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l8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一词,近年来已越来越多的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最早提出在学校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态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他提出科学教育应不仅仅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教育的过程和方法。
  随着语文执教经历的积累,对于杜威所说的这句话,有着越来越深的体会。语文教材的内容丰富,浩如烟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涉及古今中外。然而在应试的重压下,美玉破成了碎片。语文不再像语文,而成了生搬硬套的政治术语的堆砌,成了鸡零狗碎的语文知识的杂烩。学生在“题海战”中训练成了答题的机器,智力被束缚,情感成沙漠,创造的火花熄灭了。“我把笔记和习题都背了,为何考不好?”当学生们不适应近年来的“教改”,在考场上屡屡败下阵来,终于提出这样的疑问的时候,我总在思考:“‘过程和方法’何其重要啊!”而这是个怎样的过程,学到的又是什么方法呢?我想就是通过积极的探讨,学习分析问题、掌握主旨的方法。简单的可以说成是“探讨法”,是“探究性”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体现。
  
  例如《孔乙己》一课,“探究性”学习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这一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在以往的教学中作为重点已多次指导学生做过练习,更何况分析人物就是提高对社会、对人的认识能力,而这种能力训练在学生日常的待人接物中时刻进行着,这也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活动——探究。从中培养其分析理解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我的具体做法是:先小组,后大组。小组探讨中主要是由同学相互回答各自的提问,答案能够令大家满意的就算通过,反之,就将题目留给大组探讨。第二步便是大组探讨。每个小组都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其中,第一个问题就较有质量,有同学问“‘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两个词语,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们写在一起呢?是不是写错了?”这时马上就有同学提出“鲁迅的作品怎么会错呢?”但紧接这也受到了别人的反驳,探讨就一下子激烈了。借此机会,老师对同学适当的做了引导,引导他们看上文中对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时的外貌、语言等方面的描写,然后根据这些境况再来读最后一句。终于,有同学提出“‘大约’是推测的语气,表明大家都不知道是生是死”。他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并且,根据他的思路又有同学提出“‘的确’是肯定的语气,因为根据他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情况看,在当时人们的势利和冷漠下,他的结局只能是死”。这个回答很不错,而且又很自然地将话题引到了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上,比老师的刻意引导要好得多。
  但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探究性教学切不可搞“一窝蜂”,要讲究方法。
  
  首先,要注意引导。探讨法教学显然强调以“学”为认知主体,发展的主体,但并不是信马由僵,天南海北,高谈阔论,随心所欲。“探讨”的目的,不只让学生学会,更是让学生会学。会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比如,学习散文《背影》,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按照散文阅读记者的方法来自学:了解作者,弄清背景,抓住文眼,理清线索;体会情意,展开意境;研究写法,分析语言。有了这样的知识导向,学生逐渐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了。
  
  其次,要注重“探究”。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到困惑不解时,老师切莫急于解答,而应“相机引导”,巧妙点拨,质疑生疑。鼓励学生自行探讨研究问题,如:小组交流,争锋式辩论等。长此以往,一个个疑点形成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系统。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质疑相结合,使课堂探讨缜密紧凑,浑然一体。
  
  最后,要注重实效。探讨法教学并不是表面上的七嘴八舌,热热闹闹,随意围成一个圈“说三道四”。“探讨”必须是精心设计、严密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师时刻关注着探讨动态,适时调控。探讨力求出结果,澄清认识,必要时也可保留意见。“探讨法”把语文课堂教学引出了“象牙之塔”,它如同强有力的杠杆,撬动了每个学生。让每个层面上的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特色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在学校实践层面产生了丰富的成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于学校特色建设也有较多的阐述,相信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学校特色建设将更受关注。2007年,我刚刚走上校长岗位。对我视觉和心灵冲击最大的是特色学校建设。仔细分析了五泉小学的当时的现状,认为走特色学校之路是当时学校明智的选择。
期刊
研训结合,是教师专业发展、业务能力提升和教研活动得以开展,发挥功能的有效途径,在新课改中尤其如此且很重要。  一、新课改要解决长期困扰教育教学的难题新的课改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研究者和创造者。而我们的教研工作长期以来存在同样的问题,假(好多学校教研工作不落实)、大(课题炒作,大而不实,不是来自本校)、空(“假文”替代教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
期刊
高中学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同学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看法。  1.认识高中数学的特点。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  2.要将“以老师为中心”转变为“以自己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数学不是靠
期刊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是一篇借记物以抒情的散文名作。“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这是一间十分狭小,“可容一人居”的“百年老屋”,作者为什么对一间普普通通的屋子如此一往情深,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记述它呢?原来,这间小屋牵系着一些人和事,是作者追怀而不能忘却的,尤其是他所挚爱和怀念的母亲、祖母和亡妻。  作者在书写这种思亲之情的时候,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式,
期刊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培养学生素质是多方面的,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型中,讲授课一统全局,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在新形式下要发展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听话及说话的能力,除了在传统课型的讲授之外,本人在工作中充分利用阅读课、写作课结合自己的体会,浅谈粗说。首先要在教学中进行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其一:阅读  阅读能力排在四种
期刊
如何培养初一新生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以下方法可以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多读书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不难发现,低年级学生最爱看的是故事书,最爱听的也是故事,因此教材在编排中以故事性为主,我们可以抓住孩子的心理,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可以培植并助长他们自由创作的心灵。对发人深省的故事结局添加一个结果,或者说给故事情节中略写的内容给以生动具体的填充,甚至于将故事的情境换一下,让学生根据
期刊
一、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领导,缺乏整体设计和综合管理,普遍处于松散无序状态。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能自觉的建设和正确导向校园文化。  (二)学校对社会文化缺乏积极有效的反馈、筛选和导向、疏导,在学校当中“读书无用论”、讲享受、搞攀比等思想较浓,出入电子娱乐场所等非理性文化倾向成为时尚。  (三)学校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通俗文化
期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一个人力求知识、研究获得和爱好某种事物的稳定性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始终处在积极地求知状态,思维敏捷、观察仔细、理解迅速透彻,可以激发积极地探索精神。因此,课堂教学能否取达到高效率的目的,首先取决于教师能不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就自己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说出来,供同仁们借鉴。  一、设计富有吸引力的导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语虽不
期刊
在高中生物“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板块中,血糖平衡、水盐平衡、体温等多项平衡的调节都涉及到了有关下丘脑的知识。而教材中对下丘脑的结构和功能很少涉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认识,如何把握所授内容的深度是教学工作中难点所在。而教师自身对该知识点的解读就尤为重要。  1、下丘脑的结构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所在。位于丘脑的下方脑干的上方,向下延伸与垂体柄相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