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肥皂”一词,最早见于北宋庄绰的《鸡肋篇》。其文曰:“浙中少皂荚,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木亦高大,叶如槐而细,生角,长者不过三数寸,子圆黑肥大,肉亦厚,膏润于皂荚,故一名肥皂,人皆蒸熟暴干乃收……《本草》(即《神农本草经》)不载,竟不知为何木。或云以沐头则退发。” 由此可知,“肥皂”是皂荚的替代品。用皂荚洗沐,不仅除垢,而且能祛风湿、治皮癣;用皂荚浣衣,衣料的纤维不会受损,衣服也不会失去光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肥皂”一词,最早见于北宋庄绰的《鸡肋篇》。其文曰:“浙中少皂荚,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木亦高大,叶如槐而细,生角,长者不过三数寸,子圆黑肥大,肉亦厚,膏润于皂荚,故一名肥皂,人皆蒸熟暴干乃收……《本草》(即《神农本草经》)不载,竟不知为何木。或云以沐头则退发。”
由此可知,“肥皂”是皂荚的替代品。用皂荚洗沐,不仅除垢,而且能祛风湿、治皮癣;用皂荚浣衣,衣料的纤维不会受损,衣服也不会失去光泽。因此,古人对它很是青睐。不过,有些地方不产皂荚,人们就用一种名叫“肥皂”的果荚来代替,这种肥皂的功效甚至比皂荚还要好。
但肥皂荚与肥珠子并不是一回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部·肥皂荚》“集解”中写道:“肥皂荚生高山中,其树高硕。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白花,结荚长三四寸,状如云实之荚,而肥浓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其色如漆而甚坚……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
李时珍指出,无患子(肥珠子)之核“坚黑似肥皂荚之核”。“似”,表明仅仅是相像,并不是同一个物种。
由于肥皂莢的上佳洗涤效果,一些人便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条记载,那时京都临安已经有了制售“肥皂团”的生意人。
明清时期,洗浴用皂的制作更为精良,并且有了“肥皂”与“香皂”的正式名称。其形状不再是圆球状,而是长方或椭圆块状,其量词也改为“块”或“锭”。不过,那时的“肥皂”“香皂”依然是以植物原料为主制成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肥皂、香皂是两码事。
其他文献
王冕字元章,浙江诸暨枫桥人。他家境贫寒,自幼好学。据《王冕传》记载,他七八岁时父亲让他放牛,他就把牛放到田埂上,自己偷偷地跑进学堂听学生念书。傍晚回家时,竟然把牛忘在了田野里。父亲大怒,痛打王冕。后来王冕寄居在寺庙里,每到夜里,他就偷偷出来,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光诵读。安阳的韩性听说后,收他为学生。 王冕开始时追求功名,但是屡试不第。他一怒之下将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全部付之一炬,愤而出走。在游历北方
一 话说有一位当官的,因书本中有些句子难以理解,便问书吏道:“此处有高才否?”说的是官话。旁边的书吏乃本地人,一时未明白过来,以为问他此处是不是有高裁缝,心想高裁缝没有,但裁缝定然是有的,忙答曰:“有的!”当下领来与官儿相见。 官儿问道:“贫而无谄,如何?” 裁缝当然也是本地人,且没读过多少书,哪里听得明白官话,再加上进来时自然而然地认为,问裁缝的除了做衣服,还能有什么事情,忙答曰:“裙而无
老爸黄宗江很酷。也可以用“不靠谱”这个词形容他,对此很多爸爸的老朋友都会认同。我曾经问过爸爸的老朋友、指挥家李德伦叔叔:“40年代你和我爸爸,还有我宗英姑姑同住一个亭子间,怎么就没开导一下我爸,吸收他入党呢?怎么只管天天指导我宗英姑姑读《大众哲学》呢?”德伦叔叔支吾了一会儿,说:“你爸不需要政治。” 其实,党一直在我爸的周围。12岁时跟他一起写文章的小伙伴李普,他小学和中学的好朋友娄平,还有同他
老北京人爱吃炸酱面,但真正讲究的时候是不吃炸酱面的。什么是“真正讲究的时候”?就比如办人生的三件大事的时候。哪三件呀?小孩儿出生,老人过世,再有当然就是过生日了。北京人办这三件大事都讲究吃面条儿,有所谓“人生三面”之说,但这“人生三面”都不能吃炸酱面。 那这“人生三面”讲究吃什么面呢?无一例外,吃的都是打卤面。什么是打卤面?这就得先说说什么叫卤,什么叫汆儿。北京人拌面的浇头除了炸酱、芝麻酱外,一
宋熙宁八年(1 0 7 5年),辽国派使臣萧禧来到汴京,要求重新划定宋辽边界,还大言不惭地说,早就该把黄嵬山还给契丹。接待他的是号称大宋“活地图”的沈括。 早就听说萧禧是地痞无赖出身,油嘴滑舌,这下可算是领教了。见对方耍赖,沈括不慌不忙地拿出《天下郡守图》,说:“按照事先的约定,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而黄嵬山在白沟河之南几十里处,这可不是一小块地方,你觉得我朝会答应吗?” 萧禧自知理亏,遇到懂行的
位于北美五大湖岸边的芝加哥古朴、典雅,既底蕴深厚,也不乏时尚,去过的人差不多都会喜欢。芝加哥现在的市区是1871年的大火之后重建的,之前的建筑全部被烧毁。 火灾将旧城化为灰烬的同时,也孕育了崭新的机会。世界各地的建筑大师云集于此,做出了一大批划时代的设计。新老建筑公司也纷纷来此落户。各具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成就了芝加哥“建筑之都”的美名。世界上的第一栋钢架构摩天大楼即诞生于此。 以石为材,芝加
1928年9月15日,英国医生弗莱明在度假归来后发现,他度假前没来得及收拾的细菌培养基中的细菌,居然被无意中沾染的霉菌杀死了。曾在一战中做过战地医生的弗莱明深知细菌感染对伤员意味着什么,他立刻想到:也许霉菌分泌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他小心翼翼地提取了培养基里的霉菌,将它们纯化培养起来。很快他就发现,这些霉菌的分泌物(其实就是青霉素,又名盘尼西林)可以杀死导致人类生病的某些葡萄球菌。于是,9月15日
在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冬季似乎是吃的最佳时节。在整个冬季,乡下人都沉浸在吃的氛围里,俗称“吃冬”。 春天忙种,夏天忙管,秋天忙收,都是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忙着下地干活,有时甚至忙得一日三餐都顾不上,静下来边吃边聊、品出个三滋两味儿的更是无从谈起了。只有冬季才是吃的好时候。此时粮食都归了仓,牛羊鸡鸭猪都养出了肥膘,一家人忙了一年,也该坐下来围着炉火好好地吃上几顿大鱼大肉了。 “吃冬”是很有一些讲
老杨是我的邻居,一个整天笑眯眯、话不多卻颇有趣味的老人。 退休前,老杨是一家中型企业的后勤科长。年轻时,他从部队转业到乡镇政府任职,后来为了孩子上学,托关系调进城里的这家企业,开心得不得了。时移世易,现在他的退休金尚不及公务员同事退休金的一半。别人揶揄他“眼光不错”,他嘿嘿一笑:“前头的路谁看得清呢?我当时调进城,享受了好多年的生活便利,也算是赚到了。” 老杨有两个孩子。女儿大专毕业,在连锁超
我国北方各地大都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其实冬至这天除了吃饺子,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文化。南方:汤圆、赤豆糯米饭 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的汤团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馈赠亲朋。在南方的一些地方,还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不才子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天煮食赤豆糯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