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境的古诗词教学探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在古诗词教学中,一直都是以学生的朗读、背诵、体会诗词所流露的情感为主,而对古诗词特有的韵味等方面挖掘不深,导致如今的古诗词教学缺少了一种独有的味道。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依据古诗词的特点以及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只有结合古诗词语境才能真正使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把握古诗词的语调、韵律与节奏,进而真正体味到古诗词所流露出的情感。基于语境的古诗词教学我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把握节奏美
  朱光潜在《诗论》中曾说:“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从声音这个角度来讲,节奏有长短、高低、轻重、疾徐之分。因节奏的不同,学生在进行诗词朗诵的时候所停顿的时间也不同。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只有依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古诗词的朗读节奏,才能使古诗词朗读显得更加抑扬顿挫,富有魅力。
  如《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诗,主要通过对庐山瀑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平常的古诗词教学中,在诗文朗读的停顿方面,多数学生是这样处理的: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学生掌握了朗读的停顿后,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朗读声音的长短、高低以及语气上轻重、疾徐的指导,于是,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我进行了如下处理:
  日照(平)—香炉(平)—生紫烟(平),遥看(扬)—瀑布(平)—挂前川(扬)。
  飞流(稍快)—直下(干脆有力)—三千尺(干脆),疑是(平)—银河(平)—落九天(舒缓)。
  这样基于古诗词语境对朗读停顿、快慢、语调的处理,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古诗词朗读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重复的单一过程,学生尝试有感情朗读古诗的愿望会更加强烈,就这样,他们对古诗词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在上述案例中,我主要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在诗句的停顿、语速快慢等方面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如此教学,学生在诵读古诗的时候就会更加抑扬顿挫,具有情感与韵味,这样教学有效避免了古诗词朗读千篇一律现象的发生,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情感体验,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了朗读古诗的乐趣。
  二、感悟音韵美
  押韵是古诗词一个明显的特点,主要是指在韵文创作的过程中,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的运用上,都使用韵母相同或者相近字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以使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除此之外,讲究平仄、对仗等也是古诗词的显著特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就这些方面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在旋律以及音韵上的特点,提升学习效果。
  如《江雪》这首诗的内容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首诗中,第一句、第二句以及最后一句的句尾“绝、灭、雪”都押韵了一个共同的字母“e”。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时,虽然不需要对学生进行押韵以及韵脚等知识的传授与讲解,但教师应在学生诵读的时候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渗透,也就是说当学生读不好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范读的形式朗读古诗,并着重在押韵的地方进行重读,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这样朗读的好处,并自觉养成这样朗读的习惯。如此一来,学生在诵读或者咏唱的时候,就自然读出了一种铿锵之感与和谐之感。这样教学,古诗词的音韵美之特色就自然地渗透在学生的学习之中,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在上述案例中,基于古诗词语境的教学,我主要从诗词本身去挖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价值,也就是在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着重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精彩。如此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从容,真正上出了古诗词的精彩。
  三、探寻结构美
  古人一般把古诗词的结构称作是章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起、承、转、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想使学生把握古诗词在创作结构上的特点,教师应从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情景合一”的特点入手,为学生创设出恰当的古诗词语境,使学生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深刻感受。
  如《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暮春时节农村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这首诗中,古诗的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为读者展现了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幽深的小路,小路旁边还有几棵树,这几棵树上有花朵落下,新的树叶还未长出来……这两句诗是纯景物描写,为儿童捉蝴蝶进行了恰当的铺垫。而在古诗的后兩句“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中“急走、追、寻”则是以人物动态描写的方式展现了农村春天孩童的快乐,这种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得整首诗给人一种恬淡、宁静而又天真、稚气、活泼的感觉,充满了魅力。在教学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先找出诗中的景物、人物,再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这种有静有动描写的好处。如此教学,情景合一,动静结合,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的结构内涵之美,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上述案例中,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在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词,把握诗词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我主要从古诗词在结构上的特点等方面引导学生解析、赏析。如此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古诗词,了解了诗意,而且诗词的内涵特点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体会意境美
  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讲究意境是古诗词最显著的特征,感受意境美也是古诗词教学的终极目标。但实际上,这种美并不是直接呈现在明面上的,教师只有在古诗词的语境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抓住意向,鼓励学生品析、想象等,才能使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如《渔歌子》这首词主要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捕鱼的情景。这首词的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不仅写出了江南水乡美好的生活环境,而且“白鹭飞”“鳜鱼肥”给人一种惬意美好的心理感受。但最能打动人的则是这首词的后两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这句词中,不仅写出了渔夫的衣着,“斜风”“细雨”“不须归”也把渔夫的从容、江南水乡二月春江水满、烟雨迷蒙似幻似真的情景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从而使学生沉浸在这种意境中久久回味不绝。
  在上述案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意境,在教学的时候,我主要引导学生就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进行赏析,这样一来,雨中青山、白鹭飞、鳜鱼肥、江上渔舟、不须归等意境美就自然地流淌于学生心间,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以及他们学习经验的丰富,教师不应单纯地把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停留在读读背背上,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真正从古诗词的语境出发,对学生进行节奏、音韵、结构、意境等古诗词韵味方面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爱上古诗词,让我国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得到发扬。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青奥村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中职学校教师评价的意义及作用、教师评价的主体和教师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作了一番深入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改革中的难点之一。在中小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长期以来被作为教师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而在中职学校,由于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之间难以比较等原因,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教师评价的标准难以操作,这种情况下,教师评价的难度很大。为了解中职学
统编本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课文篇幅加长,且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小学生而言,篇幅加长就意味着信息更多、难度更大、消耗时间更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长课文教学更有效呢?小学语文界一直都在积极倡导“长文短教”的理念,但究竟该指向何处、落脚在哪里呢?笔者结合统编本教材中一些典型的课例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彰显教材特点,利用语文要素把握长文关键点  所谓语文要素,就是构建语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统编本教材二年级语文园地的最后一个栏目都设置为“我爱阅读”,选编一篇以“爱”为旋律的阅读材料,正是实施这个目标的体现。“我爱阅读”是一年级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升级,旨在继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逐步让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好习惯。笔者就以《称赞》(二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谈谈依托“我爱阅读”栏目,享受阅读之乐的
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学中,将习作训练融入阅读教学,既能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又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理解力與表达力的双重提升。然而,在阅读教学中习作,教师普遍采用以“仿”为主的方式,学生思维不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其实,课文被编入教材时,大都被改编过,那么,教师能不能启发学生对课文也进行合理的改写呢?  循着这样的思路,教师不妨将读写结合的训练向改编课文的方向拓展,这样从“写”出发,把教材当作“实验品”
统编本教材采用“双线并进”的单元组织结构,单元目标清晰。每个单元的课文都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精心编排,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自读课文”重在“自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练习用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读写方法与策略去感悟交流、迁移运用,从而做到知识的巩固和提升。现实中许多教师难以放手,仍将“自读课文”当成“教读课文”一样执着地教。“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叶老的话指出了语文教学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识字教学曾明确要求“多认少写”,要求“会认”的字不一定要求“会写”。然而从目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对这一教学建议较为忽视,对生字教学总是“认”“写”不分,这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统编本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一课共有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其中有2个是新偏旁的,4个是要求“会写”的生字,具体内容分别为:新偏旁为“冖”“灬”,要求会认的生字有“写”“诗”
近几年来,阅读教学倡导大语文观教学,由一篇向一类文本的拓展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趋势。如何引领学生以教材文本为基点,坚持“读”的教学主线,在不同课时、不同目标的支撑下,将课文读实、读活、读广?我以《掌声》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以“实”为基,在第一课时将课文读扎实  第一课时的閱读教学,学生依照自学要求进行朗读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初读展开检查与交流,包括对生字词的理解和对
教学主线,即课堂教学的思路,主要是指教师在反复钻研教材后确定下来的整体教学架构。在阅读教学中,课堂的成功与否,与教学主线是否明晰、是否能够贯串课堂始末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课堂上,如果教师东抓一把、西搂一耙,课堂便会显得杂乱不堪,主次不明,教学效果甚微。然而,教师如果一切都放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闻不问,那么,学生的学习也就成了夹生饭,不利于阅读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关注对教学主线的优化,以提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然而,受到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在习作的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着较多问题:阅读量不够,语言积累薄弱,词语贫乏,缺少文采;过于注重外在形式,好说大话、空话、套话,滥堆词藻,语言表达粗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特别重要,如果没有做好识字教学,学生的学习便会受到影响。字理教学法是基于汉字的特点,围绕字理来析形索义,基于义来让学生记忆字形,从汉字的形和音、义的关系出发来展开识字教学。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学生的识字能力能得到提升。  一、借助字理认识象形字  教学象形字时,需要基于字的变化来展开。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相关实物图片,再展示古人所记录的图案,最后将字的演变过程展示给学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