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米·希尔费格 美式生活家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th_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并非高不可及的奢侈感
  在所有美国本土的高级时尚品牌中,Tommy Hilfiger可以说是十分特别的一个。它不像Vera Wang那样,将好莱坞、第五大道的华丽财富和浪漫幻想展现给华尔街和向往华尔街的人们,也不太像Ralph Laurent趋附于流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和快消时尚品牌American Apparel更不靠边。它毫无疑问地另辟蹊径,将“美国梦”似的平等、向上风貌用服装、配饰甚至家居用品呈现出来。
  上到企业家金融家,下到普通的大学生,都可以是品牌的顾客。富翁们可以找到那些几百美元的精裁大衣和度假系列;上班族想要买一件百搭衬衫,也无非就是80美元上下的事;女人们可以在各式各样的好穿的高跟鞋中尽情畅游;妈妈可以为自己的小朋友找到一件帅气的牛仔夹克,或柔软的纯棉套头衫;踩着滑板的大学生,更可以买到不同于校园制服的 “学院风”系列。如果将那些性感热辣的时装大牌比作一碗担担面,那么Tommy Hilfiger就更像是一碗低盐蛋炒饭。
  从1985年品牌正式成立直至今日,希尔费格用了20多年的时间,用他自己的话说,将 “一种并非高不可及的奢侈感”普及进了美国的千家万户。如今,“美国梦”仍留在美国,而Tommy Hilfiger的美式生活风潮却已经走进超过90个国家。
  从圈外人开始人生第一章
  如果说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rgerfeld)是设计天才,那希尔费格应该更算是一个实干家。九岁就开始给邻居家草坪割草、去运动器材店和加油站打工,和传统好学生相比,他对课本和体育并不感兴趣。正值叛逆期的他,总希望在外表上吸引众人的注意:蓄长发、穿上牛仔服和喇叭裤。要知道,在曼哈顿买到一件如摇滚海报上披头士穿的夸张样式的衣服并非易事,于是希尔费格开始自己动手,这或许也就是他设计生涯的源起。
  希尔费格只要见到品相还不错的衣服,就会条件反射般地进行“空想改造”:要是膝盖处有个洞会更酷、裙子要是再短点会更性感。再后来,他用在一家名叫“SunFlowers”的朋克精品小店里打工攒下的150美金和朋友们合伙开了他自己的第一家店——People’s Place。在这里,他和朋友们店前卖衣服、店后组乐队、开派对、录唱片。当时矮小精瘦,并不十分起眼的希尔费格常常负责乐队演出的队服,把批来的衣服进行改造,希尔费格说他人生意义上的第一件作品就诞生在那段时间——一件牛仔马甲。后来,越来越多的衣服被他改了又改,而People’s Place的顾客,也乐意买单。70年代初,People’s Place在东海岸的十多个大学旁开起了连锁店。
  事业第二春
  7年之后, People’s Place破产,希尔费格开始正视自己的事业,从头学习和服装相关的一切:画草图、设计、剪裁、打版到经营。他一边为牛仔品牌Jordache打工,一边着手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Tommy Hill。1985年,他的女儿艾丽 (Ally)出生,这位希望给自己女儿带来完美生活的父亲,顿时压力倍增以致竟鬼使神差地找巫师给自己卜了一卦,而卜卦结果就是让他放弃了当时Calvin Klein给他抛来的橄榄枝(当时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之后,更好的机会果然来临,面料商也是希尔费格合作20多年的合作伙伴莫汉·梅真尼 (Mohan Murjani) 来了一通电话,同意赞助他的自创品牌,并正式更名:Tommy Hilfiger。两年之后,他和拉夫·劳伦(Ralph Lauren)、派瑞·艾力斯 (Perry Ellis) 及卡尔文·克莱恩 (Calvin Klein),一起并称为 “美国四位伟大设计师”。
  “红白蓝”标签背后的故事
  虽然People’s Place的基因仍潜伏在品牌中,但清新活力的学院风路线却一直稳居品牌首位,希尔费格已经学会了用“旁门左道”来营销自己的品牌。他游走在运动界、时尚界和摇滚界之间,赞助帆船队、乐队和演唱会。但20世纪中期, Tommy Hilfiger在嘻哈界风靡,不少其中的偏激分子开始用Tommy Hilfiger来包装自己,这显然,吓跑了学院派的乖乖仔们。
  这可能是希尔费格在创立品牌后遇到的最大麻烦,他不得不通过提高面料质量、撤出百货店、紧缩开支来度过难关。2006年,股价下跌,Tommy Hilfiger几经易主。但唯一不变的是希尔费格仍是首席设计师,他依旧注重实穿性,每季之间的转变也有启承转合,只会在经典中稍作调整。
  想起Tommy Hilfiger,脑子里立马会浮现的是红白蓝如旗帜般的标签,“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标签及独特的态度或者样子,红色、白色和蓝色是我的设计中永恒而重要的部分。”希尔费格说。但可别误以为希尔费格是固执起见,为了避免品牌和自己一样“渐渐变老”,他分别在2009年和2010年聘用彼得·桑(Peter Som)和西蒙 (Simon Spurr)为时尚顾问,“仍然是我‘当家’,但我希望借用他们的时尚之眼,让品牌更年轻、更摩登。”
  2009年,当时希尔费格和《Vogue》美国版主编安娜·温图尔 (Anna Wintour)探讨如何让走秀系列更吸引眼球,安娜建议他可以去看看彼得·桑 (Peter Som) 的设计,这个出生在旧金山的华裔设计师,曾在美国时装协会 (CFDA) 举办的第一届年轻新秀学院奖上荣获“新锐之星”,不久便创立了自己的同名品牌。没想到希尔费格对他“一见倾心”,索性邀请彼得·桑加入团队,彼得悠闲自在又不失高雅的嬉皮风格或许正是希尔费格相中他的原因。就这样,Tommy Hilfiger开始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
  回归故里
  希尔费格的个人生活一直到遇见他的第二任妻子迪(Dee Ocleppo)才安定下来。在纽约Plaza Hotel顶楼购置的新家华丽地彰显着作为纽约上东区一员的主人的品位。不像许多富豪,将家装置物等琐事统统交给助手负责,希尔费格家中的每一样物件、每一处设计都由夫妇二人亲自选购打造,力图将故里的回忆都浓缩在自己的小家中。拥有五个孩子的家庭,在许多人眼中都是件十分令人头疼的事情,但希尔费格一家却不是这样。他的前妻和现任妻子的前夫是他儿子的教母与教父,与前妻生下的四个孩子从小接受独立而自由的教育,现在大多自立门户开拓事业,或在寄宿学校练习独立生活。当他58岁那年与迪生下小儿子时,他说自己更会做爸爸了。
  希尔费格绝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以艺术家那特立独行的态度自居的时装设计师。他身居高位,深谙时尚之道,历经起伏,精明谨慎,更是一个对美式生活态度和穿衣需要了如指掌的生活家。
其他文献
不久前,许向东为他工作室门前十几平米的空地松了土,准备种下几株向日葵。“撒下种子,为它们浇水、施肥——等待它们生根发芽,这种感觉就像画画一样享受。”他坦言正如植物的“归根性”,每一位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都离不开其最初的一切。“最初”的那个许向东,学过木工活,做过木匠。“或许我的‘缘’在此,所以我后来一直与木板打交道。”当我们留意那些把许向东引向与木板发生“碰撞”的工具,却是从 “细磨” 到 “猛砍
期刊
通常当我们说到工具,脑中会潜意识联想到以下几个选项:A.与机械零件相关的工具:扳手、螺丝刀等;B. 生活类相关工具:笔、尺子、剪刀……当思索至第三个选项,你开始质疑工具似乎无处不在。工具即 “物” 的一种,同时也是 “造物” 的方式,也是你 “废物” (解决一个麻烦)关键的第三只手。在此我们不想大费周章与你讨论有关工具的存在意义,请耐心沿着这条细小时间轴,一切都会不言而喻。  这是个老故事。某天,
期刊
卢征远有一个癖好,播放影碟时喜欢观看最后的制作花絮。他认为,一件作品的制作过程往往更吸引人。相对地,工具之于卢征远,就像是可以用作收藏的 “宝贝”。  S=surface L=卢征远  S:是否有几件对你意义深刻的工具?  L:有时我觉得自己对工具的熟悉程度,几乎到了忘记它是“工具”的状态。譬如我有大大小小、不同型号的工具刀。我是雕塑专业出身,它们对我来说如同画家的笔一样。其实工具是艺术家双手的一
期刊
木头、椅子是老伙计  阿克塞尔松自称是 “来自森林的老木匠”,父母都是种植林地的农夫,“深谙树木的 ‘灵性’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十二岁的一天,他从学校木工课上抬回来一只碗柜——柜门上略显拙劣地雕刻着一幅骑马少年图以及他的名字缩写。这是阿克塞尔松制作的第一件家具,至今仍被他保存在工作室里。这只结构巧妙的柜子引起其老师的注意,他鼓励年少的阿克塞尔松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专业木匠。当时“设计”一词的定义在欧洲
期刊
我拿着我的工具,针也是我的武器  S=surface  X=许静宇  S:怎么定义你的作品形式?是雕塑还是装置?  X:我觉得任何东西都是雕塑,包括一个杯子、一个门把手、你的戒指、你的每一次化妆,都是一种造型,都可以叫做雕塑。说它是雕塑或装置都不那么准确,我更愿意把它们称为“造型艺术”,我想这样带有更广泛的含义,比如说对于这个世界或内心世界而言。  S:现在看来,对你创作最有影响的起点是什么?  
期刊
当我们抵达赵龙工作室的时候,看见了躺在门口的半截红木。这是他最近正在进行的作品之一“朽木”,乍看下是很普通的木头,内部已经空空如也。赵龙计划在其中镶上一些黄金石子和钻石,略有“败絮其中”的寓意。早年在德国留学时,赵龙背着家里跑到当地的一间制作珠宝首饰的工厂当学徒,结果一待就是五年。也许是德国人的严谨、注重细节给他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性格里有几丝不拘小节的他,面对创作却始终保持认真精细的态度。现在赵
期刊
工具箱1号/丁·布朗:工具和工作是一回事儿  工业设计师丁·布朗 (Dean Brown) 总是将他的工作桌整理得井井有条,但他声称“这并不意味着冰冷”。“工具对我而言就像‘工作’——是有选择性的。它们都很常见,我会为它们灌入自身的想法,加入情感。”他说他不是故意将自己的工具“画”成这副模样,因为在他脑中它们就是如此。  耳机: 我在工作时当然不会“一帆风顺”,这时候就需要它了,让我平静的同时,许
期刊
Christian的作品乍看上去很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人物通常表情静美而矜持、服饰精致而富于品位,这是他向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阿尼奥洛·布龙奇诺致敬的一种方式,后者是一位宫廷画家,以那些“提升人物美感与品位”的肖像作品闻名于当时的上流社会。去年早些时候,布龙奇诺画作的首次大型展览曾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受欢迎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时代无论怎样变幻,人类的虚荣心是不会变的。Christian同时与
期刊
1928年生于布鲁塞尔的阿涅斯·瓦尔达最初以静照摄影师的身份开始她的艺术生涯。她在1954年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短角情事》以高度风格化的结构、实验性的电影语言成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发轫之作,启发了一批新浪潮导演在电影语言上作出新的思考,于是被后人称为“新浪潮之母”。2003年,一直致力于不断开拓艺术新领域的瓦尔达开始创作装置作品。与摄影和电影作品不同,装置艺术作品可以随着展出时间和场所的不同而进行改
期刊
弗洛伊德在 《梦的解析》 中说:人们会塑造一个想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生活没有被突如其来的事故打扰,自己在自我意识中重新建立一个新“我”来弥补所受到的损失。而这些想象会转化为新的记忆,在这些记忆的引领下开始在这个重塑的世界里生活下去,就像它们真的发生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