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心灵纵深处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121785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课堂中隐藏着许多“积极德育”的因素,这需要每位语文教师用尊重、宽容、理解走进学生的心灵,在无形的、有形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推进德育,进而提升学生在集体中的存在感、归属感、认同感,促使其心理能量日益强大,道德素养日益提升。
   【关键词】积极德育 语文课堂 道德素养
   在常见的语文课堂中,隐藏着许多“积极德育”的因素,这需要每位语文教师善于去捕捉,勤于去思索,勇于去实践。育海无涯,舟楫安在?要使语文课堂在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常见的语文课堂中挖掘积极德育的细节,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进而提升学生在集体中的存在感、归属感、认同感,就必须利用好积极德育中的尊重、宽容、理解这三件法宝。
   一、尊重——站在“高起点”,让课堂充满和谐
   “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确实,尊重是实施积极德育的前提,是教师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最恰当地揭示了尊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爱默生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就是实施积极德育的起点,它就像一座平直的桥梁,一头连着学生的心,一头连着教师的心。
   在语文课堂中,时有这样的情节:一个学生正在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不小心读错了一个字。教师立即打断了他的朗读,并更正读音。过后,又让这个学生接着朗读。此时,这个学生的语气明显生硬了许多,语句也不那么流畅了……但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与此相反的教学片段:教师请一个学生出来朗读课文,不料这个学生的朗读水平比较差,教师耐心地等他读完,然后请其他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最后她说道:“虽然同学们对你的朗读提出一些意见,但老师认为你的表现还不错,尤其是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从上面两个常见的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后一位教师的处理更加恰当,原因就在于,这样的教学能够在细微之处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尊重,能够使教学氛围和谐融洽,更重要的是,教师给予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认可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并悄无声息地把学生引向积极的方面。有人说:“老师的心是一个天平,对每个学生的成长要有一个正确的衡量;老师的情感也是一个天平,对每个学生的愛没有高低轻重;老师的知识仍是个天平,对每个学生的渴求,都是一样满足奉送。”在这里,天平二字表面体现的是公平,但往深里想却处处洋溢着“尊重”。唯有尊重,教师才有可能正确评价学生的成长;唯有尊重,教师才会给予每个学生以爱;唯有尊重,教师才会满足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的渴求……教师有了尊重意识,学生便不再被憎恶、被冷漠、被蔑视、被厌弃,而是被关怀、被扶持、被友谊、被热情,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积极德育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向于善的,人性之中所蕴藏的德性发展潜能只有在健康向上的德育环境中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让我们像学生尊重教师那样去尊重我们的学生吧,这样课堂才是富有人情味的、充满和谐的,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有存在感、归属感,使他们积极向上,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来完善自己,尊重也就成为积极德育的“高起点”。
   二、宽容——爬到“半山腰”,让课堂充满爱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石头,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诚然,这就是宽容的力量。宽容的力量何其大也。那何谓宽容?宽容即宽恕,能容人,这是辞海中的解释。追溯到古代,《论语》中说:“其恕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即宽恕,看来在孔子年代已经有了宽容。宽容就是积极德育中必不可缺的因素。
   凡是教师都知道,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这是无法否定和抹杀的,但关键是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了让学生齐步走,一旦有学生“跑出位”或者“掉队”,都会被视作问题学生而加以纠正。例如,经常有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抱怨学生的课堂纪律很难管,上课不专心听讲、胡乱发言、回答问题不举手等。再如,学生课堂上活泼些,教师说他太皮,安静些吧,教师又说他太死,其他的学生呢,教师则说他们不愠不火。为什么学生总是我们抱怨的对象呢?最深层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我们已经习惯了让学生来适合教师的教,很少考虑到学生真实的学习感受。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今的“因材施教”更多地被理解为是“根据教材选择不同的教法”,至于其真正的内涵意义,即“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教育”则已经在不经意间失落了。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是因为学生是正在发展的、富有独特个性的人,他们的可塑性能够在教师精心教育下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更多的是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他们的缺点,不要动不动就讽刺挖苦学生,甚至是辱骂和体罚学生。所以,当面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时,请试一下宽容吧。对于积极德育而言,宽容具有一种温柔的力量,它可以穿透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向积极的方面发展。有这样一句话最能够说明教育为什么离不开宽容:“当学生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笔者想,当教师记起这句话并将它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时,教师就成了天空、成了高山、成了大海,学生也就成了云彩、成了石头、成了浪花,教育也就有了爱,一种宽容的爱。教师爬到“半山腰上”,把宽容化作一股温柔的力量,激励学生自省、自律、自强,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理解——攀到“最高峰”,让课堂充满体验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我们的课堂,最想看到的是学生们能有时新的、创造性的体验,即“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往往,我们的教育却不是这个样子。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但是当一节课上完后,几乎每个学生学到的东西都是完全一样的,教师的一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全都是相同的。我们的教师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我们的学生有多大的潜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静下心来理性地思考。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真的像那幅著名的漫画一样,教师用一个模子翻制出无数个相同的学生的话,那不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教育的灾难。试问,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积极面对生活的学生吗?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在理解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让教学成为学生获得独特体验的过程。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九色鹿》一课时,有学生们对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九色鹿很美,这无可厚非,但有个学生认为王妃很美,这显然不符合故事的主题,出乎上课教师的预料,也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这种不同意见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对美不同的情感态度,他认为外表漂亮就是美,这同时也体现了小学生的天真无邪。教师究竟该怎么处理呢?一开始这位教师并没有急着马上否定他,而是用儿童的视角去理解他,认同他。最后在课的结尾处,当学生谈到“真正的美不光美在外表,更多的是美在心灵”,再请这个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时,他在自己原有的看法上有了新的内容。
   在这里,我们的教师没有硬拉着学生往一个方向走,而是让学生们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己去比较、自己去体验。或许这个学生还是会认为王妃美,但这都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了宝贵的体验,既让他们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又渗透了积极德育。我们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理解。教学一旦有了理解的基础,那就要比语言说教来得更具有说服力,更能提高学生的认同感,激发学生道德发展的愿望和潜能,促成他们积极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攀到“最高峰上”,达到积极德育的最终目的。
   在课堂中,一旦教师有了尊重,自然就有了宽容;而有了宽容,自然也就有了理解。在充满尊重、宽容和理解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把积极德育向学生心灵纵深处推进,让学生感受到人性关怀,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同、被理解,在这种和谐、充满爱的氛围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在无形的、有形的引导下,学生心理能量日益强大,道德素养日益提升,人生价值日臻完善,积极德育不就事半功倍了吗?
   【参考资料】
   [1]周晓宜.积极德育理论建构的四维度分析及其启示[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
   [2]吴焕.如何在体验中促进德育养成教育[J].职业,2012(29).
其他文献
【摘要】依据史海寻根——课堂匹配——活动支撑——效果检测——拓展延伸这四大关键环节,让数学史从历史知识形态走向教育教学形态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基于数学史实去琢磨数学家曾经走过的弯路、碰到的认知障碍,才会对数学教育有新的感悟,才能有效实现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融入,有效发展理性思维。  【关键词】数学文化 课堂 探究 抓手 理性思维  数学学科本身有着漫长的发展之路,每一个定理,每一个分支
【摘要】数学学习中的自省是指对数学学习过程、结果、方法的评价与反思。自省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现错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把握本质和规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为了培养这一能力,教师应通过设疑,唤醒学生的自省意识;通过引导,让学生的自省更加深刻;适当放手,让学生逐渐养成自觉自省的好习惯。  【关键词】自省 数学思维 策略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最根本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猜想不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而是有根据的想象,所以既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又要引导学生小心验证。在循序渐进式的猜想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概括出规律,从本质上把握规律的本质。  【关键词】猜想 验证 数学模型  近日有幸参加一个培训活动,聆听了一位名师执教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对执教者循循善诱,引导学
赵国防 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首批“齐鲁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无锡市“教育名家”培养对象,无锡市教育督导工作先进个人,无锡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梁溪区人民政府兼职督学。先后有两百余篇文章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主编参编教师培训用书十余本,应邀赴北京、上海、山西、青岛等地讲课讲座三百余场次。  【关键词】课程资源 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当凸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核心目标,而标点符号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最近,笔者观摩了一些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研读了他们的教学实录,发现不少名师善于发掘标点符号的价值,并巧妙引导学生与文本智慧对话,品味标点符号的精妙,创造标点符号的生命,演绎了别样的精彩。  一、巧妙设疑,引导智读
未来已经到来,只不过还没有分布均匀。  ——【美】威廉·吉布森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是以人的视角看花,若以花的视角看人,恐怕就是“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了。同样,对于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在有的老师眼中,可以说是极少有变化,一个经验管用多年;而在有的老师那里,却感觉变化迅速,需要不断学习、成长。视角不同、立场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看到的风景也不同。对多数教师而言,坚守岗位
【摘要】一年级新生在入学以后,面对新的生活,会产生很多情绪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通过游戏、对话、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等各种教学策略,对他们进行情绪管理的指导,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  【关键词】情绪管理 小学新生 教学策略  一年级新生进入学校以后,面临着很多的新问题,如新的学习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规则要求等,都需要他们去适应。在这个适应过程中,他们必然会产生很多的困惑,遇到不少的
【摘要】课程改革中将“应用题”更名为“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脱胎于应用题,但绝不同于应用题”。六年级处于过渡学习的重要阶段,借助《圆柱与圆锥》单元复习,本文浅析如何把握教材的特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能力复习课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中将“应用题”更名为“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脱胎于应用题,但绝不同于应用题”。而六年级的教学又有别于其他
“探索规律”,作为新课程进一步强化和突出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加强和重视“探索规律”的教学,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优化学习方式,而且对于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思维能力逐步提升等方面均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探索规律”内容的要求是“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的趋势”。面对“隐含的规律”和“变化的趋
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对古今中外优秀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有益借鉴。在对话教育经典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围绕文本(教学资源)共同分享的幸福旅程。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逐步走向教学的本源,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先学”我们的理解就是让学生先“尝试”;“以学定教”也就是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而要提高“尝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