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会疯狂到以为自己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我也没有认为自己是可以引领世界走向未来的我,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只能顺势而为,并点亮希望……
顺势而为的道理人人皆知,但能做到做好者不多。这是因为顺势而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已经明朗,只要照做就是,风险小利益也小。另一种情况是趋势还不明朗,还隐藏在事物发展的背后,需要有敏锐的市场触角、意识和敏感度才能发现它。同时还要看这个人是否真正专注于并认真研究所从事的那件事,是否具有吃苦耐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风险大利益也大。这就是本文所要说的顺势而为的前提。宋龙富就是这样一位让人佩服的企业老总,因为他所做的顺势而为的举措总是在一种趋势完全形成之前。
也许这就是他的成功之道。
坎坷成就创业
1980年从安徽插队落户回到上海,在造船厂又闷又热的船舱内做着敲铲油漆工作的宋龙富不可能想到以后会成为一家年销售额上亿的企业的董事长。那时,能回上海就算幸运的了,还计较什么工种,况且,工作再累也比不上在农村时背朝蓝天面朝黄土的那份艰辛。因为不是正式工作,没多久连这份工作也没了。好在有农村插队时的那份苦垫底,宋龙富什么困难都不怕,又为一家打包托运站做起了运输工,每天踏着三轮车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费力地穿行。有一天朋友推荐他去原市二轻局下属的某豆制品厂工作,他去面试后对方的感觉不错,认定可以录取,叫他回去等通知就是。可满怀希望的两个星期后得来的消息却是原本属他的位子被人走了后门。那时候,知青大量返城,能有一份集体企业的工作就很不错了,更遑论是全民企业。无依无靠的宋龙富自然奈何不了别人什么,只是气得胸发闷。这种失去工作和精神上的打击让宋龙富至今记忆犹新。
当然,他当时并没意识到磨难是一笔财富,更没有预料到困苦竟成全了他走上办企业当老板的道路。假如当时有了全民企业的铁饭碗且工作安逸,决不会轻易挪动单位和放弃。可现在连整个二轻局都不存在了,他会遇到怎样的变数,在哪里呢?
那时,正值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潮流开始涌动。当时,宋龙富妹妹所在的某中学校办工厂生产的染发香波所需的外包装是向人民塑料印刷厂定制的,但因印刷厂外协单位的产能供不应求,定货者需每天前去自提产品,而校办工厂却抽不出人手,宋龙富妹妹就想到了空闲在家的哥哥。于是,宋龙富开始了帮助运输塑料袋的工作。由于接触到了塑料袋的制袋过程,他觉得这样的制袋技术含量不高,如果仿制一台土法的制袋设备自己也能做,成本会很低,并且能免除每天的来回折腾。不过,那只是脑子中的一闪念而已。自己创业?没好好想过。
但这样的一闪念在生性好动脑的宋龙富的脑海中一经产生就再也挥之不去。1988年的一天,宋龙富在妹妹的帮助下,又得益于当时人民塑料印刷厂凌科长的技术引导,并通过学校领导之间的协商,终于在上海建南中学的一个教室内,投入200元钱做了一台脚踏的土设备,办起了一个三人校办工厂,挂靠在建南中学下面向外开展业务。
由于了解市场,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尽管只有几个人,校办工厂却办得红红火火,业务不断增加,一年的产值能达到10万元。宋龙富就此走上了不归的创业之路。
社会在变革,市场在变迁。1991年,各类校办工厂纷纷关闭。此时有人向宋龙富介绍浦东有一栋100平米的简易民房以2.5万元的价格出售的信息。经过三年多风风雨雨,宋龙富看到了私营企业发展的潜力和趋势,他相信党的非公经济的政策不会变回去了。再说自己经过几年的市场磨砺和摔打,有能力进一步发展了,于是,他就把那间民房买了下来,并以该民房作为厂址注册成立了“上海建中塑料包装用品厂”。只是囿于当时社会环境对私营企业的有色目光,宋龙富巧妙说是建南中学校办工厂的更名,延用至今。
1994年因工厂遇市政拆迁,宋龙富以优惠的价格和分期付款的方式购入协作单位某包装材料厂的一条流水线的4台印刷包装设备及一部分厂房和原辅材料,并将工厂搬迁到闵行区陈行镇。3个人一个教室的校办工厂到有生产流水线的规模生产,实现了年产值从10万元到100万元的跨越。宋龙富说,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他顺应市场趋势的结果。当然,自己稍稍走在了有些人的前头。
只做医疗器械的灭菌包装
建厂伊始,宋龙富提出自己的口号:建中就在客户身边,用服务缩短与客户的距离,用真诚赢得用户的信赖。他介绍说,当时一些国企对小订单业务不在意,有些私营企业想一口吃成胖子,规模小还不愿意做小笔业务,他就顺势做起了一笔笔不起眼的拾遗补缺的业务。
宋龙富说,最初介入医用包装的是医用缝合针线和手术刀片,一只包装只有几厘钱的利润,我认真地做;有时总共只有几千个包装袋可却有十几个型号与规格,别人不做,我也做;客户在上海的我做,客户在外地的我同样热情地做。客户是上帝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浙江有一客户由于要货太急,我们硬是派人骑摩托车连夜送去,凌晨赶到,客户感动不已,简直怀疑这是真的。由于我们待客诚心诚意,外地客户舍近求远来我们厂定货,我们没有二话就接下了任务。山东是生产羊肠线的原产地,与该地区肠衣厂合作的厂家很多,但是该厂仍选择了我们。因为我们能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的方案,有适应各种灭菌方式的设计理念。宋龙富说,卖产品其实价格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质量和服务,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安全和人情味。我们同时做到了这四点,这就是我们的四合一服务。客户需要这样的服务,我们应该顺应这样的要求并走在它的前面。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建中厂脚踏实地的服务理念使大大小小的定单源源不断。宋龙富顺势而为,不失时机地扩大企业的规模。从校办工厂到私营作坊,从闵行区陈行镇的设备和厂房的扩建到2002年企业的产值是校办工厂时期的100倍,建中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掌声中,宋龙富一直在默默地思考着企业的专业发展。
实际上,从1988年以来宋龙富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完成原始积累,只想着多挣钱扩大生产。初级阶段的顺势而为使他只要有业务什么包装都做,来者不拒。但随着灭菌包装业务越来越多,宋龙富意识到,随着国家对医疗器械卫生要求的不断提高,随着医疗器械本身的发展和种类的增多,随着普通百姓对医疗卫生要求的提高,医疗器械包装一定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和前景无量的行业,一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没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包装再好的产品等于零”的理念已被业内普遍认可。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私营企业要做高新科技企业才能做的事情,是有点不自量力?一边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市场机遇和前景,一边是巨大的投资风险。宋龙富思考着,权衡着……
毕竟已经有了十多年创办企业的经历,众多的成功和失败培养和锻炼了他敏锐的市场触角、意识和敏感度,有了抵御风险的能力。2004年,宋龙富瞄准方向,走在趋势前面,毅然割舍除医疗器械包装以外的所有业务和设备,专注于医疗器械的灭菌包装,走上了包装行业内最细分市场的道路,并将企业更名为上海建中医疗器械包装有限公司。宋龙富用专业改变产品结构,走在市场前面,顺应市场需求,进而达到赢利的目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改变产业结构,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学习中成长
对于一个普通的校办企业发展到一个完全专业化、标准化的国内产值最大的医疗器械包装企业,建中企业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
医疗器械包装有它的特殊性,首先是产品的种类繁多,从敷料贴类的到灭菌包裹类的,多达上千种。产品从一类到三类的监管又有着严格的区分,而要适应各种灭菌方式的要求,从材料选择上来讲更有非常严格的专业要求。为使不同类别的器械达到无菌使用的要求以及对各种材料对灭菌方式的适应,就必须采取如环氧乙烷灭菌、珈玛射线灭菌、甲醛灭菌、蒸汽和干燥灭菌等不同的方法。同时,不同器械对包装也有不同的要求,如避光、抗腐蚀、窒密、可视、阻隔、透气、干燥、保湿、防震等。
如环氧乙烷灭菌的产品,它的材料必须要有透气的部位,透气的同时又要能阻隔细菌的入侵,透气量小了大了都不行。对加工过程的要求更严格,既要使包装袋四周粘合牢固,又要便于撕开,还不能在撕开时有任何一丝纤维的脱落,哪怕是眼睛不易察觉的……总之很小的一个包装袋,不但要适应不同灭菌方法,还要适应各种保存要求。而且随着新医疗器械的发展、发明和安全使用要求的提高,还必须及时研究出合适的灭菌方法和包装材料,丝毫不能马虎和懈怠。
这短短两百多字的介绍看似简单,对于没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宋龙富来说却如同一座座大山横亘在他的前面,阻碍着建中的发展。好多年中他被这些要求折磨得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和技术人员吃睡在厂里,冥思苦想,反复试验。
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当时对药品包装材料有着严格的规定,但对医疗器械包装的管理则稍显滞后。1996年,宋龙富看准了医疗器械包装产品卫生的必然要求,毅然投资建造了一个10万级的净化车间(获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所检验认定),同时对产品的检测设备及相关仪器进行了创新,还增添了细菌检测的设施,为以后产品的卫生质量提供了硬件上的保证。现在看来宋龙富当时对产品质量的意识是超前的,不单是顺应而是走在了趋势的前面,但在当时他在行业内率先做出这样的决定却受到了一定的质疑:有这个必要吗?当几年后国家出台相关企业必需要有“净化车间和相关检测仪器及要具备一定的菌检设施”的标准,不少企业才匆忙建造时,宋龙富已经有了30万级的净化车间了。自然,许多定单就冲建中而去了。尤其是宋龙富提出灭菌后保护的理念深得客户认同。在包装材料方面,建中还发展了纸塑及铝箔包装的研制和应用,为业界提供了实用的方案及经济的价位,同时还带动和促进了一批相关企业的发展。
宋龙富谦虚地说,当时添置各种检测仪器,对空气尘埃、产品初始污染菌及工作台面和操作人员手上细菌进行检测,建造净化车间等举措,并不都是有意识的。但回顾建中企业2004年至2007年一系列的规划中不难看出,宋龙富是有眼光的,不仅顺应趋势,而且很多时候是走在了趋势的前面。从2004年开始,建中就开始产品商标注册的申请、制定产品企业标准编制、申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510K的资质许可、申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市场准入的批文、申报欧盟对产品的CE认证和欧盟针对医疗器械专属的EN13485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这六项计划至2007年底全部完成。至今在国内所有的医疗包装企业中同时做到这6项计划的还只有建中一家。三年多的耗时、耗财、耗精力的艰苦历程,换来了建中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宋龙富尝到了甜头,取得了丰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再次点亮了希望。
在常年的管理、经营和研发中,宋龙富总是努力走在趋势前面,顺势而为。他说当别人满足有一两种方法消毒产品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两三种灭菌方法的产品;当别人在国内做好产品的时侯我们已经将产品延伸到国外,当别人这些都做到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实施资本运作,开始管理的创新,开始实施新的营利模式与产品创新及研发计划。因为这是企业真正做精、做强、做大的趋势之路。
这么多年来,建中因为学习,进步飞速;因为钻研,硕果累累。各种荣誉和称号自然纷至沓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名优产品和优秀企业、灭菌包装中国名牌、上海市小巨人培育企业获批,上海市五星级包装企业、上海市品牌企业、品牌产品、一星级诚信企业、上海医疗器械名优产品、MPACK商标通过马德里协议全球注册成功、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加入全国输/注液器具标准委员单位、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等离子体灭菌包装结构等10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多次获上海市科委和国家发改委奖励的经济补贴。宋龙富本人被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吸纳为荣誉理事。
成为行业中的翘楚
然而,丰收得来不可能一帆风顺。回顾2002年时曾发生的企业资金链差点断裂,自己连手机都不敢接的状况;回想2003年满满一只集装箱的产品从外国被退回,损失的价值几乎可以灭顶……宋龙富深刻地自我反省。原因只是对企业管理,对产品的了解不够。由此,他相信国家出台有关标准只是迟早的事,他要走在趋势的前面。2002年宋龙富第一次去德国参展回来后这样的感受更深了。他托人找来了国外在这方面的标准,花大价钱请人翻译。翻译老师白天翻一张,他晚上就看一张。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钻研着。他还经常拿自家的产品和国外的标准进行对照和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久而久之,他对各种相关的标准就了如指掌了。宋龙富说他已经喜欢上这个行业喜欢上这些产品了,而且是非常的喜欢……有人称他为专家,他打趣地说自己称不上专家,称行家还凑合。就像一个游泳行家,掉在水里不会被淹死,但要指导别人游泳还差点,那是专家才有的本领。可事实上现在行业内的专业会议经常会邀请宋龙富去介绍、解释和宣传医疗器械包装要求的原理和标准。宋龙富说他很愿意接受这样的任务,这是在尽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在为医疗器械包装事业发光发热,只是自己的精力和能力还显不足,常会感到内疚。宋龙富的谦卑在业内获得了良好的人缘,建中企业的口碑也因此名声鹊起,声名远扬。2008年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yy/T0698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10个标准,宋龙富被吸纳为标准起草小组成员之一。
企业越来越大事务越来越忙,宋龙富驾驭企业发展和管理的能力也与日俱增,且日渐驾轻就熟。三年前他海绵挤水,忙里偷闲,用了两年的功夫攻读工商管理MBA,取得了研究生的学位。与班上有些缺少实践经验或只是为了镀金的人相比,宋龙富几年的学习收获颇丰。一些过去在实践中做不好和做得好的事情的缘由,在那里都得到了解答,提高了继续做好今后工作的自觉性和效率。
2008年初,视野更开阔,目光更远大的宋龙富凭借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的良好管理,吸引到了风险投资公司的几千万资金,在漕河泾出口加工区购置了厂房,开始了更宏大的中国医用包装第一股的计划。同时在奉贤再建工厂,并注册了建中安帕克和建中恩帕克两个分公司,分别以外贸保税出口加工企业、自主品牌生产基地、研发成果转化为重点。2011年,在奉贤海湾的星火开发区又建了一个生产基地,使整个建中企业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也更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不容易了,可以歇歇了,已经第一了还想怎样?但宋龙富不这么看:今天的第一不等于明天的第一。他仍然感到有危机感。他认识到只有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企业,只有进一步规范企业发展和管理,才能抵御国内国际的市场风险。宋龙富想到了要依靠更多人的力量,想到了要成立股份公司,想到了企业上市。2011年12月,宋龙富站在更高的起点,畅开更宽的胸怀,向前迈出了重要的战略性一步,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上海建中医疗器械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为争取上市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宋龙富说,成立股份公司并争取企业上市,立于不败之地才更有保障,这是一种趋势,建中会积极和努力地顺应。
任何事物的发展,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宋龙富自信地告诉记者,我不会疯狂到以为自己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我也没有认为自己是可以引领世界走向未来的我,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们只能顺势而为,并点亮希望……
历数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都有顺势而为这一条。只是他们的顺势而为与人们常说的顺势而为有所不同,不是在一种趋势明朗之后的“顺势”,而是超前看到、看出趋势,并迎合或引领一种还未形成趋势的趋势,进而“而为”。这就是这些企业成功的前提,这就是顺势而为能够成功一个企业的前提,是高层次的顺势而为。而宋龙富在接受采访时一再谦逊且淡淡地说这么多年办企业的主要经验就是顺势而为地做事情,则说明他有把握顺势而为的前提的眼光和能力。所以,他成功了。
如果有一天在证券交易所看到了建中的名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祝福建中!祝福宋龙富!
顺势而为的道理人人皆知,但能做到做好者不多。这是因为顺势而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已经明朗,只要照做就是,风险小利益也小。另一种情况是趋势还不明朗,还隐藏在事物发展的背后,需要有敏锐的市场触角、意识和敏感度才能发现它。同时还要看这个人是否真正专注于并认真研究所从事的那件事,是否具有吃苦耐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风险大利益也大。这就是本文所要说的顺势而为的前提。宋龙富就是这样一位让人佩服的企业老总,因为他所做的顺势而为的举措总是在一种趋势完全形成之前。
也许这就是他的成功之道。
坎坷成就创业
1980年从安徽插队落户回到上海,在造船厂又闷又热的船舱内做着敲铲油漆工作的宋龙富不可能想到以后会成为一家年销售额上亿的企业的董事长。那时,能回上海就算幸运的了,还计较什么工种,况且,工作再累也比不上在农村时背朝蓝天面朝黄土的那份艰辛。因为不是正式工作,没多久连这份工作也没了。好在有农村插队时的那份苦垫底,宋龙富什么困难都不怕,又为一家打包托运站做起了运输工,每天踏着三轮车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费力地穿行。有一天朋友推荐他去原市二轻局下属的某豆制品厂工作,他去面试后对方的感觉不错,认定可以录取,叫他回去等通知就是。可满怀希望的两个星期后得来的消息却是原本属他的位子被人走了后门。那时候,知青大量返城,能有一份集体企业的工作就很不错了,更遑论是全民企业。无依无靠的宋龙富自然奈何不了别人什么,只是气得胸发闷。这种失去工作和精神上的打击让宋龙富至今记忆犹新。
当然,他当时并没意识到磨难是一笔财富,更没有预料到困苦竟成全了他走上办企业当老板的道路。假如当时有了全民企业的铁饭碗且工作安逸,决不会轻易挪动单位和放弃。可现在连整个二轻局都不存在了,他会遇到怎样的变数,在哪里呢?
那时,正值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潮流开始涌动。当时,宋龙富妹妹所在的某中学校办工厂生产的染发香波所需的外包装是向人民塑料印刷厂定制的,但因印刷厂外协单位的产能供不应求,定货者需每天前去自提产品,而校办工厂却抽不出人手,宋龙富妹妹就想到了空闲在家的哥哥。于是,宋龙富开始了帮助运输塑料袋的工作。由于接触到了塑料袋的制袋过程,他觉得这样的制袋技术含量不高,如果仿制一台土法的制袋设备自己也能做,成本会很低,并且能免除每天的来回折腾。不过,那只是脑子中的一闪念而已。自己创业?没好好想过。
但这样的一闪念在生性好动脑的宋龙富的脑海中一经产生就再也挥之不去。1988年的一天,宋龙富在妹妹的帮助下,又得益于当时人民塑料印刷厂凌科长的技术引导,并通过学校领导之间的协商,终于在上海建南中学的一个教室内,投入200元钱做了一台脚踏的土设备,办起了一个三人校办工厂,挂靠在建南中学下面向外开展业务。
由于了解市场,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尽管只有几个人,校办工厂却办得红红火火,业务不断增加,一年的产值能达到10万元。宋龙富就此走上了不归的创业之路。
社会在变革,市场在变迁。1991年,各类校办工厂纷纷关闭。此时有人向宋龙富介绍浦东有一栋100平米的简易民房以2.5万元的价格出售的信息。经过三年多风风雨雨,宋龙富看到了私营企业发展的潜力和趋势,他相信党的非公经济的政策不会变回去了。再说自己经过几年的市场磨砺和摔打,有能力进一步发展了,于是,他就把那间民房买了下来,并以该民房作为厂址注册成立了“上海建中塑料包装用品厂”。只是囿于当时社会环境对私营企业的有色目光,宋龙富巧妙说是建南中学校办工厂的更名,延用至今。
1994年因工厂遇市政拆迁,宋龙富以优惠的价格和分期付款的方式购入协作单位某包装材料厂的一条流水线的4台印刷包装设备及一部分厂房和原辅材料,并将工厂搬迁到闵行区陈行镇。3个人一个教室的校办工厂到有生产流水线的规模生产,实现了年产值从10万元到100万元的跨越。宋龙富说,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他顺应市场趋势的结果。当然,自己稍稍走在了有些人的前头。
只做医疗器械的灭菌包装
建厂伊始,宋龙富提出自己的口号:建中就在客户身边,用服务缩短与客户的距离,用真诚赢得用户的信赖。他介绍说,当时一些国企对小订单业务不在意,有些私营企业想一口吃成胖子,规模小还不愿意做小笔业务,他就顺势做起了一笔笔不起眼的拾遗补缺的业务。
宋龙富说,最初介入医用包装的是医用缝合针线和手术刀片,一只包装只有几厘钱的利润,我认真地做;有时总共只有几千个包装袋可却有十几个型号与规格,别人不做,我也做;客户在上海的我做,客户在外地的我同样热情地做。客户是上帝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浙江有一客户由于要货太急,我们硬是派人骑摩托车连夜送去,凌晨赶到,客户感动不已,简直怀疑这是真的。由于我们待客诚心诚意,外地客户舍近求远来我们厂定货,我们没有二话就接下了任务。山东是生产羊肠线的原产地,与该地区肠衣厂合作的厂家很多,但是该厂仍选择了我们。因为我们能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的方案,有适应各种灭菌方式的设计理念。宋龙富说,卖产品其实价格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质量和服务,更重要的是产品的安全和人情味。我们同时做到了这四点,这就是我们的四合一服务。客户需要这样的服务,我们应该顺应这样的要求并走在它的前面。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建中厂脚踏实地的服务理念使大大小小的定单源源不断。宋龙富顺势而为,不失时机地扩大企业的规模。从校办工厂到私营作坊,从闵行区陈行镇的设备和厂房的扩建到2002年企业的产值是校办工厂时期的100倍,建中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掌声中,宋龙富一直在默默地思考着企业的专业发展。
实际上,从1988年以来宋龙富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完成原始积累,只想着多挣钱扩大生产。初级阶段的顺势而为使他只要有业务什么包装都做,来者不拒。但随着灭菌包装业务越来越多,宋龙富意识到,随着国家对医疗器械卫生要求的不断提高,随着医疗器械本身的发展和种类的增多,随着普通百姓对医疗卫生要求的提高,医疗器械包装一定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和前景无量的行业,一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没有一个符合要求的包装再好的产品等于零”的理念已被业内普遍认可。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私营企业要做高新科技企业才能做的事情,是有点不自量力?一边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市场机遇和前景,一边是巨大的投资风险。宋龙富思考着,权衡着……
毕竟已经有了十多年创办企业的经历,众多的成功和失败培养和锻炼了他敏锐的市场触角、意识和敏感度,有了抵御风险的能力。2004年,宋龙富瞄准方向,走在趋势前面,毅然割舍除医疗器械包装以外的所有业务和设备,专注于医疗器械的灭菌包装,走上了包装行业内最细分市场的道路,并将企业更名为上海建中医疗器械包装有限公司。宋龙富用专业改变产品结构,走在市场前面,顺应市场需求,进而达到赢利的目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改变产业结构,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学习中成长
对于一个普通的校办企业发展到一个完全专业化、标准化的国内产值最大的医疗器械包装企业,建中企业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
医疗器械包装有它的特殊性,首先是产品的种类繁多,从敷料贴类的到灭菌包裹类的,多达上千种。产品从一类到三类的监管又有着严格的区分,而要适应各种灭菌方式的要求,从材料选择上来讲更有非常严格的专业要求。为使不同类别的器械达到无菌使用的要求以及对各种材料对灭菌方式的适应,就必须采取如环氧乙烷灭菌、珈玛射线灭菌、甲醛灭菌、蒸汽和干燥灭菌等不同的方法。同时,不同器械对包装也有不同的要求,如避光、抗腐蚀、窒密、可视、阻隔、透气、干燥、保湿、防震等。
如环氧乙烷灭菌的产品,它的材料必须要有透气的部位,透气的同时又要能阻隔细菌的入侵,透气量小了大了都不行。对加工过程的要求更严格,既要使包装袋四周粘合牢固,又要便于撕开,还不能在撕开时有任何一丝纤维的脱落,哪怕是眼睛不易察觉的……总之很小的一个包装袋,不但要适应不同灭菌方法,还要适应各种保存要求。而且随着新医疗器械的发展、发明和安全使用要求的提高,还必须及时研究出合适的灭菌方法和包装材料,丝毫不能马虎和懈怠。
这短短两百多字的介绍看似简单,对于没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宋龙富来说却如同一座座大山横亘在他的前面,阻碍着建中的发展。好多年中他被这些要求折磨得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和技术人员吃睡在厂里,冥思苦想,反复试验。
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当时对药品包装材料有着严格的规定,但对医疗器械包装的管理则稍显滞后。1996年,宋龙富看准了医疗器械包装产品卫生的必然要求,毅然投资建造了一个10万级的净化车间(获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所检验认定),同时对产品的检测设备及相关仪器进行了创新,还增添了细菌检测的设施,为以后产品的卫生质量提供了硬件上的保证。现在看来宋龙富当时对产品质量的意识是超前的,不单是顺应而是走在了趋势的前面,但在当时他在行业内率先做出这样的决定却受到了一定的质疑:有这个必要吗?当几年后国家出台相关企业必需要有“净化车间和相关检测仪器及要具备一定的菌检设施”的标准,不少企业才匆忙建造时,宋龙富已经有了30万级的净化车间了。自然,许多定单就冲建中而去了。尤其是宋龙富提出灭菌后保护的理念深得客户认同。在包装材料方面,建中还发展了纸塑及铝箔包装的研制和应用,为业界提供了实用的方案及经济的价位,同时还带动和促进了一批相关企业的发展。
宋龙富谦虚地说,当时添置各种检测仪器,对空气尘埃、产品初始污染菌及工作台面和操作人员手上细菌进行检测,建造净化车间等举措,并不都是有意识的。但回顾建中企业2004年至2007年一系列的规划中不难看出,宋龙富是有眼光的,不仅顺应趋势,而且很多时候是走在了趋势的前面。从2004年开始,建中就开始产品商标注册的申请、制定产品企业标准编制、申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510K的资质许可、申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市场准入的批文、申报欧盟对产品的CE认证和欧盟针对医疗器械专属的EN13485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这六项计划至2007年底全部完成。至今在国内所有的医疗包装企业中同时做到这6项计划的还只有建中一家。三年多的耗时、耗财、耗精力的艰苦历程,换来了建中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宋龙富尝到了甜头,取得了丰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再次点亮了希望。
在常年的管理、经营和研发中,宋龙富总是努力走在趋势前面,顺势而为。他说当别人满足有一两种方法消毒产品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两三种灭菌方法的产品;当别人在国内做好产品的时侯我们已经将产品延伸到国外,当别人这些都做到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实施资本运作,开始管理的创新,开始实施新的营利模式与产品创新及研发计划。因为这是企业真正做精、做强、做大的趋势之路。
这么多年来,建中因为学习,进步飞速;因为钻研,硕果累累。各种荣誉和称号自然纷至沓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名优产品和优秀企业、灭菌包装中国名牌、上海市小巨人培育企业获批,上海市五星级包装企业、上海市品牌企业、品牌产品、一星级诚信企业、上海医疗器械名优产品、MPACK商标通过马德里协议全球注册成功、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加入全国输/注液器具标准委员单位、获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等离子体灭菌包装结构等10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多次获上海市科委和国家发改委奖励的经济补贴。宋龙富本人被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吸纳为荣誉理事。
成为行业中的翘楚
然而,丰收得来不可能一帆风顺。回顾2002年时曾发生的企业资金链差点断裂,自己连手机都不敢接的状况;回想2003年满满一只集装箱的产品从外国被退回,损失的价值几乎可以灭顶……宋龙富深刻地自我反省。原因只是对企业管理,对产品的了解不够。由此,他相信国家出台有关标准只是迟早的事,他要走在趋势的前面。2002年宋龙富第一次去德国参展回来后这样的感受更深了。他托人找来了国外在这方面的标准,花大价钱请人翻译。翻译老师白天翻一张,他晚上就看一张。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钻研着。他还经常拿自家的产品和国外的标准进行对照和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久而久之,他对各种相关的标准就了如指掌了。宋龙富说他已经喜欢上这个行业喜欢上这些产品了,而且是非常的喜欢……有人称他为专家,他打趣地说自己称不上专家,称行家还凑合。就像一个游泳行家,掉在水里不会被淹死,但要指导别人游泳还差点,那是专家才有的本领。可事实上现在行业内的专业会议经常会邀请宋龙富去介绍、解释和宣传医疗器械包装要求的原理和标准。宋龙富说他很愿意接受这样的任务,这是在尽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在为医疗器械包装事业发光发热,只是自己的精力和能力还显不足,常会感到内疚。宋龙富的谦卑在业内获得了良好的人缘,建中企业的口碑也因此名声鹊起,声名远扬。2008年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yy/T0698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要求和试验方法10个标准,宋龙富被吸纳为标准起草小组成员之一。
企业越来越大事务越来越忙,宋龙富驾驭企业发展和管理的能力也与日俱增,且日渐驾轻就熟。三年前他海绵挤水,忙里偷闲,用了两年的功夫攻读工商管理MBA,取得了研究生的学位。与班上有些缺少实践经验或只是为了镀金的人相比,宋龙富几年的学习收获颇丰。一些过去在实践中做不好和做得好的事情的缘由,在那里都得到了解答,提高了继续做好今后工作的自觉性和效率。
2008年初,视野更开阔,目光更远大的宋龙富凭借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的良好管理,吸引到了风险投资公司的几千万资金,在漕河泾出口加工区购置了厂房,开始了更宏大的中国医用包装第一股的计划。同时在奉贤再建工厂,并注册了建中安帕克和建中恩帕克两个分公司,分别以外贸保税出口加工企业、自主品牌生产基地、研发成果转化为重点。2011年,在奉贤海湾的星火开发区又建了一个生产基地,使整个建中企业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也更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不容易了,可以歇歇了,已经第一了还想怎样?但宋龙富不这么看:今天的第一不等于明天的第一。他仍然感到有危机感。他认识到只有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企业,只有进一步规范企业发展和管理,才能抵御国内国际的市场风险。宋龙富想到了要依靠更多人的力量,想到了要成立股份公司,想到了企业上市。2011年12月,宋龙富站在更高的起点,畅开更宽的胸怀,向前迈出了重要的战略性一步,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上海建中医疗器械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为争取上市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宋龙富说,成立股份公司并争取企业上市,立于不败之地才更有保障,这是一种趋势,建中会积极和努力地顺应。
任何事物的发展,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会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宋龙富自信地告诉记者,我不会疯狂到以为自己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我也没有认为自己是可以引领世界走向未来的我,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们只能顺势而为,并点亮希望……
历数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都有顺势而为这一条。只是他们的顺势而为与人们常说的顺势而为有所不同,不是在一种趋势明朗之后的“顺势”,而是超前看到、看出趋势,并迎合或引领一种还未形成趋势的趋势,进而“而为”。这就是这些企业成功的前提,这就是顺势而为能够成功一个企业的前提,是高层次的顺势而为。而宋龙富在接受采访时一再谦逊且淡淡地说这么多年办企业的主要经验就是顺势而为地做事情,则说明他有把握顺势而为的前提的眼光和能力。所以,他成功了。
如果有一天在证券交易所看到了建中的名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祝福建中!祝福宋龙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