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不仅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时空限制,而且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的心理状态。同时,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优化;效率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化试作阐述。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绕,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讴歌了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课文虽然篇幅不长,却构思精巧。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另外,本文是作者六十年代初的作品,现在的小学生对那时的社会背景很陌生,这就给本文的学习加大了难度。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做的:
(1)利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和"生命力顽强"的品格特点后,播放自治的第一段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画面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直插蓝天,在漠漠黄沙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白杨树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建设者建设新疆及新疆变化"的录像突破教学难点:了解新疆建设者的品格,发现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当学生通过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了一些新疆建设者建设新疆的事迹后,再放这段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边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充溢着对建设者由衷的敬佩。同时也发现了建设者与白杨树的共同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利用"文字片"和"圖文片"巩固教学难点。在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后,用自治的文字片出示爸爸说的话,请学生朗读,从而进一步理解爸爸话的深刻含义:借对白杨树的赞美来表达对边疆建设者的赞美之情。然后,再出示"图文片",本片中的文字部分还是爸爸的话,背景部分的图片共6幅,上面3幅是白杨树在戈壁滩上防风固沙的景象,下面3幅是建设者辛勤劳动的情景,爸爸话的两层含义:既赞美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的品格,更赞美了建设者不畏艰苦、扎根边疆的精神,在这张"图文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到这里,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借物喻人,借赞美白杨树赞美边疆建设者。
从《白杨》一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借助与其他教学手段难达到最佳效果的部分。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唤起情感体验
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要想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教师必须对作品进行鉴赏,深入文章挖掘情感因素的基础上,抓住语言训练重点设计教学,以有效的引导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感受语言文字所提供的情感信息。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在《月光曲》的情境中,欣赏、品味,激发学习的欲望。课文重点段内容含蓄,我用精心制作的软件,把宁静的大海,皓洁的月光、轻纱似的微云,狂风巨浪,雪亮的浪花展现在学生面前。
随即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随着逐步展示的直观画面和高昂激越的乐曲节奏变化,学生眼前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有感染的语言讲道:现在我们所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他的曲作者是被人们称为“音乐巨人”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他的父亲是一位宫廷歌手,自幼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由于家境贫寒,贝多芬11岁就被送到一座剧院的乐队当演奏员,22岁时他来到了音乐之乡的维也纳,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他的音乐作品反映了资产阶极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领悟到了贝多芬遇知音时的激动和对盲姑娘兄妹俩同情,以及对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愤恨。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写作的乐趣
在作文教学中,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无话可说。在教学中,我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在有声大课堂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在“母亲节”前,让学生写《夸夸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我让学生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观看影片中的部分片断,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情,写作欲望被激发,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总之,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理想的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场所,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关键词:多媒体;优化;效率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化试作阐述。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画龙点睛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绕,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讴歌了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课文虽然篇幅不长,却构思精巧。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另外,本文是作者六十年代初的作品,现在的小学生对那时的社会背景很陌生,这就给本文的学习加大了难度。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做的:
(1)利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和"生命力顽强"的品格特点后,播放自治的第一段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画面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直插蓝天,在漠漠黄沙中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白杨树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建设者建设新疆及新疆变化"的录像突破教学难点:了解新疆建设者的品格,发现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当学生通过交流查找的资料,初步了解了一些新疆建设者建设新疆的事迹后,再放这段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边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充溢着对建设者由衷的敬佩。同时也发现了建设者与白杨树的共同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利用"文字片"和"圖文片"巩固教学难点。在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了白杨树与建设者的共同点后,用自治的文字片出示爸爸说的话,请学生朗读,从而进一步理解爸爸话的深刻含义:借对白杨树的赞美来表达对边疆建设者的赞美之情。然后,再出示"图文片",本片中的文字部分还是爸爸的话,背景部分的图片共6幅,上面3幅是白杨树在戈壁滩上防风固沙的景象,下面3幅是建设者辛勤劳动的情景,爸爸话的两层含义:既赞美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的品格,更赞美了建设者不畏艰苦、扎根边疆的精神,在这张"图文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到这里,可谓是水到渠成,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借物喻人,借赞美白杨树赞美边疆建设者。
从《白杨》一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借助与其他教学手段难达到最佳效果的部分。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唤起情感体验
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要想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教师必须对作品进行鉴赏,深入文章挖掘情感因素的基础上,抓住语言训练重点设计教学,以有效的引导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感受语言文字所提供的情感信息。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在《月光曲》的情境中,欣赏、品味,激发学习的欲望。课文重点段内容含蓄,我用精心制作的软件,把宁静的大海,皓洁的月光、轻纱似的微云,狂风巨浪,雪亮的浪花展现在学生面前。
随即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月光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随着逐步展示的直观画面和高昂激越的乐曲节奏变化,学生眼前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有感染的语言讲道:现在我们所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他的曲作者是被人们称为“音乐巨人”的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他的父亲是一位宫廷歌手,自幼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由于家境贫寒,贝多芬11岁就被送到一座剧院的乐队当演奏员,22岁时他来到了音乐之乡的维也纳,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他的音乐作品反映了资产阶极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表现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领悟到了贝多芬遇知音时的激动和对盲姑娘兄妹俩同情,以及对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愤恨。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写作的乐趣
在作文教学中,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无话可说。在教学中,我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在有声大课堂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在“母亲节”前,让学生写《夸夸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我让学生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观看影片中的部分片断,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情,写作欲望被激发,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多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总之,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理想的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场所,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