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秘妙 训练能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jun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期,我们聊到了小说教学需要紧扣小说的三要素进行。这一期,我们接着聊一聊小说教学的另外四个关键词:主题、技法、语言和能力。
  一、升华主题
  小说创作,都有一定的主题。只是有的小说主题比较鲜明,有的小说主题比较隐晦。对于鲜明的主题,我们无需更多引导;对于比较隐晦的主题,我们则需要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抽丝剥茧,引导学生发现并升华小说的主题。
  仍以《桥》为例,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毫无疑问,这是一首赞美共产党员的颂歌。有老师认为这篇小说歌颂的是人性,不是赞美共产党员,我认为不准确,或者说,这是曲解了作者的意图。第一,文中的老汉是什么身份?党支部书记。他不是一个普通的老汉,大家的爱戴,足以说明他这个党支部书记在大家心目中威望之高!而这崇高的威望,一定是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客观公正的品质、关心群众的情怀换来的。第二,老汉为什么强调“党员排在后边”?这就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键时刻,共产党是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第三,个别党员信念动摇时为什么被拒绝?小伙子插队时为什么被揪出来?那是因为他们背离了党的宗旨。他们从反面衬托出了老汉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的高大形象。
  《在柏林》的主题当然是反对战争,作者的视角很独特,她没有选择战场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没有选择战争受害国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来表现战争的恐怖,而是选择战争发起国一个普通家庭的变故来表现战争的狰狞。由火车上的这一幕,我们可以从前后左右四个角度去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往前面想,老妇人是怎样疯掉的?老妇人在接到三个儿子的死讯时,是怎样一种场景?再往前想,老妇人的三个儿子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死于战场的?——这一切,都是战争带来的!2.往后面想,老妇人和老兵的命运又将是怎样的?如果没有战争,这一家子将会过一种怎样的生活?——这一切,也是战争带来的。3.往左边想,在德国,像这样的家庭有多少?要知道,这个城市已经设立了“疯人院”了啊!——这一切,更是战争带来的。4.往右边想,对于被侵略的国家,又有多少个这样的家庭被毁灭?——这一切,统统是战争带来的。同时,我们不禁还要追问:对于失去儿子,老兵有切肤之痛,那他为什么还要走上战场去杀死别人的儿子?这个问题,直指人心,提醒战争发起国的人民更应该深刻反思:我们为什么要发起战争?我们为什么不反对战争?我们为什么不制止战争?——这样的主题,不应该引导学生去揭示并深刻领悟吗?
  二、探究技法
  小说的创作,有特定的写作技法。在小学阶段,我们不可能将小说创作的诸多技法一一提炼出来,教给学生。但是,小说创作中的一些基本技法,我们还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领会。
  小说创作技法很多,我们择其精要者、常用者略述一二。
  1.悬念与揭秘。许荣哲在《小说课》里引用马尔克的话说:“每篇好小说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谜。”由此推断,创作小说,实际上就是在设谜,阅读小说,实际上就是在解谜。所谓设谜,也就是设置悬念,让读者的心始终“吊”着,饱受折磨。《草船借箭》开篇就为我们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诸葛亮能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吗?《两茎灯草》里为我们设置的悬念是:究竟是什么让严监生死不瞑目呢?《景阳冈》实在是“吊”足了我们的“胃口”:景阳冈上到底有没有老虎?武松会不会遇上这只老虎?他会不会被老虎吃掉?
  2.伏笔与照应。小小说总是追求“欧·亨利式”结尾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小说结尾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足够的阅读审美享受。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考虑在前面埋下“伏笔”。伏笔埋得越好,结尾就越是让人感觉“原来真是这样”!比如,《桥》这一课中,“黎明的时候”就是一处伏笔;“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小伙子让老汉先上桥”也是一处伏笔——小伙子不是老汉的儿子,他怎敢“瞪”老汉?又怎么会在对老汉充满怨恨之际主动让老汉过桥?在长篇小说中,有的“伏笔”更加深沉,必须等到故事发展久远之后才会显现作用,如此精心架构,足见作者才情。
  3.正面与侧面。在小说中,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除了常见的正面描写之外,还会用到侧面描写等手法。比如,《草船借箭》中,作者通过鲁肃和周瑜的描写,巧妙地从侧面表现出了诸葛亮的过人智慧。
  当代作家冯骥才将侧面描写运用到了极致。《刷子李》一文,已经从正面着墨很多了,但是,冯先生还觉得不够,硬是安排了一个曹小三跟“刷子李”学艺,代替我们读者去密切“关注”刷子李。别说,曹小三还真“争气”,真真切切地发现了一个白点。当然,这个白点终究是一个误会,情节两次反转,刷子李的形象便定格在读者心中,永不磨灭。这样的侧面描写,果真妙绝。
  此外,小说创作常见的技法还有很多,比如人称和视角。不同的人称,叙述故事的效果会不一样;不同的视角,“看”到的故事也不一样。比如统编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丰碑》,就是通过将军的视角来写军需处长,如果换作一个普通战士的视角来看军需处长,则定是另一个情境。
  三、揣摩语言
  阅读小说,当然还要关注小说中极有表现力的语言。尽管小说的语言没有诗歌语言那般精致,但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俯拾即是,可谓语言的大宝库。
  《桥》中表现情况危急的精短句式自不必说,我们仅从《在柏林》中挑出几处词句品析品析。“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中的“扫”,足以表达老头对两个年幼无知的少女的不满与指责,指责她们不懂得理解别人的艰辛,不懂得对别人的同情。“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中的一个“轮”字,写出了当时德国的国内现实:青年全部上战场了,最后连老人也逃不掉,“轮”告诉我们这是国家的意志,不管你愿意与否,你都必须得去打仗。“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作者为什么不说“把自己的妻子送进疯人院”,不说“把她送进疯人院”,而要强调她是一位母亲?因为“母亲”是神圣的,是伟大的,理所应当得到儿子们的尊敬、爱戴和孝顺,生病后理所应当得到儿女们的精心照料。但是,这位伟大的母亲却在疯掉后,没有儿女照看她,老兵作为她的丈夫,理应替孩子们照顾她,可老兵也得上前线。这位“母亲”,只能到疯人院走完余生。何等的凄凉!何等的泯灭人性!何等的令人揪心!“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不知大家注意到“死去”这个词没有?儿子为国捐躯,毫无疑问,应该用“牺牲”!但是,作者却选择了一个中性词“死去”,这是为何?因为在作者看来,他们是为非正义战争失去生命的,他们配不上“牺牲”这两个字眼。
  四、训练能力
  阅读小说,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小说。除了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比如,执教《草船借箭》一课,可以设计如下两个话题:一是根据课文内容将原著的题目补充完整:用謀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学生经过一番艰苦的脑力劳动,最终可以填出这个“奇”字。那么何为“奇谋”?出乎谁的意料?再回到文中,感受诸葛亮的计谋之“奇”。二是让学生寻找诸葛亮借箭过程中留下的“纰漏”。诸葛亮神机妙算,会有纰漏?答案是:有的。而且不止一处。学生被再次引入文本深处,去探寻诸葛亮的失误。学生乐此不疲,兴奋异常,集中大家的智慧,一定可以发现两处“纰漏”:其一是诸葛亮不应该说“三天后到江边搬箭”——那等于告诉周瑜,箭从江上来;其二是诸葛亮不应该在造箭的前两天没有任何动静——那等于告诉周瑜我根本不准备造箭!这两点若是被周瑜察觉,诸葛亮的计划很容易就会被破坏。那么,诸葛亮应该怎么做才是“万无一失”呢?学生思维的火花又一次被点燃。
  比如,执教《穷人》,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小小说的创作规律,将此文改编成一篇小小说;执教《桥》,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文中那个小伙子的出现,到底是给老汉脸上增光还是给老汉脸上抹黑了?——因为老汉作为一个党支部书记,怎么会培养出这样一个儿子呢?如果小伙子的出现有损老汉形象,小说在情节上又该如何调整呢?
  总之,小说教学,紧紧抓住这七个方面做文章,定会让学生爱上小说、迷上小说,逐步成长为“专业”的小说阅读者。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深圳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摘要参考美国“Computing Curricula2005”教程,通过对计算学科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比较,为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提供可行性操作范式。  关键字 Computing Curricula2005教程;计算学科   中图分类号:G434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2-0077-03  Computing Curricula2005 and Comput
当下,“语文要素”成了小学语文教师口中的高频词,网络的热搜词。今天,我也将对照语文要素来学习李文斌老师执教的《短诗三首》一课,看看李老师是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语文要素的。  一、語文知识的渗透润物无声  李老师的这堂课,不着痕迹地渗透了必要的语文知识。比如,理解“思潮”这个词语,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而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验。首先,李老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中的三个问句:“哪一颗星没有光?哪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特别喜欢这句话,喜欢奔跑的姿态,喜欢道阻且长的梦想与远方。  爱上跑步,纯属意外。上学时,800米总在及格线挣扎,一是因为体重大,挪移不易。二是因为鼻炎,呼吸不畅。所以,跑步从来不是我想要征服的“大山”。儿子随我,也是一身五花膘,满脸婴儿肥。遥望几年后的中考,我忧心忡忡。减肥,刻不容缓!跑步成了最简单、最方便的选择。从学校到家约1公里,他跑步,我骑车,监工一般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生字,懂得“敕勒”“穹庐”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歌意思,想象诗歌画面,借助诗歌文本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3.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 歌曲导入,激发意趣  导入:教师演唱或播放歌曲《敕勒歌》,引发学生兴趣。  补充背景知识:敕勒是1000多年前生活在敕勒川草原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以放牧为生,“敕勒歌”就是他们放牧的时候吟唱的一首
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学习要素是: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2.写一件事情,把事情写清楚。两篇课文以及课后习题、例文都围绕单元语文学习要素展开学习,为习作做好了铺垫:《风筝》,是了解课文围绕“风筝”讲了哪些方面,是如何把放风筝的过程写清楚的;《麻雀》,是了解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如何活灵活现地展现猎狗与麻雀相遇时的情形;课后选做题和“初试
世界经典儿童文学《秘密花园》,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秘密和儿童生命力的奇迹。如果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也是一座秘密花园,那她最自然的生命力何在呢?我们一路找寻。  一、写什么——倾听儿童的自然声音  “写什么”是习作教学中大家一直很关注的问题。一段时间,我们为了突出作文的育人功能,特别强调引导儿童写有意义的内容。一段时间,我们又特别关注儿童的习作兴趣,着重强调引导儿童写有意思的内容。我们的习作教学究竟应
摘要 介绍在教学实验中分别采用SDS法和CTAB法对辣椒基因DNA进行提取的过程,结果表明,改进的CTAB法提取的DNA含量较高且纯度较好;同时发现在电泳检测过程中,恒定电流检测图像结果中呈现的基因组DNA条带要比恒定电压检测结果平整。  关键词 辣椒;DNA;电泳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20-0127-02    DNA提取是进行
《盼》是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该单元为特殊习作单元,而特殊单元有着特殊的编排体系和特殊的教学要求。习作单元不安排人文主题,以习作能力为重点、为主线编排整个单元,整个单元围绕某个习作能力来安排。该单元围绕“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及“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来安排教材内容,读写相辅相成。现就妥金录、陶金花两位老师《盼》一文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进行点评。  
教材分析  《在柏林》是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篇略读课文,作者是美国作家奥莱尔。这篇微型小说堪称战争题材小说名篇中的精品。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反映出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文章在构思、表达上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选材视角,独具匠心。作者避开了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血腥战场,独具匠心地用“微镜头”从战争的后方截取了一个
“我爱阅读”是统编本二年级教材设置于每个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自主阅读专题内容。作为课堂精读教学与课外独立阅读之间的中间环节,“我爱阅读”属于学生自主阅读指导课型,既要区别于单元课文阅读教学的精细指导,又要区别于课外阅读的无指导。然而,从一线语文教师课堂实践的情况来看,“我爱阅读”的教学已然出现了两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一种是指导过细,一种是指导缺失。这两种现象背后的问题是相同的,即对“我爱阅读”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