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三步曲

来源 :当代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7313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而好的习惯更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因此,习惯要从小培养。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探索有效的习惯养成教育模式,倡导容易操作、行之有效的教育三步曲。从定规则开始,从学生的实际行动出发,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习惯  规则  行动  评价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逐步养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维和行为倾向,一种稳固的思维和行为定势。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自动化的程序,进入到人的潜意识里,使人难以察觉,却处处受影响。习惯成自然,当一种习惯渐渐稳固,成为人的个性的一部分,它就像一个隐形人一样,自动地发挥作用,在不知不觉间控制人的思想,指挥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人的一生。习惯的力量如此强大,因此,有好的习惯会让人受益无穷。俗话说得好:“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众所周知,好的习惯能够为我们的人生注入强劲的动力,使生命更精彩,但形成一种好的习惯却实属不易。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养成一个习惯至少需要21天,并且越是早期形成的习惯,越是难以改变。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曾坦言自己是在幼儿园学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好习惯。可见,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抓起,而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人生起步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应该通过教育去帮助小学生建立种种的好习惯。结合自己在教育一线的经验体会,我认为,小学生的好习惯养成教育主要从以下三步着手:定规则,抓行动和重评价。
  一、定规则
  小学生的控制力与自觉性尚处在不稳定的萌芽状态,需要一定的规章守则对其行为进行指引和约束。再者,小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不强,需要教育者提出明确的好行为准则供其参考,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区分好的习惯与坏的习惯。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既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要求,又能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促进他们养成好的习惯。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充分地体现了规则对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作用。然而,光有大范畴的规范还不足以指导小学生的行为,要使规则具体化、直观化,适合小学阶段的年龄特点。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它主要来源于人自身行为的重复与累积,是“滴水石穿”的坚持,也是积少成多的质变。如我校就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划制定校际范围的良好行为准则,然后各个年级再以班为单位,以学校的准则为蓝本,从班集体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适合本班的學生行为规则。有的班级是这样定下他们班的好习惯行为准则的:“不早退,不迟到,学习自觉认真为首要;不乱扔,不乱吐,讲究卫生我做主;不打架,不骂人,文明礼貌有精神;不懒惰,不依赖,生活自理我最爱。”规则朗朗上口,容易吸引小学生的兴趣。还有的班级这样定:“保护自我,安全第一;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文明用语,互助礼让;独立自强,努力向上。”
  有了这样生动直观的规则作为引领,小学生的行为就会向着好习惯的目的地一步一步靠近了。
  二、抓行动
  所谓实践出真知。规则定得再好,如果不付诸于真实的行动,光说不练,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的空谈。所有的规则都依赖于实践,实践是重要的教育武器。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最终能否累积成为一个个的好习惯,关键在于教育者要切切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实际行动。有行动才有变化,有变化才会有
  进步。只有行动才能将理论上的良好行为准则变成一条条有意义的行为标准,才能在小学生的意识中撒下好习惯的种子。
  事实上,行动的过程也就是习惯的养成过程。而基于我们教育法则下的常规行为意识更是好习惯的早期表现。小学生的注意力短而分散,做事情容易出现“三分钟热度”效应,过了新鲜感的头一段时间,他们很快便会将熟记在心的行为准则抛到九霄云外,使好的行为得不到巩固,难以形成习惯。毕竟,习惯不是记熟几条规则就可以形成的,要重在实行。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就认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如何使我们教育者对小学生的期望变成他们的好习惯呢?不可置否,让他们行动,在行动中不断完善自我行为。当然,在此过程中,不可脱离教育者的指引与监督。如我校在学期初就成立了值日生巡查队,专门在校园内纠察不讲卫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并汇报表扬会主动弯腰捡起地上垃圾的学生。在学生之间长期的共同监督和提醒下,校园内的学生逐渐形成了“以乱丢乱吐为耻”的意识,转而投入到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实际行动中。同时,为了促成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我们教师也组织起来留意和观察学生平时的一举一动,发现不主动问好,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立刻制止,然后再对其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力图将学生的坏习惯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也深知,要想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仅仅是学校教育,狠抓学生的行为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因此,整个良好习惯养成的行动过程,我们都保持与家长的紧密沟通。通过家校的相互交流反馈,通过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帮助孩子渐渐减少许多不良行为,使良好的行为慢慢增多。学生良好的行为经过自己行动的反复检验,经过师长的反复强调和肯定,将会逐渐演变成跟随学生左右的好习惯。
  三、重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评价应起到监控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过程中,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评价,让学生不断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和调整,体验自己行为上的进步与成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将自身行为引向好习惯的彼岸。
  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我们强调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利用这一评价手段不断地鼓励学生,激发学生改善自己行动的积极性。法国教育家卢梭还说:“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孩子的行为中或许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与我们所期望的好习惯行为甚至大相径庭,但那并不影响他们心中向善的天性。评价他们需要用欣赏的眼光,用期待的暗示,使他们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北京的名师李圣珍曾指出:“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教育的评价目的不是为了打击孩子,而是为了给孩子的每一次重新起航注入正能量。   为了保证班里的学生行为不偏离好习惯的轨道,我在班里设立了多种的评价方法。如给每个学生建立“好习惯成长档案”,每周让学生对自己一个星期来的行为表现作自我评价,同时也记录同学、家长、老师对其的评价。意在鼓励学生跟以前的自己比,争取每天进步,每周进步,每月进步。通过这些日积月累的进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这样系统的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所起到的是源源不断的动力助推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
  教师在对学生每天行为表现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要重視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容易接受直观教育的小学生来说,榜样是培养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为他们提供了正确的行为模式。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强调“采用良好的榜样”教育学生。进行榜样教育,应该坚持榜样的真实性,而行为表现好的学生就能成为学生之间的活榜样。为了挖掘学生身边这些最贴近、最实在的榜样效应,我在班级后墙的黑板上设了一个“每日之星”榜样专栏,让每位学生都有可能“一举成名”、“一鸣惊人”——也许是因为孩子学习自觉了,认真听讲了;也许是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了;也许是帮助了别人……总之,孩子每天的点滴进步都有机会当上“每日之星”,成为同学之间最直接的教育榜样。榜样是无声的语言,有了生动具体的“每日之星”作为榜样,小学生的情绪更容易受到感染。这一正面的评价方法极大限度地鼓舞了学生向榜样学习的士气,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可塑性大,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就要从小抓起。但同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过程需要更加具体化和直观化。为学生定规则,引导他们按良好行为的标准去行动,让评价贯穿于整个习惯的养成教育过程,这就是简单明了的教育三步曲。实验证明,在小学生中持之以恒地实施好习惯养成教育的三个步骤,能够大面积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今后的精彩人生奠定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学华主编《教育名言启示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赵国忠主编.《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赖新元主编.《教师教出好成绩的十大技巧》[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4]靳丽敬主编.《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诗歌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和积累大量诗歌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诗歌的教学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做好诗歌的教学也是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经。本文主要基于立体化策略在小学语文诗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做一些分析。主要从小学诗歌课堂中的立体化教学策略,诗歌“立体化”教学的优势,诗歌“立体化”教学的应用策略这三个方面进行
期刊
摘 要:自从我国实施课程改革以后,我国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以及评价等各个环节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仍然存着诸多的问题,阻碍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 问题 对策  一、村小语文教学现状  在过去,由于我国的经济、文化以及制度和政策明显偏向于城市,导致了我国的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明显落后于城市的小学教育。笔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期刊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着力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效,并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建立文学品味、提升文学素养。同时,群文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教学手段已经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教学效用,并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兴趣的建立过程中充分调动其语文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群文阅读 教学能效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阅读不仅是帮助学生提升文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已有的理论研究、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自身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经历、探索和体会,将从何为文学创作意识、目前一些学者对此概念的细致解析,为什么要有文学创作意识以及如何培养文学创作意识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以表明自己对于此问题的想法和思考。  关键词:意识 文学创作 心理活动  当文学拥有了日渐增多的受众群体时,文学创作就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而与此连结的文学创作意识也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
期刊
摘 要:将生活元素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认知能力。本文就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研究,结合笔者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对具体的教学方式进行阐述,希望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工作提供微薄之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教学 实践研究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将生活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体现了教学思维的进步。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大环节,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则是表现个性、发展个性。所以进行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然之路。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体验多向思维  陈至立曾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这一论述表明,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新课程要培养个性健康的小学生,而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促使小学生个性生命的发展,
期刊
摘 要: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启蒙,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幼小衔接阶段,是发展幼儿思维、提高幼儿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将数学教育内容进行有效衔接,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还能够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思维,为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本文首先分析数学教育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优化小衔接过程中数学教育的对策,促进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育 幼
期刊
摘 要:小学生作文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现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在各种条条框框约束下,学生缺乏作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多思考如何使小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只有学生们有了兴趣,才能达到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提高学生用文字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兴趣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小学生对于作文产生兴趣,才能使他们由害怕作文变喜欢作文,由
期刊
摘 要:家庭阅读是全民阅读的起点和落脚点。书香家庭的打造一是要树立“书香世家”的价值观,二是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三是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关键词:书香家庭 阅读兴趣读书环境 坚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精神思想风貌决定了社会的精神思想风貌。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智慧的源泉,是人类的营养品”。书成了“人类进步的阶梯”。浸没在书香园地中成长,能够从中陶冶高尚的品性,铸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后,农村学校教育逐渐成为了教育行业所重点关注的一个焦点,尤其是位于西部农村如此偏远地区的小学农村学校,其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一直是一个难以突破的壁垒。本文则据此,以语文学科的教学为例,从新课改理念的角度作为出发点,秉持课堂以生为本的教学观点,对如何有效提升农村小学生学习质量,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作如下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农村教学 高效课堂  针对于如何构建农村小学的高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