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品读”课堂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而这一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出真正的魅力。所谓品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读让学生辨文章思路,尝文章内涵,评词句运用之巧妙。因此,“品”含“辨”“尝”“评”之意。品读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要巧妙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璞归真。
  一、 抓题眼疑读,激兴趣,促感知
  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努力捕捉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中去品味语言,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而且达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效果。
  如《钱学森》这篇课文以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那么,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得不到提高。但若是能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零距离地与课文对话,就一定能走近科学家,并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能体现钱学森杰出才华的地方和表现钱学森爱国情怀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研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形象深深留在学生的心中,还能让学生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浓浓的语文味,培养语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多元化探讀,嚼句意,激情思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使之更深邃。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探究、品读能力的语文核心素养自然也就提升了。
  我在执教《詹天佑》这篇课文时,通过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来体会詹天佑的精神品质,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教学詹天佑勉励工作人员时经常说的话,我就采用了设置多种情境的方式引领学生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詹天佑面对所有的铁路建设者,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在教学詹天佑不怕重重困难勘测线路这一部分时,我则通过想象画面、交流画面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情境,表达自己的感动之情。如引导学生想象“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深夜灯下,伏案绘图”等这些画面来身临其境地读,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又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又该怎么读?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他们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语言思维也更活跃、更深刻了。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文,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在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相信,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
  三、推敲揣摩读,品语言,悟写法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扎根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感悟能力。如《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夏洛蒂·勃朗特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夏洛蒂·勃朗特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几首诗寄给大名鼎鼎的诗人时惴惴不安的心理活动及诗稿被原样退回时的羞惭和继续写作的决心,学习作者细腻的写作手法。教学中,先让学生仔细品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自己的发现。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夏洛蒂的情感从“不安—等待—羞惭—激怒”的变化后,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理解当时夏洛蒂的心理活动,并联系上下文想想夏洛蒂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夏洛蒂先是不安、担忧,继而羞惭、愤怒,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在推敲的过程中,在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中,学生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更重要的是,主人公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丰满起来。这样的潜心会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丰富的语言想象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享受语言的魅力。这样,以学法指导为基础,实现“读”与“品”的有机结合,渐次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福安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近期,我们一行人在省教研室附小聆听了《大还是小》《乌鸦喝水》两节一年级的教学。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两节课的特色,我想,《大还是小》是一节充满情趣的课堂,《乌鸦喝水》是一节充满思辨的课堂。站在学的角度统整这两节课,它们又有着许多共同的优点,概括起来是三个词语:有趣、有法、有理。  一、学的内容有趣  对于一年级上册教材而言,识字、朗读、写字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把这三个内容有趣地落实下来,成为教
【教材解读】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用夸张的笔调、绝妙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前两句从视觉感受上以夸张的手法烘托山寺之高;后两句从听觉上想象“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近,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发挥大胆而夸张的想象,极力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危”等6个生字,书写“危
在不少教师甚至部分专家眼里,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相对“肤浅”的,更多的只是外在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究其教学内容,无非是识字写字、朗读,即使有一些阅读理解和写话训练,也是浅显易懂的。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教师能基于“学情”设计教学,改进课堂,低年级语文也可以学得有深度。  一、尊重学情,识字探究讲深度  现在大部分孩子在进入小学前都已经不是“零识字”状态,虽然国家倡导起始年级要“零起点”教学,但这與尊
一、目标导入  1.认识单元导读  师:(出示导读页面)大家看,这是本单元的导读页面,提出了两个学习目标。其中第一条是本次阅读课的学习目标,请各位读一读,了解一下接下来我们要学什么。  生:(读)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认识小说学习目标  师:可见,本节课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三个方面——  生:第一个是情节,第二个是环境,第三个是人物形象。  师:这就是小说的三要素,我们逐一关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蔡”字的造字方法,能够工整、端正地书写“蔡”字。  2.能借助表格整理第5自然段  的主要信息,理解课文的内在逻辑。  3.能运用已知的“亡羊补牢”的寓意说出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  亡羊补牢 讳疾忌医 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  (评析:这组成语有助于学生“简约”表述课文的寓意,课前出示,下课前重复,帮助学生体验从“知道”到“懂得”的过程。) 
读书是个人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对教师,阅读就是发展;对学生,阅读就是成长;对学校,培养真正的读者是“育人”的一个要素,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知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
本课生字  要认的字:洪 毒 蛇 兽 伤 灾 难 继 续 退 训 恢 被 认 仍  要写的字:洪 灾 难 道 认 被 业 产  教学设计  一、视频导入,析解课题  1. 播放大禹治水短视频,让学生说说短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什么事情。展示大禹图片,介绍其人其事。  2. 引出课题,析解有关字词。  (1)什么叫“治水”?出示《千字文》中的句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洪荒”就是在远古常常洪水泛
统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字词句运用”板块,第一次向学生呈现了思维导图。这在过去的老版教材里是找不到的,它是一种学习工具的介绍,更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教材有意向我们渗透的意思是识字教学一定要将字置身于词中理解,而词语因不同应用场合而有着不同的词性关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不了什么是词性。思维导图却能将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容可视化,这有助于学生识字能力的提升。  在这幅图里,第一
你一定会喜欢我的师父,梁琳老师。  从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那个暑假,我懵懵懂懂又满怀期待地来到钱塘小学。刚入校,初见她,娇小玲珑的少女身姿,穿衣很有风格:简单,恰到好处的点缀,从头到脚,清爽而明亮。少女般的笑容那般迷人,有种说不上来的特别。有一天,她拿着一张表格对我说:“你选一位语文老师做你师徒结对的导师吧,同学科骨干、带头人都行。”我来钱塘之前是听说过她的教学美名的,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莫名
【设计理念】  本单元整合设计后,学生将在“打开诗文画卷”“解密文中画面”“珍爱身边环境”“描绘内心图景”“博览大美自然”的学习历程中,体验并表达自然之美。  课文、整本书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实践活动”,统一在人文主题之下,各部分打通联系、相互借力。  课堂学习方式上,通过任务驱动、预习提问、合作学习以及多元评价等,促进学生在阅读联想与想象、倾听与对话、朗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