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来源 :健康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zk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387-01
  【关键词】 高血压;心理特征;护理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不良的情志刺激会导致机体阴阳失衡,会使血压持续升高,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1]而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息息相关。当人的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焦虑、忧虑等状态时,大脑皮质和皮层下中枢的抑制和兴奋过程发生冲突,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会丧失对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调节作用,使血管处于收缩状态,为此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而使血压升高。中年人的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家庭中都是主导者,工作繁忙,压力大,患病以后更加重他(她)们的精神负担,多种因素导致不能用平和正确的心态应对自己的病情,这将不利于血压的控制。客观地了解中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血压得以控制、稳定病情的必要手段之一。
  1.中年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
  1.1 恐惧、焦虑 在初患高血压病时,突如其来的疾病,对于处于事业、家庭中坚力量的中年人来说,往往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容易有焦虑恐惧的心理,致精神紧张而头晕、头痛、眼花甚至胸闷血压上升,病情加剧,不易控制。
  1.2 忧郁 由于患者对高血压病知识的缺乏,往往对病情估计比较悲观。因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康复失去信心。部分患者入院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容易胡思乱想,诱发压抑心理,造成心理冲突,表现为抑郁性格。
  1.3 急躁、悲观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当患者知道疾病无法根治,需要通过终生治疗,而且血压的变化受个人饮食、环境、医从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血压会变化无常,短期内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容易导致产生急躁情绪,对健康也失去信心,对生活逐渐感到悲观。
  1.4 盲目乐观 因文化层次的不同,并且加之中年患者群体总感觉自己有年龄优势,特别是症状轻或者无症状患者,认为血压高一点,对日常生活没有影响,对身体无大碍,饮食随意,不加任何控制,不愿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疾病也抱无所谓的态度。
  2.中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针对中年高血压病患者焦虑控制心理状况护理措施 加强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教,认真倾听患者诉说,了解他(她)们顾虑,耐心细致的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治疗过程,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可以是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等基本知识。向患者介绍所需检查的方法、目的,以取得配合及解除因此引发的顾虑。鼓励患者以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对待疾病,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2.2 针对中年患者忧郁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当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详细介绍病房环境,减少其陌生感,介绍医院的医疗护理技术力量,必要时可以推荐一些治疗效果好,积极乐观配合治疗的病友和新发患者加强沟通交流。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与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性,多和患者家属沟通,让家属一起参与到配合治疗的过程中,以树立病人战胜疾病,减轻心理负担的目的。 对急躁型患者,要注意谈话的技巧性,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
  2.3 针对中年高血压患者急躁、悲观心理特征的护理 让患者知道高血压病虽然是一个慢性疾病,但是完全可以通过科学有规律的治疗措施得以控制。多次强调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指导患者使用心理治疗是对应疾病的一项有效措施之一。护士在与患者交谈过程中,要注意谈话技巧,顾及对方的顾虑,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指导患者学会采用放松术,为让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宣教,提供些图文并茂的宣教卡片,这些均对高血压患者急躁、悲观的心理状况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2.4 针对中年高血压病患者盲目乐观心理特征的护理 让患者明白高血压病的危害,血压控制不好可能造成对心、脑、血管所造成的危害,介绍那些已经发生的严重病例,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根据患者文化水平层次不同,采取符合的健康宣教。让患者更坚定认识自己对于事业和家庭所处在的重要性,树立患者对高血压病的正确客观认识,这些有助于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护理。
  总之,高血压病是一个慢性疾病,无论在疾病任何阶段都会让患者产生些心理状态的变化。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治疗高血压病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心理反应,及时分析,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顾虑,为高血压病患者创建积极、健康、向上的身心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艷芳 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理辩证护理. 湖北中医,2006,3,第28卷第3期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373-02  【摘要】目的: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健康教育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方法:将健康教育贯穿在患者的住院全过程,选择适当时间,采用正确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结果: 患者及家属掌握健康知识,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结论: 通过优质护理服务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384-01  【摘要】目的 是通过对出院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保健服务现状及社会需求的调查,探索医院开展直肠癌结肠造口术后延伸护理服务的方法。方法 选取52例永久性肠造口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住院期间均予以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出院后持续进行护理延伸服务, 包括制定个性化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391-01  【摘要】 目的:减轻肿瘤患者化疗期的恶心呕吐症状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0例肿瘤患者临床化疗期间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对化疗期间恶心呕吐治疗以阻断各种呕吐中枢传导的路径原则,经精心护理38例顺利完成化疗好转出院,2例停止化疗,病情恶化。结论:有效的护理也会在预防和减轻恶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386-01  【摘要】目的:探讨中风患者在康复期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并对心理护理相关对策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9月-2012年2月间收治的100例中风患者,对所有处于病症康复期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进行跟踪观察,及时准确监测并几率相关心态表征数据,通过记录数据来总结应当对康复期中风患者所采取的心理护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389-01  【关键词】中风偏瘫;中药熏洗;护理  中风偏瘫是最常见的中风后遗症。它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而中风偏瘫病人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中药熏洗是用中药浸泡煎煮取汁,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的治疗方法。(一般先用药汤蒸气熏,待药液温时再洗)此法以达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387-02  【摘要】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晚期患者便秘的护理方法和进展,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肿瘤晚期;便秘;护理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上述症状同时存在2种以上时,可诊断为症状性便秘。癌症晚期患者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392-01  【摘要】分析了肿瘤科护士产生心理压力的因素,分析了产生各种心理压力的原因和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有利于肿瘤科护士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护理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护理工作。  【关键词】肿瘤科 护士 心理压力 自我调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护士的技术及各项要求也随之提高,特
期刊
【中图分类号】R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395-01  【摘 要】目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意义进行讨论和分析。方法:对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于本院治疗的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做回顾性分析,实施一般护理,实施心理护理,实施日常生活护理,实施预防并发症护理,总结探讨临床护理意义。结果:治愈出院患者为60例,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 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388-01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护理冠心病患者改善其便秘的发生。方法:将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干预组患者除按常规护理外,结合中医辨证施护。包括饮食干预、行为干预及心理干预等,比较两组患者便秘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便秘发生率较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395-02  疼痛是癌症患者尤其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不仅带给患者肉体上痛苦,特别是晚期的患者,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痛是患者最常见、最痛苦的,这种从身体上、心理上、生活上、精神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使患者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绝望等恶劣心情,后者又会使疼痛进一步加重,形成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