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模式下以朗读为主线的阅读教学策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m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阅读教学倡导大语文观教学,由一篇向一类文本的拓展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趋势。如何引领学生以教材文本为基点,坚持“读”的教学主线,在不同课时、不同目标的支撑下,将课文读实、读活、读广?我以《掌声》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以“实”为基,在第一课时将课文读扎实
  第一课时的閱读教学,学生依照自学要求进行朗读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初读展开检查与交流,包括对生字词的理解和对文本内容的初步感知。在这一课时,将课文读扎实的训练就应该有两个着力点:
  首先,训练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教学“经久不息”这个词语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进行理解。从词语的文字构成来看,“久”“息”这两个字都是能够理解的,组织串联也就可以大体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了;从文本的语境来看,人们在情绪饱满、情感充盈之际,鼓掌的力度和时间都会比一般时候更长。在准确感知了这个词语的大意之后,不能止步于此,而应该引导学生总结提炼理解这个词语的方法和诀窍,为之后的学习提供认知的策略和基础。所以,每一篇课文教师都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精心选择三四个价值点,让学生持续获取这方面发展的能力,比如可以借文中“忧郁”“犹豫”这两个词语着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理解词义。
  其次,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还可以聚焦词语的不同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在教学“残”字时,学生能够组词且不少,但对其所蕴含的多种意思理解得还不够透彻,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罗列与“残”相关的词语,并出示工具书中关于“残”字的意思,根据不同的词语进行辨析、甄别,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梳理与归类。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了解了文中“残疾”一词的真正含义,同时又拓展了一批词语,形成“1 1大于2”的教学效益。
  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达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在学生初读文本之后,我们需要强化学生的熟读效果,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熏陶情感。熟读的价值不仅仅是将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清晰地解构文本的内在层次。
  鉴于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其一,每读一部分就驻足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逐段突破,在串联汇总之后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其二,借助提问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朗读,就这篇《掌声》而言,“小英原来的样子是怎样的?”指向课文的第1自然段。然后,教师再相机追问:“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才让小英有了变化?”教师指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的第2~4自然段。接着,教师再次设问:“在这一事件之后,小英又有了哪些变化?”这样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于第5和第6自然段上。最后,充分关注整篇课文,引领学生思考:“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究竟是为了讲述怎样的道理?”
  正是在这样熟读的训练过程中,学生通过细读、精读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养成高效阅读的习惯。
  二、以“活”为宗旨,在第二课时将课文读灵活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精读中将课文真正读懂、读活。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精读可以据点展开,也可以依线展开。这篇课文是依循着小英情感的变化这条主线展开,为此教师专门设置了两个着力点展开教学——小英在转变前后两次掌声所起到的作用。
  在组织学生阅读小英原先状态的语段时,教师重点聚焦“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运用叠加的方式展开朗读,引领学生将“坐在教室的一角”“总是”“默默地”这些关键词逐步叠加到朗读过程中,感受小英一开始的忧郁与自卑。在感知小英变化时,教师紧扣课文中“她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一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用“甚至”一词,一方面在于其前后内容之间的对比,另一方面源于小英变化前后的强烈对比,更为重要的是“甚至”一词促发了学生高效的真实思考,是同学们爆发出来的掌声给了她赞扬、给了她力量、给了她鼓舞……最后,学生对比朗读,感受掌声对于小英所起到的神奇作用。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次聚焦两次掌声,让学生思考每次掌声都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分别传递了同学们怎样的意思,小英从中又能感受到什么……从这些价值点入手,披文入情,让学生感受到小英内心所经历的折磨,紧扣了文本表达的关键所在,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
  梳理了课文中最核心的价值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融会贯通地朗读课文。此处的融会贯通,既可以是语段之间的融通,可以是段篇之间的融通,也可以是内容和形式之间的融通,还可以是课堂内外之间的融通,真正地将文本读活了。
  基于这一课时的教学,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感知文本在构思上的鲜明特点:先展现了小英一开始的忧郁自卑以及形成的原因,然后相机呈现两次掌声,最后描写小英的变化,揭示掌声的巨大力量,给予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教师对朗读的整个过程,由点串线,连珠成串,这对于进入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三、以“广”为愿景,在第三课时将材料读广阔
  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教材的单一维度下,而需要联系课堂内外,不断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在读实、读活的基础上再读广阔,借助于丰实的阅读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此,在一些经典类型文本的教学时,就可以增设第三课时,让学生在读大、读广、读深上下足功夫。
  《掌声》这篇课文所表达的真实用意,作者利用最后一个自然段和盘托出,很多教师会直接要求学生在朗读这段之后与自己的生活进行联系,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为了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感知这一内容,教师可以拓展补充主题相关的绘本《我想要爱》,将学生的认知从相互关心、彼此鼓励的层面逐步提升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层面上。在引导学生阅读绘本时,就始终紧扣一个问题:爱究竟是什么?有了爱会怎么样?由于学生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感知也就丰富多样。对于老山羊来说,给孩子喂奶就是爱;对于土拨鼠来说,能够讲故事就是一种爱;对于小兔子来说,吉米对小兔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对爱最好的诠释……爱在不同的人物面前、在不同的故事里都有着不同的表现。为此,教师专门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人们用最具美感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心中的爱。有人认为爱就是懂得分享,在爱的浸润下我们才不会感到孤单;有人认为爱就是春天的一阵微风,有了爱的吹拂才能让我们的心灵充满温暖;还有人认为爱就像是妈妈的怀抱,有了爱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幸福……
  学生们的体验和认知无疑是丰富而多元的,他们在绘本的认知下所得到的熏陶也是深刻的,当所有学生的内在心灵被激荡起来之后,他们内在的认知感受就能充分表达。为此,教师设计了专门的句型,并相机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爱是
其他文献
“老师,今天下雨了,我想学习《山雨》一课的写作手法描写雨景。”“老师,《跑进家来的松鼠》是不是可以写个续呀?”……每学完一篇新课文,走进教室,我总会听到学生这样的请求,看着学生兴奋的眼神,我心里充满了喜悦。  学生怕写习作,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困境。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巧妙地安排课堂中的小练笔
统编本教材在古诗词选编方面除了课标推荐的古诗词以外,又增加了一些,相较于以往版本的语文教材来说,古诗词的篇目是最多的,这充分体现了编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那么,统编本教材中的古诗词该怎么教?怎样才能真正把编者的意图落到实处呢?  一、统编本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特点  打开统编本教材,仔细研读教材中的古诗词就会发现,古诗词在编排上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选文具有经典性  统编本教材中的古诗词无论是在题
统编本教材单元设置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特点鲜明,人文主题宽泛博大,语文要素明确且聚焦,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便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操作。教师要加强单元文本的内在设计,运用统整的方式落实语文元素,扎实有效地推进单元教学。笔者以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单元视角规划,在统整中有序推进  在技能性目标体系中,“学习”是最基础、最原始的层次,是对原型示范的模仿
《只拣儿童多出行》被选编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作者冰心以儿童的笔触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儿童、竞相开放的花朵,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对儿童的喜爱。在解读中,我们应该与作者、编者对话,深刻领悟作者的情感。笔者从感受快乐、感受美、感受爱等三个方面,试着对本课进行解读。  一、多处行,感受儿童的乐  这一课从题目到内容,作者花费笔墨较多的就是儿童。在游园途中,到处都可以碰到儿童。在冰心的眼里,儿童是快乐的。如,
摘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职学校教师评价的意义及作用、教师评价的主体和教师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作了一番深入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改革中的难点之一。在中小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长期以来被作为教师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而在中职学校,由于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之间难以比较等原因,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教师评价的标准难以操作,这种情况下,教师评价的难度很大。为了解中职学
统编本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课文篇幅加长,且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小学生而言,篇幅加长就意味着信息更多、难度更大、消耗时间更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长课文教学更有效呢?小学语文界一直都在积极倡导“长文短教”的理念,但究竟该指向何处、落脚在哪里呢?笔者结合统编本教材中一些典型的课例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彰显教材特点,利用语文要素把握长文关键点  所谓语文要素,就是构建语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统编本教材二年级语文园地的最后一个栏目都设置为“我爱阅读”,选编一篇以“爱”为旋律的阅读材料,正是实施这个目标的体现。“我爱阅读”是一年级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升级,旨在继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逐步让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好习惯。笔者就以《称赞》(二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谈谈依托“我爱阅读”栏目,享受阅读之乐的
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学中,将习作训练融入阅读教学,既能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又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理解力與表达力的双重提升。然而,在阅读教学中习作,教师普遍采用以“仿”为主的方式,学生思维不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其实,课文被编入教材时,大都被改编过,那么,教师能不能启发学生对课文也进行合理的改写呢?  循着这样的思路,教师不妨将读写结合的训练向改编课文的方向拓展,这样从“写”出发,把教材当作“实验品”
统编本教材采用“双线并进”的单元组织结构,单元目标清晰。每个单元的课文都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精心编排,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自读课文”重在“自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练习用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读写方法与策略去感悟交流、迁移运用,从而做到知识的巩固和提升。现实中许多教师难以放手,仍将“自读课文”当成“教读课文”一样执着地教。“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叶老的话指出了语文教学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识字教学曾明确要求“多认少写”,要求“会认”的字不一定要求“会写”。然而从目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对这一教学建议较为忽视,对生字教学总是“认”“写”不分,这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统编本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一课共有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其中有2个是新偏旁的,4个是要求“会写”的生字,具体内容分别为:新偏旁为“冖”“灬”,要求会认的生字有“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