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有时在教学过程中会抱怨“课文太多了,课时不够用,根本讲不完”,是否思考过这不够用的课时是因为把教材中每篇课文做了过度解读?曾经听过一节《带刺的朋友》(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在这节课上,呈现了以下环节:
(1)回忆课文写了什么事,小刺猬是怎么偷枣的,请学生按动作顺序说。
(2)读词语,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环境的词、拟声词,并与去掉了拟声词的段落做比较;把动词按顺序串联起来说说小刺猬偷枣的过程。
(3)通过文段对比,让学生把目光聚焦于作者的猜测及心理活动描写上,联系自己的体验进行想象。
(4)引导学生阅读文段,对接生活实际,层层推进理解“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这些不同人称中包含的情感变化。
(5)质疑: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刺猬为什么长刺?有小宝宝吗?等等)——师引向“想知道刺猬的家在哪吗”。
(6)教师出示短文:探访小刺猬的家,“我”的心理活动留白。让学生猜一猜“我”会想什么,动笔写一写。
(7)推荐阅读原文。
一节课40分钟,学生一直在跟着教师“跑”,然而思路明显跟不上。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这节课上说了几次“同学们,快点”。尤其在最后教师给出情境让学生猜测心理,并动笔补白时,面对学生茫然迟迟不下笔,教师又无奈地催促:“同学们,快点啊!”结果在展示心理描写的环节,学生无话可说。
不可否认教师解读教材的深入、理解的透彻,但以学生实际获得来看,课堂上要学的内容太多,“带刺的朋友”离学生的童心远了,缺乏情感体验,文字触摸起来少了些温度。
教学实践引发教者的思考:如何充分发挥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为学生的自能阅读、自主阅读、终身阅读奠基?不妨尝试让一篇课文的学习成为学生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不断发展、情感体验日渐丰富、语文素养逐步提升的有效途径。下面以《慈母情深》(统编本五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尝试。
一、整体感知,从不同角度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利用这篇课文,为学生搭支架,继续练习概括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
支架一: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结合提示自己试着说说。
提示:“我”想
(1)回忆课文写了什么事,小刺猬是怎么偷枣的,请学生按动作顺序说。
(2)读词语,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环境的词、拟声词,并与去掉了拟声词的段落做比较;把动词按顺序串联起来说说小刺猬偷枣的过程。
(3)通过文段对比,让学生把目光聚焦于作者的猜测及心理活动描写上,联系自己的体验进行想象。
(4)引导学生阅读文段,对接生活实际,层层推进理解“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这些不同人称中包含的情感变化。
(5)质疑: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刺猬为什么长刺?有小宝宝吗?等等)——师引向“想知道刺猬的家在哪吗”。
(6)教师出示短文:探访小刺猬的家,“我”的心理活动留白。让学生猜一猜“我”会想什么,动笔写一写。
(7)推荐阅读原文。
一节课40分钟,学生一直在跟着教师“跑”,然而思路明显跟不上。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这节课上说了几次“同学们,快点”。尤其在最后教师给出情境让学生猜测心理,并动笔补白时,面对学生茫然迟迟不下笔,教师又无奈地催促:“同学们,快点啊!”结果在展示心理描写的环节,学生无话可说。
不可否认教师解读教材的深入、理解的透彻,但以学生实际获得来看,课堂上要学的内容太多,“带刺的朋友”离学生的童心远了,缺乏情感体验,文字触摸起来少了些温度。
教学实践引发教者的思考:如何充分发挥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为学生的自能阅读、自主阅读、终身阅读奠基?不妨尝试让一篇课文的学习成为学生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不断发展、情感体验日渐丰富、语文素养逐步提升的有效途径。下面以《慈母情深》(统编本五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尝试。
一、整体感知,从不同角度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利用这篇课文,为学生搭支架,继续练习概括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
支架一: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结合提示自己试着说说。
提示:“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