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影片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运用

来源 :启迪·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61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影片以其丰富的内涵、灵活的形式以及便捷的实施手段地广泛地运用在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中,特别是它借助现代技术,还原历史原貌,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感。而在历史影片的运用上,要把握其正确的原则和策略,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育人作用。
  关键词:历史影片  爱国主义教育  策略
  历史影片作为一种常见教学资源,对于历史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显著,已被广泛运用,但有时也出现“教育失灵”的窘况,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使用用历史影片,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播放,就可以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必须要让历史影片真正有效地触碰学生的心弦,引发共鸣。教师也应当注重运用适当的策略以达到最优的效果。本文,我将结合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具体谈谈运用历史影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策略:
  一、历史影片与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摄影技术重现历史事件,反映历史发展历程的电影、电视剧等视频材料,可简称为“历史影片”。梁启超曾经说过:“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这表明了爱国主义的情感与信念是从历史中源源不断地产生的。作为拥有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在悠悠的历史长河当中,既有辉煌极盛之世,也有屈辱受难之时,历史处处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在尊重历史真相的前提下,历史影片通过镜头的还原,借助生动形象的宣传形式,给学生再现了历史场景,勾勒出民族兴衰荣辱的画卷,进而达到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区别于枯燥乏味的传统说教,丰富多彩的历史影片是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可行的途径之一。
  二、运用历史影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1、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在真实的课堂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所选用的历史影片往往被分割成一个个零碎的片段。学生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观看历史影片,就更难感受影片所折射的价值情感,导致学生面对历史显得“冷漠”,而这种漠视感由于学生的不理解所造成的。在使用历史影片,特别是使用片段式影片的时候,必须要营造出相对应的氛围,奠定感情基调,为影片打动学生内心“预热”。例如,在《唐朝的中外交往》一课中,在播放介绍鉴真的影片时,这是基于我对鉴真进行了初步介绍的基础上,学生既能看懂鉴真的事迹,又能加深印象,感受鉴真对唐朝做出的重大贡献。
  2.教师引导,带着问题思考
  历史影片塑造了一个个人物形象,包含着一个个情节场景,其信息量是颇大的,对于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要想抓住影片的重点是较为困难的,倘若没有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往往会出现与教师预设的偏差,一些“无关要紧”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要使得历史影片真正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少不了教师的循循善诱。教师要结合历史影片主旨而抛出问题,作为学生观看与思考的线索,是学生观看历史影片最有效的引导。例如,我在使用《詹天佑》的介绍影片时,我会布置问题:“你从中可以看到詹天佑的哪些精神品质”,学生带着问题区观看,就不难认识到詹天佑爱国、刻苦、创新的精神了。
  在“导”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遵循“适度原则”,过度的引导非但不能带领学生抓住要旨,反倒变成妨碍学生自我感悟的障碍。历史影片区别于其他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它最大的特点在于述说历史,渗透教育,润物无声。学生通过观看历史影片,形成对民族与国家的认识,感悟祖国的伟大,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更加深邃和持久的。
  3、总结内化,贯彻教育目标
  历史影片能够给观看的学生以丰富的情感冲击,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爱国主义的种子落在学生的心田。感动过后,倘若学生没有进一步思考内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没有实现的。当我运用历史影片时,我会当堂让学生发表感言,或者布置观后感的作业,通过这些方式将历史影片的影响延伸到学生的表达或文笔中,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构建历史与现实沟通的桥梁,鼓励学生铭记历史,自足现实,开创未来。
  “教育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不仅仅是爱国主义教育,所有德育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教师的“匠心独运”。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找准最有效的德育方法,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光明日报,2004-03-23.
  [2]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M].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5] 付强.灵魂的感染胜于硬性的灌输———有感于美国的渗透式爱国主义教育[J].才智,2008,( 8) .
  [6]马兆娣.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电影文学. 2008(13)
其他文献
自主点心环节是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途径。根据课程游戏化的精神,打破传统集中式、固定式、单一式的模式,通过把集体点心变为自主点心、把教师主导变为幼儿主导、把单一点心变为多样点心三个步骤来实现自主的转变,从而实现点心环节的优化。现在“自主”已成为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点心问题进行探究和实践,给予更多可能性,使孩子们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并愉
期刊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各学科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的讲解,而是向着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不断拓展。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若想使得教学课堂更加高效,则需以课程改革为标准,采取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其中,英语阅读作为初中英语中分值占比最大的模块,自然值得教师给予更多重视,以核心素养的理念作为教育指导,帮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获得更多成长。本文将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理念
期刊
对孩子的教学评价必须科学合理,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保护孩子的自尊,调动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户外大区域里不同的情感生活和环境中,儿童的行为往往有着与在课堂上完全不同的表现。这就需要教师拥有在活动中评价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并且主客观上需要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在各方面下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幼儿的发展状况。  一、利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  我们班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
期刊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要求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学生数学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学以致用。数学知识是对生活规律的总结,在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模式能够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加浅显易懂地掌握知识点,并在生活情境中加强引导,提升学生探究欲望,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情境;探究欲望  引言  本文以初中数学生活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的应用为主题展开讨论,首先简述生活情
期刊
【摘要】文字不仅仅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流方式,还是一种表达民族价值观的方式。文字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学习语文对所有中国人而言都是必须的,在小学階段,提高学生的文字读写能力至关重要。学习英语是以学习英语单词为基础,同样地,学习语文的关键是掌握字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写作技巧获得更多的词汇,从而理解语文课本上的知识,不断提高对语文的认识和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
期刊
【摘要】在现如今的社会中,语文存在于生活的每一方面,阅读和写作是人们生活的必备技能,所以说语文对于人们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小学语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学习学习语文的基础。阅读作为语文的一大类别,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对于小学中高年级来说训练学生们的阅读速度是学好语文阅读理解的基础,提高阅读的速度,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时间的浪费,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们的文学素养,是学生们往后
期刊
摘要:《幼儿园规程》指出,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生理和卫生保健工作。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保障。这一保健工作的工作质量,对幼儿园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幼儿园相关管理人员要建设和完善各项制度和机制,严把“三关”,关注幼儿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使得卫生保健工作朝着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本文将围绕“多措并举提升幼儿园卫生保健
期刊
摘要:新高考,只是给班主任工作,增加了两大问题,需要我们完善思维方式:如何指导学生科学选科;如何科学测评。  关键词:立德树人 科学选科 科學测评  广东2021届学生,在2021年6月,成为省内“3+1+2”模式下的首批高考生。几年以来,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主管部门、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都对新高考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教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可参照、可复制的研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高中学校培养阶段应当高度重视相关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教师应当注意对学生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能力,为今后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将对现阶段高中學生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探究相应的改进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学科融合;思维模式  
期刊
摘 要: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知识和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未来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旨在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人格和谐发展。其宗旨是发展人的创造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