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文,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im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有时在教学过程中会抱怨“课文太多了,课时不够用,根本讲不完”,是否思考过这不够用的课时是因为把教材中每篇课文做了过度解读?曾经听过一节《带刺的朋友》(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在这节课上,呈现了以下环节:
  (1)回忆课文写了什么事,小刺猬是怎么偷枣的,请学生按动作顺序说。
  (2)读词语,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环境的词、拟声词,并与去掉了拟声词的段落做比较;把动词按顺序串联起来说说小刺猬偷枣的过程。
  (3)通过文段对比,让学生把目光聚焦于作者的猜测及心理活动描写上,联系自己的体验进行想象。
  (4)引导学生阅读文段,对接生活实际,层层推进理解“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这些不同人称中包含的情感变化。
  (5)质疑: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刺猬为什么长刺?有小宝宝吗?等等)——师引向“想知道刺猬的家在哪吗”。
  (6)教师出示短文:探访小刺猬的家,“我”的心理活动留白。让学生猜一猜“我”会想什么,动笔写一写。
  (7)推荐阅读原文。
  一节课40分钟,学生一直在跟着教师“跑”,然而思路明显跟不上。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这节课上说了几次“同学们,快点”。尤其在最后教师给出情境让学生猜测心理,并动笔补白时,面对学生茫然迟迟不下笔,教师又无奈地催促:“同学们,快点啊!”结果在展示心理描写的环节,学生无话可说。
  不可否认教师解读教材的深入、理解的透彻,但以学生实际获得来看,课堂上要学的内容太多,“带刺的朋友”离学生的童心远了,缺乏情感体验,文字触摸起来少了些温度。
  教学实践引发教者的思考:如何充分发挥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为学生的自能阅读、自主阅读、终身阅读奠基?不妨尝试让一篇课文的学习成为学生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不断发展、情感体验日渐丰富、语文素养逐步提升的有效途径。下面以《慈母情深》(统编本五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尝试。
  一、整体感知,从不同角度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利用这篇课文,为学生搭支架,继续练习概括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
  支架一: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结合提示自己试着说说。
  提示:“我”想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识字教学曾明确要求“多认少写”,要求“会认”的字不一定要求“会写”。然而从目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对这一教学建议较为忽视,对生字教学总是“认”“写”不分,这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统编本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一课共有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其中有2个是新偏旁的,4个是要求“会写”的生字,具体内容分别为:新偏旁为“冖”“灬”,要求会认的生字有“写”“诗”
近几年来,阅读教学倡导大语文观教学,由一篇向一类文本的拓展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趋势。如何引领学生以教材文本为基点,坚持“读”的教学主线,在不同课时、不同目标的支撑下,将课文读实、读活、读广?我以《掌声》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以“实”为基,在第一课时将课文读扎实  第一课时的閱读教学,学生依照自学要求进行朗读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初读展开检查与交流,包括对生字词的理解和对
教学主线,即课堂教学的思路,主要是指教师在反复钻研教材后确定下来的整体教学架构。在阅读教学中,课堂的成功与否,与教学主线是否明晰、是否能够贯串课堂始末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东抓一把、西搂一耙,课堂便会显得杂乱不堪,主次不明,教学效果甚微。然而,教师如果一切都放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闻不问,那么,学生的学习也就成了夹生饭,不利于阅读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关注对教学主线的优化,以提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然而,受到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在习作的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着较多问题:阅读量不够,语言积累薄弱,词语贫乏,缺少文采;过于注重外在形式,好说大话、空话、套话,滥堆词藻,语言表达粗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特别重要,如果没有做好识字教学,学生的学习便会受到影响。字理教学法是基于汉字的特点,围绕字理来析形索义,基于义来让学生记忆字形,从汉字的形和音、义的关系出发来展开识字教学。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学生的识字能力能得到提升。  一、借助字理认识象形字  教学象形字时,需要基于字的变化来展开。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相关实物图片,再展示古人所记录的图案,最后将字的演变过程展示给学生。这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在古诗词教学中,一直都是以学生的朗读、背诵、体会诗词所流露的情感为主,而对古诗词特有的韵味等方面挖掘不深,导致如今的古诗词教学缺少了一种独有的味道。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依据古诗词的特点以及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只有结合古诗词语境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正确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的阅读,学生才能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中获得对文本内容真正的感悟与体验。基于这点认识,采取三级阅读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走进阅读的深处。《金色的草地》(统编本三上)一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件事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另一件事是发现草地变色的原因。怎样才能通过阅读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笔者主要以“三级阅读”
【设计思路】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题为“中华传统节日”。教材要求学生收集几大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和习俗,学生们照做了,但大多数只停留在泛泛的了解上。本单元导读里写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这样笼统的学习让我觉得遗憾。讲完这一单元课文,时令上恰逢清明节,于是我便设计了这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将清明节的来历、习俗与相关古诗词的教学结合起来,带领学生探究清明节深厚
统编本教材的识字板块以全新的思维与编排特点呈现在大家面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认知特点;内容更接地气,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思维与审美训练,助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更是促进学生学习汉字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低年级识字教学,需围绕“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逐步提升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  统编本教材把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
绘本是以绘画和文字相结合的读本,绘画的空间占比较大,少量的文字作为阅读辅助,视觉冲击力极强。绘画的色彩丰富靓丽,故事人物灵动可爱、个性鲜明。阅读绘本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开启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对培养多元智力发展、熏陶朴素纯真童心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绘本教学呈现了当前语文课程的一个崭新面貌,开启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低年级教学的全新模式。绘本阅读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