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致害定性探析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m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醉驾致害行为的定性问题是颇受理论界和司法界争议的问题。醉驾致害行为定性的困境包括“刑法规范存在弊病”和“罪过形式难以厘定”两方面。由于醉驾致害行为是典型的原因自由行为,所以通过对原因自由行为罪过形式的探究,可以发现醉驾致害行为的罪过形式以过失为主,因此醉驾致害行为在通常情况下应定性为交通肇事罪。
  【关键词】醉驾致害行为 定性 原因自由行为 交通肇事罪
  近年来,我国醉驾致害案件频发,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然而,我国学术界和司法界在面对此类案件时产生了如下争议:对于此类案件的行为人,究竟是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还是交通肇事罪?其定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为解决这样的争议,笔者认为醉驾致害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原因自由行为,以原因自由行为理论为视角对醉驾致害行为予以剖析,对于正确解决醉驾致害行为的定性问题至关重要。
  醉驾致害行为定性的困境
  刑法规范存在弊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第二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属于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指出:“行为人明知酒后驾车违法,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却无视法律醉酒驾车,特别是在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且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对此类醉酒驾车造成重大伤亡的,应依法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上述规定显示,同样是酒后驾车致害,在结果较轻的场合,行为人被处以交通肇事罪,而在诸如连续性冲撞造成严重后果的场合,行为人则被科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由此,行为人醉驾致害行为的定性取决于其致害结果的严重程度。问题在于能否将客观后果作为区分二罪的标准?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在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下,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在于二者的罪过形式不同,前者主观方面是过失,后者主观方面是故意。①据此,区分醉驾致害行为构成何罪的关键在于判断行为人的罪过形式如何,而非上文刑法规范所反映的行为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
  罪过形式难以厘定。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述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对醉驾致害行为的定性出现了以结果为导向的弊病,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怪状的原因主要是,醉驾致害行为人的罪过形式过于复杂和主观化,司法界未能树立一个有效的判断准则。另外,连续性醉驾致害行为造成后果通常较严重,社会民众包括司法裁判者未能掩抑对该类行为科以重刑的心理倾向,正如有学者针对此类行为认为,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属于“罪刑不相适应,不能为被害人亲属和普通民众所接受”。②
  醉驾致害行为定性的路径
  原因自由行为罪过形式考察。关于原因自由行为的定义,刑法学者大多采广义说,即原因自由行为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使自己陷入限制责任能力或无责任能力状态,并在此状态下实施了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其中,自陷于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的行为称为原因行为或设定行为,在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下实施的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称为结果行为。
  罪过,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③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依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犯罪的故意和过失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造成危害社会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因此,原因自由行为的罪过应当是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而非行为本身的主观心态。由于原因自由行为包含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两部分,而行为人在两个行为阶段中对危害结果的主观心态可能不同,因此确定原因自由行为罪过形式的关键在于以何时的主观心态为标准。据此,理论上形成了以下三种主要学说。
  第一,原因行为时说。该学说认为,应当以行为人在实施原因行为时对危害结果的主观心态来确定原因自由行为的罪过形式。
  第二,结果行为时说。该学说认为,结果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所以应当以行为人在实施结果行为时对危害结果的主观心态来确定原因自由行为的罪过形式。
  第三,区别说。该学说认为,原因自由行为的罪过形式应当区分情况分别确定:行为人在结果行为时并未完全丧失责任能力的,应当以行为人在结果行为时的心理态度确定其罪过形式;行为人在结果行为时完全丧失了辨认控制能力的,应当以行为人在原因行为时的心理态度确定其罪过形式。④
  在“原因行为时说”中,虽然行为人在原因行为时的主观心态对结果发生存在相当程度的影响,但该学说忽略了行为人在结果行为时可能存在的心理态度。而“结果行为时说”最大的缺陷在于,当行为人于结果行为时完全丧失责任能力的,行为人亦即丧失了结果行为时存在心理态度的可能性,该学说于此情形也就丧失了适用的可能性。“区别说”摒弃单一的评价标准,区分对待,兼顾了原因自由行为人主观心理态度的复杂性,于理论和实践均具备可行性,笔者基本赞成。
  定性的出路。醉驾致害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原因自由行为,其中,行为人饮酒使自己陷于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的行为是原因行为,行为人在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下驾车致害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是结果行为。因此,适用原因自由行为理论于该行为,当属应然。笔者亦据前述原因自由行为罪过形式的考察来认定醉驾致害行为的主观方面。
  第一,行为人故意或过失陷于醉酒状态,在限制责任能力状态下驾车致害。依照“区别说”,应当依据行为人在结果行为即驾车致害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来确定其罪过形式。在此场合,综合行为人在致害时血液中酒精含量等客观因素、行为人神智清醒状态等主观因素以及其他证据来认定行为人属故意抑或过失,并无难处。然而在现实中的绝大多数场合,行为人在因醉酒而于限制责任能力状态下驾车时,虽其对醉酒驾车行为本身是明知的,但其主观上对致害后果是排斥的,正如有学者指出,“此类案件中行为人所驾驶的机动车往往受损严重,行为人自己也因此受伤”。⑤鉴于此,限制责任能力醉驾人的罪过形式通常是过失,存在间接故意的场合近乎罕见,直接故意之场合更是如此。
  第二,行为人故意或过失陷于醉酒状态,在无责任能力状态下驾车致害。依照“区别说”,应当依据行为人在原因行为即大量饮酒致辨认控制能力丧失的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来认定其罪过形式。因此,当行为人在饮酒阶段对于致害结果持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时,其应成立过失犯罪,当无疑问。但值得注意的是,故意犯罪的恶性和刑期较重,对之适用应当审慎严苛,若行为人在饮酒阶段对危害结果持希望或放任的故意时,能否直接认定行为人成立故意犯罪?多数学者认为原因自由行为中不存在故意的作为犯。笔者认为,当行为人醉酒自陷于无责任能力状态时,不可能成立醉驾致害行为的故意犯罪,而只可能成立过失犯罪。
  上述探究发现,醉驾人处于限制责任能力状态致害,其罪过形式可能是故意犯罪,但在现实社会状况中以过失居大多数;醉驾人处于无责任能力状态致害,其罪过形式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只能是过失犯罪。由此,对于醉驾致害人一般应定交通肇事罪,若非有十足证据证明行为人在限制责任能力状态下系故意心态,不可轻易处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倘若裁判者及公众仅为寻求重刑之心理倾斜,而诉诸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那么罪行法定原则便形同虚无。
  结语
  醉驾致害行为如何定性关系着公民的切身权益,但是目前我国处理该问题的刑法规范有背离刑法基础理论与罪刑法定原则之嫌,并且相关司法审判实务存在审判尺度不统一和裁决依据混乱的问题。本文结合刑法理论和社会实情探究了醉驾致害行为定性的困境与出路,认为醉驾致害行为一般应定性为交通肇事罪,以期能够为司法审判实务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注释】
  ①朱建华:《刑法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74页。
  ②刘明祥:“有必要增设危险驾驶致人死亡罪”,《法学月刊》,2009第9期,第10页。
  ③曲新久:《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2页。
  ④刘士心:“论中国刑法中的原因自由行为”,《河北法学》,2000第2期,第48页。
  ⑤李凯:“醉酒驾车肇事案件定性问题之思考”,《法商研究》,2009年第6期,第13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
其他文献
【摘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现实路径。不同流转模式对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不同,各地在实施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原则;注重中国传统土地文化的影响;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等要求,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哲学分析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索  
期刊
【摘要】幸福城市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的建设目标。廊坊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提出打造幸福廊坊在内的“八大愿景”的发展思路。在幸福城市建设中立足城市发展全局照顾百姓实际需求,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人文关怀、社会保障等途径入手,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幸福城市 民生 幸福感  简单来说,幸福城市是指在能使人们体验到幸福感的城市。幸福作为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的体会各不相同,但人人都希望找一个宜
期刊
【摘要】哲学从它传入中国之初就对中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文章从哲学开始对中国大众产生影响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特点入手,分析哲学本土化和大众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从这种关联中探索哲学本土化和大众化的核心。试图论证哲学大众化的核心在于:哲学精神必须同儒学精神存有内在共性。  【关键词】哲学大众化 科玄论战 哲学实践性  193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书以阐述马克思唯物主义原理、认识论
期刊
【摘要】社区管理是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承担着基层社会管理的职能。然而在我国,由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型过程中,社区治理面临诸多挑战。文章在现代民政的视阈下分析了社区治理创新的内涵及发展,并基于杭州市上城区社区治理创新实践经验,对我国社区治理创新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现代民政 社区治理创新 杭州市上城区  一直以来,民政管理是以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和协调社会关系为核心,在内容上覆盖了社会
期刊
【摘要】英国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它对全民健康的巨大贡献;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对社会秩序稳定的强有力保障,使我们从中感悟到为何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称为世界最好的医疗服务体系之一。在我国全面推进新医改的背景下,英国发展较为成熟的医疗服务体系无疑会为我国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健康档案 转诊制度 全科医生 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被国际奥委会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新媒体发展欣欣向荣,意见领袖们以微博为平台积极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和评估过程中。文章通过对微博“免费午餐”事件的个案研究,对意见领袖在政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特点进行分析,透视微博意见领袖对公共政策从制定到实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政策过程 微博 意见领袖 舆论  “免费午餐”事件及研究背景  2011年3月,《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邓飞在微博上呼吁社会关注中国贫困山
期刊
【摘要】文章基于菏泽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对菏泽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菏泽市就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进行研究,对菏泽市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建议,从而提高菏泽市的竞争力,缩小与其他城市的差距,实现山东省域内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进而提高山东省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结构调整 就业政策  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两者之间的影响是
期刊
把党建、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逐步形成推动高速公路行业软实力稳步提升的合力  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速公路是交通运输乃至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引领社会文明、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高速公路行业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如何带头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为高速公路事业发展提供组织和政治保证,继而为高速公路行业软实力提升提供精神动力
期刊
【摘要】建设司法公信力,不仅需要大众对司法的信赖、信任、信仰,更需要司法本身的廉洁、独立、公正等价值取向。我国的司法公信力缺失古已有之,主要是由大众心理矛盾与司法本身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古人有过一个避讼、厌讼和好讼并存的过程。文章认为司法公信力缺失之困的解决之道在于从司法本身和大众矛盾心理两方面克服司法公信力的先验性,增进社会公众的信任和尊重。  【关键词】司法公信力 缺失 传媒  缘起:行走在避
期刊
【摘要】在惠农政策实施中,实施主体与受惠主体出现了相互隔离与疏离等问题。对此,文章通过对五个村庄的观察,借助对惠农政策的评价,透视利益表达现状,提出变更政策落实程序、推进村民身份转变、重构干群关系等路径,以增强政策的实施效果和资源的合理整合。  【关键词】惠农政策 利益表达 “三农”问题  当下,“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学者近几年探讨比较多的问题。作者认为解决“三农
期刊