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投资贷款风险控制的思考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elie_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今各大高校普遍存在高额银行贷款现象,过大的银行贷款规模将导致学校债务支出大,长此以往还会影响教育业的正常发展。本文从现状出发,分析了贷款产生的原因与风险,然后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分析,建立起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以及贷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提出控制高校投资贷款风险的措施,对于解决高校贷款管理存在的问题,控制高校投资贷款风险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投资贷款;风险控制
  
  一、引言
  
  在2007年上半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委员会上,高校负债成为代表们热议的一个话题,3月19日吉林大学宣布学校负债高达30亿元的消息更是引发了公众对高校银行借款问题的关注。在审计署向社会公布的对中国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审计结果中显示,中国各大银行部分信贷业务存在潜在风险,其中之一就是高校贷款。近年来高校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但高校自有资金不足,其他还贷资金来源也很有限,使银行贷款面临潜在风险。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评价体系,从总体上反映高校财务运行状况,把握高校发展趋势,揭示高校银贷款风险十分必要,对双方资金运作均起着一定的警示和防范作用。
  
  二、高校银行贷款的现状及其成因
  
  (一)高校银行贷款的现状
  银行贷款资金的本质是“负债”,而目前我国高校银行贷款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令人堪忧。据统计,2002年底央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达到88亿,到2005年底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校均贷款额4.4亿元,平均年度增幅达到76%①。同样在2005年,76所高校的总收入是656.66亿,校均收入8.64亿元,而贷款规模已经相当于高校收入的51.1%。2005年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到1500亿至2000亿元,而且几乎涉及每所高校。高校债务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目,除去银行贷款,许多债务是通过工程建设方垫资和一些单位的投资,保守估计高校债务4000亿元。一般高校的贷款都在4亿至8亿元,一些大院校更是高达10亿以上。国家审计署已于2006年3月29日公告了教育部等中央部门直属18所高校2003年度财务收支的审计结果,截止2003年末,这18所高校②债务总额72.75亿元,比2002年增长45%,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附18所高校具体名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暨南大学。)
  在1999年高校全面扩招后,众多高校纷纷利用银行贷款,加大校园改造和建设力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河北廊坊的东方大学城占地7.3平方公里,投资达50亿元;南京的仙林大学城的规划面积达70平方公里,投资达50亿元;同属南京的江宁大学城占地30平方公里,投资达40多亿元;位于广州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的广州大学城占地超过43平方公里,投资竟高达120亿元……这些触目经心的数字充分展现了目前我国各大高校贷款金额之大、范围之广,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二)高校高额银行贷款成因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高校对贷款风险认识不够,还贷责任意识不强,贷款论证不充分,建设项目盲目追求高标准,贷款结构不合理,贷款规模大大超出学校的经济承受能力,财务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不健全,出现了贷款到期不能按时归还,贷款展期,借新债还旧债,资金周转困难,正常运行经费不能保证的被动局面,影响了学校的声誉和教学科研的开展,影响了学校的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1.高校管理者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是一个法人主体,承担一切民事责任。但是,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又是一个事业单位,从其投资主体和性质来说,具有单一的国家投资主体和非营利组织性质。所以,高校的管理者往往没有把高校真正作为一个法律主体的意识,而高校一旦缺失“经济人”地位,其经济行为则不会符合经济规律,而不符合经济规律的经济活动会导致高校出现财务风险。高校的管理者不考虑高校的还贷能力的情况下,一味地进行基本建设,扩大银行贷款投资,导致高校面临资金支付及还贷风险成为一种可能。实际上,高校在国家高教事业中代国家履行了部分职能,而这正是导致高校管理者缺乏财务风险意识的主要原因。
  2.扩招引起学校发展资金短缺
  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一些大中专院校升格晋级成风:中专变成大专,大专升格为学院,专业学院努力向综合性大学迈进,大学又向往着“世界一流大学”,这使得各大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征地建设新校区,必然给高校带来巨大的资金缺口。与此同时,不少高校的管理者以及财务工作者对贷款资金风险认识不清,缺乏必要的资金成本观念和风险意识,没能正确测算学校财力的承受能力,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发展,从而导致学校高额贷款。
  3.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办学资金短缺日益突出
  高校投资来源多元化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基本是以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为主,校办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经费、社会集资和各种捐赠都占很小的比例,这远远不能满足办学需要,以至于扩大贷款规模。
  (1)政府拨款。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靠国家财政的拨款收入,据统计,这部分收入约占高校年度总收入的70%以上。随着公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尽管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但是学校在竞争中实际的超常规发展导致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迫使学校举债发展。从表2-1的具体数据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同时图2-1和图2-2更清晰地表现出1993-2005年全国高校教育事业经费和公用经费支出及其增长情况的走势。
  
  注:①公告中所列教育经费数据以教育经费统计口径为准,包括国民教育序列学校所支出的经费,不包括党政工团的教育经费、职工培训费、党政群干训费和军事院校的经费。②公告中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不包括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2)学生学费。许多高校对学费催缴不力,学生欠费现象日益严重,欠费数额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高校资金短缺的又一重要原因。据报导仅海南师范大学一所院校截至2005年年底,学生所欠学费总共达到2167万元。与此同时,人数众多的贫困生,不能如期缴纳学费,导致学校教育经费更加短缺,这也是学校举债的另一原因。
  (3)学校自酬资金,包括校办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经费、社会集资和各种捐赠。目前高校经费收入渠道单一,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学生的学杂费收入已经不能满足资金的周转,各大高校纷纷需要依靠自身实力和自己的特色开办第三产业来增加收入来源,将大批优秀教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办学经费。同时依靠社会上的成功人士、热爱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以及校友的回馈母校来获得一定的资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能够通过这个渠道筹集到资金,而且这部分资金也不可能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稳定资金来源。
  4.预算管理约束不力
  高校的性质决定了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本质。但事实上各高校并没有重视预算管理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1)高校财务缺乏长期规划。客观方面,由于我国高教事业正处在高速发展和变革时期,高校的长期事业规划较难编制;主观方面,很多高校短期行为严重,不重视高校长期事业规划的编制,没有认识到高校银行贷款主要是为学校基础设施和学科建设进行的中长期投资,是高校将来预期收入的提前透支,必须要有高校的长期财务规划与之适应,否则会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当然,这和我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有关。事业单位,尤其是学校,我国几十年来一贯如一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讲究经济效益,国家拨多少钱花多少钱。
  (2)高校的预算编制存在问题。有银行贷款的高校,正确的预算编制原则是将需要支付的银行贷款本金和利息一并编入财务预算。而现在很多高校的正常收支预算都留有赤字,根本无法考虑银行贷款的还本付息,导致高校不可避免地出现财务风险。
  5.与国家宏观调控脱节,缺乏法律规范指导
  银行因高校的稳定性和成长性愿意主动放贷,认为学校是国家的学校,对高校贷款项目很少进行严格审查,不设立担保或财产抵押,极大方便了学校申请和使用银行贷款,造成学校贷款的随意性。因此,近几年高校普遍利用贷款来补充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口,这成为高校抢抓机遇、迅速扩张、形成规模效益的主要方式,贷款在整个高校投资体制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追究其原因主要是贷款额度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的规范和约束,财务管理方法落后,与国家宏观调控脱节,使支出与收入严重失衡,加大了贷款控制的难度和风险。
  
  三、高校银行贷款面临的财务风险及引发的问题
  
  高校贷款的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或贷款主体——高校在贷款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使该主体遭受资财损失的可能性。高校贷款风险也称信用风险,在信用关系中产生,并存在于借贷行为的全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风险:
  (一)债务风险
  高校债务风险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产生的严重影响教学、科研和人才稳定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过度举债是指借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的举债行为,不良举债则是指借款维持日常运转的举债行为。
  高校收入的增长有限,而随着贷款偿债期限的临近,部分高校出现借贷养贷的恶性循环。一旦银行资金链断裂,势必使高校陷入财务困境,引发债务风险,因此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的过程中,高校可能引发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的行为。虽然部分贷款是政府贴息,但巨额的贷款金额缺乏有效的机制进行管理,加上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还贷的责任意识不强,势必给高校带来危机。还有个别高校对贷款的论证不充分,贷款规模大大超过本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存在过度举债的问题。
  (二)担保风险
  高校不得充当担保人,高校的用地和建筑物等教育设施不能用于贷款抵押,故在实际操作中以公益设施为抵押的贷款缺乏法律保障,存在担保风险。一旦出现高校欠款不付现象,银行就无可奈何了,只能靠高校的信誉进行贷款担保,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高校借款还取决于国家政策、高校招生规模等一系列因素,因而在归还贷款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担保风险,而且在受到当时的利率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双重因素影响下,资金的使用将经历曲线变化的过程,这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三)机制风险
  高校的所有制性质所决定高校的最高领导作为其法人拥有对高校财产的运营及管理权,但其又不是学校的所有者、出资人,只是在他的任期内管理学校的行政事务,为追求在任期内的政绩,往往选择多办事情,多花钱,很少考虑贷款的风险以及今后的还贷问题。这一体制导致了高校投资主体的不明确,对银行而言,就形成了高校委托代理中的机制风险而引发的呆坏账。
  (四)其他风险
  除了上述三种风险以外,高校过多的银行贷款还将引发其他风险,对财务状况带来不良影响,比如市场利率变动给学校带来损失;国家政策法规变动给借贷两方带来损失;由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未来发展政策以及人才变化都会对高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及高校的贷款规模超过其偿还能力而造成资不抵债的规模风险等。
  (五)影响学校正常运转
  面对高额贷款还本付息的压力,一些高校不得不开始压缩正常教学的投入,特别是教学一线院系的教学科研经费一再压缩,许多项目不得不缩减,如取消学术著作出版资助政策、减少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补助费、减少教学中必要设施的添置,等等,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个别高校紧缩开支,甚至影响到教师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的提高,从而使优秀骨干教师不断流失,高校在吸引、留住人才方面束手无策。
  
  四、防范高校银行贷款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树立风险意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其是否发生是不确定的,所以高校应树立风险意识,特别是管理层必须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整个决策工作的始终。根据各种不同风险的出现,高校应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决策参考模型下文有具体分析),科学地进行评价、论证,结合专家意见,作出可行性结论,从中再选择出最优方案。
  (二)开源节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高校要改变传统的酬资方式,克服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思想,积极寻找新的酬资渠道。
  首先,要下大力气解决学费欠缴问题,学费的收缴率要与学院、系、职能处室的经费挂起钩来,同时要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减、捐”的助学体系,落实助学贷款、奖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措施,组织贫困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的欠费问题。
  其次,要多争取科研课题和经费,加速科技成果的转让,走产、学、研的发展道路,扩大学校影响。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高校办产业,有利于将自有文化资本转换成经济资本”。在上世纪90年代,北大推倒南墙建起商业街,被称为“树立起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旗帜”;随后,高校产业运作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涌现出包括“北大方正”、“清华同方”在内的一大批校办企业。这样一来,不仅学校的资本得到保值增值,知名度显著提高,而且无形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了有形的生产力,同时还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因此,高校产业运作存在其积极作用。如此成功典范,当在各大高校中加以推广,以便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降低财务风险。
  另外,还要打破传统的酬资观念,尽量争取社会捐款,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通过社会投资、融资、教育国债等多种市场手段积聚教育资金,实现多方筹措教育资金的目的。
  (三)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要切实防范高校银行贷款财务风险,高校就必须在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的财力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预报。
  1.按现行的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用如下的四个方面九个指标来判断高校的财务风险。
  (1)反映支付能力方面的指标。其具体包括:反映现实支付能力和潜在支付能力指标。现实支付能力是指高校目前可用于偿还贷款且能及时变现的支付能力,比如银行存款和各种固定资产等;而潜在支付能力则是指那些虽说目前变现较为困难或是很难直接获取经济利益,例如土地价值和科研项目等,但也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由于实现其价值而被用来还款的资产等。
  (2)反映年末货币资金构成方面的指标。其具体包括:反映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比重、非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比重和自有资金净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比重的指标。这些指标反映的是事业单位在年末全部货币资金中有多少来自于单位自有资金余额、非自有资金余额以及自有资金净余额,主要表明单位货币资金中通过分配积累或提取形成的净资产数量,即单位可随时支配使用的净资产。指标越大表明单位可自由支配的资金越多,财务风险越小,经营越稳定;反之则越少,财务风险越大。
  (3)反映资金动用程度方面的指标。其主要是考察自有资金动用程度的指标。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年末应收款及暂付款中非正常周转的垫付款+对外投资十借出款)/(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一留本基金)]×100%。该指标值越小,表明自有资金动用越少,可供学校发展的资金越多;该指标值越大,则学校发展的可能将受到限制。
  (4)隐性连带财务风险方面的指标。具体包括:反映校办产业财务风险、基建投资支付能力和基建投资财务风险指标。这些指标反映的是校级财力的资产负债情况,高等学校总负债存量与本校经济能力的关系以及当年财务支出对当年举债的依赖程度,是高校进行财务分析时把握学校财务风险的一种工具。
  在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确定一个警戒线。如现实支付能力的警戒线定为3个月比较合适。自有资金占年末存款的比重低于50%,应采取措施改变资金结构。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超出100%则应考虑偿还能力。
  2.参照由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开发的“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研究确定本校合理的贷款控制规模,并根据该模型计算贷款风险指数,并对其合理性及准确性进行评估。
  通过确定本校合理的贷款控制规模,计算贷款风险指数,随时掌握和了解自身的财务风险状况,同时定期了解自身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设置预警线。实际贷款余额占贷款控制额度的比重即为贷款风险程度。比重越大,风险程度越大。高校应将贷款风险控制在合理的程度范围内。高校贷款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保证未来一定期间内每年具有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的可偿债资金。在综合考虑未来经费收支增长、资金现值、事业基金中一般基金的余额等因素后,对可偿债资金进行计算并适当调整,即可确定贷款控制额度。贷款控制额度测算具体包括如下:
  (1)非限定性净收入的确定
  非限定性净收入=非限定性收入-必要刚性支出
  高校的收入来源可分为限定性收入(有指定用途)和非限定性收入(无指定用途)两大类。只有非限定性收入才能作为高校偿还债务本息的资金来源。非限定性收入包括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不含附属中小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用公式表示:
  非限定性收入=(非专项教育经费拨款-附属中小学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经费拨款+上级补助收入+其他收入
  高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必要的刚性支出。必要刚性支出包括基本支出(不含科研支出和已贷款利息支出)和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用公式表示:
  必要刚性支出=(基本支出-科研支出-已贷款利息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计算非限定性净收入时,必须确保非限定性收入与必要刚性支出的口径一致。此外,考虑到高校非限定性净收入不可能全部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因此,各高校可结合实际按一定比例确定可用于偿债的非限定性净收入。
  (2)根据高校事业稳定发展的基本设定,进一步设定非限定性收入与必要刚性支出按同比例增长,则高校的非限定性净收入也将按同样速度递增,具体增长比例应按照审慎性原则确定。
  (3)计算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
  为平衡各年收入与支出中偶然因素的影响,可用最近几年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作为基数,以过去若干年的同期银行平均贷款利率i为折现率,计算未来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具体方法如下:
  ①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近两年非限定性净收入和÷2
  ②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R×现值系数f
  f=〔(1+g)n/(1+i)n-1〕(1+g)/(g-i)
  式中:g为设定的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一般可按8%-10%设定);n为期间数;i为同期银行利率;f为现值系数。
  (4)确定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
  由于高校事业基金一般基金余额中仍有部分资金可用于偿还贷款本息,因此,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加上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的资金(可按一般基金的20%-50%测算),即可测算出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指n年期内累计贷款余额的最大值,不包括已经偿还的贷款)。
  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非限定性净收入现值+一般基金中可用于偿债资金
  (5)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
  假定高校新、旧贷款均需在n年期内全部偿还,则:
  n年期累计新增贷款控制额度=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
  (6)贷款风险程度评价方法
  现有贷款风险指数=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
  现有贷款风险程度评估标准④如下:
  0.8<贷款风险指数≤1,高风险;
  0.6<贷款风险指数≤0.8,较高风险;
  0.4<贷款风险指数≤0.6,中等风险;
  0.2<贷款风险指数≤0.4,较低风险;
  0<贷款风险指数≤0.2,基本无风险;
  如现有贷款风险指数>1(或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0)时,则表明高校在该期间内暂无贷款能力,不能再增加任何新的贷款。
  另外,还需建立包括高校累计负债额、高校自有资金比例、连续负债率、债务拖欠时间等指数在内的预警指数体系。
  根据自身财务情况,各高校应对本校的信贷资金使用情况有一个比较适合的预警系数,包括累计负债额、自有资金比率、资产负债率、债务帐龄分析等等,由于高校的还贷渠道特点,学生收费是主要收入来源,学费高低决定还贷能力高低,学费的多少取决于学生的人数和收费的标准,因此贷款额度与学生人数之间建立一个对应关系能较客观的显示出贷款风险程度,即生均贷款额作为识别贷款风险指标比较科学。
  (四)合理确定贷款金额
  在高校贷款还款分析上,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由于财政拨款基本上是个定值,而只有学费是个收入来源的主要变量,学费的高低决定高校有多大的还贷水平,学费的多少取决于学生人数及收费额度,所以贷款额与学生人数之间建立对应关系能较好地显现出贷款风险程度。因为各个高校学生人数不同,用生均贷款额作为识别风险的主要指标就比较科学。用生均贷款额分析,生均贷款额在1属于无风险区;生均贷款额为l万元至1.9万元为轻度风险,风险率为30%左右,属于可承受区间;生均贷款额为1.9万元—2.8万元时,风险系数为45%左右,属于中度风险区,应有黄灯警告;生均贷款额大于4万元时风险程度超过70%,在现阶段,应该属于严格控制或禁止的区间。
  (五)选择适当的偿还方式
  一般而言,学校可以采用逐年偿还的方式来进行。这就要求学校在偿还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测算出一定贷款额度的偿还期限。对此,可以借助如下有关计算方法进行推导:
  设:Ft为第t年贷款余额;B为本金;i为利息率;H为还款额。则:
  第1年贷款余额:F1=B(1+i)-H
  第2年贷款余额:F2=F1(1+i)-H=B(1+i)2-H(1+i)-H
  第3年贷款余额:F3=F2(1+i)-H=B(1+i)3-H(1+i)2-H(1+i)-H
  ……
  由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第n年贷款余额:Fn=B(1+i)n-H(1+i)n-1/i
  当Fn=0时,还清贷款本息年数n=lnH/HBi/ln(1+i)
  (六)构建审计公告制度
  随着法人办学地位的提升,高校教育经费自筹率的大幅度上升,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资金日益增加,特别是银行贷款的资金数占了绝大部分,而财务管理水平跟不上高校建设的发展成为当前高校管理中的主要问题。目前各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拥有一定规模的审计队伍,但由于个别高校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因此,高校应掌握好政策,发挥内部审计的功效,并建立起适当的内部审计公告制度。高校审计公告是对涉及高校审计全部事项的审计结果进行公告,鉴于高校审计结果刚性逐步形成,除涉及保密内容外,一般对外不应有任何的保留和隐藏,应在确保其准确、客观、公正的前提下对审计结果进行公告。
  高校内审机构要根据现行国家法规政策,从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研究如何发挥内审机构熟悉本单位情况,对本单位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看得准的优势,把内部审计的重点由查错防弊逐步过渡到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在高校产业化的过程中,高校的经济成分和收支规模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高校内审机构更应该通过审计不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对内部审计机构发现的违纪问题,要及时予以处理,性质严重的要加大处罚力度,为高校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供服务。
  (七)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高等教育发展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已经成为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教育资源不足仍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问题,除了高校扩招规模扩大、投入仍然不足外,高校资源浪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防范高校银行贷款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整合教育资源,进行资源共享,建设节约型校园,在我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拓宽共享的思路,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共享既可以在教学、科研、后勤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里展开,可以在校、院、系和学科专业等各个层次上开展,还可以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办学流程的各环节展开,全方位推进。
  其次,要深化共享的内涵,推进人、财、物、信息和制度等全部“社会创新活力”领域的共享。对传统人、财、物资源的共享,重视优质师资特别是学术大师的共享。高等教育的基础在学科专业,学科专业的基础在教师。优质师资的共享对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
  最后,要创新共享的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地推进资源共享。既可以是资源的互通、互享和互用,如课程互选、教师互聘、体育场馆互用等;也可以是不同利益主体对资源的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如学校与社会在某些环境资源方面的共享等。共享的范围可大可小,期限可长可短;共享资源的类型可以是有形资产,也可以是无形资产。通过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会的优势互补,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共享资源,达到节约的目的,贯彻国家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和谐大学城,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结束语
  
  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管理,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高校教育资源的更优化配置,是防范与控制高校贷款风险的治本之策。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强高校财务安全监控,完善信贷资金贷后管理以及学校本身的内部审计控制,是防范高校贷款风险的基本途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高校贷款风险的产生和控制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只要我们加强研究,健全机制,科学决策,就能走出一条合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注释:
  ①数据来源: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
  ②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
  ③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报。
  ④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教财〔2004〕18号。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2]成法民:“高校财务风险及其防范”,《财会月刊综合》,2007年2月。
  [3]白海泉:“关于高校银行贷款风险控制与管理”,《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年第1期。
  [4]芦延华:“浅议防范高校财务风险”,《教育财会研究》,2006年第5期。
  [5]李芸达、周德才:“高校项目贷款的财务风险控制”,《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年第1期。
  [6]郭慧娟:“新时期创建节约型校园的思考”,《教育财会研究》,2006年第5期。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的问题也利益突出。本文从城乡统筹的角度研究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分析了农民工工伤保险的现状及其与城镇职工实现城乡统筹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伤保险城乡统筹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工伤保险;城乡统筹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
期刊
摘 要:在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是一种创新。但我国现阶段在运用公允价值时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计量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这一新的准则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
期刊
摘 要:东南亚是世界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全球80%的华侨华人居住在东南亚。当今的时代在全球化大的背景下,是一个移民盛行的时代,海外华人如同叶叶扁舟漂泊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并落地生根分布在各个国家里,维系着他们与祖籍地中国的文化纽带,最独具特色且微妙稳固的就是语言。本文试图以东南亚华人为例探讨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东南亚华人    作为中国的海外移民及其后裔,东南亚华人与中国
期刊
摘 要:当人们面对灾难、危机时,如果处理得好,人们会尽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使危机转化,使事态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处理不好,则会产生不良后果,如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对于社会而言,处理得好与不好则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文章从新的视角对灾后心理干预的必要性,目前我国灾后心理干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灾难性危机事件心理干预机制体系的构建几方面作了论述,以期对我国灾后心理干预工作的完善与进步有所奉献。  关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境界是“知内而达外”,即为知道里面(认识自身)之后还要认识外面(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它是真正能使人类文化前进的;同时,还需建立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之上。在开发了人的直觉思维的基础上,再去认识世界,主动的影响世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追求“形而上者”的道统,就成了真正的道统文化的特征。道统文化的优越性及其对医学的影响,就是文章力求探讨的主题。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珠三角农民工为例,从家庭婚姻伦理、道德规范与职业理想、消费伦理、人格尊严和政治伦理、意志品格和心理因素等方面对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伦理道德状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流动人口伦理与道德状况的变迁态势,并对此进行反思和展望。  关键词:珠三角;新老两代农民工;伦理与道德;变迁    一、珠三角两代农民工的变迁态势    具有代表性的流动人口的概念界定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段成荣的
期刊
摘 要:1928年10月至1930年底,张静江主政浙江,为把浙江建设成为一个模范省份以为全国各省之表率,他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治浙主张,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其中他积极推进浙江电力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张静江;浙江;电力    张静江(1877-1950),名人杰,浙江吴兴南浔镇人,早年到法经商,以巨资资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后又扶助蒋介石登上权
期刊
摘 要:黔东南苗族服饰是我国苗族服饰中最为雍容华贵,工艺最为精湛,造型最为独特,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服饰系统,是苗族人民的一部“无字的史书”。近年来贵州黔东南地区许多珍贵的苗族古装大量流失,作为文化载体的传统服饰的流失,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本文旨在以苗族古装大量流失的方式与经过为突破口,来进一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苗族服饰文化;古装流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    一、苗族
期刊
摘 要:当今对企业等营利性组织的激励问题已有了许多探索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而对于公共部门等非营利性组织的激励问题并未得到同样程度的重视。随着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有必要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进行与时俱进的探讨和研究。文章就现在我国公共部门的激励机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如何激
期刊
摘 要:我国当代的刑法学研究方法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这些缺陷和不足妨碍了我国刑法学理论的发展。通过比较分析当代我国与国外刑法学研究方法的差异,借鉴国外先进的法学研究理论,对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刑法学研究方法,进而推动我国刑法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刑法学研究方法;法学理论基础;主体;研究途径    法学方法论是研究主体抽象的世界观在法学研究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集中反映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