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教材古诗文中美育因素的当代价值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sm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真挚的抒怀教人学做真人
  (一)在文字中见真性情
  在必修二第三单元入选的《赤壁赋》中,通过写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感受“清风”“?水波”“明月”,开展“诵诗章”“饮酒”和“主客对话”等活动来体现被贬黄州的团练副使苏轼此时的豁达与释然。即使在感悟人生寄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后仍然能够走出现实,寻求到“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是耳目之所托,是“造物者之无尽藏”,是“吾与子之所共适”之物,继而“喜而笑”“洗盏更酌”“相与枕藉乎舟中”。由此可见,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苦闷没有打倒苏轼,他坦然的胸襟、豁达的情怀跃然纸上,他的大丈夫、真汉子形象映入我们的眼帘。他的真性情感动着每一个和文本交流的读者。
  (二)在环境中展真世界
  《兰亭集序》首段描述了难得的时节“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清雅的聚地“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恰逢欢欣的“禊事”礼;名士相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优美的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诗酒相和“流觞曲水,一觞一咏”;宜人的气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种环境是当时参会宾朋的游乐场,也是今天文人的向往地,更是所有读者心驰神往的环境。
  (三)在形象中现真生活
  第三册第一单元选取了《林黛玉进贾府》作为鉴赏篇目,其中作者通过大篇幅情节来塑造宝玉形象。作者使用多侧面刻画的方法来塑造贾宝玉。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来塑造一个非同寻常的叛逆形象。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由此来鞭挞备受封建礼教束缚、盲目追求功名利禄的封建纨绔子弟群像的生活状态。
  二、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青年品格的形成
  (一)浓烈的爱国情感彰显民族大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通过写“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通过写“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来讴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作者未忘历史,未忘耻辱、未忘人民。“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民族大义彰显无余,爱国热情溢于言表。
  (二)纯真的爱恋情怀体现赤诚忠贞
  《醉花阴》是李清照的怀人之作。词作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来表现孤独寂寞的愁怀。“玉枕” “纱厨”是生情之景。一个“又”字,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写出了词人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离愁别绪。“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是直抒胸臆,表达因“愁”而“瘦”,因“相思”而“瘦”。营造出“情深深,愁浓浓”的凄凉意境。
  (三)亲和自然之举动反映物我统一
  《归去来兮辞》中第二段直写作者想象中的归途情景和归隐后闲适自在的家园生活。这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焦急迫切,也有冲破“尘网”、挣脱“樊篱”的欢欣鼓舞;有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也有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也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自然情趣。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沉醉不醒。诗人沦落尘网十三年,陷身官场,与世沉浮,受人羁绊的不自由不自在终于在自然界中得到释放,这份扭曲心灵,压抑性情,终于在田园生活中得到畅快宣泄。“景蘙蘙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直接写诗人在现实中的沉醉与满足。回归田园,告别官场,是作者挣脱官场之举,也是作者亲和自然之举,纵情山水、亲和自然、超脱世俗、物我统一是本文的思想境界。这种行为和举动会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理教育,对未来人生道路上的“追求”与“舍弃”、“拿起”与“放下”也是一种示范。
其他文献
一、有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辅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语文学习氛围  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语文学习氛围,教师可在教室里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或对学生提出阅读行为要求,创设一个安静的读书氛围。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经典作品和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的名家配乐朗诵,跟学生一起阅读、分享。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一定会受到感染、熏陶,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二)利
期刊
广东清远市佛冈县水头中学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走进课堂你会发现,学生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总是提不起兴趣,视其为“拦路虎”,惧怕、厌烦学习文言文,文言文教学也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原动力,是决定能否自主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兴趣尤为重要。如何激发初中文言文学习
期刊
我校地属城乡结合部,农村家庭多,无稳定职业家庭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差,学习基础较薄弱。作为一名初三语文老师,深知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是当务之急,怎样才能处理好“激励”和“效率”的关系,让学生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学有所获,在能力上有所提高,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课题。  一、允许学生持有教学辅导资料,教师应及时主动下发参考答案  初三语文复习课中,我允迕学生持有教学辅
期刊
背诵,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应该得到发扬。可是,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不少人对这一基本功持不以为然的态度,一是认为它已不符合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而将它摒弃;二是从应试的需要出发,说客观性试题分值减少,主观性试题分值增多,背诵已失去了意义。因此,在中小学,几乎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就连课本中指令背诵的内容也被置之不顾了。课堂上有的只是对课文内容“碎尸万段”的分析,语文课成了学生的催眠曲。学生在校几年
期刊
一、转变角色,营造氛围  传统的语文课少不了语文教师的自我表演展示,老师们都不愿意从神坛走下来把课堂阵地还给学生,当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提升,接受的知识逐渐广博时,也许你的表演就不再让学生感兴趣,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极为被动,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绝不能再是教师居高临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管理学生服从的关系,我们必须要转变角色,努力构建一种互相帮助,和
期刊
《登上地球之巅》选自中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郭超人先生的长篇通迅《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虽然我对攀登珠峰的消息早有所闻,但从看到它的第一眼起,我还是对珠峰北坡――这条死亡路线的艰难和凶险而感到震惊,更被文中登山英雄那激越淋漓的情感深深地震撼了。我惊异于郭超人这位心灵捕手的巨大魅力,更惊叹于文中那动人心魄的舍生忘死。基于文本的特点和内心的震撼,我设计了这个情感体验式课堂,力求在课堂上拨响学生的情感之弦,
期刊
一、探析素材的缺失原因  1.无我,何以趣写?  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于2013年05月21日在广州日报发表评论《语文学不学无所谓,症结在哪里?》一文,他认为当前在高考指挥下的语文教育确实存在种种问题,如急功近利搞“提前量”,教学失去“梯度”,不让学生读“闲书”等等。他特认为要改变高考作文阅卷“趋中率”严重的趋势。“趋中率”畸高,很难高分,而马虎应对却有40分左右的二等,这也导致语文学不学无所谓的
期刊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韩愈,针对唐朝后朝“师道之不传久矣”的社会现象和“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著《师说》,阐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和教师的任务、标准、师生关系等。社会发展至今,国民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及家庭的重视。尊师重教,已经与当年的“耻学于师”天壤之别。从教师的视角再读《师说》,对我们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不乏启示。  为人之师,应将育人放在首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为大
期刊
去年秋季,我任六年级语文课。工作之余,喜欢写些小文章,于是与学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从一节作文课开始。  几十个学生把作文交上来,我先粗略看了一遍,说实话,大多数学生写得不怎么样。不过有个学生叫崔永生,他写的一篇《秋游野三坡》却让我爱不释手,字迹虽潦草,但文笔非常棒,以至于我一连读了好几遍。真没想到,班里还有这样一位“文章妙手”。我当即决定,把这篇作文当成范例,让崔永生自己朗读给全班听。  一听说
期刊
预习作业,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是语文学习全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几乎每天都进行的学习活动。课前预习的好坏,对学生的听课质量乃至学习成绩都有很大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虽也明确提出一读二查三抄四思五问的要求,但由于笼统性和机械化,学生对待预习作业依然多半停留在读课文、查字典上,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开创性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和提升。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预习不仅仅是扫除文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