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重新发现”青霉素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zd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8年9月15日,英国医生弗莱明在度假归来后发现,他度假前没来得及收拾的细菌培养基中的细菌,居然被无意中沾染的霉菌杀死了。曾在一战中做过战地医生的弗莱明深知细菌感染对伤员意味着什么,他立刻想到:也许霉菌分泌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他小心翼翼地提取了培养基里的霉菌,将它们纯化培养起来。很快他就发现,这些霉菌的分泌物(其实就是青霉素,又名盘尼西林)可以杀死导致人类生病的某些葡萄球菌。于是,9月15日这一天就被认为是青霉素的发现日。
  不过,弗莱明其实并非第一个发现霉菌可以杀菌的人。早在1876年,英国学者约翰·廷德尔就曾经发现过这个现象,盘尼西林这个名字就是他起的。病菌学鼻祖、法国学者巴斯德还曾尝试用青霉菌治疗疾病。弗莱明真正的贡献,是首次提炼出了其中的青霉素。
  提煉出青霉素后,并没有立刻掀起一场医学革命,原因在于弗莱明提炼青霉素所用的方法只适用于实验,要想用于治病,则提取量实在是太少了。在弗莱明之后,有不少医生曾试图用青霉素治病,总是患者还没治好,提炼出的青霉素就用完了。而使用未经提炼的霉菌分泌物,则其中的有害物质反而将加速患者的死亡。
  要想让青霉素真正具有药用价值,就必须改良提炼方式,实现规模化生产,而这个投入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正因如此,在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并指出其药理价值后的10余年中,该方案都被尘封了。
  转折发生在1941年。这一年年底,美国正式加入二战。这个“不差钱”的大国在战争中唯一的软肋就是人,而理论上能够挽救90%伤患、使他们免于截肢或丧命的青霉素正好对美国人的胃口。时任总统小罗斯福在听取了两位英国医生弗洛里和钱恩对青霉素的介绍后,询问他们:“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多长时间能够实现青霉素的量产?”弗洛里思索片刻后说“只要三年”,钱恩纠正说:“我认为两年就够了。”小罗斯福总统撇撇嘴:“那为什么不做呢?”于是立刻签署了立项研究青霉素量产的总统令。
  在美国庞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青霉素的量产实现得比预计的还要快。该项目1943年年中立项,1944年已经实现量产,到1945年6月,美国青霉素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6469亿个单位,每个月可以治愈4万名战争伤员。当时的战地记者们在描述成箱运往前线的青霉素时写道:“几乎在一瞬间,我们就获得了一种几乎能治愈一切伤口感染的神药,伤口不再意味着丧命和截肢。青霉素万岁!”
其他文献
国际自然摄影界有四大赛事,分别是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世界最佳自然摄影大奖赛、国际园艺摄影大赛和美国《国家野生生物》年度摄影大赛。袁明辉是第一个拿全这四大国际赛事奖项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曾经还有全职工作并且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袁明輝每周留给自己一到两天的摄影时间。就是在这每周挤出来的摄影时间里,袁明辉创作出了让他获得各种奖项的优秀作品。  “把当时昆虫或植物的环境氛围捕捉下来,并赋予它们带有自己
期刊
人们常说“病从口入”,最近又发现“病从鼻入”——挖鼻孔也会患上肺炎。  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研究员维多利亚·康纳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对40名成年志愿者进行肺炎细菌在人体皮肤上的传播过程实验。志愿者被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人,各组均接受肺炎细菌通过手指传播的测试。志愿者用沾上了肺炎细菌的手指挖鼻孔或是将鼻子凑近闻被肺炎细菌污染的手指。结果发现,挖鼻孔或揉鼻子时,肺炎细菌传播数量最多,传播速度最快。  康
期刊
日本人爱吃豆腐。江户有食谱,所谓《豆腐百珍》,全是围绕豆腐做文章。老一代日本人对做豆腐颇有执念,聊起来都有心得,譬如制豆腐须用国产的豆子;正经豆腐常是奶黄色而非纯白色—“白色都是贪图好看!”  尤其重要的是,豆腐是不能搬运的,不然味道会变。比如日本江户时代所谓八杯豆腐,是用六杯水、一杯酒、一杯酱油,加豆腐炖煮。看着平淡无奇,却要求是当地豆腐,未经颠簸,不然味道就变了。日本饮食大多如此:工艺用料未必
期刊
1951年4月的一天,上海广慈医院,电影《和平鸽》正在这里紧张地拍摄。扮演护士的一位女演员在拍摄一个抽血镜头时突然情绪失控,在片场又哭又笑。工作人员赶紧将这位女演员送到上海虹桥医院,经医生诊断,她精神病复发,不得不入院治疗。  这位女演员就是著名的“金嗓子”、中国最早的两栖明星、“民国四大美女”之一周璇。  周璇1920年出生于江苏一户苏姓人家。她的父亲毕业于金陵大学,先后做过牧师和教师;母亲毕业
期刊
王冕字元章,浙江诸暨枫桥人。他家境贫寒,自幼好学。据《王冕传》记载,他七八岁时父亲让他放牛,他就把牛放到田埂上,自己偷偷地跑进学堂听学生念书。傍晚回家时,竟然把牛忘在了田野里。父亲大怒,痛打王冕。后来王冕寄居在寺庙里,每到夜里,他就偷偷出来,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光诵读。安阳的韩性听说后,收他为学生。  王冕开始时追求功名,但是屡试不第。他一怒之下将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全部付之一炬,愤而出走。在游历北方
期刊
一  话说有一位当官的,因书本中有些句子难以理解,便问书吏道:“此处有高才否?”说的是官话。旁边的书吏乃本地人,一时未明白过来,以为问他此处是不是有高裁缝,心想高裁缝没有,但裁缝定然是有的,忙答曰:“有的!”当下领来与官儿相见。  官儿问道:“贫而无谄,如何?”  裁缝当然也是本地人,且没读过多少书,哪里听得明白官话,再加上进来时自然而然地认为,问裁缝的除了做衣服,还能有什么事情,忙答曰:“裙而无
期刊
老爸黄宗江很酷。也可以用“不靠谱”这个词形容他,对此很多爸爸的老朋友都会认同。我曾经问过爸爸的老朋友、指挥家李德伦叔叔:“40年代你和我爸爸,还有我宗英姑姑同住一个亭子间,怎么就没开导一下我爸,吸收他入党呢?怎么只管天天指导我宗英姑姑读《大众哲学》呢?”德伦叔叔支吾了一会儿,说:“你爸不需要政治。”  其实,党一直在我爸的周围。12岁时跟他一起写文章的小伙伴李普,他小学和中学的好朋友娄平,还有同他
期刊
老北京人爱吃炸酱面,但真正讲究的时候是不吃炸酱面的。什么是“真正讲究的时候”?就比如办人生的三件大事的时候。哪三件呀?小孩儿出生,老人过世,再有当然就是过生日了。北京人办这三件大事都讲究吃面条儿,有所谓“人生三面”之说,但这“人生三面”都不能吃炸酱面。  那这“人生三面”讲究吃什么面呢?无一例外,吃的都是打卤面。什么是打卤面?这就得先说说什么叫卤,什么叫汆儿。北京人拌面的浇头除了炸酱、芝麻酱外,一
期刊
宋熙宁八年(1 0 7 5年),辽国派使臣萧禧来到汴京,要求重新划定宋辽边界,还大言不惭地说,早就该把黄嵬山还给契丹。接待他的是号称大宋“活地图”的沈括。  早就听说萧禧是地痞无赖出身,油嘴滑舌,这下可算是领教了。见对方耍赖,沈括不慌不忙地拿出《天下郡守图》,说:“按照事先的约定,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而黄嵬山在白沟河之南几十里处,这可不是一小块地方,你觉得我朝会答应吗?”  萧禧自知理亏,遇到懂行的
期刊
位于北美五大湖岸边的芝加哥古朴、典雅,既底蕴深厚,也不乏时尚,去过的人差不多都会喜欢。芝加哥现在的市区是1871年的大火之后重建的,之前的建筑全部被烧毁。  火灾将旧城化为灰烬的同时,也孕育了崭新的机会。世界各地的建筑大师云集于此,做出了一大批划时代的设计。新老建筑公司也纷纷来此落户。各具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成就了芝加哥“建筑之都”的美名。世界上的第一栋钢架构摩天大楼即诞生于此。  以石为材,芝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