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台下 戏说人生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96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彦的这部小说《主角》,恰如其名,拉拉杂杂写了一代秦腔名伶忆秦娥1976年跟着她舅胡三元—— 一个著名的秦腔鼓师,从秦岭深处的九岩沟一路走到西京省城及至美国的百老汇,从一个农家牧羊女、烧火丫头,蜕变成秦腔名伶这四十年间的故事(也即意味着忆秦娥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同步的)。由易招弟,到易青娥,再到忆秦娥,名字的变化不仅标志着故事主人公身处地理位置的更换,也标志着个体地位、身份的变更,其后更是充分显现了市场化、城市化以及全球化作用于小说中人物的渗透性力量。“主角”构成了忆秦娥在小说中的全部生命,当新的主角(宋雨)登台的时候,属于忆秦娥的故事也就落幕了。
  继《西京故事》《装台》之后,《主角》可谓陈彦长篇小说创作史上的又一力作。小说结构精密,笔及戏里戏外的喜剧悲剧,围绕着主角忆秦娥,书及她所触的一系列人、事、物,采取了一种与戏剧相类的方式结构全文。首先体现在“预叙”手法的运用,即提前告知读者故事情节或揭示人物命运。如第一章就交代了忆秦娥最后会成为一代秦腔名伶,这也表明作者显然不是想简单地讲述一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故事过程中寄寓和饱含着的丰富的人性、人情,比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结局本身更吸引人。作者往往在读者“满怀期待”的地方,“啪”地浇下一盆冷水——为读者预告结局,令人不免心中一紧,带着无奈的情绪继续读下去。如在刘红兵与忆秦娥处在极致的欢乐之时交代他们最后会分开,在忆秦娥决定接受石怀玉再婚的时候告诉读者他们最后的分崩离析,等等。
  其次,小说舞台上呈现了一连串性格鲜明、生动的角色。故事伊始,作者便为我们展现了几组“争角”,胡三元与郝大锤为敲戏争,胡彩香与米兰为女角儿争,宋光祖与廖耀辉为主厨争,以及楚嘉禾与忆秦娥为主角而争(尽管忆秦娥从来“没有把楚嘉禾当回事”)。无一例外地,他们都想要扳倒自己的对手,采用的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有人为了这个,恨不能剥了人的皮,喝了人的血”;郝大锤把胡三元“告”进了监狱;廖耀辉在宋光祖做饭的时候做手脚;楚嘉禾更是为了“黑”忆秦娥而走火入魔,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人物之间打打闹闹、铿铿锵锵,好不热闹!可即便当初争到了如此面红耳赤的地步,也终究会谢幕、退场,并释然,“舞台寂,方寸行止,正大天地”。
  再次,小说中的人物有主便有次,主角需要“配角”来衬。一是胡三元,他将忆秦娥从深山里领出来,并成为配合忆秦娥登台演戏的最佳鼓手,作者将这位性格跋扈、认戏不认人、嗜敲鼓如命的舅舅刻画得极为鲜活。二是刘红兵,他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忆秦娥的戏外生活。刘红兵是一个体面的官二代,忆秦娥是他极欲占有的女人,是他“飞蛾扑火、引颈就戮、饮鸩止渴”地摊上的一个“怪人”。这在旁者看来的“怪”,在忆秦娥身上就体现为“痴”,这“痴”“怪”成就了她的名角儿精彩,也是导致她现实生活悲剧性的因素所在。忆秦娥在戏里“与人相爱”可以反复排演、水到渠成,但戏外在与刘红兵的爱恋上则像是一个白痴。因为刘红兵这位“可怜的不觉者”对婚姻生活的不忠诚行为,两人这份半推半就的婚姻也就走向了结束。对情感生活抱有“纯洁性”理想的忆秦娥是根本无法原谅刘红兵的,这件事也对她的心灵与情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伤害。在与刘红兵分开后,忆秦娥在莲花峰的尼姑庵内接受了一次佛门的“洗礼”,但住持未留她入佛门,而是劝诫她回归舞台用戏“赎罪”。由此,展开了忆秦娥再次复归舞台后的悲欢。三是在忆秦娥身边充当“丑角”形象的她的母亲——胡秀英,被人戏称为“老貔貅”,这个小地方农妇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一人物的设置更多地是为小说增添了些微戏谑的成分。四是小说最后部分与忆秦娥结合的第二个男人石怀玉。不同于刘红兵,他与忆秦娥几乎属于同一类“痴人”,甚至到了“疯癫”的程度。刘红兵对忆秦娥的爱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呵护,而石怀玉对忆秦娥的爱则是艺术的、乖张的。“忆秦娥除了唱戏是尊神以外,其余一切,都是俗世社会中的大俗人一个”,未曾接受过系统完整的美学教育,从山里走出而自然带有封闭和保守思想,是根本无法欣赏石怀玉所创作、理解与感受的那种美与艺术的,这也使得两人最终以相当悲惨、激烈的局面收场。
  最后要指出的是,小说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秦腔名伶的故事,其背景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历史,正如陈彦自己所说,它是“一部秦腔史,也是一部社会史”,“《主角》当时的写作,是有一点野心的:就是力图想把演戏与围绕着演戏而生长出来的世俗生活,以及所牵动的社会神经,来一个混沌的裹挟与牵引”。秦腔在境迁时几起几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复受重视,到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商品大潮中沦为茶馆消遣之物,再到21世纪初的“走基层”宣演方式及至走向世界成为展现“民族性”的存在。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秦腔多次面临着创新的问题,小说给出的答案是:真正的创新不是跟随时代的步伐亦步亦趋,“所谓创新,其实就是对传统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那么一丁点小突破而已。除此而外,就都是‘搞怪’‘耍猴’了”。改革开放行进至今的这四十余年牵动着社会的每一条神经,也同时掌运着每个人物不可控的那部分“命运”,涉及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城乡关系的变化、市场文化的冲击,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倘若不是建立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上,故事的讲述兴许会是另外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时代特征捕捉的努力,他试图将其一一勾连渗透进小说人物的“兴衰”之中,尽管小说的后半部分对时代的把握显得似乎有点仓促和“牵强”。
  编剧出身的陈彦几乎是自觉又不自觉地锻炼、打磨人物的语言,对人物的行为举止的描绘也较为细致(如胡三元走到哪里都敲、什么都敲的习惯,忆秦娥常用手背捂嘴笑的习惯,等等)。众所周知,20世纪50年代初期学界曾就方言问题进行过一场讨论,并提倡语言规范化和用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作。但也要承认,地方性语言中所保留的独具风土味的词汇、语言恰是汉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陈彦用陕西方言写作,文中不时出现的地方歇后语和生活用词都十分有趣,笔触质朴又不失詼谐,足以显见作者提炼地方性词汇的功夫。相较之下,文中频繁出现的“像奥黛丽·赫本”这样的描写就显得过于乏味了。再者,文中戏词的穿插亦独具特色,往往出现在人物内心受到极大冲击的时刻,通过戏词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悲苦与挣扎,一任戏词对人物灵魂进行拷问、激醒。小说收尾处出现的戏词则更是于寥寥数语中唱尽忆秦娥亦痴亦怨的一生,回肠荡气,感心动耳。于此,戏词再次散发出其经久不衰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展现了作者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小说的精妙笔法。
  总的来说,中国当代小说中与戏曲相关的小说并不算多,为人们所熟知的有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檀香刑》,毕飞宇的《青衣》,张炜的《刺猬歌》,等等。陈彦的《主角》是一部关于戏曲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戏中人“台上台下”的小说,他用其沉实细腻的笔调为人们讲述了帷幕后的辛酸悲苦。人们永远只看得到主角在舞台上的光鲜亮丽,“其实他们在台下,有时上演着与台上一样具有悲欢离合全要素的戏剧”。陈彦是在写角儿,也是在写人生,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个中喜剧悲剧,真正入戏者方能领略。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栏目编辑:陈梦琪)
  教
其他文献
鲁四老爷是个封建遗老,思想顽固不化,他对“新党”的痛骂及其书房布置透露出来的陈腐气息,无不昭示着一个封建遗老对封建旧制度的留恋和其日渐没落的遗憾。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违背“从一而终”的封建教条并最终夫死子丧的祥林嫂重来鲁镇,已经成为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灾星,鲁四老爷却不顾众人的厌弃将其收留下来,这与他竭力维护封建礼教的态度似乎有点矛盾。  一、鲁四老爷为何收留祥林嫂  祥林嫂最大的悲剧在于,她想为前夫
期刊
关于话轮分析,经常出现在口语中,比如对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对话的分析。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契诃夫的经典短篇小说《变色龙》一文中的话轮转换,借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对话。  一、话轮和话轮转换  话轮的概念最早是由萨克斯(Sacks)提出来的。这一概念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机会,即对话过程中的某个时刻成为说话者的机会;另一个是指说话者所说的话。话轮是会话的最小结构单位,一个话轮可以由单个的词语、短
期刊
语文课不仅是进行情感交流、内容分析,还要能系统地建构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获得语文素养。当学生知识缺漏、思维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提升的时候,教师不应支离破碎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针对学生的缺失进行相应的“前置性补偿”。  一、于学生知识缺漏处“补偿”  在日常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会出现识记知识缺漏的现象。例如字词积累少,字词能认读却不会书写,或者强记字音字形却很快遗忘。探其本源是学生只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九下第五单元安排的是以戏剧为中心的“活动·探究”。不少学校不但将本单元的剧本排练演出,更有将已学过的课文加以改编,变成剧本,再由学生演出。这样既有趣味,也能在编排组织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如果想把课文改成剧本,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就是“冲突”。常规的对《范进中举》的课文分析及剧本改编,都将重点放在范进中举前后各色人物对范进的态度变化上,这就是所谓的“前后不一致”。本文着
期刊
“察其终始”或“综其终始”是司马迁重要的史学观点和思想方法,简单说来,“察其终始”就是要分清因果联系,把握发展脉络,体察微言大义,从而探究規律。治史,面对纷繁的历史事件,须“察其终始”,语文学习也应如此。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离不开“察其终始”。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能力,是考量思维品质的基本要素。能对“终始”做“辨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规律,认识则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做出了这样的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定性突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却存在着一些偏差。有人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语文课应该“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形式展开教学”。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语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形式与内容你中有我,
期刊
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中,沈从文无疑是独特的一位,他以自己独特的心思、情感、视角,为现代小说世界带来独特的模样和魅力:营造了充满健康、人性美的“乡村世界”——“湘西世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让小说显出独有的美的感染力。他的代表作《边城》成为讴歌人性美的典范,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生动具体地体现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情感特点、主题特点和
期刊
参加这次活动,我受到很大的震撼。不管是现场课堂教学展示,还是老师们对教学案例的介绍,给我的感觉是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这次活动对于未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以及将会取得的成就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成就不仅指语文教学,也包括将来教材的编写、语文考试制度内容方式的改革。  平心而论,对“学习任务群”我没有多少发言权。在到会之前,我关于“学习任务群”的所有认知,大部分源于“课标”文本,以及陆志平老
期刊
2019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命题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稳中求新求变,题型设置合理,梯度清晰,多元开放,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科学的区分度,对教学有稳健明晰的导向作用。本文将在对试卷分析的基础上,对笔者所在的赣榆区(下称本区)的备考给出建议。  一、试卷的特点  (一)根植课内,关照全体学生  与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相比,2019年“积累运用
期刊
近年来,关于语文课堂的讨论和实践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些讨论和实践基本上都是围绕两个核心——“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让课堂更高效”展开。诚然,这些实践确实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活力,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恰恰反映在这两个核心上:提高课堂效率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常常错位失衡,尤其是为了课堂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课堂的效率也不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