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之下,价值的重构及利益的分配难免会碰撞,随之不和谐因素会出现,而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的重担,警察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在社会各种矛盾冲突中第一时间出现,第一现场处理事件,直接与群众面对面。然而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整合程度低,民族间文化差异大,法治意识淡薄等原因,群众在诉求利益得不能遂愿时,少数群众认为警察办事不公及不力,办事带有功利性。加之部分新闻媒体不了解警察工作而丑化警察形象,导致警察负面形象扩大化,影响整个公安队伍的声誉,对开展公安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则要重视分析警察形象危机主要原因。
关键词:民族 地区 警察 形象 危机
西南民族地区警察形象危机是多方面原因影响的结果,有制度机制方面、社会层面及警察自身素质方面。而笔者认为,当前西南民族地区警察形象危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文化差异大,法治理念落后
西南民族地区长期以来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制度、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这种社会整合程度低和文化差异性大,不仅给警务活动带来压力,也给建立和谐警民关系带来不利。在纯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群众不懂汉语,更谈不上法律意识及知识。加之,少部分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民警不愿意学习当地民族基本语言及文化,有的甚至看不起当地民族语言,不想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这既不利开展工作,又影响了民族关系的改善。在纯少数民族地区遇到侵财、婚姻纠纷等问题时,首先考虑运用家支或宗族关系来解决问题,一般不会主动找警察来調解。其中原因之一是警察听不懂本民族语言,而纯少数民族区群众不懂汉语,语言障碍导致案件当事人不能把案件的来龙去脉表达清楚,所以少数民众遇民事纠纷案件优先自己处置,等民事纠纷案件发展超出了习惯法来解决的能力范围后,演变为刑事案件才找警察解决问题,而民事案件演变成刑事案件后,不在双方调解范围以内,部分涉事人员被按刑事案件处理,法律意识淡薄的民众误认为警察是靠不住的,小案件不能解决,大案件就被关起来的印象。
二、体制机制不完善,警察职责范围被扩大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期,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而我国警察队伍的管理体制机制目前条块分割严重,大部分地区警力配置不足不均,协警员比例较大,民警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心理压力过大,心理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另外,公众不了解警察的职责范围,有一种“有困难找警察”错觉和警察有一种“有难必帮,有求必应”意识,再加上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将公安机关当成了“万能钥匙”,其他部门一遇上难办的事情就让警察去管,这样一来警察的职责范围扩大化,不仅加重了警察的工作量,有时候还带来一些负面新闻,无形中扩大了公安机关的对立面,影响了警察在人民群众心中良好形象。
三、部分警察自身素质不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公安民警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担负着保卫国家和保护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的职责,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安民警职业素质有其自身特点,而部分民警是不具备有警察应具备的素质。
1.部分民警宗旨意识淡薄。大部分的民警围绕着要求的重要思想进行开展警务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安全等工作中做出了贡献。但每一位警民都处于社会瞬息万变的洪流中,受到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的强烈冲击,社会生活方式快餐式化,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物欲增强、享乐至上等腐朽的思想对警察队伍产生着一系列影响,少数信念不坚定的民警心态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把传统的美德及为人民服务的的宗旨观念抛在脑后,在工作中渐渐养成对公众冷漠、耍特权等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态度出现。
2.少数民警专业业务能力稍微差。大多数民警在警务活动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认真完成份内工作,但少数民警在工作中态度差,遇到困难时总抱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却不知道从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作风上找问题。不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新,在处理具体公安专业时不规范,影响了整体警民的形象。
3.部分民警心理素质不稳定。目前,我国公安机关民警入警时,按着严格规定选拔,其中包括心理测试、行测及申论考试、体能测试、体检等层层严格把关。所以刚入警时,基本上所有民警的心理素质都是合格的。但随着警务工作的特殊性,面对各种犯罪类型、治安形势严峻及复杂,民警心理在此种特殊环境中潜移默化作用下部分民警心理因素渐渐变得不稳定;有的警察认为艰苦的工作与福利待遇不相称,激励机制不完善,产生一定的失落感,觉得多干事和少干事都一样的待遇,还不如不干的心态,在工作中就变得随意,给群众一种不负责的感觉,警察形象大打折扣;目前,大部分群众不了解警察工作职责范围,有一种共识是“有困难找警察”,群众对警察期望过高,认为任何遇到大小事都可以找警察。再加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带着一些不合法和不合理的事情来寻求帮助,结果警察不能完成其期望,就觉得警察办事不力,甚至辱骂警察。
4.少部分在执法过程中自我情绪管理比较弱。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矛盾也随之提升,警务工作繁多,民警工作劳累、心里压力大,身心疲惫,再加部分老百姓法治意识淡薄,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抗法拒法现象时,缺乏工作经验的部分民警情绪容易激动、反应过度,一时忘记自己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特性,把百姓放在自己对立面进行处置,这给警察特殊工作带来不利,也影响警察形象。
四、警察应对媒体能力薄弱
自媒体时代,公安机关面临着日益广泛而严格的监督,加上警察工作特殊性,工作性质带有一定的保密性等原因,部分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长期忽视媒体的力量,对借用媒体强化警察形象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建立警察形象危机的一套有效机制和措施,一旦被新闻媒体进行负面报道,即便是扭曲事实报道,也立刻陷入无计可施,有口说不出,有话无处说,有冤无处伸的尴尬境地。而执法工作不够透明、公开、规范及严谨,加上部分新闻媒体人不了解公安工作、事实情况不清楚、站着立场不准确等原因会导致新闻媒体没有正确报道事实,误报信息,误导受众,引起公众对警察的误解。另外,由于一些公安机关长期忽视警察公关关系建设,甚至部分公安机关与媒体打交道持有排斥的态度,不愿公布关于警察工作的信息动态,导致部分新闻媒体对警察存有一定的偏见,再结合群众的好奇感,新闻媒人不断挖掘警界“丑事”,扭曲事实,损害警察形象,将警察形象在报道中扩大到“妖魔化”的地步,这些不正常、不切实的报道对警察形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五、少数民警执法不严,行为失范
警察是公家公职人员,行政执法的行为代表国家形象,而行政执法是公安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所以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出现行为不够规范,执法不严,执法不公、违法不究,违法不惩、甚至知法犯法的情况。这会引起公众不满,轻者会引起警民关系不和谐,重者会可能会引起警民间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出现抗法袭警等严重后果。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部分民警身上,恰好这一部分民警的执法行为被公众扩大化,因为在公众眼里民警是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寄太多的希望在民警身上,容不得为自己服务的民警存在,公众一旦遇见不按法定办事,行为失范的民警就会大肆渲染、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并在报道中新闻媒体带有自己主观意思,极容易误导会公众形成“警察是拿了证的流氓”的认知判断,从而会引发猛烈的舆论风暴和极度恶劣的社会影响。
总之,要提升警务活动效率,就要注重警察良好的形象,遏制警察负面形象扩大化,提高整个公安队伍的声誉。如何解决西南民族地区的警察形象危机问题,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黄河 新闻媒体发展与社会管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13.
[2]公安部政治部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14.
[3]李祖华 警察公共关系 [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昂根医国(1985—)女。民族:彝族。研究方向:警察公共关系。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社会治安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新媒体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警察公共关系研究》(SCZA16B06).
关键词:民族 地区 警察 形象 危机
西南民族地区警察形象危机是多方面原因影响的结果,有制度机制方面、社会层面及警察自身素质方面。而笔者认为,当前西南民族地区警察形象危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文化差异大,法治理念落后
西南民族地区长期以来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制度、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这种社会整合程度低和文化差异性大,不仅给警务活动带来压力,也给建立和谐警民关系带来不利。在纯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群众不懂汉语,更谈不上法律意识及知识。加之,少部分长期在民族地区工作民警不愿意学习当地民族基本语言及文化,有的甚至看不起当地民族语言,不想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这既不利开展工作,又影响了民族关系的改善。在纯少数民族地区遇到侵财、婚姻纠纷等问题时,首先考虑运用家支或宗族关系来解决问题,一般不会主动找警察来調解。其中原因之一是警察听不懂本民族语言,而纯少数民族区群众不懂汉语,语言障碍导致案件当事人不能把案件的来龙去脉表达清楚,所以少数民众遇民事纠纷案件优先自己处置,等民事纠纷案件发展超出了习惯法来解决的能力范围后,演变为刑事案件才找警察解决问题,而民事案件演变成刑事案件后,不在双方调解范围以内,部分涉事人员被按刑事案件处理,法律意识淡薄的民众误认为警察是靠不住的,小案件不能解决,大案件就被关起来的印象。
二、体制机制不完善,警察职责范围被扩大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期,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而我国警察队伍的管理体制机制目前条块分割严重,大部分地区警力配置不足不均,协警员比例较大,民警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心理压力过大,心理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另外,公众不了解警察的职责范围,有一种“有困难找警察”错觉和警察有一种“有难必帮,有求必应”意识,再加上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将公安机关当成了“万能钥匙”,其他部门一遇上难办的事情就让警察去管,这样一来警察的职责范围扩大化,不仅加重了警察的工作量,有时候还带来一些负面新闻,无形中扩大了公安机关的对立面,影响了警察在人民群众心中良好形象。
三、部分警察自身素质不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公安民警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担负着保卫国家和保护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的职责,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安民警职业素质有其自身特点,而部分民警是不具备有警察应具备的素质。
1.部分民警宗旨意识淡薄。大部分的民警围绕着要求的重要思想进行开展警务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安全等工作中做出了贡献。但每一位警民都处于社会瞬息万变的洪流中,受到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的强烈冲击,社会生活方式快餐式化,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物欲增强、享乐至上等腐朽的思想对警察队伍产生着一系列影响,少数信念不坚定的民警心态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把传统的美德及为人民服务的的宗旨观念抛在脑后,在工作中渐渐养成对公众冷漠、耍特权等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态度出现。
2.少数民警专业业务能力稍微差。大多数民警在警务活动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认真完成份内工作,但少数民警在工作中态度差,遇到困难时总抱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却不知道从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作风上找问题。不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新,在处理具体公安专业时不规范,影响了整体警民的形象。
3.部分民警心理素质不稳定。目前,我国公安机关民警入警时,按着严格规定选拔,其中包括心理测试、行测及申论考试、体能测试、体检等层层严格把关。所以刚入警时,基本上所有民警的心理素质都是合格的。但随着警务工作的特殊性,面对各种犯罪类型、治安形势严峻及复杂,民警心理在此种特殊环境中潜移默化作用下部分民警心理因素渐渐变得不稳定;有的警察认为艰苦的工作与福利待遇不相称,激励机制不完善,产生一定的失落感,觉得多干事和少干事都一样的待遇,还不如不干的心态,在工作中就变得随意,给群众一种不负责的感觉,警察形象大打折扣;目前,大部分群众不了解警察工作职责范围,有一种共识是“有困难找警察”,群众对警察期望过高,认为任何遇到大小事都可以找警察。再加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带着一些不合法和不合理的事情来寻求帮助,结果警察不能完成其期望,就觉得警察办事不力,甚至辱骂警察。
4.少部分在执法过程中自我情绪管理比较弱。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矛盾也随之提升,警务工作繁多,民警工作劳累、心里压力大,身心疲惫,再加部分老百姓法治意识淡薄,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抗法拒法现象时,缺乏工作经验的部分民警情绪容易激动、反应过度,一时忘记自己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特性,把百姓放在自己对立面进行处置,这给警察特殊工作带来不利,也影响警察形象。
四、警察应对媒体能力薄弱
自媒体时代,公安机关面临着日益广泛而严格的监督,加上警察工作特殊性,工作性质带有一定的保密性等原因,部分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长期忽视媒体的力量,对借用媒体强化警察形象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建立警察形象危机的一套有效机制和措施,一旦被新闻媒体进行负面报道,即便是扭曲事实报道,也立刻陷入无计可施,有口说不出,有话无处说,有冤无处伸的尴尬境地。而执法工作不够透明、公开、规范及严谨,加上部分新闻媒体人不了解公安工作、事实情况不清楚、站着立场不准确等原因会导致新闻媒体没有正确报道事实,误报信息,误导受众,引起公众对警察的误解。另外,由于一些公安机关长期忽视警察公关关系建设,甚至部分公安机关与媒体打交道持有排斥的态度,不愿公布关于警察工作的信息动态,导致部分新闻媒体对警察存有一定的偏见,再结合群众的好奇感,新闻媒人不断挖掘警界“丑事”,扭曲事实,损害警察形象,将警察形象在报道中扩大到“妖魔化”的地步,这些不正常、不切实的报道对警察形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五、少数民警执法不严,行为失范
警察是公家公职人员,行政执法的行为代表国家形象,而行政执法是公安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所以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出现行为不够规范,执法不严,执法不公、违法不究,违法不惩、甚至知法犯法的情况。这会引起公众不满,轻者会引起警民关系不和谐,重者会可能会引起警民间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出现抗法袭警等严重后果。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部分民警身上,恰好这一部分民警的执法行为被公众扩大化,因为在公众眼里民警是为人民服务的形象,寄太多的希望在民警身上,容不得为自己服务的民警存在,公众一旦遇见不按法定办事,行为失范的民警就会大肆渲染、被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并在报道中新闻媒体带有自己主观意思,极容易误导会公众形成“警察是拿了证的流氓”的认知判断,从而会引发猛烈的舆论风暴和极度恶劣的社会影响。
总之,要提升警务活动效率,就要注重警察良好的形象,遏制警察负面形象扩大化,提高整个公安队伍的声誉。如何解决西南民族地区的警察形象危机问题,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黄河 新闻媒体发展与社会管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13.
[2]公安部政治部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14.
[3]李祖华 警察公共关系 [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昂根医国(1985—)女。民族:彝族。研究方向:警察公共关系。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社会治安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新媒体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警察公共关系研究》(SCZA16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