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绅阶层在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分析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x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士绅阶层在国家核心价值观下渗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通过修缮族谱、制定族规、撰写家训、推行乡约、树立道德楷模来传播国家核心价值体系,以达到“天下归心”的目的。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士绅;权力下渗
  
  从“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分析范式看,中国自古相沿的权力结构向来都是皇权、绅权、族权共存的。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20世纪初期就认为中国的权利机构是一个 “有限官制”的结构,“事实上,中华帝国正式的皇权统辖权只施行于都市地区和次都市地区。出了城墙之外,中央权威的有效性便大大地减弱乃至消失”由于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结构中,存在“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乡绅”的社会现象,因此,在国家与民众的权力谱系中,存在一个特殊的阶层——士绅阶层,他们“在朝可为官,在野便是绅”这些在朝的官和在野的绅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他们因为是国家权力的实际掌控者,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借由他们来操纵和实施。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在传统的中国,存在着“官治”和“民治”两股力量,即“在传统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和力量:一种是‘官治’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蜂窝状结构’的村落自治共同体,连接这两种秩序和力量的是乡绅精英阶层”虽说他们充斥在皇上与民众中间,但他们对民间的控制是地方性的,也可以说各管一方,正如李培林所说:“他们的场域是‘地方舞台’,他们的首要特征是在地方发挥着实际的支配作用。”
  在“地方舞台”上,“敦教化,厚风俗”是士绅阶层安身立命的价值取向和内发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说,绅士因为儒家的背景,使皇权得到了更大的延伸。皇权虽然具有至高无上的特性,但由于广阔的地域和统治的成本问题,“强大的皇权或中央集权国家的直接行政统治,从未真正深入到中国县以下的社会中;广大农村及农民的直接统治机构和统治者,是作为皇权延伸物的家族和士绅。”梁漱溟也曾明确指出:“中国旧日社会秋序之维持,不假强制而宁依自力,以如上述。然强制虽则少用,教化却不可少。自来中国政府是消极于政治而积极于教化的,强制所以少用,盖在缺乏阶级以为操用武力之主体,教化所以必要,则在启发理性,培植礼俗,而引生自力,这就是士人之事了。士人居四民之首,特见敬重于社会者,正为他‘读书明理’主持风教,给众人作表率。有了他,社会秩序才是活的而生效。夫然后若农、若工、若商始得安其居乐其业。他虽不事生产,而在社会上却有其绝大功用。”
  作为传统儒学思想传承者的士绅阶层,肩负着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的职责。为了使正统的、国家的儒家思想被民众所接受,士绅阶层利用各种手段,极力在基层民间推行儒学,他们是国家核心价值观下渗的主要载体和传播者。“在中华帝国统治下,行政机构的管理还没有渗透到乡村一级,而宗族特有的势力却一直维护着乡村社会的安定和秩序”。可见,士绅基层在民众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推行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士绅阶层为了适应社会现实,加强教化效果,往往利用宗族组织推行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
  首先,通过修缮族谱,控制舆论导向,规范地方社会秩序。纂修族谱是对族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动态形式,具有权威评价的性质。一般来说,修谱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族长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由家族中德高望重之人、精通文墨之士或当地的硕望贤达共同协商编撰。“立族之本,端在修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不立,族无谱不传”。“谱之修也,内纲维人伦之大本,外以辅翼朝廷之政治”。所以,修撰族谱,不仅是对族人立规矩,达到敦伦教化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辅翼朝廷之政治”使族众接受并服从朝廷颁布的伦理纲常。
  一般情况下,族谱的修纂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哪些人和哪些事可以上族谱,哪些人和哪些事不能上族谱,都有明确的规定。是否能在族谱中留下自己的姓名和事迹,实际上是对族人行为的最低限度的规范。另外修撰族谱的原则一般遵循“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主流价值观,主要的目的是“劝善惩恶”。
  社会控制有软和硬之分。软控制是用非强制手段,如利用社会舆论进行控制。在《凡例》中,有体现软控制的奖励的一面,即对某些行为充分肯定,凡合于这些行为规范者,就可以名登谱碟,为之立传,永垂后世。而对“下乱于家人妇”、“宣淫于族妇”、“野合于外妇”等不为家族所承认而生下的孩子,是不能够写入家谱的,这就是俗称的“出谱”。 如果被记入谱中的,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不孝不悌,渎伦伤化,干犯名教,流入下贱,有玷祖宗清白的行为,以及夫丧再嫁者,同姓为婚者,仍要受到“黜革”(“革谱”)。《凡例》的上述规定,实际上是给出了向善惩恶的社会评价的标准。士绅认为通过修纂谱碟可以序昭穆,可以增强家族的亲和力,同时通过对先世的表彰,又起到了激励后世的作用。此外,教“以敦睦之道’,有利于教化。他们甚至将之纳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家理想模式之中。
  其次,通过族规对族人实施控制。族规相当于民间法的性质,一般的大家族历代都有族规,家族的成员也视家规如法律,如“国有法,乡有约,会有章,既聚为族,岂可无规”,“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利用族规家训对社会进行的控制又可分为广义控制和狭义控制。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例如涉及伦理道德范畴的控制。在宗法血缘关系的社会组织制度中,对家长的“孝“是首要的,它是“为仁之本“。这样“敦孝悌”便是族规的基本内容之一,几乎所有的族规都很重视这一点。《大埔黄氏族谱·江夏最要家训》有“敦孝悌”条目:“孝悌为百行之首。凡为人子弟者,当孝顺父母,和睦兄弟,不可忍灭天性,以卑凌尊,望吾族子孙,宜教孝悌于一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和越轨行为的控制。兴宁《孙氏族谱》有“笃伦理”条目:“凡宗族之人,户口渐繁,性行百出,智愚贤不肖之不齐也。固然当以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侠愚不肖之辈,亦晓然孝悌忠信,凛乎礼义谦(廉)耻,日迁善而不知也,将仁让风兴,回邪性格,犹至昭穆未明,长幼未序,而辜彝伦者,未之有也。戒恶德:凡同宗之人,有忤逆父母,欺凌尊卑,奸盗淫乱,酗酒撒泼,不事生理,妄作非为,玷辱祖宗,恃一己之强,阴谋诡计,不顾同宗之宜。如此之人,小则合族攻之,大则鸣官惩治。”台湾学者陈捷先认为谱牒“有着睦族治乡与阐扬伦理的特殊效能,六经的微言,子史的奥义,尽在其中,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这一说法不无道理。
  第三,利用家训下渗核心价值观。“家训”是族谱中性质类似于族规的又一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伦理道德教化,家训常常从积极方面进行提倡。像明代著名的《了凡四训》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共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章,教导自己的家人积极进取、努力做善事。为了使家族中的人更好地理解皇帝的权威评价,有的家训甚至把“遵圣谕”刊于家训的首位。如清代《吉水桥南罗氏七修族谱·家训》中规定:
  遵圣谕:圣谕乃我高皇帝教民之要道,万世不易之大训也.每岁元旦及春冬祀日,长幼咸集软本堂,各依世次,昭穆序立,择声洪亮者一人宣读、解释.愿吾族众洗心静听,身体而力行之,上不干犯国宪,下不贻辱祖先;明不得界天地,幽不致谴鬼神,斯为贤子肖孙即共为盛世之良民也,则幸甚。
  在清代,很多家族将康熙的《圣谕十六条》或雍正的《圣谕广训》收录到自己的族谱家训之中,或作为宗规家训的一项重要内容,把上谕作为家法家典,以之为族众思想和行动奉行的矩规,贯彻孝治思想及表示对清朝统治的认同。在家族看来,“《圣谕十六条》包尽做人的道理,凡为忠臣,为孝子,为顺孙,为圣世良民,皆由此出”所以,每当朔望祭祀时,都要对之进行宣读,这样,族谱就被政治化,从而达到了统治者所倡导的“移孝作忠”、求忠臣于孝子之中的社会目的。通过家训的强制性规定,使族众深刻领会圣谕的价值和精神,从而心悦诚服、死心踏地地接受伦理道德的洗礼并付诸行动。这不仅表明家训是围绕着“教化”而展开的,也强化了民众与国家之间的认同。
  第四,利用乡约进行“维风导俗”的教化活动,维持乡村社会的秩序。
  乡约是在国家允许的情况下民众自发的一种自我约束组织,其实质是用传播核心价值观来达到地方自治的目的。乡约是国家权力话语的民间基层表达,主要表现为通过乡约这一活动,使民众在不知不觉中自觉自愿地认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为这一意识形态的建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士绅阶层以地方官的身份推行乡约,使乡约具有国家法律的性质。实际上,此乡约是国家法律的本土化,是国家权威部门设立的一种成文约定,约中之人必须遵从。继宋代以降,我国诸多的乡约都具有这种强制性。如《长乐梅花志》记载知县王履谦为当时《梅花里乡约》撰写的批示:“查长夷来俗染嚣凌,民多顽梗,孝友睦姻之风不讲,暴戾奸诈志事滋生,本县回任以来,访悉地方情形,深为蹙额。当今恳切晓谕在案,据呈:建设乡约所,举乡族长董事,并议明约束条规,每月之朔望群集公所讲究开导,使子弟族人有所遵循守法,克期明善复初,洵为美举,实堪嘉尚。兹将乡规烟户册一本盖印发领,该乡都士等务宜躬率力行,始终实践,弗致日久懈驰,必令乡族中家喻户晓,咸知教义为先,礼让是务,行见和气致祥,颓风力挽,化顽为淳矣,本县深有厚望焉。勉之。”这样的批示赋予了乡约约束乡民的法律性。从乡约具有强制性这方面看,乡约是国家的权威机构通过这种“有机”形式表达的社会群体的意愿,体现着国家“作为意志而实现自己的理性力量。”
  乡约的调节功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对约中之人进行约束。首先是通过“十指所指,十目所视”的民众评价活动,这主要是让违规之人遭到良心的谴责或不安,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没有人会不怕世人的裁判而更害怕上帝的裁判,因为他亲自直接感受到世人裁判的结果——希望受人欢迎,忠于传统,惧怕惹人讥笑和担心人们议论是非——这就是比宗教观念更强大得多的种种动因。”这里的比宗教观念更强大的就是乡民的社会舆论。历代的乡约也使用这种制裁方法,对违约之人进行制裁,使社会秩序保持和谐的状态。吕氏乡约对违约之人“特聚众议”,协助其改正错误。《南赣乡约》在纠过时,提倡先隐后显,“约长、约副等,须先期阴与之言,使当自首,众共诱掖奖劝之,以兴其善念,姑使书之,使其可改。若不能改,然后纠而书之。”如果说吕氏乡约和南赣乡约还给当事人一个挽回面子的机会,乡甲约则是真正的民众制裁方法。它不仅把违约人的大名写在竖牌上,还订于门左,使街民不与其来往,在集会时让其跪在地上听讲,以示其辱。这种交往制裁和意见制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羞辱和冷落当事人,迫使其悔改。
  其次是通过“送官”的办法强制违约之人悔改。前面已经说过,大多数的乡约具有官办、官督民办或民办官许的特点,它们不同程度地具有国家法或民间法的性质。因此,乡约中的一些实体和程序规则以及处罚措施不只类似于国法,也有官方所认可的强制力。这种调制功能具有硬约束的性质,它通过法律的威严使人顺从。
  第五,通过树立道德楷模,内化核心价值体系
  自古以来,儒家极力提倡的道德以“忠”、“孝”、“节”、“义”为标准。为了强化“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士绅不仅诉诸于乡约、族规、家训以及法律制裁,而且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树立道德典范,以加强道德教化的效果。士绅阶层仿照国家的旌表形式,对自己的族人中遵循孝悌节义有突出贡献的,也通过编撰族谱、、志书、树碑、刻石,甚至建祠奉祀等形式,宣扬符合儒学标准的道德典范。乡约中的记载善行的记善簿,彰显德行的旌善亭,家族中的祠庙及地方上的贞节牌坊的建立,使得道德典范的影响超越了时间与空间限制。正是由于士绅阶层不遗余力地对民间的“忠”、“孝”、“节”、“义”之人“巡行天下”、“加以搜罗”,并及时上报,才使众多符合国家权威评价标准的人得到旌表。如果说西方的社区共同体依靠牧师的布道而统一在一起,那么在中国的乡村,这些士绅就承担着教化子民的布道的牧师角色。
  祠庙及牌坊是一种具体可见的实物,它一方面是国家所赋予个人的社会地位与荣誉的“象征”,国家通过树立“象征”来教化乡里,鼓励民众学习这些道德行为,另一方面,国家藉由对义门同居大家庭、孝子顺孙、贞节烈女的赠号、图像于府厅、树立牌坊、诏改巷名、石柱等‘纪念物’进行超越时间的宣扬,通过制度的运作,使得这些实践文化价值理念的人成为社会‘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依儒家倡导的标准树立的榜样人物,不仅在人生的几乎所有领域为人们提供了相应的参照群体,而且为具体指导人们的人生实践和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发展原则。更有意义的是,它在人们对榜样人物的景仰、追求和效仿中,使国家的权力隐蔽的、强制的解构和引导着民意,又使民意的“碎片”符合国家的意志,从而达到地方的自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之,士绅阶层作为国家在地方的代理人,他们是权威机构评价结论的代言人。他们在社会上倡导和传播主流价值观的目的就是塑造出温顺、顺从的民众,他们把民众作为被教化的“儿童”,把主流文化一勺一勺地喂给他们。通过颁发各种旌表的荣誉性称号,使民众的思想和社会生活服从于国家权威评价的要求,这些倾向进一步强化着民众顺从和被动的心态,从规训他们的思想中规训着他们的行动,满足着统治者“天下归心”的愿望。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110.
  [2]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
  [3]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J].近代史研究,2005(2):266.
  [4]Vivienne Shu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M].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78)。
  [5]李培林,等.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88.
  [6]李路路,王奋宇.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181.
  [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学林出版社,1987.213.
  [8][美]古德.家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166.
  [9]李小燕.从族谱的家规家训看客家人的价值观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78.
  [10]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把“人们表达他们的意见和意志”的方式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种形式。其中“有机”形式是指“在国家中现实地肯定自己的东西当然须用有机的方式表现出来,国家制度中的各个部分就是这样的。”它直接体现着社会群体的意见。而“无机”形式则是指社会群体内的成员‘没有经过某种程序的组织’而表达‘他们的意志和意见’的方式。”
  [1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95.
  [12][法]霍尔巴哈.健全的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43.
  [13][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第一册)[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165-170.
  [14]赵旭东.逝者如斯的结构秩序——译读费孝通英文版《中国士绅》[M].西北民族研究,2006(3):16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09BKS0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丰春(1966—),女,法学博士,云南大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店名的英语翻译常不能做到尽善尽美,这些语言翻译的错误一方面给商店自身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也会严重影响整体城市形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试图以金华市区若干路段上商店名称的英语翻译为例,统计、分析商店名称英语翻译在金华市区的译文错误,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策略,以期规范、统一商店名称的英语翻译,提升金华市区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商店;翻译;错误;策略    一、引言    经济全球一体化的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生学习知识和教学时学会如何学习,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开放自主的教学法,摒弃了以前的题海战术,老师的大满贯,而是强调以新教学大纲为指导,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先进的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遵循自己适合的学习规律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法的核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要素:    一、以学生为主体    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对现在学生在学
期刊
【摘要】摄影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从观念到形式均进入了新时期,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追溯了摄影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在其生存价值特性中体现出的时代意义。    摄影即用光绘画,实质上是技术和视觉观察力的一种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摄影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艺术创作、科研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摄影既能真实纪录客观世界一切事物,也能完成人类相象中最具有创意的表现。数码摄影的
期刊
【摘要】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中所用的语言,它具有模糊性,而它的模糊性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这就是模糊美。它是一种艺术性的美。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解读文学语言的模糊美,即用词、形式、意境、形象。  【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美;用词;形式;意境;形象    文学创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如作者对描写对象在认识理解上的模糊,作者对自身心理活动诸如情绪、欲念等意识上的模糊,以及作者在具体创造实践中的模糊控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与韩国之间的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韩国学汉语的人数日益增加。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其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都会产生一定的干扰。韩汉两种语言不论是在语法结构上还是在语用方面都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韩语负迁移作用的产生。本文想通过对初级到中级阶段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由于母语的干扰而出现的错误的分析,对韩汉语教学提一些建议。  【关键词】母语干扰;外语习得;偏误类型;学习难点
期刊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学生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数学知识的发展体现了数学问题的纵深性,数学知识的联系体现了数学问题的广阔性。将课堂教学理解成为由问题主导的创设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已日益受到重视。对此,笔者略有一些认识。  1.理论依据  1.1 合作教育论  提倡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互相合作,完全排除对学习的强制手段。培养民主个性,教师在愉快的环境中紧张地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获得成功的体验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的政党间不能形成“阶级联盟”或进行“政党合作”。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成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之时,即提出了“阶级联盟” 和“政党联合”的主张,同时强调在“政党合作”中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自主性和领导权的要求,并提醒注意掌握好策略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各国共产党的阶级联合和
期刊
水利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几千年的历史表明,我国人民通过兴修水利,才一步一步地整治山河,发展经济,建设国家。江河治理要求国家的统一,统一的国家才能更好地进行江河的治理。历代有为的统治者都以治水作为安国定邦的重要措施。夏朝的禹、春秋时期的孙叔敖、战国时期的李冰都在我国古代水利建设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现代水利理论不仅需要总结前人的经验,更要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周恩  来是
期刊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我们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语法知识讲解,教师用在文化授课的时间极其有限,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  文化,作为一个专门
期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实现其在中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80后群体中却面临着淡化、甚至是不被重视的境地。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在80后群体的发展现状确实原因、马克思主义对于80后群体的重要性以及探索如何在80后群体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