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词语走进文本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c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座桥梁,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见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词语是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教师只有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词语的世界,潜心体悟,细细玩味,让词语绽放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阅读教学的成功。因此,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中,笔者尝试引领学生通过分析词语走进文本,品味字里行间的精妙之处。
  一、挖掘深度,让词语丰盈起来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只有建立在‘深度’之上的课堂,才可能持久,才给生命以底气。”这里的“深度”,对教师而言,就是从多层面角度挖掘词语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让文本进入学生内心深处。
  在《老人与海鸥》第二段,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简洁勾勒了一个爱海鸥的老人形象。其中“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这句话看似平实,好像只向读者点明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联系,但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上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包含的信息。很多学生认为,“就是老人每天走很远的路只是为了喂海鸥”。笔者引导学生从“只”字上思考,先从字面理解“只”的意思,再透过这个“只”字,引导学生深层挖掘老人这样做的原因及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明白了,老人把“喂食海鸥”当作了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来做,他坚持“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来做这件事。这样处理教材中的关键词语,能让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去挖掘其隐藏在背后的更深刻的内涵,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展现画面,让词语灵动起来
  教学中,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进入词语所描绘的情景,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鲜活的生活画面,让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促使学生更深刻领悟文本。
  在教学“老人喂食海鸥”这一片断时,笔者紧抓住“节奏”一词,让学生想象画面:瞧,“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透过这个“节奏”,让学生想象老人喂食的场景。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踊跃发言。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老人的手一放食,海鸥就落下来吃;老人的手一扬起,海鸥就翻飞在半空中”;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海鸥吃得快,老人就放得快;海鸥吃得慢,老人就放得慢”;还有的说,“老人手一放,海鸥落下;老人手一扬,海鸥飞起”……通过让学生结合词语想象画面,老人与海鸥之间默契配合的动人情景就马上印入了每一个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的心惊之、叹之,与文本一起跃动。
  三、领会情感,让词语鲜活起来
  所谓“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当词语被作者当成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载体时,它们就已经被作者赋予了灵魂。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体验,去领会其情感色彩,词语就会变得鲜活起来。
  文中的老人不辞辛劳地每天喂食海鸥、给海鸥起名字、和海鸥聊天……可是“当太阳偏西时,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看着愈飞愈远的海鸥,老人在“企盼”什么呢?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谈谈想法。孩子们踊跃发言,他们的情感与文中主人公产生强烈共鸣,形成了“心理相融”。这时,笔者适时总结:“一个‘企盼’浸润了老人对海鸥的多少情感!他对海鸥充满了无限的爱怜,他对海鸥充满了无尽的留念,海鸥的一切都牵绊着老人的心。”
  就这样结合具体的语言情境理解词语,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适时给词语填补“空白”,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驻足鉴赏、潜心揣摩、反复涵咏,语文教学才能演绎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精彩。
  (作者单位:宜城市南街小学)
其他文献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创设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通过引入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来激发学生建模的兴趣。因此,教师上课时,要多结合生活实际,把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作为教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形成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能用数学模型进行一些简单的解释与应用。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仅会写字、画画、干活,而且在它里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把它看作一场精彩的交响乐,结课环节就好似回味无穷的“尾声”,启人智慧,引人遐思。正所谓:“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好的开头虽然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余音绕梁”,从而给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那么,如何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结尾呢?笔者认为,以下六种结课方式,借力于目标、智慧、兴趣、内涵、期待、诗意六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文章描写具体,情感真挚。笔者以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四步导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自学质疑,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学生自学前,梳理出富有弹性的学习步骤,减少自主学习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能提高学习效率。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搜集地震的相关知识。新课伊始,师生简单交流后,教师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围绕课题,学生
《孔乙己》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小说。作者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般群众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文章看似平常,却意蕴丰富,值得细细品味。  在一次全镇“一师一优课”活动中,笔者抽到的题目就是《孔乙己》
听课,不仅仅是“听”  Ⅰ  听课、评课是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能有效促进讲课教师业务提高,而且对听课教师的成长也有很大帮助。然而,如果将听课仅仅看作一种形式,走过场,那就失去了听课的意义。听课教师一定要能够听出点儿门道,对上课的各个环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此,才能促进自己与讲课教师快速成长。可见,听课不仅与听课者的业务素质和听课态度密切相关,而且还与听课、评课者的课前准备有着
重慶建设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直属骨干企业,国家第一批重点保军企业。公司在2018年第九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上展出了一批新型枪械产品,图为该公司展出的模块化步枪枪族。该模块化枪族是公司面向外贸中、高端市场打造的新一代步枪枪族。该枪族可根据战术需求,通过更换枪管及各种专用模块,快速组装成发射5.56×45mm SS109弹、7.62×39mm步枪弹或7.62×51mmNATO弹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效果,取决于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本文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碧水涢天太白情——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为例,谈谈教师在活动中的“三种角色”。  一、设计师  教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的开发者,也是活动目标和活动过程的设计者。主题的设计一般要把握两点:一是学习过程中的迫切需要和学科教学的需要;二是学生学习兴趣的焦点。确定以“碧水涢天太白情——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
习作教学中普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对同一内容、不同年级的习作要求几乎一样,就连批语也大同小异,看不出年段的区别,看不出学生个体的差异,看不出学生语言发展的过程,更看不出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一是教师不清楚各年级习作教学的目标;二是教师缺乏系统的、整体的习作教学观,训练缺乏梯度。怎样用好课文对学生进行有梯度的训练,从而达到习作教学目标呢?  一、综观教材,解析各年级的要求  
行知,即知行合一,知识与实践相辅相成之意,这点正是现在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陶行知先生更是大力倡导生活即教育,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  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以更名为契机,传承并发扬行知教育,在课题研究、学校管理、团队建设、德育、课堂改革等方面融入有自身特色的“行知”理念,为素质教育增添了一抹亮色。  一、行知教育实践模式的提出  行知教育是什么?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
学案教学应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建构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在这里,过度“引导”和过分“自主”都是不可取的。有些老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常常置身事外,让学生随意地读书、交流、讨论、展示;而有些老师则由于对学生的不放心,在教学时往往把学生的“自主”变成了自己的“自主”,在不知不觉中走回到了“满堂灌”的老路。凡此种种,都不符合学案教学的原则和策略,其结果往往都会与我们进行学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