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争先创优”为契机,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培养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员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组织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所以这支队伍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我们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西华师大国土学院以党的“争先创优”活动为契机,针对学生党员队伍出现的问题和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培养计划,建立健全相应的学习、管理制度,使全院学生党员的教育与培养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
  关键词:争先创优;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147-02
  对在校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培养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大学生中如何发挥核心作用,如何起到表率作用,如何以人格魅力影响其他同学,重视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还关系到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否发展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和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因此,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培养是在“争先创优”活动中实现的培养目标和加强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笔者以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2009级—2012级的224名本科学生党员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开展调查问卷、举办座谈会、个别谈话、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认真研究探索如何有效对在校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养,积极引导他们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确保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入党,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学生党员的基本情况
  西华师大国土学院2009级—2012级本科学生党员共计224名,占学生总人数的17.5%,其中正式党员87人。男生党员68人,占学生党员人数的30.3%;女生党员152人,占学生党员人数的67.9%;少数民族党员4人,占学生党员人数的1.8%。出生时间分布在1988年至1993年,其中以1990年57人居多;入党时间在2010年5月到2012年6月,以2011年5月和6月份发展入党的最多。
  二、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更全面、更科学地掌握学院学生党员的情况,我们一是找学生党员谈话交流,二是审核学生党员的入党材料,三是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党员的党性知识、党员主体意识、先进性发挥、综合素质等四个方面的情况。根据对这些调查情况的反馈分析,反映出我院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素质、党性修养、政治态度等方面的主流意识是呈积极向上的态势,但的确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统计,在224名本科学生党员中,52%的学生不太了解党的基本知识;57%的学生不了解党的根本组织制度;53%的学生不了解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40%的学生不了解党员的权利和义务;24%的学生认为其所在党组织不经常组织政治理论学习或偶尔组织政治理论学习;37%的学生认为所在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太切合实际,效果一般或脱离实际,效果不好。原因在于各基层党组织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组织发展壮大的工作上,缺少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现在许多大学生党员不了解党的诞生、发展、壮大的历史,不理解党取得成功的经验和经受挫折的教训,不能自觉地增强自己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党员政治素养有待提高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224名本科学生党员中,23%的人不熟悉党章的总纲和条文,不熟悉党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更不能掌握党章的精神实质;38%的人认为自己理想信念不坚定,容易在大是大非面前丧失政治辨别力,从而动摇立场;16%的人认为缺乏党员的自觉意识;36%的人不能积极地培养自己的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19%的人不关注党组织活动,觉得参加与否都无所谓;还有8%的学生党员甚至是不能及时缴纳党费和向党组织递交转正申请。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加速发展,面对中西文化的冲突,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当前的大学生充满活力,个性突出,讲究创新和实用,甚至存在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以至于在入党动机中也掺杂有某些功利成分。
  (三)党员主体意识不强,缺乏党性修养
  党性修养是否合格是衡量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是否已具备党员条件的首要标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224名本科学生党员中, 54%的人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党中央开展的关于学习实践“争先创优”的活动;45%的人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党员先进性”的基本内涵;42%的人认为自身党员的权力行使和义务履行的情况一般或较差;13%的人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权力的大小;9%的人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生活是否舒适。原因在于党内生活中有关党性教育的内容形式简单划一,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比起社会大环境来说显得苍白无力,多数学生党员在强调对现实目标追求的同时缺乏对深层次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高层次的理想追求。大部分学生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机会偏少,甚至有的可能根本就没有参加过组织生活,因而他们很少注重自身政治修养水平的提高。在部分学生党员中,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急功近利的极端思想存在,至于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则搁置一边。
  (四)缺乏教育引导,入党动机不够纯正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多元化,在224名本科学生党员中,25%的人认为自己入党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择业和日后走上行政岗位的机会;16%的人认为入党对一个人来说主要意味着是一种荣誉;34%的人认为入党是“个人能力的证明”;19%的人认为入党对一个人来说主要意味着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还有8%的人甚至是盲目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入党,感觉入党总比不入党好。原因在于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大学在青年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的加大,大学生中党员的数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些大学生党员中的绝大多数在学校成绩优异,但是由于接受培养教育的时间限制,大学生党员中还存在入党动机模糊,政治思想不成熟,组织观念淡化,纪律松散,不求上进的不良作风。   三、加强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设置党小组,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院全体本科学生党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依据学院和学科相近原则,把224名本科学生党员划分成6个小组,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各分两组:大一、大二为一组,大三、大四为一组,每个小组指定组长和副组长各一名,具体负责组织相关学习和交流活动,为学生党员提供了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的平台。各党小组每个月至少召开一次党小组会议,学习党的最新理论知识,交流近期学习生活体会。各党小组还通过举办“争先创优,奋发成才”的演讲比赛,组织“学习榜样,争做先锋”心得体会宣讲等活动,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进一步增强他们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实现不仅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
  (二)举办培训班,强化思想理论武装
  为了使学生党员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党员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在学生开学后即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学生党员培训班,以新学期开学的学习生活适应教育为开端,以学习和掌握党的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从学生党员的素质教育、党务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培训,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学院还举行了“新党员入党宣誓,老党员重温誓词”仪式,让全体学生党员在铮铮誓言中再次感受作为共产党员的无上光荣和明确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同时,采取学生党员上党课的办法来加强学生党员的理论修养,由学院的优秀学生党员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学院的入党积极分子和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要求入党的学生骨干上党课,这种教育形式的针对性强,讲授者与听者的心理距离近,有一定的效果。
  (三)建立约束机制,发挥民主监督
  学生党员的教育与培养除了加强党员的理论教育、党性修养外,还应建立必要的监督约束机制,实行每学期定期评议党员的制度,具体方法为:由所在年级的非党员同学对本年级的党员同学进行匿名投票评估,内容包括政治表现、业务素质、服务意识、工作实绩及综合评价五个方面,而评估的结果会及时反馈给被评估者,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党员看清自己的不足,分析原因,并最终找到前进的方向。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党员进一步认识到党员不仅仅是一种荣誉,而是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只有牢记党的宗旨,在实践中履行党员义务,完善自身的素质,充分发挥表率作用,才能得到同学的认可。
  (四)突出行动引导,发挥模范作用
  实践经验表明,评判一个党员的成熟程度不光看其对党的理性知识认识有多高,更要看其实践表现如何。如果说,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侧重于他们思想上对党的理性认识,那么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则侧重于对他们进行实际的锻炼。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意给学生党员压担子,通过鼓励学生党员主动去承担班级、学生会或社团的活动,诸如迎新文艺汇演、毕业晚会、新生演讲赛、大学生辩论赛、田径运动会等,这在工作有效开展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党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让他们广泛地接触社会,社会是个大课堂,学生党员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义务咨询、科技扶贫、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实践证明,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党员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四、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
  如何做好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对大学生党员的成长和发展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对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切实提高学生党员整体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来推动学院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院党委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院上下各个部门和岗位,必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持之以恒,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开创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黎军,池忠军.坚持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的宗旨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996,(1).
  [2]伍孝成.论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的党性锻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解放区的延安,孔厥有过一段生活经历,也创作了不少作品,他对陕北百姓生活的关注是细腻的,对陕北农民的生活是同情的。同时,他的一些创作也是附和了当时党对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要求,文艺深入到大众,歌颂工农兵,歌颂党,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都有所体现,他此时的创作主要体现在对陕北民间女性生活受压迫的揭露和对农民中的“英雄”的歌颂。孔厥在延安时期的功绩是不能与他后来的脱党相提并论的,肯定他在特定时期的
期刊
摘 要:佛家四大经典故事通过四个爱情故事诠释了人世间的四种爱情境界,分别是觉醒之爱、顿悟之爱、不渝之爱和大爱无形。前三种爱向世人讲述的是在爱情中要懂得放弃,放弃不该拥有的才会拥有更好的,才会有更圆满的结果;最后一种爱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讲述了超越无限与有限的人生,它让人经历了人类感情的全域。  关键词:圆满;放弃;觉醒;顿悟;不渝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
期刊
摘 要:在分析文学作品对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选择文学作品应遵循的三个原则,并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实践,对运用文学作品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学作品;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75-02  
期刊
摘 要:和谐社会的提出,把社会建设第一次提高到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同样的高度,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由原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并要求政府职能由全能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非政府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是政府和市场的重要补充,而在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却明显滞后。通过对北京工友之家案例的分析,将探究我国非政府组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期刊
摘 要:社会研究较好地结合了起来,关注到仪式行为与政治、权利的关系。因政治因素等介入宗教生活使其爪哇岛上一个葬礼的失范,并由此映射出社会的分化,其深层次背景是爪哇社会近半个世纪广泛的社会变迁。在此,格尔茨亦挑战了功能主义对文化解释的局限性,指出文化不仅有整合社会的功能,还有撕裂、分化社会的功能。  关键词:仪式;葬礼;社会变迁;社会分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
期刊
摘 要:1912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大学令》,确定了大学“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的宗旨,于百年后的今天,这条宗旨依然适用。既然要将高深的学术与实践相结合,并恰到好处地运用到社会需要的环节,在这其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掌握必不可少。尤其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应不断改进,以适应时代之需要。基于此,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以下简称《马哲史》)课程
期刊
摘 要:财经类院校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视,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也比较高,作为财经类本科院校中的法学专业,必须与学术型的本科教育有所区别,必须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探讨的是将模块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合同法的教学中,将合同法的基本理论内容予以归纳,分成几个教学模块,将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侧重于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合同法;教学模式  中图
期刊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之一,有着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鲜明特色。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情景剧教学法”、“案例讨论法”和“专题研究教学法”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时效性的好方法。而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方法,使其发挥最大效能是需要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情景剧教学法;案例讨论法;专题研究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期刊
摘 要: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也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指示。” 教育的基础是过去,而教育的目的是未来,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这就要求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光要掌握一些必要的事实和理论知识,更要拥有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此而言,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习体会,从马哲史学科本身出发,针对个性化、多元
期刊
摘 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研究即将到来的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要求以及面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挑战,专门成立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该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明确提出了21世纪教育必须围绕学生的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或未来教育的大支柱来重新设计,强调学生应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发展。基于此,结合《马哲史》课程学习,从自主学习的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