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学如何“披文以入情”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T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做出了这样的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定性突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却存在着一些偏差。有人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语文课应该“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形式展开教学”。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语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形式与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语言表达的形式,也要重视语言表达的内容,并将言语形式与内容融为一体。
  言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文”与“道”的关系。对于“文”与“道”相互依存的关系,前人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如“故即文以讲道,则文与道两得而一以贯之,否则亦将两失之”,“道非文,道无自而明;文非道,文不足以行也”,无不说明“文”与“道”不可分割的道理。刘勰对此说得更加透彻:“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情采》)意思是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辞是情理的纬线;经线正了纬线才能织上去,情理确定了文辞才能畅达:这是写作的根本。因此,语文教学既不能罔顾“文辞”,也不能漠视“情理”。只有切实做到“披文以入情”,“得意”而不“忘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即缘文悟情呢?笔者想结合几个实例,略陈己见。
  一、耐人寻味的几个副词
  《孔乙己》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现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如“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的动作变化,以及“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的神态描写等,都是课堂教学中赏析的重点。但作品中有些人物描写之外的文字,却未能引起重视。其实,这篇小说的精彩语言随处可见,哪怕是虚词的运用,也有“看似寻常最奇崛”之处。请看下面的一段话。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说, “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明明“使人快活”的孔乙己长时间没有来酒店了,而且还欠酒店十九个钱,可为什么掌柜的“忽然”说那番话?这是耐人寻味的。只有深入探究,才能明悟:“忽然”二字说明掌柜根本没把孔乙己放在心上,此前虽然也提到过他,是因为他“还欠十九个钱”,后来甚至连欠钱的事也给忘了。如果不是因为要结账,掌柜是不可能想起他的。可见孔乙己的地位十分低下,他只是一个被人们取笑的对象,没有人真正在意他。而这段话中还有一处更是发人深思:“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句中的 “才”和“也”这两个词含义颇深。“才”说明小伙计早就把孔乙己忘了,“也”则说明小伙计在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上,和掌柜没有什么两样。而他对孔乙己的漠视,显然是受掌柜和那些大人的影响。这便凸显出孔乙己周围的人是那样冷漠无情、麻木不仁,连小孩子也在耳濡目染中失去了同情心。联系上一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更能感受到孔乙己的遭遇是一幕社会悲剧。
  这段话中的“忽然”“才”“也”都是副词,似乎很普通,往往被教师和学生忽视。但它们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小说的主旨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若能抓住这几个词进行咀嚼,领会其深刻的意蕴,无疑会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且有助于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饱含真情的比喻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散文。全文扣住“温晴”二字,描绘出济南的冬天所独有的景象。作品并不是停留在对济南的自然景物的描摹上,而是把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通篇流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热爱之情。文中生动的比喻和拟人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颇具匠心的比喻不仅十分形象,而且饱含真情。请看作者对小山的描写。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注重对“小摇篮”的赏析。但有的只是让学生给它贴上一个“比喻”的标签;有的虽进行了一番品味,但所得出的結论却失之浅表(如“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生动地描绘出小山的形状之美”等)。对于这个比喻,不能停留于表达技巧或局限于“生动地描绘出小山的形状之美”这样的认识,还应该体会到:小摇篮是那样温暖、舒适,使人产生一种受到母亲关爱和呵护的感觉。作者把围住济南的小山比作“小摇篮”,充分表达出他对济南的热爱之情;而“小摇篮”之前的“放在”一词,则以拟人手法把那种温馨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作者在语言层面上写的是济南的“温晴”,所要表达的则是济南那犹如母亲一般的温情。只有做到“披文以入情”,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小摇篮”这个比喻匠心之所在,才能在感受语言之美的同时,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之美、思想之美。
  三、母亲为何“挡在窗前”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是一首母爱的赞歌,叙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作者的母亲重病缠身,但为了儿子能坚强地生活下去,隐瞒了自己已十分严重的病情,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渗透着母亲对作者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文中的许多描写生动细腻,请看下面的一个片段。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这段话中值得缘文悟情之处俯拾即是,而最耐人寻味的是母亲进屋时“挡在窗前”。为什么母亲不是“站”在窗前,而是“挡”在窗前?这看似普通的“挡”字却饱含着母亲对儿子体贴入微的深情。因为母亲进屋时发现儿子“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立时体会到儿子此刻的心情。“独自坐在屋里”自然倍感孤单和寂寞,而“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更会使人产生生命短暂的伤感。为了减轻儿子的伤感,母亲下意识地“挡在窗前”,是想挡住儿子的视线。接下来又对他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更是想借菊花盛开的景象来调整儿子低落的情绪。作者看到了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却一直不知道,母亲已经病入膏肓,“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因为她不想让儿子得知自己病重而增添痛苦,即便儿子经常对她发脾气,也毫不在意。这是多么无私的爱!读到这里,不能不为之动容。如果不细细品味这样的描写,则不可能体悟到母爱的深沉。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语言运用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集知识、技能、思想、情感、思维、审美为一体。要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不能单在表达形式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应脱离语言文字来分析思想内容,也不应撇开文章的思想内容而单纯地学习表达形式。只有既注重言语形式(“怎么说”),又注重言语内容(“说什么”),并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把握语文教学的核心要义。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郢都中学)
其他文献
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让学生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而不是简单灌输呢?笔者尝试了几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觉得颇为有效,下面就以九上第三单元文言文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句末语气见高邈  直接讲授语言的妙处,学生只有概念化的印象,难以真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适当变换语词形式与原句做比较来展现语言特点,更直观有趣,也便于学生掌握。  比如,《醉翁亭记》中一处: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
期刊
《金蔷薇》和《边城》是中学阶段的指定阅读书目。笔者先请学生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金蔷薇》,深入学习了有关文学创作的诸多准则和要素,比如:细节描写、写作积累、作家的使命感、素材整合、环境描写、想象力等。作者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分章阐述得十分生动准确。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我们不妨来鉴赏接下来需要阅读的《边城》。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如何去获得超越故事情节的那种若隐若现的美,确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其路径有
期刊
教学过程师:《论语》中曾子曰:“以文会友。”我们今天则是以美食会友,以美味传情,以真情成就美文。(师板书:寻味记)  师:下面就跟随我一起开启寻味之旅吧。我们先走进一家牛肉锅贴店,看到有顾客写了这么一段文字贴在墙上(屏显):  过了一两分钟,一锅香喷喷的锅贴出锅啦,我迫不及待地去拿了一两,金黄酥脆,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又过了一分钟,我的牛肉汤也好了,里面满满全是牛肉,像是牛肉不要钱一样,我一口接着一
期刊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传达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其中,人物、情节、环境是广为人知的“小说三要素”。因此,研究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是有效阅读小说的必经之路。  笔者以为,研究这三要素,读懂小说,比照式阅读是值得推广的方法之一。  何为比照式阅读?就是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寻找书中人、事、物及故事发展过程中的反差点或矛盾处,并将它们置
期刊
一、教师语言  于漪老师说:“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须下苦功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讲究语言艺术。”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才能吸引、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言之有趣  (1)借用流行语。“文明互鉴”“硬核” 等流行语悄无声息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我们的教学语言能否更“接地气”呢?电视电影、综合节目、报纸杂志、街边小摊小贩的吆喝……都可
期刊
鲁四老爷是个封建遗老,思想顽固不化,他对“新党”的痛骂及其书房布置透露出来的陈腐气息,无不昭示着一个封建遗老对封建旧制度的留恋和其日渐没落的遗憾。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违背“从一而终”的封建教条并最终夫死子丧的祥林嫂重来鲁镇,已经成为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灾星,鲁四老爷却不顾众人的厌弃将其收留下来,这与他竭力维护封建礼教的态度似乎有点矛盾。  一、鲁四老爷为何收留祥林嫂  祥林嫂最大的悲剧在于,她想为前夫
期刊
关于话轮分析,经常出现在口语中,比如对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对话的分析。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契诃夫的经典短篇小说《变色龙》一文中的话轮转换,借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对话。  一、话轮和话轮转换  话轮的概念最早是由萨克斯(Sacks)提出来的。这一概念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机会,即对话过程中的某个时刻成为说话者的机会;另一个是指说话者所说的话。话轮是会话的最小结构单位,一个话轮可以由单个的词语、短
期刊
语文课不仅是进行情感交流、内容分析,还要能系统地建构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获得语文素养。当学生知识缺漏、思维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提升的时候,教师不应支离破碎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针对学生的缺失进行相应的“前置性补偿”。  一、于学生知识缺漏处“补偿”  在日常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识记知识缺漏的现象。例如字词积累少,字词能认读却不会书写,或者强记字音字形却很快遗忘。探其本源是学生只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九下第五单元安排的是以戏剧为中心的“活动·探究”。不少学校不但将本单元的剧本排练演出,更有将已学过的课文加以改编,变成剧本,再由学生演出。这样既有趣味,也能在编排组织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如果想把课文改成剧本,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就是“冲突”。常规的对《范进中举》的课文分析及剧本改编,都将重点放在范进中举前后各色人物对范进的态度变化上,这就是所谓的“前后不一致”。本文着
期刊
“察其终始”或“综其终始”是司马迁重要的史学观点和思想方法,简单说来,“察其终始”就是要分清因果联系,把握发展脉络,体察微言大义,从而探究規律。治史,面对纷繁的历史事件,须“察其终始”,语文学习也应如此。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离不开“察其终始”。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能力,是考量思维品质的基本要素。能对“终始”做“辨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规律,认识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