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
虽然唐崖土司城已成“历史的绝响”,但它所孕育的文化荣光却传承至今,熠熠生辉。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并传承下来,它是一个民族独立品格的历史凭证,也是一个民族的智慧之源。”一种制度结束了,一个风云数百年的家族统治秩序土崩瓦解了,但其文化的根基还会在时间的厚土延伸到很远很远。
长达近400年的唐崖土司与鄂西的土家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承关系。历史上,在频繁的朝贡和征调中,唐崖土司带领土家族百姓和士兵们亲身接触到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和建筑技艺,从而为汉民族与土家族之间的文化提供了交流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治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命令各土司“皆立汉学”;1501年,明孝宗朱祐樘下令:土司、土官子弟,凡要承袭的必须入学,不入学者,不准承袭。因为这个规定,唐崖土司们自然也开始研习“儒学”;到覃鼎时期,还曾聘请荆州的张云松到土司城开办书院,为土司子弟及附近官民子弟传道授业解惑。
文化密码,就是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在同一种族,民族的一种思想,思维定式,风俗习惯。多少年来,融化在一个民族的血液中、语言中、眼神中的文明烙印。
唐崖土司地区,既是古代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土家族文化的诞生地,还是中原汉文化的融汇之地,因此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密码——崇白虎,信巫傩、善歌舞……这个曾经被称为“武陵蛮”的民族祖先竟如此聪明,虽然他们没有文字,但用活着的永远流动的歌舞、戏剧来记录历史,来与后人对话。虽然他们早已化为尘土,但从来就没有死去,在子孙后代的每一次摆手舞、每一次歌唱中再生。
文化是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流过历史,流到今天,流向未来。当年土司城中全民狂欢的广场舞——摆手舞,今天依然在广场上舞动“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风采;当年张王庙戏台上的“人大戏”——南剧,今天依然在舞台上演,以反映土司文化主题的戏剧《女儿寨》更是走出山门,获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艺奖,并在中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荣获银奖;当年土司城里的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至今,并为咸丰赢得了“吊脚楼营造技艺艺术之乡”的美誉……
当土司城穿过600多年历史风云,迈进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殿堂,这些土司时期盛行的歌舞、戏剧、技艺也走进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相得益彰。
山是空间的骨架,河是时间的血脉。深埋在岁月废墟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们回望生命里程的盏盏明灯。如果说,土司城的文物是古老文化的标识,土司时期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DNA,那么,我们透过这些文化遗产所注入的绵长回忆与宏远凝思,则是对于历史,对于生命的精神重塑!
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曾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
“一般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前后要经历十年甚至更久,而唐崖土司城从申报到现场评估只用了一年半,可以说创造了一个申遗奇迹。”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主任白斌说,咸丰全县上下对土司城申遗工作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保持着旺盛的工作激情。土司城申遗成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次文化的觉醒;申遗也是一次历史知识和民族文化的普及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珍惜文化遗产,学习民族文化。
世界遗产,是国际公认的最权威、最有公信度的一个旅游品牌。打上世界遗产的标签,就在世界范围内打出一个文化旅游品牌,展示一个文化旅游的亮点。
“土司城申遗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何让它‘活’起来,惠及更多人,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有更远的路要走。”陈飞,这个参与了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文化遗产专家显然看得更加长远。他说,保护好文物古迹,治理好周边环境,改善好居民生活,以遗产带动旅游,服务并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这才是土司遗产的“共享之道”。
为了这个共享之道,陈飞还给出了建议:利用土司遗产这个文化品牌,带动咸丰产业发展,打造“土司茶”、“土司酒”、“土司油茶汤”;在土司城开设民俗生活展示区,让当地群众参与进来,既增加了收入,又传承了文化。“未来的土司城并不是一块用来展示的‘化石’,而是注入了活力的‘生命之城’”。
如果说保护文化遗产不仅留住了先辈栖居的物质场所,也为今人留下心灵的栖息地,那么找到通往一段尘封历史的入口,更是祖先的馈赠——对咸丰人来说,唐崖土司城也是祖先的馈赠,对这座“露天博物馆”,既要利用,更要保护。
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
虽然唐崖土司城已成“历史的绝响”,但它所孕育的文化荣光却传承至今,熠熠生辉。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并传承下来,它是一个民族独立品格的历史凭证,也是一个民族的智慧之源。”一种制度结束了,一个风云数百年的家族统治秩序土崩瓦解了,但其文化的根基还会在时间的厚土延伸到很远很远。
长达近400年的唐崖土司与鄂西的土家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承关系。历史上,在频繁的朝贡和征调中,唐崖土司带领土家族百姓和士兵们亲身接触到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和建筑技艺,从而为汉民族与土家族之间的文化提供了交流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治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命令各土司“皆立汉学”;1501年,明孝宗朱祐樘下令:土司、土官子弟,凡要承袭的必须入学,不入学者,不准承袭。因为这个规定,唐崖土司们自然也开始研习“儒学”;到覃鼎时期,还曾聘请荆州的张云松到土司城开办书院,为土司子弟及附近官民子弟传道授业解惑。
文化密码,就是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在同一种族,民族的一种思想,思维定式,风俗习惯。多少年来,融化在一个民族的血液中、语言中、眼神中的文明烙印。
唐崖土司地区,既是古代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土家族文化的诞生地,还是中原汉文化的融汇之地,因此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密码——崇白虎,信巫傩、善歌舞……这个曾经被称为“武陵蛮”的民族祖先竟如此聪明,虽然他们没有文字,但用活着的永远流动的歌舞、戏剧来记录历史,来与后人对话。虽然他们早已化为尘土,但从来就没有死去,在子孙后代的每一次摆手舞、每一次歌唱中再生。
文化是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流过历史,流到今天,流向未来。当年土司城中全民狂欢的广场舞——摆手舞,今天依然在广场上舞动“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风采;当年张王庙戏台上的“人大戏”——南剧,今天依然在舞台上演,以反映土司文化主题的戏剧《女儿寨》更是走出山门,获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艺奖,并在中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荣获银奖;当年土司城里的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至今,并为咸丰赢得了“吊脚楼营造技艺艺术之乡”的美誉……
当土司城穿过600多年历史风云,迈进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殿堂,这些土司时期盛行的歌舞、戏剧、技艺也走进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相得益彰。
山是空间的骨架,河是时间的血脉。深埋在岁月废墟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们回望生命里程的盏盏明灯。如果说,土司城的文物是古老文化的标识,土司时期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DNA,那么,我们透过这些文化遗产所注入的绵长回忆与宏远凝思,则是对于历史,对于生命的精神重塑!
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曾说:“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
“一般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前后要经历十年甚至更久,而唐崖土司城从申报到现场评估只用了一年半,可以说创造了一个申遗奇迹。”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主任白斌说,咸丰全县上下对土司城申遗工作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保持着旺盛的工作激情。土司城申遗成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次文化的觉醒;申遗也是一次历史知识和民族文化的普及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珍惜文化遗产,学习民族文化。
世界遗产,是国际公认的最权威、最有公信度的一个旅游品牌。打上世界遗产的标签,就在世界范围内打出一个文化旅游品牌,展示一个文化旅游的亮点。
“土司城申遗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何让它‘活’起来,惠及更多人,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有更远的路要走。”陈飞,这个参与了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文化遗产专家显然看得更加长远。他说,保护好文物古迹,治理好周边环境,改善好居民生活,以遗产带动旅游,服务并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这才是土司遗产的“共享之道”。
为了这个共享之道,陈飞还给出了建议:利用土司遗产这个文化品牌,带动咸丰产业发展,打造“土司茶”、“土司酒”、“土司油茶汤”;在土司城开设民俗生活展示区,让当地群众参与进来,既增加了收入,又传承了文化。“未来的土司城并不是一块用来展示的‘化石’,而是注入了活力的‘生命之城’”。
如果说保护文化遗产不仅留住了先辈栖居的物质场所,也为今人留下心灵的栖息地,那么找到通往一段尘封历史的入口,更是祖先的馈赠——对咸丰人来说,唐崖土司城也是祖先的馈赠,对这座“露天博物馆”,既要利用,更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