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指明了出路,作为农村语文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引,摆脱急功近利,以教育改革为己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还语文教育一篇蓝天。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具体说来就是开放课堂,尽一切可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读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多多接触充满时代气息的书刊,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思维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提出“大语文教育”思想的河北邢台八中张孝纯先生已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他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大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契合。可以说,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头活水。创建以生活为依托,以课外读物为主要教材,以自学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新型语文学习模式。这样,语文教育才能找回它应有的尊严。笔者在几所农村中学听课、访谈中发现,多数教师仍是沿袭传统方法,观念落后,只重课本,忽略课外,习惯讲授,教法单一,手段落后,年年岁岁简单重复,教学效率低下。有的教师感到困惑,却又苦于找不到出路,或不愿去找出路,只在传统的教学死角中作困兽之斗,苦不堪言。其实,我们只要高屋建瓴,就会眼前一亮,发现语文教学的新天地。笔者曾在语文教学之路上做过苦苦探索。执教之初的几年,也曾误入传统教学的误区,教学缺乏新意,索然寡味。后来忽发奇想打起了教改的主意。不知不觉中,教学出现了转机,经过不断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
首先,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文章是对生活的反映,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的人生体验。读一篇文章就是与一位智者或大师对话。教师要联系生活,深读教材,以独特的视角,对教材作个性化解读,领略些滋味后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引领学生走进现实的生活世界和作品的艺术世界。必要时对课文的丰富内涵作深入浅出的讲解、提示和点拨,学生就会觉得语文其实离我们很近,语文课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不知不觉中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然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地。
其次,树立“享受语文”的理念。在中学各学科中,语文学科地位比较尴尬,很多学生进入了“学不学一个样”的思维误区。把语文学习看成鸡肋,用功利思想看待语文。教师要用事实启悟学生:语文学习是最有趣的事,学一篇文章就是与一位精神大师或智者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教诲,从中能使我们认识生活的真谛,陶冶情操,铸炼人格,获得美的享受。我们要抛弃对语文学习的成见,换一种眼光,将语文学习看成是一种享受,形成”享受语文“的观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之后,教学就会变得轻松起来。
第三,指导学生勤于读写。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只是基础,要能真正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还得靠课外的功夫。因此我的教学基本指导思想是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具体的做法有两点:一是指导学生写生活日记,每天300字,每周一查,加强督促指导。农村学生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通过写日记可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提炼思想、积累素材的习惯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写日记作为课外练笔是课堂作文的最好补充,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二是读课外书。农村中学图书资料有限,人均图书量不足,图书使用率不高,根本满足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而学生自行买书订书又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多数学生无缘经典名著和报刊杂志,视野狭窄。针对这种情况,我和学生商量,在班上建立图书角,要求每位或几位学生订阅一种书刊或买一本文学名著,全班凑起来就是二三十种,由学生轮流承包借阅。学生借阅图书不像图书室那样受开放时间的限制。他们可以见缝插针,随时借阅,这种做法深受学生欢迎。他们投入少量的钱读到大量的书,实现了资源共享,增长了见识,提高了阅读能力。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语文教学要有合适的载体,教师要拓展视角,创设氛围,提供平台,让学生放飞心灵,将学习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通过组织读书活动,我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内容是好词好句好段。同时还要求他们写内容提要、读书心得,并定期举办读书汇报会,分享读书的快乐。我随时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和激励,确保读书活动的常态化。通过这种途径使学生尝到了徜徉书海的乐趣,学习语文的兴趣陡增。对听、说教学我也没有放松,不时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如组织学生进行课堂问答、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首先,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文章是对生活的反映,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的人生体验。读一篇文章就是与一位智者或大师对话。教师要联系生活,深读教材,以独特的视角,对教材作个性化解读,领略些滋味后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引领学生走进现实的生活世界和作品的艺术世界。必要时对课文的丰富内涵作深入浅出的讲解、提示和点拨,学生就会觉得语文其实离我们很近,语文课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不知不觉中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然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地。
其次,树立“享受语文”的理念。在中学各学科中,语文学科地位比较尴尬,很多学生进入了“学不学一个样”的思维误区。把语文学习看成鸡肋,用功利思想看待语文。教师要用事实启悟学生:语文学习是最有趣的事,学一篇文章就是与一位精神大师或智者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教诲,从中能使我们认识生活的真谛,陶冶情操,铸炼人格,获得美的享受。我们要抛弃对语文学习的成见,换一种眼光,将语文学习看成是一种享受,形成”享受语文“的观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之后,教学就会变得轻松起来。
第三,指导学生勤于读写。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只是基础,要能真正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还得靠课外的功夫。因此我的教学基本指导思想是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具体的做法有两点:一是指导学生写生活日记,每天300字,每周一查,加强督促指导。农村学生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通过写日记可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提炼思想、积累素材的习惯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写日记作为课外练笔是课堂作文的最好补充,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二是读课外书。农村中学图书资料有限,人均图书量不足,图书使用率不高,根本满足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而学生自行买书订书又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多数学生无缘经典名著和报刊杂志,视野狭窄。针对这种情况,我和学生商量,在班上建立图书角,要求每位或几位学生订阅一种书刊或买一本文学名著,全班凑起来就是二三十种,由学生轮流承包借阅。学生借阅图书不像图书室那样受开放时间的限制。他们可以见缝插针,随时借阅,这种做法深受学生欢迎。他们投入少量的钱读到大量的书,实现了资源共享,增长了见识,提高了阅读能力。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语文教学要有合适的载体,教师要拓展视角,创设氛围,提供平台,让学生放飞心灵,将学习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通过组织读书活动,我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内容是好词好句好段。同时还要求他们写内容提要、读书心得,并定期举办读书汇报会,分享读书的快乐。我随时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和激励,确保读书活动的常态化。通过这种途径使学生尝到了徜徉书海的乐趣,学习语文的兴趣陡增。对听、说教学我也没有放松,不时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如组织学生进行课堂问答、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