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小窍门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erer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在历年的高考中,学生在这道题上都丢分严重,原因在哪里呢?从历次考试的试卷分析中不难看出,根本原因是学生读不懂诗歌,进入不到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体会不到诗人要抒发的情感。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体会感悟,重视古诗本身传达的内容,从而读懂诗歌。
   首先,要认真读题目。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例如,《邯郸冬至夜思家》,这个题目交待了写作的特定时间是冬至,《于夏十二登岳阳楼》这个题目指明了地点、事件。题目还会直接点明或者暗示诗歌的情感。例如,《征人怨》直接点明了情感是“怨”,《鹊桥仙·七夕》暗示了夫妻相聚相思的情感。题目还会暗示诗歌的类别,例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暗示了诗歌的类别是贬谪诗,《征人怨》暗示了诗歌的类别是边塞诗。题目还会点明写作对象,暗示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以事物命题时很可能是咏物诗,而咏物诗的表现手法一般是托物言志,例如,《蝉》《咏柳》《石灰吟》等。总之,要花点时间品题目,题目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其次,读作者。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说读诗时要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创作风格等。如果诗人是宋人,那么就要联系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比如,李清照,那个书香才女,婉约词宗主,她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其作品内容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愁;国破接着家亡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之后漂泊孤苦,这就决定了她后期的作品必然充满了家国之思。生活道路的改变使她的作品的题材与主题前后判若两样,也让她由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少女,变成了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失魂女子。另外,记住一些重要诗人的主要风格、题材很有必要。如,陶渊明的隐逸脱俗、田园情结,李白的清新自然、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王维的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陆游奔放深沉的爱国激情,等等。
   第三,读注释(有的有,有的没有)。学生常常忽略了注释,注释的作用不可小视。有的是解释字词的,如果这些字词障碍不扫除,就不可能准确地理解诗词的表面意义,更何况深层的含义了,尤其是有些词语还涉及到相关的历史典故。有的注释是交代作者的生平遭际、志向的,或说明有关背景的,这是解开“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写诗的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你才能走进解读这首诗歌的门户。
   第四,读诗中的意象。“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象”是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诗人通过某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那些融入了作者主观意念的事物,蕴涵着某种品质或思想的物象,称之为意象。古人在创作诗歌时,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它们在诗词中的寓意几乎是不变化的。例如,折柳、杨柳曲、灞桥、阳关、长亭、烟波等常常表达送别离愁,夕阳、西风、寒蝉、归雁、子规、浮云等常常表达羁旅愁绪,登高、凭栏、捣衣、寒砧、鸳鸯、鹧鸪等是表达相思情怀的,烽火、金戈、战马、玉关、大漠、塞外、黑河等是表达战乱戍边的,梅、兰、竹、菊常常是寄托高洁情怀的,等等。了解了这些常用意象的寓意,就能够十分快捷地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
   第五,辨别情景关系。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景托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般来说景与情的关系就两种,顺向关系:乐景写乐情,悲景写悲情;逆向关系:乐景反衬悲情。诗中的景是乐还是悲,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就需要特别关注意象的特点了。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在重阳佳节独自登高,看到眼前萧瑟凄冷、开阔苍茫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这是典型的以悲景抒写悲情的诗歌。再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描写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涂上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种颜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然而后两句诗人笔锋陡转,面对春末夏初的美景“看又过”,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诗人漂泊的感伤,这是一首典型的以乐景衬悲情的诗歌。因此,读一首诗,读完之后,问问自己,诗歌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描写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情景关系是顺向还是逆向,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等等。这几个问题回答出来了,那这首诗就算差不多读懂了。
   总之,在应试中,试卷上所给出的任何文字都是有用的。这就要求学生不要放过、遗漏任何一个文字,要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体会感悟。阅读欣赏诗歌的方法有很多,每个人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其实,任何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技巧都是毫末,只有通过多读,多体会,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与诗人同喜同悲,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上了《触摸春天》一课,感受颇多。《触摸春天》这是个多么富有诗意的题目。备课时,我反复品读,文中那个能拢住蝴蝶的盲女孩安静,一遍遍地感动着我。可我的学生,那些刚刚十岁的孩子们,他们能体会安静对生活的热爱,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吗?我陷入了沉思。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想,最好的方法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引领。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用语言文字的魅力
期刊
问题的意义及提出   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便是一种书面的表达和交际。但是,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却在渐渐地走入一种困境,学生“望文生畏”、“望文止步”,出于逃避和应付的心理,文章要么空洞无物,要么抄袭他人。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语文的交际性便很难实现。为此,我们进行了“循序自主作文”实验,试图为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探寻可行的路子,以求大面积提高作文
期刊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语文阅读,既要钻进去读,又要跳出来读。   一篇文章,精读,即“熟读精思”,追根溯源,该咬的咬,该嚼的嚼,细细品味,心领神会,即所谓“钻进去”。但人脑不比电脑,不能过目不忘,人脑也不是简单的记忆,还要创新,单单精读是远不够的,泛读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精读,是解剖麻雀;泛读,是漫天撒网。泛读,相对“精读”而言,即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从文本中走出来,所谓“跳出来”。   要
期刊
每当上阅读课的时候,我发现大多数同学的课桌上,只是摆着一本书,既没有本子,也没有笔,更有甚者,有的同学干脆只用一只手按着书,另一只手还在干别的事情。这样阅读,只是文字从眼前过一遍而已,可谓水过地皮湿,收效是非常低微。这样下去,即使时间再长,又会给学生带来什么益处呢?为了改变这种阅读习惯,要学生养成有效的阅读习惯,我思索了很久,决定采取措施,尝试改变学生的这种状况。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期刊
学讲课堂模式已经在全徐州得到迅速的推广,各地围绕学讲课堂模式开展各种研讨、实践探索都得到几乎一致的肯定。用一种模板去建构另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成为时下最流行的学习形式,如果创新的教学方式适合自己,那这种模板肯定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模板不会被复制。   “学讲方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
期刊
一、巧导入,激发兴趣   文言文的字词句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索求知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比如讲《扁鹊见蔡桓
期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一度的中考语文命题不断发生变化,使得语文复习模式呈现多格化的趋势,但总的来说,仍属于考练和讲析相结合的流线型思路。面对这种命题思路,复习中常常出现的讲得精、练得多但收效甚微的状况,导致广大师生陷入困惑的境地。2016年中考即将来临,新的《考试大纲》表明今年语文命题的内容和形式又将出现变化,对此又该如何应对呢?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采取
期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先要有米,作文,也要先得有“米”。尤其是写景作文,需要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只有经过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才能写好景物。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只有从人体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观察去发现和感知,抓住景物特征,才能充分认识与把握。   一、抓住不同时间的景物变化   不同的时候,景物不同,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时间也会有所变化。让学生观
期刊
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老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创设自学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教给学生“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探究能力,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
期刊
电化教学即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育方式。21世纪,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 “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股强劲东风冲击之下,教育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层次的革命,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基础学科,更是与多媒体技术相见恨晚。多媒体技术不光是现代科技改善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重大发现,也为小学语文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