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威廉·冯·洪堡的大学理念是世界大学理念中的经典,作为德国近代大学的办学原则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科研人才,促使德国走上工业和科学的强国之路,但又在后续改革中制约了德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通过探究洪堡理念对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了解洪堡理念在德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从而对了解大学理念的核心,把握大学的本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洪堡理念;高等教育;德国;影响
一、洪堡及其理念
威廉·冯·洪堡是德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1809年担任普鲁士王国文化及教育司司长,在14个月的短暂任期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一是对普鲁士的义务教育制度的改革,让各个阶层的子女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其二是柏林洪堡大学的建立,被称为“决定德国命运的成就”。
17—18世纪,德国甚至是整个欧洲的高等教育体制都遭遇了严峻的考验:滞后的教学内容,僵化的课堂模式,落后的教学语言,政治化的管理制度等,种种因素影响下,高等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之下,德国就高等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且多次改革,但未见明显成效。直至1810年,洪堡结合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对高等教育的阐释,提出了一套关于大学教育的思想原则,并在洪堡大学创办中应用于实践,开辟近代大学办学新模式,德国大学才得以迅速崛起。
洪堡对普鲁士教育制度的改革涵盖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最为广泛。 “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而且提倡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学术为最终目的,并非培养务实型人才。”由此,洪堡理念的核心可概括为: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此外,洪堡理念中大学须具备两个基本职能,一是科学探究,二则是个性与道德的培养,由科学达至修养就是洪堡理念的另一核心。
二、对德国高等教育影响
柏林洪堡大学是以洪堡理念为原则创办的近代新型大学,洪堡理念的核心在办学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可以说柏林洪堡大学是洪堡理念的实践形态,以此为模型的新型办学模式在德国,乃至世界迅速崛起,挽救了日渐式微的传统大学。
1.大学独立和学术自由
洪堡认为:“寂寞与自由是高等学术机构范围内起支配作用的原则”,即大学独立和学术自由。
关于“寂寞”存在三种看法:其一,大学应该是一所“寂寞”,即纯粹的学术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享有独立自主的地位,应当不受国家和政府约束,不应受任何外界组织的干预;其二,大学应坚守“寂寞”,致力于纯粹的科学探索与道德修养,不受外界利益驱使;最后一种看法则认为学术研究者应当守得住寂寞,潜心学术钻研,始终对科学研究保持一颗纯粹之心。
关于“自由”,大体可分为“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因为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有“教的自由”,教师有研讨、出版、传授所发现真理的自由;学生也有“学的自由”,即学生在正确的指导方法下,拥有探究、质疑、挑战权威以及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无论是教的自由,还是学的自由,这两种自由都不受任何政党、任何权威的干扰,做到不唯权,不唯书,只唯实。在大学中,师生为探索科学而共处,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地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探索与追求時各抒己见,互相辩证,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授治校
18世纪的德国大学与近现代大学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当时的德国政治强盛,国家权力深入大学内部,干涉大学教育与学习的具体运行,学术的研究和探索在权力的制约下难以突破。对此,洪堡表示“国家决不能要求大学直接地和完全地为国家服务”,他认为,只有当大学达到自身的最终目标,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服务于国家,实现大学与国家的共赢。因此,洪堡提出由各个学术领域的代表教授成为大学管理主体,借助教授组成学术同盟体管理大学。 如柏林洪堡大学由校务委员会来推选教授担任校长,并由校长管理大学一切事务,例如(教授以下职位)人员编制,学位授予,学术政策制定等。这一理念的实现使德国大学摆脱了国家权力的牢笼,具备了充分的自治权利,坚持纯粹的学术研究;但同时赋予国家聘任大学教授的权利,避免大学内部文人相轻的现象,保证学术的自由和公正。
3.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新型大学是教育性质和研究性质兼容的学术机构。教师在课堂上,从书本知识出发,探讨研究,形成自己独道的见解并传授与学生,同时学生也不再被迫地接受知识,而是在自我追求中自主学习,自主研究。教育重点从唯书主义转换成教学相长,相比传统教学法更注重在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辩证探讨。例如柏林大学教学中的“习明纳”课程,与传统的辩论课不同,教师和学生以真理尚不存在为前提,在讨论中发现真理,趋紧真理,完善真理。因此“习明纳”虽属课程教学,但本质上则是科学研究,通过教学的手段达到科研的目的。
到19世纪中期,“实际上所有的德国科学家不是大学教师就是大学里的研究者”。教师与学生都与传统意义上所谓的教师与学生不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进行着科学研究,而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有着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职责,可以说教师是“独立的研究者”,而学生则是“受指导的研究者”。
4.由科学达至修养
新型大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是科学探索,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洪堡认为以个性和道德为主的教养源自于人的内心,必须通过内在加以充实,因此科学探索作为内在的精神活动,是达到教养目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在进行纯粹的学术研究的同时,也极其注重对学生的教养。柏林洪堡大学的主要教学思想便是“由科学达至修养”,即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民族精神和道德修养,从人才蜕变为有修养的人才,也就是“完人”。洪堡深受古典人文主义的影响,并醉心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认为具备自由性、规律性、想像力、思辨力、个性和民族性的人才能称之为“完人”。因此培养符合这一标准的的德国人,促进学生乃至民族的精神和道德修养是大学的根本目的。 5.负面影响
20世纪初,德国高等教育达到巅峰状态,同时奠定了洪堡理念在德国大学发展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然而在时代逐渐发展的背景下,洪堡理念显现出了不足之处。过度自由的学术氛围会带来了灾难,如二战时期中毒气的研发。因此学术自由是有边界和限度的,把握学术自由的度显得极为重要。在管理方面,校长身为学术研究者,在多元化巨型大学时代难以保证在自身学术领域的探索与研究的前提下,管理学术事务和社会事务。而从教育层面来看,洪堡理念认为大学是“为了纯粹的学术而研究,为了纯科学而研究,为了研究而研究”,重科研和个人修养培养,而轻务实,缺乏对其他专门职业需要的认识,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0世纪中叶,在世界各国都在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背景下,德国却因洪堡理念对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卓越贡献和在德国大学发展史上的超然地位而停滞不前,洪堡理念也成为了德国教育改革后续发展中的绊脚石。
三、结语
毫无疑问,洪堡理念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大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的场所向追求纯粹的学术、探索发展纯粹科学、培养个性与修养的机构转变,扩大了大学的职能。 柏林洪堡大学的成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的成功改革,它影响了德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德国大学和科学的繁荣和辉煌。然而,在时代的潮流中,洪堡理念必会显示出其不足之处,当德国将洪堡理念奉为圭臬之时,改革的时机也 就此流失。即便是洪堡理念也要对其进行反思、改进,即便是成功的大学理念也要与时俱进,决不能墨守成规。当然,作为德国现代大学思想基石的洪堡理念,对于高等教育改革仍有极大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貝拉格.《威廉· 封· 洪堡传》[M], 袁杰译, 商务印书馆, 1994, 第 76页.
[2]潘发勤. 《洪堡理想和学术资本主义能否共存》 [J/OL], 科学时报, 2009-11-25,[2017-01-09]http://journaljk.nbu.edu.cn/Corp/30.aspx.
[3]洪堡: 《文集》 五卷本 , 第四卷[A], 斯图加特, 1982 年, 第 55 页,第 85 页.
[4]方泽强. 洪堡大学理念:阐释、发展与思考[J]. 煤炭高等教育, 2011,第15页.
[5]苏扬. 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新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4,第77页.
[6]约瑟夫·本·戴维. 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 [M]. 赵佳苓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第211页.
[7]孙周兴. 威廉姆·洪堡的大学理念[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第11页.
[8]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0 .
[9]任彦民. 新视野下的洪堡大学理念及现实意义[J]. 菏泽学院学报, 2010,第118页.
作者简介:颜梦雅(1995-),女,汉族,浙江台州人,宁波大学,本科生。
关键词:洪堡理念;高等教育;德国;影响
一、洪堡及其理念
威廉·冯·洪堡是德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1809年担任普鲁士王国文化及教育司司长,在14个月的短暂任期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一是对普鲁士的义务教育制度的改革,让各个阶层的子女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其二是柏林洪堡大学的建立,被称为“决定德国命运的成就”。
17—18世纪,德国甚至是整个欧洲的高等教育体制都遭遇了严峻的考验:滞后的教学内容,僵化的课堂模式,落后的教学语言,政治化的管理制度等,种种因素影响下,高等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之下,德国就高等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且多次改革,但未见明显成效。直至1810年,洪堡结合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对高等教育的阐释,提出了一套关于大学教育的思想原则,并在洪堡大学创办中应用于实践,开辟近代大学办学新模式,德国大学才得以迅速崛起。
洪堡对普鲁士教育制度的改革涵盖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最为广泛。 “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而且提倡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学术为最终目的,并非培养务实型人才。”由此,洪堡理念的核心可概括为: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此外,洪堡理念中大学须具备两个基本职能,一是科学探究,二则是个性与道德的培养,由科学达至修养就是洪堡理念的另一核心。
二、对德国高等教育影响
柏林洪堡大学是以洪堡理念为原则创办的近代新型大学,洪堡理念的核心在办学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可以说柏林洪堡大学是洪堡理念的实践形态,以此为模型的新型办学模式在德国,乃至世界迅速崛起,挽救了日渐式微的传统大学。
1.大学独立和学术自由
洪堡认为:“寂寞与自由是高等学术机构范围内起支配作用的原则”,即大学独立和学术自由。
关于“寂寞”存在三种看法:其一,大学应该是一所“寂寞”,即纯粹的学术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享有独立自主的地位,应当不受国家和政府约束,不应受任何外界组织的干预;其二,大学应坚守“寂寞”,致力于纯粹的科学探索与道德修养,不受外界利益驱使;最后一种看法则认为学术研究者应当守得住寂寞,潜心学术钻研,始终对科学研究保持一颗纯粹之心。
关于“自由”,大体可分为“教的自由”和“学的自由”,因为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有“教的自由”,教师有研讨、出版、传授所发现真理的自由;学生也有“学的自由”,即学生在正确的指导方法下,拥有探究、质疑、挑战权威以及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无论是教的自由,还是学的自由,这两种自由都不受任何政党、任何权威的干扰,做到不唯权,不唯书,只唯实。在大学中,师生为探索科学而共处,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地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探索与追求時各抒己见,互相辩证,促进学生的发展。
2.教授治校
18世纪的德国大学与近现代大学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当时的德国政治强盛,国家权力深入大学内部,干涉大学教育与学习的具体运行,学术的研究和探索在权力的制约下难以突破。对此,洪堡表示“国家决不能要求大学直接地和完全地为国家服务”,他认为,只有当大学达到自身的最终目标,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服务于国家,实现大学与国家的共赢。因此,洪堡提出由各个学术领域的代表教授成为大学管理主体,借助教授组成学术同盟体管理大学。 如柏林洪堡大学由校务委员会来推选教授担任校长,并由校长管理大学一切事务,例如(教授以下职位)人员编制,学位授予,学术政策制定等。这一理念的实现使德国大学摆脱了国家权力的牢笼,具备了充分的自治权利,坚持纯粹的学术研究;但同时赋予国家聘任大学教授的权利,避免大学内部文人相轻的现象,保证学术的自由和公正。
3.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新型大学是教育性质和研究性质兼容的学术机构。教师在课堂上,从书本知识出发,探讨研究,形成自己独道的见解并传授与学生,同时学生也不再被迫地接受知识,而是在自我追求中自主学习,自主研究。教育重点从唯书主义转换成教学相长,相比传统教学法更注重在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时,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辩证探讨。例如柏林大学教学中的“习明纳”课程,与传统的辩论课不同,教师和学生以真理尚不存在为前提,在讨论中发现真理,趋紧真理,完善真理。因此“习明纳”虽属课程教学,但本质上则是科学研究,通过教学的手段达到科研的目的。
到19世纪中期,“实际上所有的德国科学家不是大学教师就是大学里的研究者”。教师与学生都与传统意义上所谓的教师与学生不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进行着科学研究,而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有着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职责,可以说教师是“独立的研究者”,而学生则是“受指导的研究者”。
4.由科学达至修养
新型大学具有双重任务,一是科学探索,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洪堡认为以个性和道德为主的教养源自于人的内心,必须通过内在加以充实,因此科学探索作为内在的精神活动,是达到教养目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在进行纯粹的学术研究的同时,也极其注重对学生的教养。柏林洪堡大学的主要教学思想便是“由科学达至修养”,即学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民族精神和道德修养,从人才蜕变为有修养的人才,也就是“完人”。洪堡深受古典人文主义的影响,并醉心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认为具备自由性、规律性、想像力、思辨力、个性和民族性的人才能称之为“完人”。因此培养符合这一标准的的德国人,促进学生乃至民族的精神和道德修养是大学的根本目的。 5.负面影响
20世纪初,德国高等教育达到巅峰状态,同时奠定了洪堡理念在德国大学发展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然而在时代逐渐发展的背景下,洪堡理念显现出了不足之处。过度自由的学术氛围会带来了灾难,如二战时期中毒气的研发。因此学术自由是有边界和限度的,把握学术自由的度显得极为重要。在管理方面,校长身为学术研究者,在多元化巨型大学时代难以保证在自身学术领域的探索与研究的前提下,管理学术事务和社会事务。而从教育层面来看,洪堡理念认为大学是“为了纯粹的学术而研究,为了纯科学而研究,为了研究而研究”,重科研和个人修养培养,而轻务实,缺乏对其他专门职业需要的认识,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0世纪中叶,在世界各国都在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的背景下,德国却因洪堡理念对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卓越贡献和在德国大学发展史上的超然地位而停滞不前,洪堡理念也成为了德国教育改革后续发展中的绊脚石。
三、结语
毫无疑问,洪堡理念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大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的场所向追求纯粹的学术、探索发展纯粹科学、培养个性与修养的机构转变,扩大了大学的职能。 柏林洪堡大学的成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的成功改革,它影响了德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德国大学和科学的繁荣和辉煌。然而,在时代的潮流中,洪堡理念必会显示出其不足之处,当德国将洪堡理念奉为圭臬之时,改革的时机也 就此流失。即便是洪堡理念也要对其进行反思、改进,即便是成功的大学理念也要与时俱进,决不能墨守成规。当然,作为德国现代大学思想基石的洪堡理念,对于高等教育改革仍有极大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貝拉格.《威廉· 封· 洪堡传》[M], 袁杰译, 商务印书馆, 1994, 第 76页.
[2]潘发勤. 《洪堡理想和学术资本主义能否共存》 [J/OL], 科学时报, 2009-11-25,[2017-01-09]http://journaljk.nbu.edu.cn/Corp/30.aspx.
[3]洪堡: 《文集》 五卷本 , 第四卷[A], 斯图加特, 1982 年, 第 55 页,第 85 页.
[4]方泽强. 洪堡大学理念:阐释、发展与思考[J]. 煤炭高等教育, 2011,第15页.
[5]苏扬. 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新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4,第77页.
[6]约瑟夫·本·戴维. 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 [M]. 赵佳苓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第211页.
[7]孙周兴. 威廉姆·洪堡的大学理念[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第11页.
[8]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0 .
[9]任彦民. 新视野下的洪堡大学理念及现实意义[J]. 菏泽学院学报, 2010,第118页.
作者简介:颜梦雅(1995-),女,汉族,浙江台州人,宁波大学,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