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唤起学生求知的激情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g1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对做好教育工作非常重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教师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又要对学生心灵滋长的一切不好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针对后进生来说,他们多数因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而产生自卑、压抑的心理状态,总以为老师看不起、同学看不起!因此,热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让他感到与别人平等,受到重视,从而内心得到满足,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是教育工作者重要的师德修养内容。那么,怎样用爱唤起学生求职的激情,让后进生转化为优秀的学生呢?我想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尊重、信任后进生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要尊重后进生人格,切实关爱帮助他们。曾有这么一位后进生,作业老是完不成,班上同学瞧不起他,当提问到该同学,全班哗然。我针对这一情况,就把第二天提问的内容,先私下给他有个交代,亲自指导作业。这样一来,他自信心有了,在班上逐渐变得爱说话,脸上也常绽开甜甜的微笑,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其实这无非就是用爱唤起了后进生的自尊心,让他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许多学习上的后进生,原因并不是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而是学习的积极性或学习方法方面的影响。在教育过程若能够尊重和关爱信任学生,学生就能够接受老师的教育,切忌歧视责骂挖苦讽刺,甚至体罚后进生。即使教师的用意是好的,但学生不理解不接受,或许会是后进生进一步恶化,甚至出现不该发生的事情,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脉络,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教学上也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二,要循序善诱,耐心引导后进生。中学生学习后进的主要原因是上课自控能力差,易开小车,违反课堂记录。如果采用传统的批评批评再批评,肯定是收效甚微的,所以要改变后进生的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应深入细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重复抓,反复抓,循序善诱,耐心引导后进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作为班主任,我除了注意与课任老师密切配合外,还注重对后进生进行电访,甚至家访,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共同教育,督促后进生,同时针对后进生自控能力差,课堂经常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一个严肃的眼神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不采用直接点名批评,学生就不会反感产生逆反心理,而会认为教师是关爱他们,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这种提示式的善意批评,就会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学习中。
  第三,培养良好的习惯,教给学习的方法。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受益终年,是学生学习质量的良好保证。而后进生往往不具有这种品质,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增强后进生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提醒他们听课要专心,用各种方法使他们学会听老师同学的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極发表意见,学会跟着教学思路回答问题等,培养认真做作业的习惯,使学生明白,做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提高差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培养认真检查作业的习惯,后进生学习成绩与他们写作业马马虎虎,自己检查作业走马观花有关,只有他们自己明白,认真检查作业,一丝不苟才能完成自己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
  第四,点亮信念之灯,树立学习信心。要帮助后进生进步,仅仅从知识上去帮助他们,往往事倍功半,成效并不明显。如果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常常事半功倍,成绩令人鼓舞,因为内因不起作用,外因的作用能有多大效果呢?这个内因就是学生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失去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所以首先应该消除他们的思想负担,使他们丢下包袱,轻装前进,否则就会是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增加负担,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下降,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对此我采用各种方法,教育引导他们,并让他们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同时还给他们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经过努力我也能学好,增强了学好功课的信心和勇气。
  第五,确立一个近期学习目标,浅尝成功喜悦,相信自己是块读书料。这是关爱后进生的具体体现,教学中我注重改变方法、教育方式外,更注重对不同层次的后进生确定一个学习奋斗目标,并热情鼓励学生;‘你一定能达到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学生会感到老师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关爱他们,学习有了动力,更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使他们把旺盛的精力用到学习上边来,逐步提高他们的成绩,又进一步增强了信心,这时他们又会不满足于现状,又会继续向想出的新目标前进。
  大多数后进生并非智商不高,而是由于贪玩,有些知识不过关,使前后知识脱节,以致辩题能力差,成绩落后,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缺陷,有的放失,有针对性地辅导。任何人都有渴望成功的心理,在成功的鼓励下,一个人的才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要让后进生时时尝到成功的喜悦。
  第六,培养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人们通常有个习惯,乐于做自己熟练的事、自己感兴趣的事,反之则不乐意做,所以要让后进生真正学好知识,就要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比如说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亲近理解后进生,多关心学生,多跟学生聊天,建立友情,忌打骂学生、忌说伤自尊心的话,以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常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该门学科。
  总之,教育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犹如春雨滋润干枯荒漠的心田,使其萌发一片绿州,对学习充满信心。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向全体学生,落实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而后进生的转化以及他们的能力提高,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完成转化后进生的任务吧!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十四中)
其他文献
史家笔下的康乾盛世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四海升平,但叫魂事件的发生打破了这种和谐。上至皇帝,下到普通民众都曾为一件关涉妖术的事件而困惑不已,全国弥漫着一种恐慌。盛世妖术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其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孔飞力教授通过《叫魂》一书为我们揭开了谜底。镀金的盛世之下掩盖的是失序的社会结构、皇权与官僚之间的常规与非常规的关系转换。怎样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的有序和谐的社会结构是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解决
期刊
“禁忌”(taboo),汤加语的意思是“对神圣或邪恶事物的避忌”,汉语译为“塔布”。 它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带有一定社会性及宗教性的文化现象。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宗教的神圣性而援用的“禁忌”,逐渐具体化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禁忌习俗。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往、思想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社会习惯、宗教信仰等原因,在特定的场合、时间、仪式下忌讳使用某种特定的语言或文
期刊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龟崇拜文化。“龟驮碑”就是龟崇拜的一种典型体现。但是,随着龟崇拜的衰落,龟的地位与意义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赑屃应运而生。“龟驮碑”也演变成“赑屃驮碑”。文章以武当山八大宫的“赑屃驮御碑”作为切入点,旨在通过梳理龟崇拜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赑屃产生和“赑屃驮碑”出现的原因。  一、赑屃的由来  武当山的八大宫共矗立着12座由大龟似的庞然大物驮着的古碑,老百姓称其为“龟驮碑”,《武当山
期刊
作为“京派”文学的创作家,沈从文是成就最大的一位。汪曾祺师承沈从文,所以在创作风格与审美理念上和沈从文一样,都追求一种健康与和谐的生命美,但因二人的生存环境和自小所接受的文化熏陶不一样,所以沈从文的创作基调偏向于湘西楚文化的神秘和沉郁,而汪曾祺因其成长的苏北高邮是个鱼米之乡,生活富足,且深受到中原儒文化的影响,所以作品的基调带有吴越文化的欢快与明朗。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大弟子,也是“京派”文学的最
期刊
青海湟水流域历史文化追忆之四    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  历史和文化是地域的灵魂,是一个族群集体的记忆,是无形的根,无价之宝。  北川大通是青海河湟先民的栖息地,也是河湟多彩文化的发祥地,承载着五千多年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积淀,物埠民丰,人杰地灵。  在离高原夏都最近的地方,在生态环境最纯净的地方,在水流最清澈的地方,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在声声梵音飘过古丝绸南辅道的地方,大通犹如一
期刊
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主人公的悲惨结局都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反映,这其中就反映有当时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可以说莎士比亚悲剧集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鞭斥和关注。这既为我们提供了对莎士比亚作品中各种人物的另一种解读,也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的人文关怀。  一部杰出的作品的思想深度,表达能力、想象力都具有普世的里程碑的意义,而且后世的读者能够透过作品获得新的解读和感悟。莎士比亚的作品
期刊
郭敬明作品进军文坛伊始就活力四射,历经十载,长盛不衰,已然成为一文化现象。为研究这一文化现象的成因,文章以其早期主要文本表达主旨及表现方式为研究对象,解释并分析了其作品与青少年读者阅读需求的对位,并初步探讨了该类文本的常用表现手法。  在近十年的“80后”乃至稍后的“90”后一代,异军崛起的青春文学创作群体中,郭敬明无疑是不论在创作还是在营销运作方面的无可非议的领军人物。自2003年他以一部颇有争
期刊
属神的本质之一切规定,都是属人的本质之规定。  ——费尔巴哈  中世纪以及之前的西方美术体系与宗教一直脱离不了关系,以致文艺复兴前西方人都在力图挣扎脱离宗教戒律的精神束缚。之后,精神范畴的科学层面继续深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发展,针对的是离开信仰的现代人在科学高速发展的现实生活中苦苦挣扎的后遗症:茫然不知所措。  摆脱精神束缚后,人们失去了神圣感和敬畏感,恣意妄为、冷漠、空虚、孤独。当人们不再相信
期刊
中国具有独特的民族审美观念,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深远且深刻。我国,早期的民族唱法主要源于戏曲。真声较多,音色嘹亮,声腔靠前,随着民族声乐技术的成熟,真假声混合越来越统一,方法逐渐倾向 “美声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民美化”现象。历经数千年发展变迁,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实现了从原始的、无意识的“民族唱法”向当今科学的、系统的“民族唱法”转变。  一、民族声乐的的起
期刊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观念已经确立,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的科学教法研究广泛展开。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如何理解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性地位,发挥核心作用的显得尤为重要。  二十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从“以人为本”观念出发,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新观念。应当承认,“以学生为本”是一种教育的进步、良性发展的表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