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首要环节,也是学生、老师对本节课的第一印象,心理学界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好的课堂导入能起到承上启下,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作为一线的历史老师,我们应努力追求导入艺术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过渡到对新知识的讲授。例如,在教授《战略大决战》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复习提问的导入方式:“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内战烽火,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标志是什么?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的事件是?”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在内战头一年里,战略上,敌人进攻,我军防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但由于我军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的南京和武汉,并带动其它战场转入战略反攻,从而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当战势发展到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又进入了第三个阶段,那就是战略大决战阶段,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这种导入方式最能体现历史的前后联系、因果关系,对前面内容的回顾,能够加强学生记忆,同时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的内容,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其缺点同样是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二、根据学习内容需要,情绪导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学时,注重以情感感人,用深情的导语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有位老师便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歷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今天让我们重新回到另一场战争中区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那就是甲午中日战争。”老师导入时非常动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学生似乎有了一种厚重的使命感,深受感染。
三、引用材料导入法,
可引用的材料范围及其广泛,只要能为主题服务的内容都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包括故事、谜语、诗、歇后语、成语、典故等。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和论从史出的能力。例如: 1、故事导入:每节课基本上都能有一个故事,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如讲到“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讲“田忌赛马”的故事,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下子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可以讲一些“一鸣惊人”、“数典忘祖”、“图穷匕见”、“老马识途”等故事导入。讲“秦王扫六合”可讲泰山上的“五大夫松”的故事导入。
四、释题法
每课都有一个题目,题目中往往出现一些生疏的、又是重点的历史概念,这样,就有必要首先使学生搞清题目的含意,可从释题引入新课。如“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对“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这几个修饰语,教师要作解释。尤其是“中央集权”学生较难理解,可以先概念介绍,然后说:“让我们通过课文内容来加深理解吧。”于是转入新课。用释题法引入新课,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注意的是,释题法要起到化难提要的作用,不能为释题而释题。
五、闽南文化激发兴趣导入法
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学生们和我一样,生在闽南,长在闽南。闽南文化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下子拉近学生和历史时空的距离。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代的边疆各族》一课时,文成公主进藏是教学重点。学生对这一史实也许并不陌生,但是如何让学生们能聚精会神听好这节课呢?我想起了厦门市科技中学教研室周老师的一份材料。周老师研究闽南文化多年,曾受厦门电视台邀请,在厦视二套《闽南通》栏目进行了40分钟的播讲。我想这是个不错的导入新课的材料。于是,上课的时候,我卖了个关子。我告诉学生,我听说这文成公主是“闽南人”。不信,讲个小故事,你们听听。话说文成公主入藏途中,一路上心神不宁,每到一个地方,第一句话便问:“嘉西都漏?”(闽南话,意思为这是什么地方?)久而久之,随行的吐蕃特使感到十分奇怪,便悄悄问公主身边的侍从:公主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侍从当然不便直言,于是,搪塞道:公主的意思是祝各位“吉祥如意”。后来,吐蕃特使上奏松赞干布,建议将公主的问候语作为迎宾的最高礼节。今天,当人们进入西藏,藏族同胞总要捧上洁白的哈达,弯腰低头,伸出双手,高声问候:“扎西都勒——!”学生们纷纷笑趴。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课的中间,我又穿插讲了周老师的“布达拉宫”和“不值得”、“拉萨”和不够卫生“喇萨”的小故事。学生们各个喜气洋洋,他们之前闻所未闻。不禁都惊叹,原来我们的闽南文化如此博大精深!
六、图示法
图示法引入新课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利用插图引入新课。讲美国独立战争,可从美国国旗入手,问:美国国旗上红白相间的十三块代表什么?五十颗星代表什么?然后教师指出:红白相间的十三块代表最早的十三块英国统治的殖民地,那么它是怎么独立的呢?好,这节课就讲美国独立战争。另一类是从教师手绘示意图引入,如讲“三国鼎立”,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只三足鼎,鼎足下再标上魏、蜀、吴,配上地图轮廓线,再解释“鼎立”的含意,由此引入新课。图示法形象、直观,符合青少年形象思维丰富的心理特点,并能由浅入深,向抽象思维发展。
七、结合时事、乡土等,从学生实际导入
以时事政治导入历史新课,非常能够体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现实事件的了解,鉴古知今,从中还可悟出历史发展过程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同时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一课时,我就联系了当时我国的一大体育盛事,那就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以此导入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2010年,淮安市历史评优课比赛在我校举行,在教授《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有几位老师就联系了当时正在发生的中日钓鱼岛事件,并以此导入新课。
在教授《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时,我校一位历史老师就是以我们淮安的南北分界标志巧妙导入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诸如考古新发现、重大的纪念日或节日等,都可成为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的材料。2011年,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如辛亥革命100周年,建党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等,与此相关的时政都可以充分利用,成为课堂导入的最新材料。
八、联接式导语
设计联接式导语的着眼点在于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通过前联后接,把学生中笼统较简单的感知,向较复杂的感知发展方向引导。如教学《卢沟桥事变》可设计这样的导语:“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借口,武装占领了沈阳以后,不到四个月时间,日军占领了我东北全境。由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野蛮侵略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野心越来越大,于是于1937年夏天,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武装侵略中国……”。这样,新知识与旧知识联接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突出将学的新知识。
历史课的“导言”当然不限于这几种方法,教师设计导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引用心理学上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这样的导言才有效。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方法可以混合、穿插使用,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来进行,不可流于形式。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过渡到对新知识的讲授。例如,在教授《战略大决战》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复习提问的导入方式:“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内战烽火,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标志是什么?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的事件是?”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在内战头一年里,战略上,敌人进攻,我军防守,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但由于我军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的南京和武汉,并带动其它战场转入战略反攻,从而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当战势发展到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又进入了第三个阶段,那就是战略大决战阶段,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这种导入方式最能体现历史的前后联系、因果关系,对前面内容的回顾,能够加强学生记忆,同时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的内容,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其缺点同样是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二、根据学习内容需要,情绪导入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教学时,注重以情感感人,用深情的导语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有位老师便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歷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今天让我们重新回到另一场战争中区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那就是甲午中日战争。”老师导入时非常动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让学生似乎有了一种厚重的使命感,深受感染。
三、引用材料导入法,
可引用的材料范围及其广泛,只要能为主题服务的内容都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包括故事、谜语、诗、歇后语、成语、典故等。这种方法能提高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和论从史出的能力。例如: 1、故事导入:每节课基本上都能有一个故事,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如讲到“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讲“田忌赛马”的故事,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下子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可以讲一些“一鸣惊人”、“数典忘祖”、“图穷匕见”、“老马识途”等故事导入。讲“秦王扫六合”可讲泰山上的“五大夫松”的故事导入。
四、释题法
每课都有一个题目,题目中往往出现一些生疏的、又是重点的历史概念,这样,就有必要首先使学生搞清题目的含意,可从释题引入新课。如“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对“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这几个修饰语,教师要作解释。尤其是“中央集权”学生较难理解,可以先概念介绍,然后说:“让我们通过课文内容来加深理解吧。”于是转入新课。用释题法引入新课,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注意的是,释题法要起到化难提要的作用,不能为释题而释题。
五、闽南文化激发兴趣导入法
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学生们和我一样,生在闽南,长在闽南。闽南文化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下子拉近学生和历史时空的距离。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代的边疆各族》一课时,文成公主进藏是教学重点。学生对这一史实也许并不陌生,但是如何让学生们能聚精会神听好这节课呢?我想起了厦门市科技中学教研室周老师的一份材料。周老师研究闽南文化多年,曾受厦门电视台邀请,在厦视二套《闽南通》栏目进行了40分钟的播讲。我想这是个不错的导入新课的材料。于是,上课的时候,我卖了个关子。我告诉学生,我听说这文成公主是“闽南人”。不信,讲个小故事,你们听听。话说文成公主入藏途中,一路上心神不宁,每到一个地方,第一句话便问:“嘉西都漏?”(闽南话,意思为这是什么地方?)久而久之,随行的吐蕃特使感到十分奇怪,便悄悄问公主身边的侍从:公主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侍从当然不便直言,于是,搪塞道:公主的意思是祝各位“吉祥如意”。后来,吐蕃特使上奏松赞干布,建议将公主的问候语作为迎宾的最高礼节。今天,当人们进入西藏,藏族同胞总要捧上洁白的哈达,弯腰低头,伸出双手,高声问候:“扎西都勒——!”学生们纷纷笑趴。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课的中间,我又穿插讲了周老师的“布达拉宫”和“不值得”、“拉萨”和不够卫生“喇萨”的小故事。学生们各个喜气洋洋,他们之前闻所未闻。不禁都惊叹,原来我们的闽南文化如此博大精深!
六、图示法
图示法引入新课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利用插图引入新课。讲美国独立战争,可从美国国旗入手,问:美国国旗上红白相间的十三块代表什么?五十颗星代表什么?然后教师指出:红白相间的十三块代表最早的十三块英国统治的殖民地,那么它是怎么独立的呢?好,这节课就讲美国独立战争。另一类是从教师手绘示意图引入,如讲“三国鼎立”,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只三足鼎,鼎足下再标上魏、蜀、吴,配上地图轮廓线,再解释“鼎立”的含意,由此引入新课。图示法形象、直观,符合青少年形象思维丰富的心理特点,并能由浅入深,向抽象思维发展。
七、结合时事、乡土等,从学生实际导入
以时事政治导入历史新课,非常能够体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现实事件的了解,鉴古知今,从中还可悟出历史发展过程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同时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一课时,我就联系了当时我国的一大体育盛事,那就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以此导入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2010年,淮安市历史评优课比赛在我校举行,在教授《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有几位老师就联系了当时正在发生的中日钓鱼岛事件,并以此导入新课。
在教授《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时,我校一位历史老师就是以我们淮安的南北分界标志巧妙导入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此外,诸如考古新发现、重大的纪念日或节日等,都可成为历史课堂教学导入的材料。2011年,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周年纪念,如辛亥革命100周年,建党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等,与此相关的时政都可以充分利用,成为课堂导入的最新材料。
八、联接式导语
设计联接式导语的着眼点在于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通过前联后接,把学生中笼统较简单的感知,向较复杂的感知发展方向引导。如教学《卢沟桥事变》可设计这样的导语:“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借口,武装占领了沈阳以后,不到四个月时间,日军占领了我东北全境。由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野蛮侵略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致使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野心越来越大,于是于1937年夏天,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武装侵略中国……”。这样,新知识与旧知识联接起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突出将学的新知识。
历史课的“导言”当然不限于这几种方法,教师设计导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引用心理学上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引起兴趣,激发动机,这样的导言才有效。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方法可以混合、穿插使用,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来进行,不可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