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教育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领头羊,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课堂为阵地,以新课标为指导,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从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浅述,以期对快速发展的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创新能力 方法途径 实践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都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紧迫任务。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习者本身需要经过合理的培养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需要我们教育者不懈的努力和研究。赞可夫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而且可以使他们认识电脑,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电脑课枯燥的消极想法。在信息技术课上,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比如在VB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按照教纲内容和例子讲解,显得枯燥乏味,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会将教学内容结合应用实际去展示给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做个小的经常应用到的程序,这样学生会感觉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应用性很强,这样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学生本身就会有求知的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敢于动手。信息技术尤其适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计算机具有很强的人机对话能力,是最好的自学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教师。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都可迎刃而解。把知识运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这在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掌握基本操作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回家独立完成,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不要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有想象力才有创造。教师应尽力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地想象。讲课时注意形象性,联系实际,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学生边听边想,把老师讲的形象“再造”出来。所以,我们的考核内容要给学生适当的自由空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三、重视实践操作,给予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最终我们教授的内容是要让学生去面对现实中需要或是解决的问题,所以对于所学习的内容的实践的操作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教育者应该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和发现问题,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育理论家认为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一现代化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只要我们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弘扬出来的。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在课堂上,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则成为他们的“协作者”。如在讲解画图软件时,首先使每一名学生都面对画图软件的界面,让学生熟悉画图软件的界面,了解工具的用途,再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帮助”,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学生在刚开始操作时,会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一步操作都会遇到新的问题,此时我亲切和蔼地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并适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进行自我创造、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一幅幅美观、精致、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创作了出来。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和激发学生创造精神为原则进行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天地,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创新能力 方法途径 实践教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都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紧迫任务。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习者本身需要经过合理的培养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需要我们教育者不懈的努力和研究。赞可夫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而且可以使他们认识电脑,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电脑课枯燥的消极想法。在信息技术课上,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比如在VB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按照教纲内容和例子讲解,显得枯燥乏味,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会将教学内容结合应用实际去展示给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做个小的经常应用到的程序,这样学生会感觉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应用性很强,这样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学生本身就会有求知的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始于积极思维、始于敢于动手。信息技术尤其适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为计算机具有很强的人机对话能力,是最好的自学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教师。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都可迎刃而解。把知识运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这在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掌握基本操作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回家独立完成,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不要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有想象力才有创造。教师应尽力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地想象。讲课时注意形象性,联系实际,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学生边听边想,把老师讲的形象“再造”出来。所以,我们的考核内容要给学生适当的自由空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三、重视实践操作,给予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最终我们教授的内容是要让学生去面对现实中需要或是解决的问题,所以对于所学习的内容的实践的操作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教育者应该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和发现问题,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育理论家认为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一现代化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只要我们提供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弘扬出来的。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在课堂上,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则成为他们的“协作者”。如在讲解画图软件时,首先使每一名学生都面对画图软件的界面,让学生熟悉画图软件的界面,了解工具的用途,再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帮助”,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学生在刚开始操作时,会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一步操作都会遇到新的问题,此时我亲切和蔼地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并适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使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中,进行自我创造、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一幅幅美观、精致、富有创造力的作品创作了出来。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和激发学生创造精神为原则进行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我们善于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天地,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