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国家精神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bie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4年,何泽慧出生在苏州。幼时的她在家族影响下,晓文识字,酷爱读书,早早就立下了献身科学的宏大理想。18岁的何泽慧考进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是当年唯一的“女状元”。何泽慧的同班同学里,有个男生叫钱三强,他们彼此互相欣赏。
  毕业后,钱三强赴法国跟随居里夫人深造。何泽慧则跑到南京军工署求职,希望能打败日本侵略者。结果却因为她是女生被拒绝。她并没有放弃,立马跑到德国,直奔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可系主任克里茨教授却再次拒绝了她。何泽慧真诚且急迫地对克里茨说:“你可以到我们中国当军工署的顾问,帮我们打日本侵略者。我为了打日本侵略者,到这里来学这个专业,你为什么不收我呢?”克里茨被她深深地打动了。就这样,何泽慧成了该系第一个外国留学生,也是该系第一个外国女留学生。
  1940年,何泽慧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1943年她首先观测到了正负电子碰撞现象,被英国《自然》称为“科学珍闻”。那时,中国战火纷飞,何泽慧难以联系上亲人们,她想到了在法国的钱三强。她给他写了封信,由于战时限制只能写25个字。她在信中问他是否还在巴黎,如可能代她向家中父母报平安。此后,两人的书信往来越加频繁,并在居里夫妇的见证下举行了婚礼。之后,何泽慧跟随丈夫留在法国,进入居里实验室工作。由于何泽慧首先发现铀核“三分裂”现象,她被人们尊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这项震惊世界的发现足以获得诺贝尔奖,可由于当时世界对中国的歧视,诺贝尔奖并没有公平地发放奖章。
  1948年,两人不顾各种阻挠,历经艰辛,义无反顾地回到魂牵梦萦的祖国。
  不久,新中国成立,一切百废待兴。她和钱三强毅然扛起了筹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重任。那时在中国,连简单的仪器都找不到,更让他们头疼的是资金问题,可他们没有灰心丧气,两个人骑着自行车跑到旧货店和废品收购站,寻找可以利用的元件。她负责绘制图纸,他负责动手制作,在简陋条件下做出了一个个必需的仪器。1956年,她还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而当研究所重点转向原子能后,她又立即奔赴苏联,负责关键的加速器及在反应堆上进行核物理实验。
  1958年,中国第一台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起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使中国快中子实验工作很快就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 1973年,59岁的她被邀请担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上任后,她推动了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的研究和发展,并在西藏建成世上海拔最高的高山乳胶室,使中国成为当时少数几个能生产核乳胶的国家之一。
  何泽慧从不在意物质待遇,她把私宅苏州网师园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住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破败小区,穿的是地摊货,去参加国际会议,穿的都是打了三层补丁的鞋,手里提的是带子都斷了的人造革书包。2011年6月20日,在走完近一个世纪的人生路后,何泽慧永远地闭上了双眼。这一生,她虽出生贵族世家,却朴素到了尘土里,就连离去都那么低调。
  选自《故事家》
其他文献
豆腐哪里都有做的,但是洧川豆腐很多人都学不来。也有洧川人到外地做豆腐卖的,他们自己都承认,同一个人,一样的方法一样的流程,水土变了,就做不出洧川味儿。一个磨豆腐的叔叔曾经向我炫耀:“我年轻的时候,拉着豆腐去开封卖,就是用秤钩勾起来,专门让别人看洧川的豆腐有多筋道。”确实如此,洧川的豆腐特别筋道,水中千滚豆腐不烂,绵软可口。曾经有朋友拿着洧川的豆腐让开封的大厨加工,哪知道,大厨菜做得非常好看,豆腐却
大约所有动物的味蕾天生就会本能地分辨甜和苦的味道,自有记忆起,我就喜欢吃糖。当然,与所有的儿童一样,我钟情的是那种将糖果直接咀嚼时产生的快感,它让人感到的是一种沁入肺腑的甜蜜幸福,尽管大人们常常用蛀牙的痛苦来恐吓乳臭小儿,但是谁又能够阻挡得住儿童大肆嚼糖的幸福生活呢?我们的童年遭受过没有糖的日子,因而对糖的渴望化作一股对甜食的强烈欲望,让我们千方百计地去寻找糖的代偿品。那时,甘蔗和各种各样稀有的水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拍得虽然好,但是逻辑却弄反了,并不是那些食物丢掉了、风化了,而是我们的舌尖不行了。味道锈了,舌头也跟着老了。在野夫的《看不见的江湖》中,他写了一个旧时狱友———黎爷。黎爷是一级厨师,有一次,野夫和他比做拍黄瓜,两盘菜不分名姓,大家盲吃,结果都说其中一盘好吃,翻开盘底一看,果然写的是黎爷的名号。黎爷做拍黄瓜有诀窍:诀窍就在一拍之中,野夫用的是铁刀拍的,黄瓜上有铁腥味,黎爷是用木
入了冬,正是大快朵颐的时节,天寒地冻的,让人想起外婆的一手好厨艺。荆楚小镇,多有腌白菜的传统,尤其是祖辈的人,喜欢这些琐碎的工艺,一菜一叶,有滋有味。我小时候住在外婆家,常看她腌白菜。新摘的白菜是水灵鲜嫩的,我干不来这活,但也喜欢跟着外婆往屋后跑。她把那些品相好的白菜挑出来,削去根,剥去那些残损的叶子,一棵棵仔细洗干净,再一层层放到菜坛子里,撒下细细的盐,然后用砖石压着,等过上三五天,卤水就出来了
单位附近新开了一家饭店,专门做烧鸽子。听说生意还挺红火。我每当从那里经过,心头都会为之一沉。鸽子于我,有着太多的记忆了。小的时候,我家邻居小六子家养了许多鸽子。准确地说,是小六子的二哥养了许多鸽子。在我刚学数数的时候,我就到他们家数鸽子。鸽子在窝里不动时好数,但要是飞到天空中,就很难。即使这样,我们众多的小孩子凑在一起也还是爱仰望天空数来数去。我最喜欢小六子家的两只白鸽子,那鸽子的腿上通常被主人綁
上半年搬到城南居住,耳中总有一些蛙鸣声,疑心是自己耳朵恍惚。有一天,我老婆说,奇怪了,这老城区居然天天有青蛙叫。我才明白我耳听不虚。我家楼前有条小河,其实在我这个固城湖畔相国圩里长大的水乡人眼里,它算不上是条河,只能称为沟。无奈城里人稀罕水,一条细流称为河,还设了河长,戳个木牌牌在水沿。我入乡随俗,姑且称它为河,这河里水不宽,也不深,水面上長着水葫芦水花生之类的水生物。在水乡人眼里,有水应该有水草
雨后的清晨,我来到嘉峪关新城草湖湿地看日出。黎明里,广袤的草湖十分静谧,一丝微风都没有,应该是草湖收容了昨夜狂暴的风与滂沱的雨。此时,湖面上乳雾升腾,难以察觉的光正在一点一点亮起来。我看见,长在高处的红柳,由暗变亮只花费几分钟,轮廓由模糊到清晰的微妙变化也只是几分钟。芦苇、水草在光的涂抹下,纷纷由深黑转为明亮,当然,住在里面的鸟儿们也一樣。首先在微光里歌唱的是鸟儿们。五点四十分左右,鸟儿们陆续开口
三月,旅行至双廊。傍晚独自在洱海边行走,但见黄色的曼陀罗开在街边,挤挤挨挨;闪烁在黑夜的灯火,连绵却又错落,如同星星。我像个失心的人,所有一切只是背景,内心越发寂寞。走在我前面的两位老人像是来度蜜月的。我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父亲,眼角含泪。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怪怪的感觉,不像是感动,更多的是委屈。起风了,海面微波起伏,一层一层皱起推进。海的尽头,夕阳沉在山后,给山镶了金边,仿佛山那边是另一个世界,那里
如果在夏天去趟北方,我想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那一树蝉鸣了。既不是在北方的乡下,也不是在北方的树林间,我只是站在一处立交桥附近。桥下的绿化带上,种有高大的乔木,也许是樟树吧,枝繁叶茂,浓绿葳蕤,撑着一只只巨大的绿伞,算是水泥森林里难得的风景了。蝉便隐于这些树枝之间,似乎早就习惯了车水马龙的嘈杂与喧嚣。但是,在我耳朵里,那些呼啸而过的万千车马喧闹,也比不过这场蝉鸣的气势。只要能竭力嘶吼一声,便可以死去
天落水,本质上就是雨水,它们通过瓦屋的瓦垄流入屋檐下的大水缸,被储存下来,通过沉淀滤清,寒温暑凉,清冽甘爽,可以直接饮用。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它如同山珍海味之美。江南多雨水,很多地方的老宅第,无论徽派建筑还是苏州园林式宅院,甚至在很多乡村的黑瓦青砖平房廊檐下,都会放置一个盛满水的大缸,有些大缸上面加了一个斗笠状的盖,它们就是盛放天落水、供着一家老小饮用做饭所需的水源。在我老家,大户人家一般用七石缸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