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课件展示:57+28的竖式算式):我不想问得数是多少,我只想问一个问题,这道题是进位加还是不进位加?
生:进位加。
师:再看一道题(课件展示:47+32的竖式算式)还是两位数,那么这道题是进位加还是不进位加呢?
生:不进位加。
师:好了,再看一道题,考验考验大家,也许真正的考验就要到来了!(课件展示:46+3□的竖式算式)这方框里填一个任意的数,你们说这道题,是进位加还是不进位加?
生■:都有可能。
师:都有可能,那“都”是什么意思呀?
生■:填4以下肯定是不进位加,填4以上肯定是进位加。
师:也就是说两种可能性都有,这就是可能。(板书:可能)可能性的知识里就包含这一种情况:可能。
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还是这道题,请大家观察,这结果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
生:两位数。
师:是可能两位数吗?
生:不是。
师:那应该怎么说呢?
生:一定是两位数。
师:我写一定。(板书:一定)方框里填什么数并不一定,为什么我们说它的结果一定是两位数呢?
生:个位进位是1,不可能是2,十位上4+3+1=8。
师:那可能是三位数吗?
生:不可能。
师(板书:不可能):可能性就是这三个方面。这个事情的发生是可能的,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这是可能。还有一种情况,就叫作一定,这个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一定的。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叫不可能。
教学片段二:数形结合?摇体验内化
师:我们知道,学习数学不是认识这些词就可以下课了,我们还得锻炼锻炼,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懂了,下面出点题,考验考验大家。
师[课件出示:(1)从右面的长方形中去掉一个正方形,剩下的还是长方形。(?摇)]:括号内应该填“可能”“不可能”或“一定”呢?谁来说说看?
师:我听到了多种说法,我想请一些同学上来画一画,在刘老师的这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正方形,我们看看剩下的是不是一个长方形。
(生尝试画图)
生■:(见图1)。
师:剩下的果然不是一个长方形,看来括号里应该填不可能。
生■:(见图2)。
师:好了,孩子们,很明显这边画的是一个大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部分居然就是一个长方形。那么是不是说从长方形中去掉一个正方形,剩下的一定就是一个长方形?那括号里到底应该填什么呢?
生:应该是可能。刚才他们已经画出两种方法了,所以应该是填可能。
师:好了,孩子们,这个括号里现在该填的是——可能。
师:再看这道,稍微有点变化,看谁发现了。[课件出示:(2)长方形里去掉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是长方形。( )]
师:增加了三个字,哪三个?
生:最大的。
师:那括号里该填什么呢?
生:括号里该填一定。
师:同意吧?例子不用举了,刚才这位同学已经画过了。虽然也是长方形,里面画一个正方形,但这个正方形它是最大的,所以剩下的一定还是长方形。
教学片段三:化繁为简?摇推理验证
师:下面咱们稍微休息会,做个游戏。直筒里放一支黄笔,随便摸一支,是什么颜色?
生:一定是黄颜色。
师:再放一支红笔,摸一支,什么颜色?
生:有可能红,也有可能黄。
师:哪种可能性大?
生:都一样。
师:再放一支黄笔,摸一支,什么颜色?
生:红黄都可能。
师:哪种可能性大?
生:黄,因为黄颜色有两支。
师:要是摸两支呢?能有什么情况?
生:一红一黄,两个都是黄。
师:那哪种可能性大呢?商量商量,讨论讨论。
生■:一样大。
生■:一红一黄大。
师:学习数学可以讨论、研究、猜测,但是像这样的问题,还有一个好方法来帮助我们学数学,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生:先试一下。
师:对了,就真正实践一下,试一下,摸一摸,我们来实践一下!
(找了8位同学,6次都是摸到一红一黄)
师:奇怪了,同学们,红笔在这只有一支,为什么经常被抽到,黄色有两支,可同时摸到两支黄色的可能性特别小。
生:有规律。红可以和一号黄在一起,也可以和二号黄在一起,可一号黄和二号黄只有一种可能性在一起,所以,一红一黄可能性大。
师:原来是这样,同学们,老师们都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了。
(师画图3演示)
评析:
一、带领学生走进理性思辨的世界
刘老师的《可能性》不走寻常路,以独特的视角,另辟蹊径,带领学生走进别样的数学世界。
首先,素材的选择弥漫着浓浓的数学味。刘老师一改以往常用的摸球、抛硬币、转盘等方法,大胆创设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数学情境:简单的三道算式57+28、47+32、46+3□,初步令学生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即有些事情是可能出现的,有些事情是一定或不可能出现;为突破课时学习重点,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确定现象,设计了一组图形的分割、角的拼合、单双数的判断;再次挖掘46+3□,自然导出事情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最后在摸笔游戏中加深对可能性的认识。这样的程序安排趣味性淡了,但数学味浓了;课堂气氛静下来了,但思潮涌动更激烈了。
其次,辨析的过程孕育着严谨的思维方式。课堂中,教师不满足于学生直觉的判断,引领学生层层递进思考,最终达成较严密的共识。“‘双数+双数=双数’是一定吗?”“谁能举个例子?”“但如果填‘一定’的话要慎重,能不能举个相反的例子?”“‘单数+单数=单数’不可能吗?”“你能举一个什么例子,说明一个什么样的问题?”“看看谁能突破,举个‘单数+单数=单数’的例子?”……既有正面举例说明,又有反例不存在性判断,如此抽象、严密的思维方式的萌芽蕴含于学生积极参与中。 二、构建简约又深刻的数学课堂
刘老师的课堂令人产生一些看似相斥的感觉:内容不多,但又充实、丰富;素材很平常,但又引人入胜。刘老师在朴实无华,甚至令人感到枯燥的素材中,挖掘出充满魅力的数学意味。
其一,一题多问。46+3□的“结果是要进位呢?还是不进位?”初步引发“可能”;“结果是两位数呢?还是三位数?”引出确定现象,“一定是两位数”“不可能是三位数”。不变的素材,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内涵。又如摸笔游戏,两黄一红三支笔,“摇一摇,闭眼摸一支,会是什么颜色?”“谁的可能性大?”“同时摸两支,是一黄一红的可能性大,还是二黄一红的可能性大?”问题层层深入,扣“生”心弦。
其二,一材多用。46+3□在发挥使学生初步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后,仍没退出课堂舞台,“46+3□结果可能要进位,也可能不进位,那哪种可能性比较大呢?”还是那熟悉的46+3□,在教师变式问题中又发挥了不同层次的数学价值,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
其三,一材多变。“在长方形中去掉一个正方形,剩下的还是长方形。”一定?可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想象的舞台,体会多种可能情况,突破对不确定现象的认识。话锋一转,那如果添上“最大的”三个字,“在长方形中去掉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结果又是怎样呢?”几个字眼的变动,引发更为深刻的思考,题“动”,学生的心更“动”!
三、恰当把握数学活动的内在价值
在理性分析的同时,也注意结合具体操作体验,通过摸笔游戏,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同时摸两支,是一黄一红的可能性大,还是二黄的可能性大?”学生大胆猜想之后所组织的摸笔游戏,这游戏对理解可能性大小的价值在哪?是验证一红一黄的可能性大于两支都是黄笔的可能性?还是体验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于这些富有争议的问题,刘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解答:引发学生多种猜想后,教师不做定性评价,直接让多个学生动手摸,适时问道:“奇怪了,红颜色的笔只有一支……”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在较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合情的推理。课堂上学生的分析多么到位!现场师生自发的掌声说明了一切。如果将游戏定位于验证可能性大的情况出现的次数一定多,显然违背了概率本质内涵,可能性大但在有限次数时,特别是次数较少时它出现的次数并不一定多。刘老师组织的游戏为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概率问题时如何把握实验、游戏的价值做了生动诠释。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福安市逸夫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师(课件展示:57+28的竖式算式):我不想问得数是多少,我只想问一个问题,这道题是进位加还是不进位加?
生:进位加。
师:再看一道题(课件展示:47+32的竖式算式)还是两位数,那么这道题是进位加还是不进位加呢?
生:不进位加。
师:好了,再看一道题,考验考验大家,也许真正的考验就要到来了!(课件展示:46+3□的竖式算式)这方框里填一个任意的数,你们说这道题,是进位加还是不进位加?
生■:都有可能。
师:都有可能,那“都”是什么意思呀?
生■:填4以下肯定是不进位加,填4以上肯定是进位加。
师:也就是说两种可能性都有,这就是可能。(板书:可能)可能性的知识里就包含这一种情况:可能。
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还是这道题,请大家观察,这结果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
生:两位数。
师:是可能两位数吗?
生:不是。
师:那应该怎么说呢?
生:一定是两位数。
师:我写一定。(板书:一定)方框里填什么数并不一定,为什么我们说它的结果一定是两位数呢?
生:个位进位是1,不可能是2,十位上4+3+1=8。
师:那可能是三位数吗?
生:不可能。
师(板书:不可能):可能性就是这三个方面。这个事情的发生是可能的,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这是可能。还有一种情况,就叫作一定,这个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一定的。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叫不可能。
教学片段二:数形结合?摇体验内化
师:我们知道,学习数学不是认识这些词就可以下课了,我们还得锻炼锻炼,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懂了,下面出点题,考验考验大家。
师[课件出示:(1)从右面的长方形中去掉一个正方形,剩下的还是长方形。(?摇)]:括号内应该填“可能”“不可能”或“一定”呢?谁来说说看?
师:我听到了多种说法,我想请一些同学上来画一画,在刘老师的这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正方形,我们看看剩下的是不是一个长方形。
(生尝试画图)
生■:(见图1)。
师:剩下的果然不是一个长方形,看来括号里应该填不可能。
生■:(见图2)。
师:好了,孩子们,很明显这边画的是一个大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部分居然就是一个长方形。那么是不是说从长方形中去掉一个正方形,剩下的一定就是一个长方形?那括号里到底应该填什么呢?
生:应该是可能。刚才他们已经画出两种方法了,所以应该是填可能。
师:好了,孩子们,这个括号里现在该填的是——可能。
师:再看这道,稍微有点变化,看谁发现了。[课件出示:(2)长方形里去掉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是长方形。( )]
师:增加了三个字,哪三个?
生:最大的。
师:那括号里该填什么呢?
生:括号里该填一定。
师:同意吧?例子不用举了,刚才这位同学已经画过了。虽然也是长方形,里面画一个正方形,但这个正方形它是最大的,所以剩下的一定还是长方形。
教学片段三:化繁为简?摇推理验证
师:下面咱们稍微休息会,做个游戏。直筒里放一支黄笔,随便摸一支,是什么颜色?
生:一定是黄颜色。
师:再放一支红笔,摸一支,什么颜色?
生:有可能红,也有可能黄。
师:哪种可能性大?
生:都一样。
师:再放一支黄笔,摸一支,什么颜色?
生:红黄都可能。
师:哪种可能性大?
生:黄,因为黄颜色有两支。
师:要是摸两支呢?能有什么情况?
生:一红一黄,两个都是黄。
师:那哪种可能性大呢?商量商量,讨论讨论。
生■:一样大。
生■:一红一黄大。
师:学习数学可以讨论、研究、猜测,但是像这样的问题,还有一个好方法来帮助我们学数学,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生:先试一下。
师:对了,就真正实践一下,试一下,摸一摸,我们来实践一下!
(找了8位同学,6次都是摸到一红一黄)
师:奇怪了,同学们,红笔在这只有一支,为什么经常被抽到,黄色有两支,可同时摸到两支黄色的可能性特别小。
生:有规律。红可以和一号黄在一起,也可以和二号黄在一起,可一号黄和二号黄只有一种可能性在一起,所以,一红一黄可能性大。
师:原来是这样,同学们,老师们都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了。
(师画图3演示)
评析:
一、带领学生走进理性思辨的世界
刘老师的《可能性》不走寻常路,以独特的视角,另辟蹊径,带领学生走进别样的数学世界。
首先,素材的选择弥漫着浓浓的数学味。刘老师一改以往常用的摸球、抛硬币、转盘等方法,大胆创设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数学情境:简单的三道算式57+28、47+32、46+3□,初步令学生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即有些事情是可能出现的,有些事情是一定或不可能出现;为突破课时学习重点,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不确定现象,设计了一组图形的分割、角的拼合、单双数的判断;再次挖掘46+3□,自然导出事情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最后在摸笔游戏中加深对可能性的认识。这样的程序安排趣味性淡了,但数学味浓了;课堂气氛静下来了,但思潮涌动更激烈了。
其次,辨析的过程孕育着严谨的思维方式。课堂中,教师不满足于学生直觉的判断,引领学生层层递进思考,最终达成较严密的共识。“‘双数+双数=双数’是一定吗?”“谁能举个例子?”“但如果填‘一定’的话要慎重,能不能举个相反的例子?”“‘单数+单数=单数’不可能吗?”“你能举一个什么例子,说明一个什么样的问题?”“看看谁能突破,举个‘单数+单数=单数’的例子?”……既有正面举例说明,又有反例不存在性判断,如此抽象、严密的思维方式的萌芽蕴含于学生积极参与中。 二、构建简约又深刻的数学课堂
刘老师的课堂令人产生一些看似相斥的感觉:内容不多,但又充实、丰富;素材很平常,但又引人入胜。刘老师在朴实无华,甚至令人感到枯燥的素材中,挖掘出充满魅力的数学意味。
其一,一题多问。46+3□的“结果是要进位呢?还是不进位?”初步引发“可能”;“结果是两位数呢?还是三位数?”引出确定现象,“一定是两位数”“不可能是三位数”。不变的素材,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内涵。又如摸笔游戏,两黄一红三支笔,“摇一摇,闭眼摸一支,会是什么颜色?”“谁的可能性大?”“同时摸两支,是一黄一红的可能性大,还是二黄一红的可能性大?”问题层层深入,扣“生”心弦。
其二,一材多用。46+3□在发挥使学生初步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后,仍没退出课堂舞台,“46+3□结果可能要进位,也可能不进位,那哪种可能性比较大呢?”还是那熟悉的46+3□,在教师变式问题中又发挥了不同层次的数学价值,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
其三,一材多变。“在长方形中去掉一个正方形,剩下的还是长方形。”一定?可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想象的舞台,体会多种可能情况,突破对不确定现象的认识。话锋一转,那如果添上“最大的”三个字,“在长方形中去掉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结果又是怎样呢?”几个字眼的变动,引发更为深刻的思考,题“动”,学生的心更“动”!
三、恰当把握数学活动的内在价值
在理性分析的同时,也注意结合具体操作体验,通过摸笔游戏,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同时摸两支,是一黄一红的可能性大,还是二黄的可能性大?”学生大胆猜想之后所组织的摸笔游戏,这游戏对理解可能性大小的价值在哪?是验证一红一黄的可能性大于两支都是黄笔的可能性?还是体验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于这些富有争议的问题,刘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解答:引发学生多种猜想后,教师不做定性评价,直接让多个学生动手摸,适时问道:“奇怪了,红颜色的笔只有一支……”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在较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合情的推理。课堂上学生的分析多么到位!现场师生自发的掌声说明了一切。如果将游戏定位于验证可能性大的情况出现的次数一定多,显然违背了概率本质内涵,可能性大但在有限次数时,特别是次数较少时它出现的次数并不一定多。刘老师组织的游戏为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概率问题时如何把握实验、游戏的价值做了生动诠释。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福安市逸夫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