滋病培训的工作改进方向
  
  通过调查,我们还注意到在培训执行的细节上,以下问题的处理对培训的顺畅性有着较大影响,需要得到有效加强或改进。
  
  5.1 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要继续重视宣传教育活 动,通过宣传橱窗、张贴画、发放材料、举办图片展、观看防治专题片等形式,向农民工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帮助他们了解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预防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2 部门协调,形成工作合力。首先,行政部门要与培训机构、建筑企业签订培训协议,改进培训方案和活动计划,多方联动,加强配合,落实培训任务。因为一方面,施工单位重视与否直接影响培训效果,施工单位高度重视,培训前后的组织工作就会到位,培训过程就会得到有效保障,因此要重视对施工企业负责人的培训,提高其认识。以确保培训组织工作到位。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培训机构教师、管理督查人员的沟通联络,以便工作銜接更紧凑有序。其次,要多方协作,共同做好培训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好培训场所,保障有效的教学条件。最后,针对当前培训的供给稀缺性,很有必要联合多方力量,特别是相关卫生防疫部门,组织强有力的教师及服务工作队伍,扩大培训的受益面。
  
  5.3 创新模式,提高培训效率。其一,培训工作应该尽量避开施工高峰期,搞好现场教学活动组织实施,提高各有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服务能力,要求培训的教务负责人、后勤服务人员及教师提前到达培训现场,检查培训课堂布置情况,组织现场工作人员调试设备,熟悉工作环境,并做好培训学员签到和知晓率前测、后测试卷发放工作,以及培训中的现场情况记录。其二,认真培训教师。稳定师资队伍,遵循教学程序,注重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有必要组建建筑业农民工“防艾”知识培训师资库,对进入建筑工地开展培训的教师进行专业、细致、全面的防艾知识讲座和培训,交待培训要求,使其成为合格的授课教师。农民工具有文化素质不高、接受能力不强、耐性差等特点。要求讲课教师要具有亲和力,能平等对待农民工;培训内容要结合农民工的接受水平,以传播途径和预防为重点,减少有难度的医学理论知识,并在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增加图片讲解,教学语言要突出简单、明了、易懂的特点,教师可制作了简单生动、贴近农民工实际生活的多媒体课件和动漫片,运用到教学中。第四。严格遵循教学程序,按照“防艾”知识前测、培训教师对“防艾”知识的讲解、“防艾”知识DVD碟片的观看、“防艾”知识后测的顺序有效开展培训活动。
  知识是与艾滋病抗争的最有力武器,我们有义务、有责任用知识为致力于构筑一条建筑业农民工防治艾滋病的坚固防线,为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年)[R/O],2007
  [2]湖南省建设厅,关于做好我省建设行业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z],2007
其他文献
摘要 参与意识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积极投入的意愿。因此,教师必须以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来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键词 思想政治;激发;参与意识    参与意识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积极投入的意愿。因此,教师必须以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来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 情感的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进行认知方面的学习,同时也进行着情感性的学习,两者是
期刊
摘要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中学政治课采用“问题探究”式进行教学,既符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又比较适合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要求,确实能把学生引导到“愤愤乎、悱悱乎”的境地。中学政治课采用“问题探究”武可分为四步,即适应学生准备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关键词 准备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探究”式,是指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发挥主导作用,在备课中从各个环节综合考虑,周密部署,实现对课堂气氛的优化调控。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必须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当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其主人翁地位后,才会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课堂中来。只要营造出生动活泼的物理课堂环境,课堂就一定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
期刊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是发生在英国南部的一所小学里,一位教师所带班级的孩子大都很调皮,爱捣蛋。老师第一堂课就跟他们玩。玩得天昏地暗。下课了,老师说:“孩子们,你们要是能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我就去吻校外放牧场里的一头猪。”这些调皮的孩子问:“老师,这是真的吗?”老师说:“真的,而且我要吻的是一头你们认为最大的母猪。”孩子们好奇,都希望老师去吻猪。从那天起,他们的课堂纪律好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即使有
期刊
摘要 升旗活动,具有参与人群广泛、时问短暂的特点,但笔者认为这种集体性的活动,不应因为时问短暂就简单地走过场,而应抓住热点、亮点、焦点等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群体教育。本文通过三次升旗的案例,说明了升旗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在表达主题上所具有的集体教育的优势。  关键词 集体教育;表达主题;活动目的;活动效果    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不要小看简单、短暂的升旗仪式,由于教育的
期刊
摘要 问题情景教学法中问题情景材料是基础、问题是主线,通过问题情景材料分析,设计问题的引导和落实,最终达成三维目标,所以,问题情景设计要把握科学性、直观性、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握好问题情景设计的具体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问题情景    情景是一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问题情景设计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本人结合我校的实际以
期刊
1 化学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原则    1.1 参与对象的层次性原则。开放性问题不是面向少数尖子生的难题、偏题、怪题,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其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者结论不确定。正因为这样,开放题的解答方法和结果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使其中有些方法、结论一般学生能得出,有些方法、结论则可能只有尖子生才能得出。也就是说开放题应充分考虑参与对象的层次性,既能照顾后进生的解答水平,
期刊
摘要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开展之际,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活力,充实了内函,然而其现状并非令人满意,特别是英语教学,更是问题重重。在此,针对我省商职英语课程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改革对策的探讨。  关键词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1 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明显的定向性,其本质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由于仍未
期刊
摘要 目前,有一部分的贫困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外界的各种关系,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他们主要存在自卑、焦虑、依赖、忌妒、封闭等心理问题。贫困学生要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努力克服不良心理,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 贫困生;心理贫困;疏导    贫困生一再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虽然在众多的贫困学生中,绝大多数都能够自强不息,刻苦上进,但在校园里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此类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三位—体的课程目标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目标的达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价值观(理想)作用于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学习动机),影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渗透。我们的学生在家里,父母总是关切地问孩子:“你现在不好好读书,将来能做什么呢?”在学校,教师常常问学生:“长大要做什么?”在这里,为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