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阅读教学具有特殊的对象与独特的任务,它所面临的对象是言语、思维、生理和心理都在飞速发展但又不够成熟的儿童,其核心任务是让儿童掌握阅读的方法与策略(即学会阅读),同时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为将来的阅读学习奠定基础。但就当下的阅读教学而言,人们往往忽略了“儿童学习语文”这一特殊性,而是用成人的方法和要求去实施教学,拔高了小学阅读学习的要求,违背了儿童生理和心理规律,忽视儿童的生活和发展诉求,从而扼杀了儿童阅读的兴趣,正如《学记》中所说,“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基于此,小学语文界不谋而合地纷纷提出“儿童的语文”教学主张,其中代表性人物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其实关于“儿童的语文”这一观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黎锦熙先生就在他的《新著国语教学法》中有所阐述。本文重温这一观点,以求对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建设有所启示。
一、为何读:儿童要掌握生活的工具
儿童到学校上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是为了考学。黎先生对这种认识是持批判态度的,他认为这种观点是受封建科举制度的遗毒太深。因而他首先澄清了文字的本质,指出文字与语言都是人们在生活中表情达意的工具,只不过运用的感官不一样罢了。基于此,他提出了掌握这种工具的两个核心观点:一是语文与生活共通观,二是听说读写共通观。
所谓语文与生活共通观,就是儿童学习语文,要“随时随地利用儿童生活中的种种事实,链接他们的种种经验和环境”。语言的产生,是源于人类生活交际的需要,那么语言的学习,当然也要还原于生活交流的本质。而当下的阅读教学,教师认识不到文章的诞生是作者与不见面(或见面)的读者的思想情感交流的结果,往往把课文当作脱离了具体生活情境的文本进行研究,导致文章的学习变成了语言文字的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变成了语言文字、语法的机械训练,最终导致学生无法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情感得不到交流,更无从谈语言文字运用的兴趣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要重新认识阅读学习的本质,阅读是从成熟范本那里学习如何表达和交流,而不是单纯的字、词、句、段、篇及语法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时,要从生活交流的角度,去思考作者是基于何种目的、运用何种手法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以汲取哪些内容去优化自己的表达、应对自己的生活交流。
所谓听说读写共通观,就是指听说读写都是儿童生活交流的手段,其目的是一致的,只是感官不同罢了。当然这里黎先生是基于文言文与语体文不统一的历史背景提出的。那么现代语文教学中言文一致的情况下,这个观点是不是就过时了呢?事实上,当下虽然言文一致了,但是听说读写却严重分离了。当然,也有很多教师努力打通四者,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好。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做法从本质上依然没有将“语言文字”当作“交流的工具”。基于此,黎先生指出,听说读写四者只是感官不同,但是其目的是共通的,那就是生活的交流。那么怎样将其贯穿起来呢?黎先生认为,首先要从听、说切入,他指出“国语的读、写、作,种种教学,乃至其他各科的教学,都是从‘话法’方面打进来的。所以,话法教学实在是一切教学入手的基础;而一切教学又处处都有实行话法教学的机会”。这就提示我们,在阅读教学时,教师不是首先进入文字的阅读,而是基于学生的言语基础,根据文本设置情境,让学生充分表达,让学生探究作者的表达,最终引发学生的表达,形成自己的表达。其次,要基于阅读进行写作教学。这里的基于阅读,不是内容上的延伸,而是表达方法的延伸。黎先生认为,“怎样出题,怎样指导,怎样评改,这些似乎都是作文教学上的重要问题,其实说来说去,都是些空话;只要教师真正懂了文法,‘神而明之’,自然能够发生许多巧妙而有效果的方法出来”。也就是说,写作的着力点,在于研究范文的表达方法,这既是作文教学的内容,也是作文评价的标准。这种思想,可以说切中了语文教学的要害。现在很多教师,只是借助参考书或者资料解读文本,不能发现文章的精妙處,从而无法将其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二、读什么:兼顾国家教育宗旨与儿童发展及其生活需要
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论及教学内容,阅读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学者们也都颇以为然,但是,具体到“读什么”的问题,大家的意见就不那么统一了。在黎先生看来,解决这个问题,要遵循两个最重要的标准:合于本国的教育宗旨;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及生活需要的程序。
具体来说,黎先生主张国语读本要呈现“现代国语的儿童文学”,他从“文学的”方面将所读的内容分为十类:儿歌;新诗;歌谣、曲词和旧诗;寓言(又笑话、谜语);童话(神话、无稽的故事等);传说(有历史根据的故事、史话)和传记;天然的故事(物话——旧译物语);小说;游记;戏剧。对于这十类阅读内容,黎先生都有详细的阐述与示例。
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黎先生始终秉持着“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及生活需要的程序”,将这些内容“各按年级略为分配”。恰恰是这些“各按年级略为分配”的细节斟酌,既彰显了黎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如,对于新诗的选择,黎先生特别强调“要合于现代普通语言的体式和气息”,他明确反对将那些“古歌行式的、五七言式的、词曲式的、大鼓或小曲式的新诗”选入小学教材,因为这些旧瓶装新酒的所谓“新诗”都是“成人受了过去诗歌戏曲的陶冶,从那内心习惯的‘模型’里自然发出来的,在儿童‘白纸一般’的精神界,并不能一样地感受这种文学的趣味”。也就是说,黎先生并不反对一般作者旧瓶装新酒的新诗创作,只是认为这样的文学趣味是儿童暂时无法感受的。
黎先生这种适合儿童的程度的内容选取标准,在他的著作中俯拾皆是。又如,他对于童话故事的选择分配有着详细的阐述:在小学一、二年级,选取童话的原则是——不忌神怪,但以不惹起儿童的恐怖心为限;不避野蛮时代的故事,但凡残酷的行为,和过于苦痛悲哀的描写,必须拣去;不怕虚无缥缈的想象,但一面也要引起他的怀疑,并导入现实的观察。在三年级以上,前面所列的童话就要逐渐减少,而代以历史的传说,这是因为儿童此时的“观察力和辨别力渐强,记忆力也发达,对于现实界便积了许多经验”,对于童话“自然觉得有些荒唐乖谬,不能容纳于意识界了”。那么,具体读什么样的传说呢?在黎先生看来,传说的材料,可以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今古奇观》《七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故事小说中选取,但是必须“大加一番修订的工夫”,毕竟“那些粗率的、专横的态度,和暴戾的、残酷的行为,也不宜多留影像在儿童脑筋里”。如果说三年级适合读传说,那么四年级则可以代以“名人的传记”,而选择的标准也很清晰——“要能引起儿童对于社会团体和道德的感想,而养成其概念;要能鼓舞士气,辅助儿童自我意识的发达;不可引起过量的英雄崇拜和不适当的爱国心;外国的名人故事,和本国的一律收采,使儿童常能作世界观、人类观,不至流于国别、种别的偏见;文字要特注意于‘文学的’:第一要描写得真切近情,不可肤泛,或作过火语。遇着奇异多趣的故事,尤其要有文学的伎俩”。实际上,黎先生在这里循着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建构了“童话故事—传说—名人传记”的阅读轨迹。这样的阅读轨迹在当下依然是适用的。 此外,对于儿歌、旧诗、寓言故事、物话(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科普小品文)、小说、游记、戏曲等的选择标准,黎先生都有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论及小说的采取标准时,节录、删订、新编都可以尝试,但最好“整部地供给儿童,满足他们读书的欲望,就此指引他们前进,而发生新的兴趣和要求”。“整部地供给”,尤其是在副读本的编辑中,是黎先生反复强调的理念。联系时下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的“整本书阅读”,不由得再次感慨黎先生当年的远见卓识。
三、怎么读:倡导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自动主义的形式教段”
阅读内容的选择固然重要,而如何读、如何指导学生读的问题也非常值得研究。黎先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动主义的形式教段”。所谓“自动主义”,是指当时流行的“自动主义教育法”,即以儿童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教师立于旁观地位只尽辅导之责,具体包括自学辅导法、分团教学法、设计教学法等。所谓 “形式教段”,结合《新著国语教学法》的语境来看,即我们当下习惯指称的“教学程序”。“自动主义的形式教段”,实际上就是在自动主义教育法理念指导下的阅读教学程序,具体包括“三段六步”。所谓“三段”,即理解、练习和发展。其中,每一阶段又分作两步,分别是:预习、整理;比较(并概括)、应用(表演等);创作、活用。
在详细阐述这些步骤时,黎先生再一次重申了“随儿童的程度而定”的基本原则。如,他特别指出起始年级“预习”的特殊含义——不是预习课文,乃是“预备的指导问答”,或依实景实物,或依标本图画,或单从问答引起旧观念。黎先生坚持认为:“低年级的读法,总宜从观察实物和了解课文内容的实际入手,不必先提文字。因为要使那‘能’表事物的符号和它‘所’表的事物,两下結合得极牢固,方能免意识界的影像模糊,方能免将来运用语言、文字成不真切、不精确的习惯。”这个观点应该引起当代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低段教师的重视。“先学后教”是应该坚持,但是教之前的“预习”不宜过于繁重;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预习”的内容不宜聚焦在语言文字上,而应该是语言文字所指的事物,而且,“预习”这件事情本身也应该放在课堂上,呈现为“预备的指导问答”。
就“整理”而言,包括儿童问疑、教师试问、儿童发表等要点,而且“儿童问疑”是先于“教师试问”的。这就是所谓的“以学定教”。在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各种花样翻新的理念术语依然层出不穷,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认真研读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经典,便会发现很多所谓的新概念、新理念其实早已存在,而且早已有过相当朴素精辟的论述。当下我们要做的,不是炒作概念、理念,而是切实结合当下的社会语境,认认真真地汲取理念的精华,踏踏实实地将其付诸实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真实而可靠的帮助。
又如,在论及“应用”这一步时,黎先生指出:“‘表演’在国语教学上最关紧要,实在是读法的‘应用’了。只要可能,什么教材都应该表演。”对于“表演”的好处,黎先生从六个方面展开了透彻的分析,既包括智力方面的影响(如,课文中一切词类、语句的背景,如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动词所代表的动作,问答、讲解的时候,不过得其大意;到了实地表演的时候,便要真实不虚、曲尽其致地表示出来,那词句的观念便格外地明了确实了),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表演总在两人以上,因此就要有一番共同的安排布置,并且大家负了联络贯串的责任,很足以养成儿童通力合作的社会精神)。黎先生这里所强调的表演的种种好处,其实正是我们当下所热议的“核心素养”的体现。
此外,对于“活用”一项,黎先生的解释是“读书能力和研究兴味的养成”,他还特别指出“最紧要的,就是养成儿童到图书馆自由参考的习惯。再进一步,便要养成儿童对于文学(广义的)之鉴赏和批判的能力”。对此,黎先生的深思远虑已经超越了学科教育教学的范畴,而是放置于国民教育的未来来谋划的——“读法的教学不彻底,研究心和求知的兴味,在儿童时代不能培养出来,那么,一般国民还是没有读书欲,还是不能收得适应时代的知识,还是不能有清新的活动力:这种国语教育,也不免要归于失败的。所以我很希望教育界大大地注意‘读法’这件事!”由此可见,阅读之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黎先生的先见之明在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黎先生基于语言文字的本质,着眼于儿童的发展与生活,对小学阅读教学的目的、内容及手段三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些观点,在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违背儿童的生理和心理规律、成人指向的背景之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去继承、发展和创新的。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课程研究中心)
一、为何读:儿童要掌握生活的工具
儿童到学校上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是为了考学。黎先生对这种认识是持批判态度的,他认为这种观点是受封建科举制度的遗毒太深。因而他首先澄清了文字的本质,指出文字与语言都是人们在生活中表情达意的工具,只不过运用的感官不一样罢了。基于此,他提出了掌握这种工具的两个核心观点:一是语文与生活共通观,二是听说读写共通观。
所谓语文与生活共通观,就是儿童学习语文,要“随时随地利用儿童生活中的种种事实,链接他们的种种经验和环境”。语言的产生,是源于人类生活交际的需要,那么语言的学习,当然也要还原于生活交流的本质。而当下的阅读教学,教师认识不到文章的诞生是作者与不见面(或见面)的读者的思想情感交流的结果,往往把课文当作脱离了具体生活情境的文本进行研究,导致文章的学习变成了语言文字的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变成了语言文字、语法的机械训练,最终导致学生无法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情感得不到交流,更无从谈语言文字运用的兴趣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要重新认识阅读学习的本质,阅读是从成熟范本那里学习如何表达和交流,而不是单纯的字、词、句、段、篇及语法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时,要从生活交流的角度,去思考作者是基于何种目的、运用何种手法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以汲取哪些内容去优化自己的表达、应对自己的生活交流。
所谓听说读写共通观,就是指听说读写都是儿童生活交流的手段,其目的是一致的,只是感官不同罢了。当然这里黎先生是基于文言文与语体文不统一的历史背景提出的。那么现代语文教学中言文一致的情况下,这个观点是不是就过时了呢?事实上,当下虽然言文一致了,但是听说读写却严重分离了。当然,也有很多教师努力打通四者,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好。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做法从本质上依然没有将“语言文字”当作“交流的工具”。基于此,黎先生指出,听说读写四者只是感官不同,但是其目的是共通的,那就是生活的交流。那么怎样将其贯穿起来呢?黎先生认为,首先要从听、说切入,他指出“国语的读、写、作,种种教学,乃至其他各科的教学,都是从‘话法’方面打进来的。所以,话法教学实在是一切教学入手的基础;而一切教学又处处都有实行话法教学的机会”。这就提示我们,在阅读教学时,教师不是首先进入文字的阅读,而是基于学生的言语基础,根据文本设置情境,让学生充分表达,让学生探究作者的表达,最终引发学生的表达,形成自己的表达。其次,要基于阅读进行写作教学。这里的基于阅读,不是内容上的延伸,而是表达方法的延伸。黎先生认为,“怎样出题,怎样指导,怎样评改,这些似乎都是作文教学上的重要问题,其实说来说去,都是些空话;只要教师真正懂了文法,‘神而明之’,自然能够发生许多巧妙而有效果的方法出来”。也就是说,写作的着力点,在于研究范文的表达方法,这既是作文教学的内容,也是作文评价的标准。这种思想,可以说切中了语文教学的要害。现在很多教师,只是借助参考书或者资料解读文本,不能发现文章的精妙處,从而无法将其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二、读什么:兼顾国家教育宗旨与儿童发展及其生活需要
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论及教学内容,阅读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学者们也都颇以为然,但是,具体到“读什么”的问题,大家的意见就不那么统一了。在黎先生看来,解决这个问题,要遵循两个最重要的标准:合于本国的教育宗旨;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及生活需要的程序。
具体来说,黎先生主张国语读本要呈现“现代国语的儿童文学”,他从“文学的”方面将所读的内容分为十类:儿歌;新诗;歌谣、曲词和旧诗;寓言(又笑话、谜语);童话(神话、无稽的故事等);传说(有历史根据的故事、史话)和传记;天然的故事(物话——旧译物语);小说;游记;戏剧。对于这十类阅读内容,黎先生都有详细的阐述与示例。
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黎先生始终秉持着“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及生活需要的程序”,将这些内容“各按年级略为分配”。恰恰是这些“各按年级略为分配”的细节斟酌,既彰显了黎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如,对于新诗的选择,黎先生特别强调“要合于现代普通语言的体式和气息”,他明确反对将那些“古歌行式的、五七言式的、词曲式的、大鼓或小曲式的新诗”选入小学教材,因为这些旧瓶装新酒的所谓“新诗”都是“成人受了过去诗歌戏曲的陶冶,从那内心习惯的‘模型’里自然发出来的,在儿童‘白纸一般’的精神界,并不能一样地感受这种文学的趣味”。也就是说,黎先生并不反对一般作者旧瓶装新酒的新诗创作,只是认为这样的文学趣味是儿童暂时无法感受的。
黎先生这种适合儿童的程度的内容选取标准,在他的著作中俯拾皆是。又如,他对于童话故事的选择分配有着详细的阐述:在小学一、二年级,选取童话的原则是——不忌神怪,但以不惹起儿童的恐怖心为限;不避野蛮时代的故事,但凡残酷的行为,和过于苦痛悲哀的描写,必须拣去;不怕虚无缥缈的想象,但一面也要引起他的怀疑,并导入现实的观察。在三年级以上,前面所列的童话就要逐渐减少,而代以历史的传说,这是因为儿童此时的“观察力和辨别力渐强,记忆力也发达,对于现实界便积了许多经验”,对于童话“自然觉得有些荒唐乖谬,不能容纳于意识界了”。那么,具体读什么样的传说呢?在黎先生看来,传说的材料,可以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今古奇观》《七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故事小说中选取,但是必须“大加一番修订的工夫”,毕竟“那些粗率的、专横的态度,和暴戾的、残酷的行为,也不宜多留影像在儿童脑筋里”。如果说三年级适合读传说,那么四年级则可以代以“名人的传记”,而选择的标准也很清晰——“要能引起儿童对于社会团体和道德的感想,而养成其概念;要能鼓舞士气,辅助儿童自我意识的发达;不可引起过量的英雄崇拜和不适当的爱国心;外国的名人故事,和本国的一律收采,使儿童常能作世界观、人类观,不至流于国别、种别的偏见;文字要特注意于‘文学的’:第一要描写得真切近情,不可肤泛,或作过火语。遇着奇异多趣的故事,尤其要有文学的伎俩”。实际上,黎先生在这里循着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建构了“童话故事—传说—名人传记”的阅读轨迹。这样的阅读轨迹在当下依然是适用的。 此外,对于儿歌、旧诗、寓言故事、物话(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科普小品文)、小说、游记、戏曲等的选择标准,黎先生都有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论及小说的采取标准时,节录、删订、新编都可以尝试,但最好“整部地供给儿童,满足他们读书的欲望,就此指引他们前进,而发生新的兴趣和要求”。“整部地供给”,尤其是在副读本的编辑中,是黎先生反复强调的理念。联系时下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的“整本书阅读”,不由得再次感慨黎先生当年的远见卓识。
三、怎么读:倡导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自动主义的形式教段”
阅读内容的选择固然重要,而如何读、如何指导学生读的问题也非常值得研究。黎先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动主义的形式教段”。所谓“自动主义”,是指当时流行的“自动主义教育法”,即以儿童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教师立于旁观地位只尽辅导之责,具体包括自学辅导法、分团教学法、设计教学法等。所谓 “形式教段”,结合《新著国语教学法》的语境来看,即我们当下习惯指称的“教学程序”。“自动主义的形式教段”,实际上就是在自动主义教育法理念指导下的阅读教学程序,具体包括“三段六步”。所谓“三段”,即理解、练习和发展。其中,每一阶段又分作两步,分别是:预习、整理;比较(并概括)、应用(表演等);创作、活用。
在详细阐述这些步骤时,黎先生再一次重申了“随儿童的程度而定”的基本原则。如,他特别指出起始年级“预习”的特殊含义——不是预习课文,乃是“预备的指导问答”,或依实景实物,或依标本图画,或单从问答引起旧观念。黎先生坚持认为:“低年级的读法,总宜从观察实物和了解课文内容的实际入手,不必先提文字。因为要使那‘能’表事物的符号和它‘所’表的事物,两下結合得极牢固,方能免意识界的影像模糊,方能免将来运用语言、文字成不真切、不精确的习惯。”这个观点应该引起当代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低段教师的重视。“先学后教”是应该坚持,但是教之前的“预习”不宜过于繁重;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预习”的内容不宜聚焦在语言文字上,而应该是语言文字所指的事物,而且,“预习”这件事情本身也应该放在课堂上,呈现为“预备的指导问答”。
就“整理”而言,包括儿童问疑、教师试问、儿童发表等要点,而且“儿童问疑”是先于“教师试问”的。这就是所谓的“以学定教”。在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各种花样翻新的理念术语依然层出不穷,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认真研读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经典,便会发现很多所谓的新概念、新理念其实早已存在,而且早已有过相当朴素精辟的论述。当下我们要做的,不是炒作概念、理念,而是切实结合当下的社会语境,认认真真地汲取理念的精华,踏踏实实地将其付诸实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真实而可靠的帮助。
又如,在论及“应用”这一步时,黎先生指出:“‘表演’在国语教学上最关紧要,实在是读法的‘应用’了。只要可能,什么教材都应该表演。”对于“表演”的好处,黎先生从六个方面展开了透彻的分析,既包括智力方面的影响(如,课文中一切词类、语句的背景,如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动词所代表的动作,问答、讲解的时候,不过得其大意;到了实地表演的时候,便要真实不虚、曲尽其致地表示出来,那词句的观念便格外地明了确实了),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表演总在两人以上,因此就要有一番共同的安排布置,并且大家负了联络贯串的责任,很足以养成儿童通力合作的社会精神)。黎先生这里所强调的表演的种种好处,其实正是我们当下所热议的“核心素养”的体现。
此外,对于“活用”一项,黎先生的解释是“读书能力和研究兴味的养成”,他还特别指出“最紧要的,就是养成儿童到图书馆自由参考的习惯。再进一步,便要养成儿童对于文学(广义的)之鉴赏和批判的能力”。对此,黎先生的深思远虑已经超越了学科教育教学的范畴,而是放置于国民教育的未来来谋划的——“读法的教学不彻底,研究心和求知的兴味,在儿童时代不能培养出来,那么,一般国民还是没有读书欲,还是不能收得适应时代的知识,还是不能有清新的活动力:这种国语教育,也不免要归于失败的。所以我很希望教育界大大地注意‘读法’这件事!”由此可见,阅读之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黎先生的先见之明在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黎先生基于语言文字的本质,着眼于儿童的发展与生活,对小学阅读教学的目的、内容及手段三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些观点,在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违背儿童的生理和心理规律、成人指向的背景之下,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去继承、发展和创新的。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课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