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统编本四上)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aoga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熟读三首古诗,并背诵。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简介常识,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发展到唐朝达到了顶峰,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唐诗还出现了很多类型,比如:描绘自然田园风光的田园诗、表达人们离愁别绪的离别诗、表现边塞军旅生活的边塞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三首》,前面两首就是边塞诗。一首是——《出塞》,还有一首是——《凉州词》。
  2.简介《出塞》《凉州词》这两首诗题目的含义。
  出示:塞,指边塞、关塞。从广义上说,并不都在边疆,也泛指某些军事重地。唐代诗人用《塞上》《塞下》《出塞》《入塞》等乐府旧题为诗者甚多,内容大多写我国东北、西北和北方地区的战斗、生活。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凉州,今武威市,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凉州词(曲)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有描写战争、抒发爱国情怀的,有表达浓烈的思乡、思亲之情的,有描述奇丽的边地自然风光的,有展现凉州独特的异域文化的……是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简介两首诗的作者。
  二、诵读古诗,把握节奏
  1.请大家根据以往学习古诗的经验,自由诵读这两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生自由练习诵读。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相机评议。如有必要,则老师示范。
  4.师生合作诵读。
  形式一: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以此类推。或交换。
  形式二:师读每句前四字,生读后三字,以此类推。或交换。
  5.全班齐读。
  三、诵读古诗,举象联想
  1.同学们,读古诗最重要的是根据古诗中的意象展开想象,将古诗还原成真切的画面。请大家在心里默默诵读这两首诗,然后说一说:(出示)
  在《______________》这首诗里,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名交流,师相机点拨。
  3.师小结。全班再次齐读。
  在《出塞》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空,照耀着边关。高高的边关城楼上,战士们身披铁甲、手握长矛,凝视着远方。远处隐隐约约传来羌笛的声音。
  秦时明月,预备,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在《凉州词》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军营里战士们举杯痛饮的情景,他们手持精美的酒杯,大声喧哗,互相劝酒,个个喝得东倒西歪。帐外响起了琵琶声,催促大家赶紧集合出发呢!
  葡萄美酒,预备,读——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四、诵读古诗,入情共振
  1.起。
  (1)聚焦意象。
  同学们,这关,是怎样的关?这月,是怎样的月?
  ——这关,是高高的关!这关,是城门紧闭的关!这关,是把守严密的关!这关,是随时面临敌人侵扰的关!这关,是守护着城内无数百姓的关!
  ——这月,是圆圆的月!这月,是皎洁的月!这月,是明亮的月!这月,是清冷的月!这月,是亘古不变的月!
  (2)打通时间。
  这明亮的月,照着这高高的城墙。这个月是这样,
  上个月——(是这样。)
  上上个月——(也是这样。)
  进而,诗人想到,唐朝是这样,
  隋朝——(是这样。)
  汉朝——(是这样。)
  秦朝——(也是这样。)
  所以,诗人面对这样的关,这样的月,提笔就写——(秦时明月汉时关)。
  2.承。
  (1)激活情感。
  同学们,驻守边关的将士们望着天上的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想念自己的家乡。
  (引入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思念自己的亲人。
  (引入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牵挂自己的妻子。
  (引入诗句: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
  ——惦记自己的儿女。
  (引入诗句: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
  (2)推进体验。
  同学们,在将士们思念着家乡的亲人之时,你们可知道,家里的亲人们——(也一定在思念着他们。)
  家里年迈的父母——(一定在思念自己的儿子。)
  家里懂事的孩子——(一定在思念自己的父亲。)
  家里勤劳的妻子——(一定在思念自己的丈夫。)
  战士们因为思乡心切,流下一行行冰凉的泪。你们可知道,家里的亲人们——(因思念远方的将士而流泪)。
  亲人们一定在想——(请学生回答)
  一定在擔心——(请学生回答)
  来,我们一起读——
  (引入诗句: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高适)
  亲人一定在盼——(请学生回答)
  一定在等待——(请学生回答)
  来,我们一起读——
  (引入诗句:少妇不知归不得,朝朝应上望夫山。——卢汝弼)   这样的思念,这样的惦记,这样的牵挂,发生在今天,
  也一定发生在——(昨天)
  也一定发生在——(前天)
  这样的思念,这样的惦记,这样的牵挂,发生在唐朝,
  也一定发生在——(汉朝)
  也一定发生在——(秦朝)
  所以,诗人开篇就写到——
  (秦时明月汉时关)。
  (3)升华情感。
  同学们,家里的亲人们就这样等啊,盼啊,望啊,哪一天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为什么?
  人呢?驻守边关的人呢?(战死疆场、为国捐躯。)
  (齐读诗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些将士们的命运,跟历史上无数守边将士的命运一样——
  (齐读诗句: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
  可悲的是,他们早已战死沙场,可家里的妻子还以为他们活着——
  (齐读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
  更可叹的是,他们早已化作累累白骨,家里的妈妈还担心他们冷着冻着——
  (齐读诗句: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沈彬)
  这样的人间悲剧,不断上演、不断重复!从秦朝到汉朝,从隋朝到唐朝,从未停止!
  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3.转。
  (1)追问原因。
  在诗人看来,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悲剧?怎样才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
  指名回答。
  诗人发出了这样的呐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感受豪迈。
  我们讨厌战争,我们渴望和平,可是,当外敌入侵时,我们怎么办?当我们的家园受到威胁时,我们怎么办?当我们的同胞被敌人蹂躏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预设:奋起反抗、英勇杀敌!
  来,我们到军营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齐读——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说一说:你看到了一群
其他文献
在不少教师甚至部分专家眼里,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相对“肤浅”的,更多的只是外在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究其教学内容,无非是识字写字、朗读,即使有一些阅读理解和写话训练,也是浅显易懂的。其实并非如此,如果教师能基于“学情”设计教学,改进课堂,低年级语文也可以学得有深度。  一、尊重学情,识字探究讲深度  现在大部分孩子在进入小学前都已经不是“零识字”状态,虽然国家倡导起始年级要“零起点”教学,但这與尊
一、目标导入  1.认识单元导读  师:(出示导读页面)大家看,这是本单元的导读页面,提出了两个学习目标。其中第一条是本次阅读课的学习目标,请各位读一读,了解一下接下来我们要学什么。  生:(读)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认识小说学习目标  师:可见,本节课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三个方面——  生:第一个是情节,第二个是环境,第三个是人物形象。  师:这就是小说的三要素,我们逐一关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蔡”字的造字方法,能够工整、端正地书写“蔡”字。  2.能借助表格整理第5自然段  的主要信息,理解课文的内在逻辑。  3.能运用已知的“亡羊补牢”的寓意说出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  亡羊补牢 讳疾忌医 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  (评析:这组成语有助于学生“简约”表述课文的寓意,课前出示,下课前重复,帮助学生体验从“知道”到“懂得”的过程。) 
读书是个人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对教师,阅读就是发展;对学生,阅读就是成长;对学校,培养真正的读者是“育人”的一个要素,为学生的一生奠基。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知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
本课生字  要认的字:洪 毒 蛇 兽 伤 灾 难 继 续 退 训 恢 被 认 仍  要写的字:洪 灾 难 道 认 被 业 产  教学设计  一、视频导入,析解课题  1. 播放大禹治水短视频,让学生说说短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什么事情。展示大禹图片,介绍其人其事。  2. 引出课题,析解有关字词。  (1)什么叫“治水”?出示《千字文》中的句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洪荒”就是在远古常常洪水泛
统编本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字词句运用”板块,第一次向学生呈现了思维导图。这在过去的老版教材里是找不到的,它是一种学习工具的介绍,更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教材有意向我们渗透的意思是识字教学一定要将字置身于词中理解,而词语因不同应用场合而有着不同的词性关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不了什么是词性。思维导图却能将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容可视化,这有助于学生识字能力的提升。  在这幅图里,第一
你一定会喜欢我的师父,梁琳老师。  从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那个暑假,我懵懵懂懂又满怀期待地来到钱塘小学。刚入校,初见她,娇小玲珑的少女身姿,穿衣很有风格:简单,恰到好处的点缀,从头到脚,清爽而明亮。少女般的笑容那般迷人,有种说不上来的特别。有一天,她拿着一张表格对我说:“你选一位语文老师做你师徒结对的导师吧,同学科骨干、带头人都行。”我来钱塘之前是听说过她的教学美名的,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莫名
【设计理念】  本单元整合设计后,学生将在“打开诗文画卷”“解密文中画面”“珍爱身边环境”“描绘内心图景”“博览大美自然”的学习历程中,体验并表达自然之美。  课文、整本书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实践活动”,统一在人文主题之下,各部分打通联系、相互借力。  课堂学习方式上,通过任务驱动、预习提问、合作学习以及多元评价等,促进学生在阅读联想与想象、倾听与对话、朗读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而这一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出真正的魅力。所谓品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读让学生辨文章思路,尝文章内涵,评词句运用之巧妙。因此,“品”含“辨”“尝”“评”之意。品读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一种重要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读准“风筝”“水磨坊”两个轻声,了解贾平凹名字的读法及原因。  2.能梳理故事情节,简洁而有条理地说清楚作者围绕“风筝”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选择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地方与同学交流、带着体会朗读,重点围绕“憧憬”“千呼万唤”想象说话。  3.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清楚的,重点体会“我们—风筝”交替写作的特别之处。  4.能围绕“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