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提问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aixiong1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那么,语文教学如何设计提问?我认为对学生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问题要起到激发学生的兴趣作用
  教学时要抓住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的最大失败就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要让学生乐学。人总是有意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的提问如能与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虽然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对认知活动却有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形式之一。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旅鼠之谜》一课时,导入新课时,我这样提问:同学们知道北极旅鼠有哪些奥秘吗?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回答出旅鼠的三大奥秘。这样学生学习既轻松,又能理解课文。又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喂——出来》一课时,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洞变的过错方是谁?谁是罪魁祸首?教师这一问,学生就像炸开了锅一样,欢呼雀跃的,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应抓住疑问点提问
  抓住疑问点提问既可化难为易,又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在讲授《风筝》一文时,学生对文章中关于“精神的虐杀”所反映的社会现状的问题感到难于理解,为此,我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作者对小弟的精神虐杀过程中,作者与弟弟各自的表现如何?②他为什么敢于以小弟那样?③这种虐杀在当时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交流过程中问题的理解难关慢慢被突破。在这一过程中我问学生:“如果这个小弟是你家中的小弟,你会怎么处理?”学生通过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小弟不会反抗。在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封建家庭中的男尊女卑、长兄如父等封建家庭等级制度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联想到整个封建社会,再结合历史知识完成了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从而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三、 要把握好提问难易的“度”
  提问过易或过难,都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经思考,能对答如流,学生会把成功归于任务很容易,如果问题很难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即使成功了也会把成功归于侥幸。只有适度或者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才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信心,并产生快乐。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难易适度呢?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是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即经过积极的思考之后,能回答上来。据心理学家研究,问题的难度是当全班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上来为宜。难易适度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答问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应答的积极性。
  四、 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语气,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
  教师提问时持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思维能起促进作用,教师提问时的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和体态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能支持、修饰甚至代替言语行为表达出难以表达的感情态度,学生在教师的目光中感受到的是期待、信任、鼓舞,那和责备、厌烦、不屑一顾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可以鼓舞学生的信心,而后者只会减弱学生的信心甚至激发逆反心理,那课堂的巩固率就会非常低,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可以让教学目标明确,发挥他的导向作用,而学生的课堂提问可以激活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思维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显示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才能,发挥提问的艺术,随机应变,在极短时间内创造性地“激发”出多种方案,以美促进美,以智慧启迪智慧。
其他文献
“无话可说”是中学生作文的普遍现象,若不突破“无话可说”这一瓶颈,写好作文几乎就成了一句空话。  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教师应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切实的引导。  一、缺乏生活体验的积累,脑中无货,手里无粮,自然也就“无话可说”  当今中学生课业负担普遍很重,一天到晚均有做不完的作业,一年到头都在“封闭式”管理的圈子里生活。他们很少接触学校以外的社会,很少阅读课本以外的读物,回家
期刊
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在素质教育志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韦志成指出:“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期刊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牵着她的手可以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差生之所以“差”,往往是由于对我们设置的目标缺乏兴趣所至,给他们一个诱惑力让他们心往神驰——如文科教师要尽量挖掘课文里的思想感情内涵,苦心酿造出使之易于吸收的好营养,并打上能够吸引其兴趣的外包装,我课乃磁石,汝心为铁针,牢牢实实地吸住你,想逃也逃不掉了。用一句幽默的话来说:“全成我的俘虏了”。近年来,我大胆地把“投影仪”、“录音机”、“教学挂图”
期刊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敢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敢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展开合理的想象,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创新环境,提供更多的创  新机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使用的方法能让学生感兴趣,从而学生的思维触角便
期刊
语文是一门具有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的学科。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情感教育,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丰富情感,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下面谈谈教学中自己对学生情感调动的认识和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学生思维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首先,在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实践证明
期刊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指明了出路,作为农村语文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引,摆脱急功近利,以教育改革为己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还语文教育一篇蓝天。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具体说来就是开放课堂,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读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多多接触充满时代气息的书刊,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思维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提出“大
期刊
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应针对学生的差异做出有针对性的正确的个性评价。因为正确、公正的个性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每个学期结束,学生和家长都会从学校发的《学生成绩报告单》(简称“成绩单”)上看到期末考试的成绩的分数和班主任老师写的评价(即对学生的评价)。班主任老师评价好的自然高兴,评价不好的,不管是学生本人或是家长心里肯定是会百感交集、不是滋味。能够正确对待的,会从自身找原
期刊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与课文相关知识紧密结合,适时有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
期刊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中的《雪》是鲁迅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之间是对比,还是衬托?  《教师教学用书》第59页是这样解释的:“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  一个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老师,为什么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之间不是衬托,而是对比呢
期刊
这两天终于闲了一些,有点时间正儿八经看点书了。随便翻翻,读到于丹的《唤醒心中的诗意》,不免感慨万千。于丹在文章里说:“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这话说得对。小的时候,读李白,孟浩然,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长大了,学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通过诗歌,寄托情感。再后来,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又羡慕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