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任务群,弄明白了再“揪心”,更别对着“全庸”批“金庸”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ymm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高中语文新课标实施及新教材启用以来,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学习新态,是这一年来的语文教学热点。鼓吹和批评两种现象都颇具规模或声响。
  鼓吹,是因为新课标、新教材明确学习任务群为合理的语文学习新形态。
  批评,是因为在实施和推进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有些不成熟、走偏,甚至低幼化的现象,于是引来不少批评,以流传甚广的一则微信公众号文章《新教材正大力推行“任务群”,我为什么会感到揪心……》(以下简称《揪心》)为代表。作者在该文中提到的现象确实存在,以我的经验和观察,试着对其原因做出补充。
  一是解读和培训没跟上,可用作培训的人力和教学参考资源都少。当初“学习任务群”出炉时,连课标组的专家也直言,它很符合现代核心素养和语文课程理念,但只是教学蓝图,究竟如何设计、怎么教都有待边实践边摸索。据笔者所知,在如何设计和如何教学方面,课标组和教材组专家一直在与一线教师合作探索,搜集样本,研讨斟酌,反复实践,现在才有了基本得到认可的样态,但并无权威设定,更无固化模式(其实也不应该有)。
  二是一线教师的探索处于起始阶段,走路歪歪扭扭,无论是理解还是设计,乃至课堂教学,自然会有不成熟甚至走样的状况。
  三是近一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不少由杂志社或民间教育机构举办的“学习任务群”专题研讨活动,有些活动的组织者不够专业,邀请名师讲课、做讲座时,缺少甄别,只凭名头。而这些“名教师”对于“学习任务群”并未真有探究,想当然地浅陋示范起了误导作用。
  针对第三点,我们认为必须要加强活动的专业性。其他两点都无可厚非,实是改革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加强正规培训,边实践边摸索,慢慢提高,即便有些走样和问题,也不必驚怪。毕竟是改革中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改革就是,总不能因为改革中有问题就否定改革本身。何况,我们平时考察老师的课堂教学时,也经常发现课堂的内容、设计、实施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很正常。
  但《揪心》一文可能产生违背作者良好意愿的负面效应。从该文题目看,文章似乎是对“新教材推行任务群”的“揪心”,而不仅是对具体某节课的评价。读者的思维是很容易受此牵引而把具体问题等同于普遍问题。
  作者所取的样本是在某大型研讨会上所听的课,就这节课的设计而批评,非常正常,尽可以指出问题所在。但其行文意旨,显然上溯到了“学习任务群”的上游,给人的感觉是,这样的不“成功”的课是推行“学习任务群”的结果。
  说了原因和原因的分析之后,我们再看该文“揪心”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文本细读”和“乱建群”。很遗憾,作者对“学习任务群”也是一种表面理解和考察。
  为什么会有“学习任务群”?因为“核心素养”,因为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语文实践活动”,要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对语言运用基础能力的需求。“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的产物,也是与世界接轨的课程呈现方式。它要解决的正是过去语文学习中的假阅读、假写作、灌输式知识教学问题和学非所用问题,要扭转“文本中心”“教师中心”, 树立“素养中心”“学习者中心”,强调的是主动地、深度地学习。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来看作者“揪心”的两个点。
  一是关于“文本细读”。“揪心”论的论述逻辑是“细读文本是语文的‘命根子’,任务群学习忽视了文本细读,所以‘揪心’” 。如何看待这个三段论?
  首先,怎么看文本细读?过去的语文课程观里,它是“真命天子”,享有一尊地位,对此可能都不敢有人提出半点异议。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文本细读”并非是“文本、作者、读者、世界”这个阅读价值框架里的细读,而更多体现为对语言知识、修辞知识、文章学知识以及语句的细嚼精抠,此现象历来被诟病。其实,笔者一直怀疑这个扯着学生细读、死抠文本的教学的正当性——对于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的意义究竟在哪?
  此话题之是非先不说,只说“细读文本”。过去的语文学习主形态是“学课文”,然而,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不再立足于传统的“课文中心”,而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建立的18个“学习任务群”。18个“学习任务群”中,文学作品阅读之类的“学习任务群”自然对文本细读的要求极高,而对于“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化专题研讨”等来说,文本细读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还可能浪费了语文实践的宝贵时间。即使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细读作品是必然要求,但对于教师教学(主要是设计任务和组织好阅读活动)来说,课堂上根本做不到文本细读,课标里该任务群一年就安排了18个课时。所以要求我们所听的课都要上一道文本细读的“大菜”,是强人所难。
  其次,虽然“细读文本”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但我们依然认可它的重要地位。但是,即便很多文本要“细读”,我们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扯着学生走文字迷宫,在所谓的“语文味”的语言文字里“做道场”,装模作样启发、诱导、点拨,而实为教师讲解,学生并未主动阅读。“学习任务群”的理念,强调阅读真正发生。当学习真正发生,如果“任务”需要,文本细读恰恰是“任务设计”的应有之义、必做之事,而不是不管文本细读,也不是把文本细读完成后再设计“学习任务”——相当于先走一段老路,再走新路——这个理解非常重要,无论是对于教学者来说,还是对批评者来说,都牵涉对“学习任务群”的准确把握问题。
  如有老师设计《项脊轩志》的学习任务,包括:1.做一份“项脊轩”的选址与修复格局方案。2.如果要复原生活情景,最不能少的是哪几个情景?提供描述性方案。3.为人物雕塑的姿态、神情提供描述方案。4.撰写“项脊轩”修复后开放展示的前言。这个学习任务群的前三个任务,全部直接指向文本研习,又直接指向语境状态下的语文运用:一个说明性方案,两个描述性方案。而第四个任务是实用文写作,还是与文本细读有关。如有学生在第一个任务中就发现了问题:“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如何写进格局说明?然后师生一起探究了这个描写在文中的内涵和价值;在第三个任务中,很多学生将“(大母)比去,以手阖门”作为重点来描述和解读,这难道不是文本细读?从实际教学来看,由于学生是在自己阅读、探究,投入的是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他们从文本深处得来的“发现”有很多甚至是精心备讲的老师所没有发现的、意料不到的,这种任务式学习的优越性以及对文本关注的主动性和深入性,显露无遗。   我们可以下结论:忽视文本细读,不是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呈现方式和学习形态的错,更不是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必然结果。相反,合理的学习任务群设计应该是把文本细读设计在“任务”中,而不是把两者割裂。
  二是关于“乱建群”。对高中语文统编新教材,老师们都很关注和热衷品评,不能不说,这关注错了方向,选文之优劣对于整体的语文教学来说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你可以自主取舍和增加阅读篇目,而真正应该关注和研究的是每个单元后面的“学习任务(群)”,它才是单元整体教学的线索,也是新课标理念在新教材中的最突出体现。图省事的老师可以直接用它教学,当然也可以依据学情对“任务”做出补充、修改甚至重组。
  为何会有“乱建群”现象呢?一是可能教师对教材中原有单元任务的增删、调整不合理,或者是在自主选文设计学习任务时,资源整合不当,给人别扭的感觉。二是把“学习任务群”的“群”理解成“群文”的“群”。前者是多任务、连续任务的组合,后者是文本的群,此二者是两个不同概念。虽然,学习任务群里包含了选文成群的特点,但毕竟不是同一个概念,更不可把“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形态等同于“群文阅读”。从《揪心》一文来看,执教研讨课的老师在选文也即学习资源的使用中出现了不合理、生硬重组的问题,而文章作者的“乱建群”说法则又是把“学习任务”的“群”混淆成了“群文”的“群”。
  明白了这一点非常有价值,特别是广大教师在起步阶段,对资源组合和整体任务设计感到有难度时,可以大量尝试单篇文本的“学习任务群”设计。如上面所举的《项脊轩志》的学习任务群,既把握了“任務”的实质,又避免了忽视文本细读、资源重组不合理的问题。单篇文本的学习任务群设计熟练了,精髓把握了,再去设计基于群文的学习任务群。
  在实际教学中,假设真有“乱建群”问题,应该就具体的任务群设计与设计者探讨、切磋以助提高,但不该责备、批评。因为当一个教师开始用心思考“建群”问题时,无论是“任务的群”,还是“文的群”,他是在以课程开发者的角色进入语文教学,而不再是过去的只依文本所有和教参所备来“讲课”的照本宣科者,即使不成熟、幼稚,也值得肯定和鼓励。
  最后我想说明,当我们批判一种现象时,要避免把具体当一般的思维陷阱和“打草人”的陷阱,要弄清楚它是具体的、个性化的还是普遍的、属性化的,要尽量避免把实施中走样的操作当作与生俱来,把“全庸”的低劣当作是“金庸”的问题。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关于话轮分析,经常出现在口语中,比如对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对话的分析。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契诃夫的经典短篇小说《变色龙》一文中的话轮转换,借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对话。  一、话轮和话轮转换  话轮的概念最早是由萨克斯(Sacks)提出来的。这一概念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机会,即对话过程中的某个时刻成为说话者的机会;另一个是指说话者所说的话。话轮是会话的最小结构单位,一个话轮可以由单个的词语、短
期刊
语文课不仅是进行情感交流、内容分析,还要能系统地建构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获得语文素养。当学生知识缺漏、思维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提升的时候,教师不应支离破碎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针对学生的缺失进行相应的“前置性补偿”。  一、于学生知识缺漏处“补偿”  在日常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识记知识缺漏的现象。例如字词积累少,字词能认读却不会书写,或者强记字音字形却很快遗忘。探其本源是学生只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九下第五单元安排的是以戏剧为中心的“活动·探究”。不少学校不但将本单元的剧本排练演出,更有将已学过的课文加以改编,变成剧本,再由学生演出。这样既有趣味,也能在编排组织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如果想把课文改成剧本,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就是“冲突”。常规的对《范进中举》的课文分析及剧本改编,都将重点放在范进中举前后各色人物对范进的态度变化上,这就是所谓的“前后不一致”。本文着
期刊
“察其终始”或“综其终始”是司马迁重要的史学观点和思想方法,简单说来,“察其终始”就是要分清因果联系,把握发展脉络,体察微言大义,从而探究規律。治史,面对纷繁的历史事件,须“察其终始”,语文学习也应如此。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离不开“察其终始”。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能力,是考量思维品质的基本要素。能对“终始”做“辨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规律,认识则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做出了这样的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定性突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却存在着一些偏差。有人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语文课应该“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形式展开教学”。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语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形式与内容你中有我,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中,沈从文无疑是独特的一位,他以自己独特的心思、情感、视角,为现代小说世界带来独特的模样和魅力:营造了充满健康、人性美的“乡村世界”——“湘西世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让小说显出独有的美的感染力。他的代表作《边城》成为讴歌人性美的典范,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生动具体地体现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情感特点、主题特点和
期刊
参加这次活动,我受到很大的震撼。不管是现场课堂教学展示,还是老师们对教学案例的介绍,给我的感觉是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这次活动对于未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以及将会取得的成就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成就不仅指语文教学,也包括将来教材的编写、语文考试制度内容方式的改革。  平心而论,对“学习任务群”我没有多少发言权。在到会之前,我关于“学习任务群”的所有认知,大部分源于“课标”文本,以及陆志平老
期刊
2019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命题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稳中求新求变,题型设置合理,梯度清晰,多元开放,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科学的区分度,对教学有稳健明晰的导向作用。本文将在对试卷分析的基础上,对笔者所在的赣榆区(下称本区)的备考给出建议。  一、试卷的特点  (一)根植课内,关照全体学生  与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相比,2019年“积累运用
期刊
近年来,关于语文课堂的讨论和实践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些讨论和实践基本上都是围绕两个核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让课堂更高效”展开。诚然,这些实践确实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活力,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恰恰反映在这两个核心上:提高课堂效率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常常错位失衡,尤其是为了课堂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课堂的效率也不仅
期刊
陈彦的这部小说《主角》,恰如其名,拉拉杂杂写了一代秦腔名伶忆秦娥1976年跟着她舅胡三元—— 一个著名的秦腔鼓师,从秦岭深处的九岩沟一路走到西京省城及至美国的百老汇,从一个农家牧羊女、烧火丫头,蜕变成秦腔名伶这四十年间的故事(也即意味着忆秦娥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同步的)。由易招弟,到易青娥,再到忆秦娥,名字的变化不仅标志着故事主人公身处地理位置的更换,也标志着个体地位、身份的变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