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一直以来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理念,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也越来越关注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创新素养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深入学生实践过程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以自身的创新素养作为支撑,以此驱动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本文分析了创新素养的教学意义,针对高中数学创新素养教育的策略进行了具体的探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素养;意识;能力
许多高中教师对数学课程的认识仅限于对数学学科的认知,如教给学生考试范围内的基础知识,或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对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乃至于形成创新素养来说,则是不够的,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做出更多的调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素养的培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承担的责任。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对创新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阐述。
一、以问题驱动教学,培养数学创新意识的观念
教师不同的教学模式会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高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强,独立性高,密度也比较大,每一类知识适用的教学模式都不尽相同,教师要学会利用“合作学习,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以真实的问题情境贯穿课堂,探索不同领域知识体系所适用的方法,要让学生形成数学创新意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观念,真正具有数学视野,为数学创新素养的培育打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圆的方程》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前要先了解学生学情,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引导学生预习并思考圆的方程与直线方程的关系,将知识问题化。课程开始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直线方程的表达式,再由此引入圆的方程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质疑,此时也正是学生创新思维意识萌发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學习,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一人给出圆的标准方程式,一人说出相对应的圆心及半径,直到熟练位为止。另外,展示交流阶段也不可缺少,教师应给学生留出个体展示与组内补充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数学问题的见解,这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方法提炼与自我反思工作。最后,教师要知识到学生对学到的知识及时进行复习,做个“学习的明白人”。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培养数学创新精神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偏爱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认为自己教的越多,学生学到的也就越多。可如今,这种仅仅传授知识而忽视创新精神培养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如何去学”,如何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创新的精神。
例如,笔者在进行《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这节课的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观看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视频,用动画的形式为学生展现了正棱柱、正三棱锥和正三棱台的结构图,让学生提出关于空间几何体的感兴趣的问题,有的学生问了柱体、椎体与台体的表面积求解方法,有的学生问了棱长成倍数关系的棱柱表面积之间的关系,还有的为学生问了学习柱体、椎体与台体的表面积的用处。对于较为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互助解决,复杂的问题师生协作共同探讨,当笔者解答完学生的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解开疑惑的成就感能激发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全程都是参与者,而且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
三、强化教学引导,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在不懈的探求中创新。学生长时间沉浸在数学知识和数学题的世界中,很容易产生焦躁和厌烦心理,所以教师应强化对学生的引导,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如游戏活动和实验活动等,以此来使学生保持对数学的积极性,并且丰富的数学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集合》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现场划定几个圈,每个圈表示不同的内容,请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选择合适的圈并站进去,设计多个问题环节:如“我能很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我掌握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我能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等等。通过游戏,学生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不但深入体会了集合的概念,掌握了几何元素的特点,教师还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了基本的把握,有利于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比如在教学“椭圆”时,让学生用图钉、细线画出椭圆的曲线,当学生理解了画椭圆的关键后,再为其介绍椭圆的定义,这样能使学生强化知识内化,提高认识水平,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需要师生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创新教学模式,寻找有效可行的策略,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仔细观察与分析他们的心理活动,要以自身的创新带动学生学习,真正将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化为创新素养,更好地实现数学综合能力的培育。
参考文献:
[1]陈舟.高中数学创新素养的培养之我见——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J].数学教学通讯,2018(36):35-36.
[2]刘清昆.基于“全人生指导思想”的核心素养培育模式的创新研究——以高中数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8,7(18):29-32.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素养;意识;能力
许多高中教师对数学课程的认识仅限于对数学学科的认知,如教给学生考试范围内的基础知识,或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对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乃至于形成创新素养来说,则是不够的,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做出更多的调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素养的培养,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承担的责任。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对创新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阐述。
一、以问题驱动教学,培养数学创新意识的观念
教师不同的教学模式会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高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强,独立性高,密度也比较大,每一类知识适用的教学模式都不尽相同,教师要学会利用“合作学习,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以真实的问题情境贯穿课堂,探索不同领域知识体系所适用的方法,要让学生形成数学创新意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观念,真正具有数学视野,为数学创新素养的培育打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圆的方程》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前要先了解学生学情,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引导学生预习并思考圆的方程与直线方程的关系,将知识问题化。课程开始时,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直线方程的表达式,再由此引入圆的方程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质疑,此时也正是学生创新思维意识萌发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學习,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一人给出圆的标准方程式,一人说出相对应的圆心及半径,直到熟练位为止。另外,展示交流阶段也不可缺少,教师应给学生留出个体展示与组内补充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数学问题的见解,这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方法提炼与自我反思工作。最后,教师要知识到学生对学到的知识及时进行复习,做个“学习的明白人”。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培养数学创新精神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偏爱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认为自己教的越多,学生学到的也就越多。可如今,这种仅仅传授知识而忽视创新精神培养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如何去学”,如何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创新的精神。
例如,笔者在进行《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这节课的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观看了空间几何体的结构视频,用动画的形式为学生展现了正棱柱、正三棱锥和正三棱台的结构图,让学生提出关于空间几何体的感兴趣的问题,有的学生问了柱体、椎体与台体的表面积求解方法,有的学生问了棱长成倍数关系的棱柱表面积之间的关系,还有的为学生问了学习柱体、椎体与台体的表面积的用处。对于较为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互助解决,复杂的问题师生协作共同探讨,当笔者解答完学生的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学生解开疑惑的成就感能激发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全程都是参与者,而且在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
三、强化教学引导,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在不懈的探求中创新。学生长时间沉浸在数学知识和数学题的世界中,很容易产生焦躁和厌烦心理,所以教师应强化对学生的引导,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如游戏活动和实验活动等,以此来使学生保持对数学的积极性,并且丰富的数学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集合》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现场划定几个圈,每个圈表示不同的内容,请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选择合适的圈并站进去,设计多个问题环节:如“我能很快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我掌握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我能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等等。通过游戏,学生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不但深入体会了集合的概念,掌握了几何元素的特点,教师还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了基本的把握,有利于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比如在教学“椭圆”时,让学生用图钉、细线画出椭圆的曲线,当学生理解了画椭圆的关键后,再为其介绍椭圆的定义,这样能使学生强化知识内化,提高认识水平,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需要师生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创新教学模式,寻找有效可行的策略,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仔细观察与分析他们的心理活动,要以自身的创新带动学生学习,真正将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化为创新素养,更好地实现数学综合能力的培育。
参考文献:
[1]陈舟.高中数学创新素养的培养之我见——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J].数学教学通讯,2018(36):35-36.
[2]刘清昆.基于“全人生指导思想”的核心素养培育模式的创新研究——以高中数学为例[J].教育观察,2018,7(18):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