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使得“吃不饱”、“吃不了”的现象随处可见。而“分层”的教学模式,是在实施全面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挖掘学生潜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分层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和实践
“分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改革。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需要将其分成几个不同层次并分别组建班组进行教学,每个班级均从学习主体实际出发,确立学习目标,规定学习任务,拟定教学进度,选择教育方式。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
2.“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的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分层教学正是由于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教学活动,确保了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3.“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强调指出,在传授容易理解的新教材、进行书面练习和实验时采用个别教学最好,这时教师要个别指导,介绍独立学习的合理方法。可采用不同深度的新教材或练习时,可进行不同方案的临时分组,差生做容易的题目,优生做稍难的题目,讨论学习的多种方案。当讲授复杂、分量较多的新教材,又不能采用个别或分组教学形式时,应采用集体讲授的形式。
二、普通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能力、积极性习惯和数学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成绩和自我能力评价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学生自报与教师考查相结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舒心乐意地到相应的层次里,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具体分层标准是:A层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学习兴趣浓,成绩好;B层学生基础较好,接受能力一般,学习成绩中等;C层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困难大,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厌学。分层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
2.教学目标和教学分层
“弹性要求”、“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分层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搞好分层教学首先是分层次备课。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难度降低,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问题的设计要简单些,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会基本的解题方法即可,重在培养基本的能力。
“一个层次一个教案”,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饱”,B层“吃得好”,C层“吃得了”。
3.布置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为此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A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
4.辅导分层
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顾教师应加强分类辅导,分类辅导包括查漏补缺,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对A类学生辅导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及解题的思路分析,充分开发其学习的潜能;对 B 类学生辅导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 C类学生辅导重点放在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掌握和最基本的题型的解决上,鼓励其学好数学,除教师个别辅导外,还可以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互帮互学,使学生整体优化,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不同阶段的和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等评价信息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主动性等信息通过纵向的比较,而做出的评价,而且评价内容要多元化,不能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要注意学生学习主动性、主体性和主体精神品格的提升。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应有所区别,对于A类、B类的学生所取得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对C类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应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努力向高一层次发展。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是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视为一种可资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在不打破班集体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融入个性化教学、个别化教学的理念,综合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基础上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不断鼓励学生进步,不仅使全體学生得到发展,而且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 1997.2冯跃峰;
[2]《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997.10付海峰;
[3]《数学“符号语言”教学的层次性》数学通报 1999.3 冯德雄 章明富。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和实践
“分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改革。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需要将其分成几个不同层次并分别组建班组进行教学,每个班级均从学习主体实际出发,确立学习目标,规定学习任务,拟定教学进度,选择教育方式。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
2.“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的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分层教学正是由于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教学活动,确保了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3.“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强调指出,在传授容易理解的新教材、进行书面练习和实验时采用个别教学最好,这时教师要个别指导,介绍独立学习的合理方法。可采用不同深度的新教材或练习时,可进行不同方案的临时分组,差生做容易的题目,优生做稍难的题目,讨论学习的多种方案。当讲授复杂、分量较多的新教材,又不能采用个别或分组教学形式时,应采用集体讲授的形式。
二、普通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
1.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能力、积极性习惯和数学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成绩和自我能力评价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学生自报与教师考查相结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舒心乐意地到相应的层次里,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具体分层标准是:A层学生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学习兴趣浓,成绩好;B层学生基础较好,接受能力一般,学习成绩中等;C层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困难大,学习积极性不高,消极厌学。分层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
2.教学目标和教学分层
“弹性要求”、“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分层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搞好分层教学首先是分层次备课。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难度降低,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问题的设计要简单些,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会基本的解题方法即可,重在培养基本的能力。
“一个层次一个教案”,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饱”,B层“吃得好”,C层“吃得了”。
3.布置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为此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A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
4.辅导分层
因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堂上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顾教师应加强分类辅导,分类辅导包括查漏补缺,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对A类学生辅导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及解题的思路分析,充分开发其学习的潜能;对 B 类学生辅导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 C类学生辅导重点放在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掌握和最基本的题型的解决上,鼓励其学好数学,除教师个别辅导外,还可以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互帮互学,使学生整体优化,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不同阶段的和平时的课堂提问、谈话、作业等评价信息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主动性等信息通过纵向的比较,而做出的评价,而且评价内容要多元化,不能仅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要注意学生学习主动性、主体性和主体精神品格的提升。
分层教学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应有所区别,对于A类、B类的学生所取得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对C类的学生的点滴进步应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努力向高一层次发展。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是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视为一种可资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在不打破班集体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融入个性化教学、个别化教学的理念,综合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基础上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为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不断鼓励学生进步,不仅使全體学生得到发展,而且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 1997.2冯跃峰;
[2]《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997.10付海峰;
[3]《数学“符号语言”教学的层次性》数学通报 1999.3 冯德雄 章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