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蛙写诗》为例谈“会认字”的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fwf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识字教学曾明确要求“多认少写”,要求“会认”的字不一定要求“会写”。然而从目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对这一教学建议较为忽视,对生字教学总是“认”“写”不分,这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统编本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一课共有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其中有2个是新偏旁的,4个是要求“会写”的生字,具体内容分别为:新偏旁为“冖”“灬”,要求会认的生字有“写”“诗”“点”“要”“过”“给”“当”“串”“们”“以”“成”,要求会写的生字有“下”“个”“雨”“们”。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一、把握教材要素,坚持“生”字为先
  对于识字教学来说,教材要求教师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其独立的识字能力。在一年级识字教学方法中,统编本教材先后编排了8种方法,如《识字1·天地人》是听读识字,《识字4·日月水火》是象形字识字,《识字9·日月明》是会意字识字,《小蜗牛》是图画识字,《要下雨了》是联系上下文识字,等等。
  何为生字?顾名思义,即学生不会认、不了解意思、不会写的字。在一年级教学中要真正落实语文要素,就要按照统编本教材编排体系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扎实训练,学生才能根据汉字的结构特征去想象,联系文本内容进行猜测,通过查字典的方法进行印证,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独立识字的能力。
  识字教学,主要分为音、形、义,对于第一学段学生来说,最难掌握的是字形。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较强,在识字教学中往往能够迅速记住字的读音,但是对于字的意思,乃至字形却很容易混淆,等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真正理解了汉字的意义,了解其构造方式,自然也就掌握了字形,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而从内容来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教材要求会认的多,要求会写的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生字教学必然要经历两个过程,即从“会认”到“会写”。
  对于生字,教师应该什么时候教较为合适?笔者认为,生字之所以为“生”字,就是学生不认识它们。如果一篇课文中,真的有很多学生不认识的字,那么这篇课文学生就无法阅读。因此,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前提是“字词的感知”。对“字词的感知”最根本的就是要“会认”,只有课文中每个汉字都“会认”,才能读通课文。生字教学,应该在阅读课文之前。
  二、注重多元互动,坚持分“类”教学
  对于《青蛙写诗》这一课来说,这11个生字学生都完全不认识吗?自然不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先让学生自己认读,依然不认识的字应鼓励他们借助拼音进行认读,接着让同桌之间进行互教,小组之间进行纠正,最后教师根据反馈情况,重点教易错易混淆的、自学相对困难的生字。因此,教生字时应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施教。
  如,对“写”字教师要重点教,并且带出新偏旁“冖”,还要教得正确。对于生字读音,“写”字学生大多熟悉,比如写作业、写字等等。但对于偏旁“冖”却是很陌生的,名称是秃宝盖,意思是覆盖。对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注重前后联系,以便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与它最像的偏旁,即“宀”,这在《影子》一课中已经学习过,同时为之后在《雨点儿》这一课中学习新偏旁“穴”打下基础。
  再如,“点”字要重点教,因为有新偏旁“灬”。“点”的读音学生也经常接触,但这一课中“雨点儿”属于儿化音,有点难度,但是真正教好了,之后《雨点儿》一课的教学将会很轻松。教师应让学生“跟老师读”,以便正音。偏旁“灬”,其名称为四点底,意思是烈火。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教师可以追溯源头,先呈现“点”字的繁体字“點”,让学生从中感受趣味,接着引导学生列举“黑”“煮”“照”等字,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汉字都是与“火”有关。这样,从一个字教到一系列字,学生能够通过类比,认识更多的汉字。
  还有“以”字要重点教。这个字学生最容易混淆,教师要么不教,要教就是一组,便于学生从中辨别,准确把握意义。如第一组“以前”“以后”,这两个词在其课后练习“读一读”中,具体教学时可以整合到一起。第二组“可以”“所以”,对于这一组词语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选词填空,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其意。具体题目为:
  荷叶上的一串水珠说:“我们(
其他文献
本文题目源自这组文稿中朱国忠老师的一句话说:“只有紧紧抓住自然慈母的衣襟,儿童才有生命的绿色。”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泥森林无限制蔓延,使“农村”或乡土的范围日渐萎缩,在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江苏,当下的农村学生很有可能成为“末代村童”。其实,他们也早已不是如清代高鼎笔下的村童那般的形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他们的日常起居里、学习活动中,往往有着现代技术、现代生活方式与
“老师,今天下雨了,我想学习《山雨》一课的写作手法描写雨景。”“老师,《跑进家来的松鼠》是不是可以写个续呀?”……每学完一篇新课文,走进教室,我总会听到学生这样的请求,看着学生兴奋的眼神,我心里充满了喜悦。  学生怕写习作,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困境。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巧妙地安排课堂中的小练笔
统编本教材在古诗词选编方面除了课标推荐的古诗词以外,又增加了一些,相较于以往版本的语文教材来说,古诗词的篇目是最多的,这充分体现了编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那么,统编本教材中的古诗词该怎么教?怎样才能真正把编者的意图落到实处呢?  一、统编本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特点  打开统编本教材,仔细研读教材中的古诗词就会发现,古诗词在编排上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选文具有经典性  统编本教材中的古诗词无论是在题
统编本教材单元设置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特点鲜明,人文主题宽泛博大,语文要素明确且聚焦,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便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操作。教师要加强单元文本的内在设计,运用统整的方式落实语文元素,扎实有效地推进单元教学。笔者以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单元视角规划,在统整中有序推进  在技能性目标体系中,“学习”是最基础、最原始的层次,是对原型示范的模仿
《只拣儿童多出行》被选编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作者冰心以儿童的笔触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儿童、竞相开放的花朵,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对儿童的喜爱。在解读中,我们应该与作者、编者对话,深刻领悟作者的情感。笔者从感受快乐、感受美、感受爱等三个方面,试着对本课进行解读。  一、多处行,感受儿童的乐  这一课从题目到内容,作者花费笔墨较多的就是儿童。在游园途中,到处都可以碰到儿童。在冰心的眼里,儿童是快乐的。如,
摘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职学校教师评价的意义及作用、教师评价的主体和教师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作了一番深入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改革中的难点之一。在中小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长期以来被作为教师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而在中职学校,由于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之间难以比较等原因,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教师评价的标准难以操作,这种情况下,教师评价的难度很大。为了解中职学
统编本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课文篇幅加长,且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小学生而言,篇幅加长就意味着信息更多、难度更大、消耗时间更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长课文教学更有效呢?小学语文界一直都在积极倡导“长文短教”的理念,但究竟该指向何处、落脚在哪里呢?笔者结合统编本教材中一些典型的课例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彰显教材特点,利用语文要素把握长文关键点  所谓语文要素,就是构建语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统编本教材二年级语文园地的最后一个栏目都设置为“我爱阅读”,选编一篇以“爱”为旋律的阅读材料,正是实施这个目标的体现。“我爱阅读”是一年级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升级,旨在继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逐步让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好习惯。笔者就以《称赞》(二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谈谈依托“我爱阅读”栏目,享受阅读之乐的
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学中,将习作训练融入阅读教学,既能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又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理解力與表达力的双重提升。然而,在阅读教学中习作,教师普遍采用以“仿”为主的方式,学生思维不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其实,课文被编入教材时,大都被改编过,那么,教师能不能启发学生对课文也进行合理的改写呢?  循着这样的思路,教师不妨将读写结合的训练向改编课文的方向拓展,这样从“写”出发,把教材当作“实验品”
统编本教材采用“双线并进”的单元组织结构,单元目标清晰。每个单元的课文都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精心编排,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自读课文”重在“自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练习用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读写方法与策略去感悟交流、迁移运用,从而做到知识的巩固和提升。现实中许多教师难以放手,仍将“自读课文”当成“教读课文”一样执着地教。“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叶老的话指出了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