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崛起,演绎和谐发展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oyo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海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 1987年组建地级市后,威海市委市政府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不遗余力的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大力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先后获得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两次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去年又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打响“环境牌”,念活“山海经”
  
  地级市成立之际,面对这样一块宝地,如何开发利用成为首届领导班子面临的重大抉择。地级威海市召开的第一个市委常委会,就确立了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明确提出“污染重、耗能高的项目,经济效益再好也不上”的原则。
  新兴城市刚起步时,最大的诱惑就是招商引资。1990年,韩国大宇公司计划投资2.5亿美元在威海建水泥厂,因为污染,最终被“一票否决”。据统计,建市20年来,因环境因素累计拒绝了20多亿美元和200多亿元人民币的外资和内资项目。
  1990年,威海以绝对的优势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这一荣誉让威海在国内声名鹊起,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的人明显增多。这使得威海的决策者较早地意识到,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也是竞争力,环境也能创造效益。
  1996年国家明确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后,威海迅速确立了“环保优先”的原则,“环境立市”的观念也逐渐浮出水面。作为兼容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发展的保证,贯穿在社会经济的各项事务中。城市布局、产业结构发展规划,都以环境资源的特点与承载力为依据,不经过专家的环保论证,市委班子不讨论、不研究、不拍板。
  从保护环境怕破坏,到利用环境求发展,又是一个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发展是硬道理。要发展,就要发挥自身优势;要发挥优势,首先要定位优势。威海的优势是什么?是优美的自然环境:威海天生丽质,与青山相伴,与大海相连;这里港湾密布,山川秀美,气候宜人。
  1999年4月,在中央电视台第三、第四套节目中,观众看到这样的画面:“这里曾经弥漫过甲午战争的硝烟;这里曾被秦始皇称为天之尽头;如今,这里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之一——威海CHINA!” 这则《中国威海》的城市形象广告陆续播出后,立即风靡全国。而到过威海的人,在细细品味威海空气的清新和甜润时,也会得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威海的诗情画意与广告表达的内容达到了完美统一。难怪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来威海时曾风趣地说,威海的空气可以原装出口。
  “环境牌”打响了,“山海经”念活了。“环境立市”的观念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来威海旅游兴业的人数络绎不绝,许多其他城市想都不敢想的荣誉也纷至沓来。环境是威海的一张名片,好的环境出生产力,出凝聚力,出竞争力,城市软环境正成为威海吸引投资的金字招牌。
  
  绿色崛起,演绎和谐发展之美
  
  如果把威海比做一只振翅高飞的鲲鹏,那么,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就是其两翼。威海市历来重视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在中央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形势下,逐步在全市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资源低度消耗的生产体系、和效益持续增长的经济运行体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不懈抓保护环境,初步实现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双赢”。
  
  不单以GDP论成败
  
  经济的高速发展绝不能以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为代价。在威海,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被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转型,产业结构向优化升级推进,发展空间向国内、国际更广阔的区域拓展。
  2003年10月,威海市当选全球本年度唯一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这是对威海多年来坚持生态化发展思路的肯定。2004年年初,威海制定了生态市建设目标:进入全国生态市建设第一方阵,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市。同时,一份覆盖全市的《威海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应运而生,从农村到城市,从陆地到海洋,都提出了明确的生态建设目标。威海,改变单纯以GDP论成败的政绩观,将生态市建设、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情况等,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评价体系。对没有完成任务的领导干部,取消评先选优资格,并依法依纪追究其责任。发展是第一位的,而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同样已为今天的人们所重视。如今的威海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演绎着绿色崛起的神话。
  
  营造最佳人居环境
  
  置身威海,干净整洁的小区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谐一致,一幢幢楼盘超前的设计理念和优秀品质,吸引了一批批人“住在威海”。人们可以充分领略到这座生态化海滨城市的独特个性之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之美。
  寻求城市定位,找准自己的个性,是威海城市建设的第一课。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和不断审视自己的过程中,威海将城市定位调整为“以现代制造业、现代海洋产业和旅游度假业为主的生态化宜居城市”,并逐步形成了打造“居住在威海、创业在威海、成功在威海”城市品牌的共识。
  “天也蓝,水也蓝,吸口海风都舒坦;山也绿,城也绿,随便一眼都是画,做威海人是咱的福气。”威海市民用这样的顺口溜表达自己生活的惬意。
  
  


  美丽的花园城市
  
  到威海采访,漫步威海,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花园,就像古诗形容的那样:“一水湾环山四围,仿佛桃园人住处”。可谓是满目皆绿,处处飘香。威海的公园多是出了名的,然而记者感到最大的公园就是这个城市本身。
  威海不是“在城市里建花园”,而是“在花园里建城市”。长长的海岸线,被威海人套上了多彩的花环,海滨、海港等十多个开放式公园一个连一个,既各有特色,又在总体上突出了人文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山是威海的依托。威海有严格的建筑控制等高线,禁止建筑物超出、遮住翠绿的山包。在威海市区可以明显看到高处是绿的山尖,中间是红瓦淡墙的建筑,低处是蔚蓝的大海,“三重奏”明快又和谐。
  广场,被人们喻为“城市客厅”。威海人不但把这个“客厅”建得美、建得有现代气魄,更重要的是威海人赋予广场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大片的森林、绿地为净化威海的空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称之为“威海之肺”。多年来,以绿做诗,威海人催绿了一座散发着迷人魅力的生态城市。
  
  威海嬗变,彰显富裕幸福之美
  
  20年发展,20年辉煌,威海市由一个海边小城,变成一个现代化滨海新城。20年来,威海坚持城市规模与求精求美同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不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城市化率由建市初的26%提高到56%。三次产业结构由1987年的49.4:35.0:15.6调整为现在的8.5:62.1:29.4,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20年来,威海GDP年增长17.8%,到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368.5亿元,人均6000美元。威海市已跨入我国内地城市综合竞争力30强行列,所辖3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9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42元,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紧抓“三农”建设
  
  走进威海农村,整齐的民房粉刷一新,崭新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各种绿化苗木和路灯耸立在大街小巷,厕所直接用自来水冲刷,“草堆、粪堆、垃圾堆”和猪圈、鸡舍不见了踪影,做饭用上了沼气……处处透出一股令人欣喜的新鲜劲。
  “‘三农’工作上不去,科学发展观就不能算真正全面落实,发展就缺乏基础、稳定就缺乏基础。从共产党的宗旨看,如果不能为农村服好务、为农民群众谋利益,就不能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不能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现任市委书记崔曰臣这样认为。
  从2003年开始,威海投巨资启动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客车、有居民的海岛通航的“三通”民心工程,让万千农民“出门就是油路,抬腿就上客车,渡海就能通船”的愿望成为现实。
  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自2005年以来,威海先后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推行“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给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每人每年300多元的“交通补助”。自2002年开始,将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发放上收到市区,威海教育喜讯不断。
  
  安居方能乐业
  
  2005年4月9日,荣成市西霞口村村民田文冰一家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切地交谈着。田文冰回答了总书记询问的收入情况后,他的爱人田秀玉接过话:“总书记,我们在这儿生活得既舒适又安全,村里已经很多年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了,平时出去串门,连门都不用锁。”她指着自家的窗户说:“我们这儿没一家安防盗网的。”
  总书记高兴地说:“这说明你们很有安全感,安居乐业了。”的确,没有平安的威海,就没有和谐的威海、繁荣的威海。
  
  扩大社保覆盖面
  
  近年来,多举措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努力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对困难群体的综合援助。近四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以内,连续四年保持了再就业大于新失业。建立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制度,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每月610元;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覆盖面均保持在98%以上;农村适龄人口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覆盖面分别达到65%和93.3%;建立了面向特保对象、低保对象、临时困难对象的三条救助保障线,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达到300元,农村每人每年达到1000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2400元和1400元。
  2007年,站在历史新写的起点,249万威海人民,牵梦流光溢彩的未来,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威海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富民作为第一导向,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和谐作为第一追求,努力打造人居福地,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和谐威海。
  (本次报道所用图片由威海市建设委员会提供)
其他文献
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大同是以煤炭工业为主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随着煤炭资源日近枯竭,城市经济及各方面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基于此,大同市未雨绸缪地提出经济转型的整体发展战略,这标志着大同将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过度依赖煤炭的单一产业结构,逐步构建多业发展、多元支撑的经济格局。    “煤都”的觉醒    《中国城市经济》:如何客观认识大同作为全国重要煤炭能源基地在全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郭良孝
期刊
这次由我们学会发起并组织的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工作,立足于学术研究,着眼于城市品牌建设。这次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140多个城市的响应,反映了各个城市发展旅游业的信心和追求。城市是旅游的客源地,也是目的地。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强市,将极大地促进我国软实力的提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下面,我想利用这个机会,集中谈一下我对科学推进城市旅游
期刊
河津市,全国百强县市,地处山西西南部黄河中游,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就在这片热土上,活跃着一个敢于拼搏创业的战斗集体,一支善于创造奇迹的英雄队伍,他们为又好、又快飞速发展的河津经济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后盾,他们为地方经济机制的顺畅运行填充了新鲜的血液,他们正是享有“三晋第一局”美誉的——河津市国税局……    近几年,河津市国税局在书记李永祥,局长薛继清的带领下全局围绕“坚持依法治税、创新管理强税、
期刊
享有“浪漫之都”美誉的大连,依山傍海,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城市功能完善,人文景观丰富,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2007年2月,国家旅游局和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将大连市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位于大连市西岗区的付家庄,周边面积约4平方公里,是大连市区著名的南部海滨风景区。这里荟萃了著名的莲花山地质公园、森林动物园、付家庄海滨公园、金沙滩度假公园、银沙滩海滨浴场等景区,形成了山海相依,天海相连的自然
期刊
挽救城市困境,实现营销突围,是城市营销重要的出发点和目标之一。一方面,通过机会分析与捕捉、重新定位、产品开发、战略联盟或营销推广等等营销手段的运用,城市就有可能发掘出新的战略性资源,扭转衰败的形象,从而启动迈向复兴的旅程。另一方面,通过制定和实施目标市场营销战略,以及强化城市的顾客价值、网络价值和品牌价值等综合措施,能够消弭城市增长所带来的潜在的危机,减弱或规避生产及生活成本上升、基础设施紧张和公
期刊
2007年7月21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以“推动区域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中国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为主题的2007中国国际服务业论坛在深圳五洲宾馆隆重召开。出席论坛的嘉宾有原中共深圳市委书记李灏、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周道炯、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龙永枢、深圳市副市长陈应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会长王锦珍、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中国保监会资金运用监管部
期刊
秦池江,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兼任中央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教授。近年来,他致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次深入有关城市进行翔实调查,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形成独到见解。    2006年,黑龙江省人大组织了一次考察,当时我们十几位同志实地走访了伊春和大兴安岭等地。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材料和所见所闻,我感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稳定的机制来保障,这种机制不仅针对
期刊
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发展迅速。根据《城市规划“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到2010年,全国设市城市将达到1200个左右,建制镇达到2.5~3万个,全国城镇人口达6.28亿左右,城镇化水平约为45%,其中小城镇(小城市和建制镇)人口所占比例达65%左右,是城镇化水平的主要载体,小城镇建设任重而道远。而建设好小城镇首要的任务是要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和定位。各地应根据其经济、文化以及区域特点,特别是其
期刊
CBD是资本、人才、知识、技术密集的区域,能提供良好的商务服务,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能够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带来地区经济的繁荣。正因为如此,许多城市开始规划建设自己的中央商务区,政府为了实现地区的超前发展,往往对CBD发展采用超前规划。CBD的概念也很快变成了房地产商炒作的“聚宝盆”,每每楼盘被冠以CBD区的称号。而实际上,一些CBD有场无市。当前这种现象,人们到底应当如何理解CBD,是不是任
期刊
鲁尔区位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西部,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伯河之间,通常以该区最高规划机构—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管辖范围为界,面积4593平方公里。鲁尔区是一个以采煤工业起家的老工矿区,许多城市都是因煤而兴。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此后的100多年中煤炭产量始终占全国80%以上,钢产量占全国70%以上。但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廉价石油的竞争,使这个百年不衰的工业区爆发了历时10年之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