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指出要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收入水平,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在要求经济方面保障的同时,还提出了关于融入发展,幸福尊严的人文问题。而不容乐观的是,相比于其他残疾人,聋人因语言与交流方面的障碍,社会融入显得尤为不易。而聋人学生处于过渡的关键时期,社会融入能力与融入心理对日后接触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聋人学生 社会融入 因子模型构建
一、引言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各类残疾人士总数共8296万人,其中听力残疾人士 2075萬人,占 24.16%,而聋人学生占残疾儿童较大比例。而近年来聋人数量逐渐增多,在其逐渐成为第一大残疾人群体的同时,聋人犯罪率尤其是聋人学生的犯罪率也有明显升高。在同一个社会里,聋人与健听人被无形中分为两个群体。
二、聋人学生社会融入背景
近几年研究表明,聋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已不容小觑,急需有效全面的解决方案。而聋人学生社会融入问题仍为十分脆弱的一环,具体表现为:(1)聋人犯罪率居高不下,聋人犯罪平均年龄降低,触发未成年聋人增多。因为聋人学生同时具备未成年人和聋哑人两类特征,使其在自我控制方面存在很多不成熟的表现。而聋哑人表达及听觉能力的长期缺失造成缺乏社会交往,社会化进程受阻,心智能力不够成熟等状况,进一步造成了个人交际圈狭隘,性格孤僻,不愿与人相处交流。其次,心智发展的阶段性缺失导致社会认知能力弱,易出现冲动及暴力性行为,同时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以安全为目的,多采用封闭式管理,使聋人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少。(2)聋人学生社会情感及心理不成熟。由于聋人存在听力和语言方面的缺陷,更易表现出区别于正常人的不同心理特征。有学者认为,聋人学生从小缺乏社会交往的经验,容易出现严重的孤独感以及自卑感;或者是过度关注自我,对他人的评论非常敏感,报复心理强等的心理表现。而这些情绪特点,更容易使聋人学生被社会不良行为所影响,做出不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使其难以融入社会。(3)聋人学生就业、未来发展前景受限。聋人学生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其社交行为却十分受限。首先,聋生社交有主观障碍,由于其交流能力受限导致其较为孤僻的心理。其次聋生社交也被客观条件限制,聋生很少有机会走进社会,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于高年级同学而言,其就业与实习岗位受限,继续深造的可能性小。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本次研究建立两份问卷,对公众与聋人学生进行双向调查,获得社会公众对聋人学生的基本态度与聋人学生融入社会的情况、心理等资料。以杭州聋人学校为调查地点,抽取全校人数三分之一。为了解社会公众对聋人尤其是聋人学生的看法,选取杭州的上城、滨江、富阳3个城区进行社会公众问卷调查。由问卷样本量计算公式,及考虑到无效问卷率,共取450份问卷。访谈法。本次研究也进行了访谈法调查,深入了解聋人相关资料。分别访谈了聋人学校的老师了解聋人学生的成长情况、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以及现在聋人学校的教学方式方法。采访了富阳区预审中队警官,了解聋人犯罪的原因、基本情况及特点,了解降低聋人犯罪率的措施。因子分析法。本次研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聋人学生融入社会的情况作出评价。此方法科学合理,同时依据因子分析结果构建相关模型,能够系统的了解聋人学生社会融入情况,作出针对性服务。
四、调查分析
1.聋人学生情况的基本分析。(1)后天致聋人数占比较大。在受访的90名聋人学生中有36名(40%)是由于先天不足导致的耳聋,而由54名(60%)的聋人学生由于后天因素导致患疾丧失听力能力。在后天性聋哑者中,多于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传染病相关。中国滥用抗生素与后天疾病致聋已经成为聋人儿童产生的主要因素,每年因此致聋人数急速增长。(2)有语言能力的聋人学生更易融入社会。由调查可知63.33%的聋人学生能够进行较为简单语言交流,30%的聋人学生不会说话发音,只有百分之6.67%的聋人学生能够较为流畅的语言交流。对无语言能力与稍具语言能力的聋人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显示稍具语言能力的聋人学生的社交意愿均值大于无语言能力者。因此在聋人学生教育中鼓励其发音说话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2.聋人学生对社会基本观念的调查分析。(1)聋人学生对社会公平满意度较低。在被问及社会是否公平的时候,大多数聋人学生选择模糊回答,即不确定或不知道,选择满意方向的人数大于选择不满意方向,但是非常不满意的人数要多于非常满意的人数。由此可见,聋人学生对社会公平满意度较低。(2)聋人学生普遍主观感到受社会歧视。在关于聋人学生是否自觉感到他人歧视的问题上,分别有8.9%和54.60%的聋人学生表示经常感觉和感觉到被歧视。只有11.12%与2%的聋人学生明确表示没有感觉到或者从来不觉得社会公众对其存在歧视。另有17%的聋人学生表示没有注意。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聋人学生认为其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被他人歧视。
3.社会公众对聋人学生基本态度分析。(1)社会公众对聋人犯罪归因存在误解。社会公众对聋人犯罪归因排在第一位的是不满社会,随后是生活所迫与受教育程度低。聋人犯罪第一原因是生活所迫,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扶持聋人就业的政策,但现实中由于交流困难,仍存在歧视,或者从事较为低端的工作不能满足生活需求,及悲观甚至不劳而获的心理,都促使一部分聋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另一原因是婚姻问题无法解决,导致了性观念的扭曲,婚姻问题已经成为了聋人面临的一大问题了。(2)公众对聋人学生存在一定负面心理。调查数据显示社会公众对聋人态度最比例最高的是平等与关心理念。但不能排除与真实想法的误差,另外,感觉心存戒备与厌恶的受访公众也占约五分之一。
五、结语
成果:根据因子分析模型计算因子系数,聋生社会融入的得分系数计算公式为F=0.1740F1+0.3528F2+0.1894F3+0.1055F4+0.1812F5(F值越高说明聋生的社会融入意愿及能力就越高)。(F1、F2、F3、F4、F5分别表示家庭因子、实践意愿因子、阻碍社会融入的情绪因子、社会心理敏感因子、开放交友能力与情况因子)。例如小学部的聋生家庭得分较高,但是在交友、社会融入的心理障碍、敏感程度与实践上得分最低,这说明小学聋生还处于比较依赖家庭的状态,家庭与老师可以给予一定该方面的引导,比如可以选择多与孩子出游,鼓励聋生交友,适度参加社会实践等。 建议:想要较为有效的促进聋生融入社会,基于以上分析与报告结果,提出3I模式以解决现存的聋人心理问题与公众之间双向融合问题。
1.First I :Idiotproof,即防止无知行为形成的致聋因素。由分析可知,后天致聋因素占聋生的半数以上,其中抗生素等药物滥用更是其中罪魁祸首。这也反应出我国防聋意识低,没有建立自上而下的防聋措施。因此需要由政府或者官方组织领头建立自上而下的防聋制度,由官方或者聋协宣传防聋知识,对医务人员严格要求用药用量,并且每个家庭都有责任义务在妊娠期间学习防聋知识,了解致聋因素,使防聋意识深入人心,最大程度减低后天致聋因素,从围生期起就对孩子负责。
2. Second I:Integrated Education,即一体化教育。一体化教育的教学对象涵盖了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而其核心原则是因材施教。这里强调的一体化教育是指要分层次,对不同聋生进行学科成绩以及社会融入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同年龄、性别、致聋原因的聋生,在面对家庭、社交、社会心态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评分高低。学校必须以此为依据,因材施教,予以引导,根据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课程与时间内容,引导聋生树立良好心态。正视缺陷,树立信心。
3. Third I:Inclusive System,即建立社会全纳制度。首先从聋生生活的家庭和社区出发。第一,要提高在聋人机构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聋人早期康复教育机构的地位。聋生社会融入势必要从小做起,从身边最近的地方做起。其次,以聋生的教育问题为例,全纳制度下的教育有两大特点:一,将残疾儿童和健全儿童安置在一起,而施教者因材施教,并不断进行调整。二,存在于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间的差距将会消失,因为在全纳教育環境下,学校将无条件的接收学区内的全部适龄儿童。在全纳性教育模式下,残疾儿童可与健全儿童友好相处,共同成长和学习,避免因误解而产生的陌生和歧视,为聋人学生融入社会打好早期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丽敏.“社会融入”概念辨析[J].学术界,2014,07:84-91.
[2]韩梅.聋人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3,36:240.
[3]杨运强.梦想的陨落:特殊学校聋生教育需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聋人学生 社会融入 因子模型构建
一、引言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各类残疾人士总数共8296万人,其中听力残疾人士 2075萬人,占 24.16%,而聋人学生占残疾儿童较大比例。而近年来聋人数量逐渐增多,在其逐渐成为第一大残疾人群体的同时,聋人犯罪率尤其是聋人学生的犯罪率也有明显升高。在同一个社会里,聋人与健听人被无形中分为两个群体。
二、聋人学生社会融入背景
近几年研究表明,聋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已不容小觑,急需有效全面的解决方案。而聋人学生社会融入问题仍为十分脆弱的一环,具体表现为:(1)聋人犯罪率居高不下,聋人犯罪平均年龄降低,触发未成年聋人增多。因为聋人学生同时具备未成年人和聋哑人两类特征,使其在自我控制方面存在很多不成熟的表现。而聋哑人表达及听觉能力的长期缺失造成缺乏社会交往,社会化进程受阻,心智能力不够成熟等状况,进一步造成了个人交际圈狭隘,性格孤僻,不愿与人相处交流。其次,心智发展的阶段性缺失导致社会认知能力弱,易出现冲动及暴力性行为,同时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以安全为目的,多采用封闭式管理,使聋人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少。(2)聋人学生社会情感及心理不成熟。由于聋人存在听力和语言方面的缺陷,更易表现出区别于正常人的不同心理特征。有学者认为,聋人学生从小缺乏社会交往的经验,容易出现严重的孤独感以及自卑感;或者是过度关注自我,对他人的评论非常敏感,报复心理强等的心理表现。而这些情绪特点,更容易使聋人学生被社会不良行为所影响,做出不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使其难以融入社会。(3)聋人学生就业、未来发展前景受限。聋人学生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其社交行为却十分受限。首先,聋生社交有主观障碍,由于其交流能力受限导致其较为孤僻的心理。其次聋生社交也被客观条件限制,聋生很少有机会走进社会,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于高年级同学而言,其就业与实习岗位受限,继续深造的可能性小。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本次研究建立两份问卷,对公众与聋人学生进行双向调查,获得社会公众对聋人学生的基本态度与聋人学生融入社会的情况、心理等资料。以杭州聋人学校为调查地点,抽取全校人数三分之一。为了解社会公众对聋人尤其是聋人学生的看法,选取杭州的上城、滨江、富阳3个城区进行社会公众问卷调查。由问卷样本量计算公式,及考虑到无效问卷率,共取450份问卷。访谈法。本次研究也进行了访谈法调查,深入了解聋人相关资料。分别访谈了聋人学校的老师了解聋人学生的成长情况、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以及现在聋人学校的教学方式方法。采访了富阳区预审中队警官,了解聋人犯罪的原因、基本情况及特点,了解降低聋人犯罪率的措施。因子分析法。本次研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聋人学生融入社会的情况作出评价。此方法科学合理,同时依据因子分析结果构建相关模型,能够系统的了解聋人学生社会融入情况,作出针对性服务。
四、调查分析
1.聋人学生情况的基本分析。(1)后天致聋人数占比较大。在受访的90名聋人学生中有36名(40%)是由于先天不足导致的耳聋,而由54名(60%)的聋人学生由于后天因素导致患疾丧失听力能力。在后天性聋哑者中,多于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传染病相关。中国滥用抗生素与后天疾病致聋已经成为聋人儿童产生的主要因素,每年因此致聋人数急速增长。(2)有语言能力的聋人学生更易融入社会。由调查可知63.33%的聋人学生能够进行较为简单语言交流,30%的聋人学生不会说话发音,只有百分之6.67%的聋人学生能够较为流畅的语言交流。对无语言能力与稍具语言能力的聋人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显示稍具语言能力的聋人学生的社交意愿均值大于无语言能力者。因此在聋人学生教育中鼓励其发音说话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2.聋人学生对社会基本观念的调查分析。(1)聋人学生对社会公平满意度较低。在被问及社会是否公平的时候,大多数聋人学生选择模糊回答,即不确定或不知道,选择满意方向的人数大于选择不满意方向,但是非常不满意的人数要多于非常满意的人数。由此可见,聋人学生对社会公平满意度较低。(2)聋人学生普遍主观感到受社会歧视。在关于聋人学生是否自觉感到他人歧视的问题上,分别有8.9%和54.60%的聋人学生表示经常感觉和感觉到被歧视。只有11.12%与2%的聋人学生明确表示没有感觉到或者从来不觉得社会公众对其存在歧视。另有17%的聋人学生表示没有注意。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聋人学生认为其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者被他人歧视。
3.社会公众对聋人学生基本态度分析。(1)社会公众对聋人犯罪归因存在误解。社会公众对聋人犯罪归因排在第一位的是不满社会,随后是生活所迫与受教育程度低。聋人犯罪第一原因是生活所迫,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扶持聋人就业的政策,但现实中由于交流困难,仍存在歧视,或者从事较为低端的工作不能满足生活需求,及悲观甚至不劳而获的心理,都促使一部分聋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另一原因是婚姻问题无法解决,导致了性观念的扭曲,婚姻问题已经成为了聋人面临的一大问题了。(2)公众对聋人学生存在一定负面心理。调查数据显示社会公众对聋人态度最比例最高的是平等与关心理念。但不能排除与真实想法的误差,另外,感觉心存戒备与厌恶的受访公众也占约五分之一。
五、结语
成果:根据因子分析模型计算因子系数,聋生社会融入的得分系数计算公式为F=0.1740F1+0.3528F2+0.1894F3+0.1055F4+0.1812F5(F值越高说明聋生的社会融入意愿及能力就越高)。(F1、F2、F3、F4、F5分别表示家庭因子、实践意愿因子、阻碍社会融入的情绪因子、社会心理敏感因子、开放交友能力与情况因子)。例如小学部的聋生家庭得分较高,但是在交友、社会融入的心理障碍、敏感程度与实践上得分最低,这说明小学聋生还处于比较依赖家庭的状态,家庭与老师可以给予一定该方面的引导,比如可以选择多与孩子出游,鼓励聋生交友,适度参加社会实践等。 建议:想要较为有效的促进聋生融入社会,基于以上分析与报告结果,提出3I模式以解决现存的聋人心理问题与公众之间双向融合问题。
1.First I :Idiotproof,即防止无知行为形成的致聋因素。由分析可知,后天致聋因素占聋生的半数以上,其中抗生素等药物滥用更是其中罪魁祸首。这也反应出我国防聋意识低,没有建立自上而下的防聋措施。因此需要由政府或者官方组织领头建立自上而下的防聋制度,由官方或者聋协宣传防聋知识,对医务人员严格要求用药用量,并且每个家庭都有责任义务在妊娠期间学习防聋知识,了解致聋因素,使防聋意识深入人心,最大程度减低后天致聋因素,从围生期起就对孩子负责。
2. Second I:Integrated Education,即一体化教育。一体化教育的教学对象涵盖了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而其核心原则是因材施教。这里强调的一体化教育是指要分层次,对不同聋生进行学科成绩以及社会融入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不同年龄、性别、致聋原因的聋生,在面对家庭、社交、社会心态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评分高低。学校必须以此为依据,因材施教,予以引导,根据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课程与时间内容,引导聋生树立良好心态。正视缺陷,树立信心。
3. Third I:Inclusive System,即建立社会全纳制度。首先从聋生生活的家庭和社区出发。第一,要提高在聋人机构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聋人早期康复教育机构的地位。聋生社会融入势必要从小做起,从身边最近的地方做起。其次,以聋生的教育问题为例,全纳制度下的教育有两大特点:一,将残疾儿童和健全儿童安置在一起,而施教者因材施教,并不断进行调整。二,存在于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间的差距将会消失,因为在全纳教育環境下,学校将无条件的接收学区内的全部适龄儿童。在全纳性教育模式下,残疾儿童可与健全儿童友好相处,共同成长和学习,避免因误解而产生的陌生和歧视,为聋人学生融入社会打好早期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丽敏.“社会融入”概念辨析[J].学术界,2014,07:84-91.
[2]韩梅.聋人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3,36:240.
[3]杨运强.梦想的陨落:特殊学校聋生教育需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