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文本特点,培养科学精神

来源 :新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ssskyfre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细化为理性思维、崇尚真知和批判质疑三个基本要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并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呢?笔者以《蝙蝠和雷达》一课教学为例,谈一谈具体的方法。
  一、立足于教材,挖掘科学精神
  钻研教材是教师一项重要而又深刻的工作,是备好课、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老师既要纵观全局,弄清本篇課文在教材的哪个单元?地位如何?与其他各篇的联系是什么的?还要深入理解课文的文本,钻进去、摸准、吃透、切实熟悉课文。只有理解教材,用好教材,通过教材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基于单元目标,挖掘“乐于探索”的精神
  每一组课文前都有单元导读,它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明确了学习的任务,提示了学习的方法,可以说单元导读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要求,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蝙蝠和雷达》是统编版四上第二单元的课文,该单元是围绕“提问”编排的策略单元。教学本组课文,旨在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培养提问意识。学生在有效的、一系列的提问中可以了解到新的科学知识,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基于单元导读的提示,我确定了本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蝙蝠在夜里飞行时不靠眼睛,而是靠嘴和耳。在此基础上,循循善诱,提出问题“学到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自然引发学生提问“蝙蝠在夜里飞行时嘴和耳是怎样配合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将第七自然段的文本内容转化成简单示意图,最终学生的答案出现两大种:一种用直观的超声波线解释其中的奥秘,还有一种用更简洁的箭头解释。这是学生通过对课文插图的认真观察,结合文字背后的想象力,思维加工后呈现的结果,而这个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对科学的探究,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兴趣。
  (二)基于课文内容,挖掘“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师要反复研读教材,根据课文内容、题材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育德点。《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小品文,即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解决飞机夜航安全问题,课文不但揭示出动物与人类发明之间的联系,更隐含了其过程的漫长和复杂。基于课文内容的提示,我确定了本节课的育德点——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具体做法如下:
  师:蝙蝠夜间探路的秘密,难道科学家真的仅仅通过三次试验就揭示了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依据?
  生: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我从“反复、终于”中知道科学家不仅仅只做了三次试验。
  师:老师这里还为大家找到一份资料,(展示资料)请同学们结合资料,说说从文中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生:在将近150年,科学家从来没有放弃,一直在研究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我体会到他们的坚持不懈。
  师:不错,正是科学家们的这份坚持和探究精神,李四光才成为著名的地质学家,屠呦呦才研制出青蒿素造福人类,我国才能成功发射卫星从而走上强国之路。这份坚持和探究的精神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这篇课文中的绝大部分篇幅都在叙述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整篇课文中只有一句话蕴含了“坚持不懈”的育德点。这时候出示适当的拓展资料并列举实例,引导学生在阅读和朗读中学习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二、立足于学生,培养科学精神
  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与新课标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谋而合。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要为学生进行教学,为学习设计教学。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情境中对学习内容进行科学概括
  小学中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多样性,教师要力求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从而让学生不会把上课当成一种负担。在《蝙蝠与雷达》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会蝙蝠是夜间飞行的能手这一特点,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如“无论……从来……”、“即使……也……”、“极细”等整体感知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灵巧,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难的是怎样让学生融入到文本中真正体会到“灵巧”?我创设了一个小情景,让学生自己“当蝙蝠”来体验夜行。具体做法如下:
  师:假如现在你就是一只蝙蝠。在漆黑的夜里飞着飞着……你看,前面有一棵大榕树,你也能——
  生:我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你在漆黑的夜里继续飞着飞着……呀,迎面又飞来一群乌鸦,你——
  生:我也能灵巧地避开,不和他们相撞。
  师:在漆黑的夜里你继续往前飞啊飞……看呀,正前方1米处是几根交错在一起的电线,——
  生:我也能灵巧地避开,不碰到一根电线。
  师:我们快来夸夸蝙蝠吧。
  生1:蝙蝠,你在夜间飞行时可真敏捷呀!
  生2:蝙蝠,你真不愧是夜间飞行的能手!
  生3:啊,蝙蝠,我真想叫你“夜间飞行的专家”!
  原本看似比较枯燥无味的文字,在老师创设了适合的情境后,文本好像“活了”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不但真正体会到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灵巧,还能用“能手”“专家”的词语加以准确概括,这何尝不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才能将学生被压抑的学习积极性、求知自觉性和思维能动性激发出来,课堂才能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平台.   (二)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对学习任务进行科学分工。
  为了保证课堂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有问题可思,有意见可表,有事情可做,完全投入到這个生动的“课堂演出”中,不让一个学生游离于主体学习之外。小组合作就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式。在合作中,虽然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层次不同,但是这种差异性正好可以让每个学生各施所长,比如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分配任务,思维强的学生思考,写字快的学生记录,见识广的学生做补充……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小组合作中调动起每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演绎自我”,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发展自我。
  表格能够将内容简单化,便于学生抓住学习要点,是学生小组合作、互动学习的一个有效方式。为了让学生探究“蝙蝠在夜间飞行是不是靠眼”这个问题,我将科学家进行的三次试验,运用表格呈现:分别写出三次试验的方式、结果以及得出的结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讨论和探究中得出结论。虽然最终表格中的答案不够简洁精确,但更多的是“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互动与交流,学会怎样与人沟通与合作,这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三、立足于课后,延伸科学精神
  叶圣陶老先生曾将说过:教,是为了不要教。这与古语“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说的是一个道理。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应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使他们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还能自己自主的学习、成长,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
  在教学《蝙蝠与雷达》一课接近尾声时,我先出示了几组仿生学的图片让学
  生找出对应进行连线,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仿生学的兴趣;再推荐书目《有趣的仿生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后布置作业: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仿照《蝙蝠与雷达》的写法,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完成一篇习作。学以致用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完成习作需要学生查阅大量资料,并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延伸,它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不断完善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和人格修养。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科普资源,把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文本研读的过程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其他文献
生物链指的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回想我们的音乐课堂,又何尝不是由相互的各种链条关系前后串联,如:知识链、情绪链、师生的双边活动链等。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处理好音乐课堂的这些链条关系,又何愁我们的音乐课堂不出彩呢。  一、“知识链”——音乐课堂的主体。  看事物要看到事物的本质,音乐课堂同样如此。各知识点(一系列歌曲、乐曲)的罗列设置就像事物的现象摆放在我们面
期刊
差异教学是近几年刚刚进入四十一中学的,新的教学模式。近四年多时间,我有幸加入学校的差异教学团队,跟随团队一起学习华教授的差异教学理论。该理论最大的优势是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问题。  我校边学习边摸索,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五段式教学模式:  第一段:优化起点,提供差异;第二段:动态选择探索新知;第三段:合作学习;第四段:巩固应用,促进发展;第五段:辅导训练。它们用到
期刊
“玩出身体的智慧-儿童创意舞动课程”是以儿童创意舞动课程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剧场+主题性艺术实践活动”三个模块内容为载体,形成的1+1+2的校外儿童舞蹈实践活动模式,为儿童提供具有沉浸式,探索性、多元化,个性化、且具有多学科融合特色的舞蹈活动课程。课程以一学年为周期,主要内容包括1套创意舞动活动课程,1部儿童创意舞动剧剧场体验和每学期2次主题性艺术实践活动体验,三个部分形成互为衔接、补充、提升、
期刊
一、案例背景  中国孩子学习英语经常采取按部就班的模式——学字母、学音标、背单词、背语法、背词组。随着时代要求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学习的方式已在悄然变得多样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符合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有效扩充课堂知识容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故事教学中,有效运用线上线下的融合,避免了传统故事教学由于缺乏合适的情
期刊
教师上课前会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探究活动,力争在课堂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提出形形色色,甚至很奇怪或者罕见的问题,“意外之声”的出现,让课堂变得难以控制,但这样的“意外之声”也成了现在新课改下课堂上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当面对“意外之声”时,教师应如何应对呢?怎样应变才能把“意外之声”转化成课堂中的“精彩时刻”呢?这也是我们
期刊
随着高中音乐新课标(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新教材(2019)、音乐学业水平考试(2020)先后落地,如何在一线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探索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有效途径,成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程越来越急迫的任务。  “音乐鉴赏是以聆听、体验、探究、评价等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品鉴,在产生艺术联想与想象、获得精神愉悦和美感的同时,对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人文性做出判断和反思。
期刊
前言:  通过各项体育活动的观察和与体育教师的交流发现,目前学生完成系列广播体操的水平较低,基本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要想提高学生掌握系列广播体操的水平,我认为在努力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系列广播操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还要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妙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以达到学生对广播操自动化技能的掌握。  
期刊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掀起了变革教学评价与学生评价的思潮,笔者以此次对“评价”大变革为契机,着力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初步总结出了“以变评价为导向,以变练习为手段,以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的“习案法”教学理念。现以案例对这一理念进行解读,本案例是教师进行必修三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的一节常态课。  1.变“评”—— 教案→学案→习案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对
期刊
绘本是一种图画多,文字少,甚至没有文字的书。日本的松居直先生这样来描述绘本:图*文=绘本。阅读绘本对于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阅读兴趣的培养,词汇语言的积累,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有着积极的意义。本人在长期的绘本阅读教学实践中,逐渐开发出了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读写绘”课程。  一、主题归类,编写教材  本人把在教学中使用过的关于绘本的资料整理归类,编写出了一本系统的绘本教材:专门面向一年级学生,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相结合,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写作教学中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手段打破常规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更好地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想象力,创新作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背景  随着新课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